第1篇:再见芳华散文
再见芳华散文
经常和朋友开玩笑地说,我好像不是这个时代的人。具体哪个年代,也许是一个没有梦想,没有未来,但满怀激情整天阳光灿烂的时代。
所以《阳光灿烂的日子》我看得津津乐道,三十多年的时间长河竟没能阻挡住我投怀送抱的“骚动”,出于历史的无知或删节,如今的敬畏也满是惊悚。
《芳华》的叙事结构平淡,没有情感的波澜壮阔,也没有情节的跌宕起伏,但小说的精髓往往在扎心的几句,人情冷暖,人间心寒,寥寥几笔,遍体鳞伤,无从修葺。
主人翁许峰,文工团众所周知的“活雷锋”,任劳任怨,集善良,敦厚,勤劳,助人为乐于一身,却因一段不恰当的告白,在特殊的环境里选择前线,选择战争,选择遗忘。遗忘,是痛苦的,因为遗忘而渐渐成熟的人,是痛苦的!《阿飞正传》里有句台词这样说,“人最大的烦恼就是记性太好。除了死亡,一了百了的最好方法就是遗忘,而使之遗忘的具体手段是——醉生梦死。”
更令人心痛的是,值班员说解散后的那一刻,只有何小曼(何小萍)静静的站着看着许峰被带走,顺之被带走的还有一群冷漠的人心和一张张只会谣言的'碎嘴。那一刻,我是沉默的,沉默在许峰平日里修修补补的忙碌中,沉默在许峰嘘寒问暖的行动里,沉默在许峰积攒的拥抱与眼泪里。
是的,“一旦发现英雄也会落井,投石的人格外勇敢,人群会格外拥挤。”林丁丁依然过着自己的生活,认为心不甘情不愿的拥抱就是流氓,不愿被许峰这样的人所爱。但“爱”都是纯洁的,是不分贵贱的,是值得尊重与正视的,不能正视的爱与被爱才是耍流氓,心里也住着一个流氓。许峰的行为方式最多是表达不当,那些领导的逼问才显得更为下流和卑鄙,与现今的潜规则并无两样。
如今的许多人都是这样,心里只装着一个答案:是还是不是;行还是不行;好还是不好?对于过程不闻不问,社会,公司,家庭如出一辙……与其结果相比,一个人的前途与命运究竟孰轻孰重,有时环境的不允许并不能强加给人性,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人的血性与思想,有为人类的原则和底线。可偏偏有些人放弃真理,相信环境,相信随波逐流的大浪,相信消极的对比,相信名与利的未来。
傲娇的林丁丁最终穷困潦倒,四处漂泊,有心的许峰、何小曼起伏的过着自己的一生,与萧惠子同寝的几位最终都不是很好。因为生活的口舌会蒙蔽眼睛,因为再年轻的芳华也抵不过岁月的摧残,因为精神的文明太过遥远。后来想想,与之后的许峰走近了,也许离芳华就觉得远了。
我?也许还欠着懵懂,欠着成熟,还欠着当下与未来。如今,珍惜手里的一砖一瓦,盖好自己的房子,偶尔关心一下政治,何时能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吧。
第2篇:几许芳华散文
几许芳华散文
20xx年的最后几天,朋友圈都在晒18岁的照片。看着别人的最美年华,我也忍不住翻箱倒柜,找来找去,只有一张黑白照,贴在毕业证上。一寸、免冠、正面、表情呆板僵硬,像在参加批斗会。这样的照片在朋友圈晒,会让年轻人笑掉大牙。
但是,有人连这样的也没有。几十年前,勉强维持温饱的家庭,非必须,是不照相的。拍张照,要花掉一顿菜钱。那时手拎相机的,都是《芳华》里的吴干事。普通人拍照都要去相馆,本市有两家相馆,分别是工农兵和新时代。工农兵和新时代摆在橱窗的样照都是工农兵,放大到一尺两尺,还用毛笔涂上颜色。样照最好看的是女兵,摆在最显要的位置。但在我们这四线小城,没有萧穗子何小萍那样的文工团员,橱窗里的都是冒牌货,军装都是假的。
我们那时候特别青睐军装,然而能当女兵的都是凤毛麟角。普通人家的女儿,只能把当女兵的梦想化作一张军装照。像我这样的,连军装照都不敢想,家里没钱。男生不爱照相,他们不拍军装照,而是流行戴军帽。对军帽的热衷发展到极点,是“抢军帽”。“抢军帽”一般发生在电影院门口,电影散场时。就在我看《芳华》的这家影院门口,四十年前,曾发生过一场由“抢军帽”引发的血案。
文工团的何小萍因偷穿军装被同伴们鄙视;大杂院的顽劣少年抢军帽,则毁掉一生。
我们与《芳华》里的文工团员几乎同龄,走过相同的时代。录音机、喇叭裤、邓丽君的`歌是一代人的共同记忆。不同的是,文工团员们听邓丽君的歌,是原声,要调整灯光,制造氛围。我听的,是录音机对着录音机翻录无数遍的,与其说是听歌,不如说是听杂音。拥有翻录的邓丽君也是很引以为傲的,七十年代的街道,一手扶车把,一手拎着录音机,穿着拖鞋的少年,用最大音量播放着淹没在杂音中的邓丽君,把自行车蹬得飞快,在人流中横冲直撞。这一幕,大概是很多平民子弟的的芳华。
观完《芳华》,很多人沉浸在怀旧中,我却跑到冰雪乐园,滑冰车、抽冰尕、骑旋转木马、开卡丁车。放眼望去,玩这些儿童游乐项目的,竟然大多数是我的同龄人。现在的“小皇帝”们,是不屑大冷天来玩这些的。现在的孩子已经玩腻的,我却是第一次碰。我在该玩这些的年龄是忙着拣煤核、拾菜叶。我不想怀旧,我只想补偿自己童年该有的无忧和快乐。
马尔克斯说,回忆是一条无尽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能复原。是的,不管我们是多么渴求,青春的芳华也不会再次绽放。我们,在最需要营养的幼年,赶上“瓜菜代”,在该学文化的年龄,赶上“开门办学”。在本该充满奇思妙想,在多梦和情感萌发的青春年华,却被牢牢禁锢。小学,我们男女生就不说话,课桌中间划一条白杠,双方自觉不越界。像萧穗子那样给男生塞纸条,是流氓行为。那时,我们从衣着到思想,全都如同一个模子铸出。那样的青春,能有什么芳华?
“我是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我是螺丝钉,党拧到哪里就在哪里发光。”,砖和螺丝钉,能有理想、热情、追求、爱恋吗?
《芳华》是文工团员冯小刚的青春记忆,不是我等平民的。我的青春就像18岁的那张黑白照片,不,还要更单调、更灰暗,像它的底板。
春草衰了,可以再发,夏绿褪了,可以再浓,青春却一去不复返。童年缺失的,可以到游乐场去找寻,青春不曾有的,到哪里补偿?转眼间,就成了中老年,青春岁月已如惊鸿飞散,似梦了无痕。对往昔的追忆,大概是那么多中老年走进影院,为《芳华》贡献票房的原因。
第3篇:芳华经典散文
芳华经典散文
我是很少有空闲,能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去回味内心的芳华的。
我常常觉得自己是个明智的人,可偏偏在很多重要的时光里,头脑变得混沌,思绪变得迷惘,就像突然失掉了记忆一般,忘却了从前,也看不清远处。唯有对于芳华的爱恋,日渐浓烈,这样的美感,似乎从来都没有消退过。
芳华其实是一杯很有滋味的美酒。因为我在青春的时候,认识了生死,学会了爱情。最后,变成了写诗。人并不是一定要在大是大非之后方能大彻大悟,但是关于生灵的起点和终点,我是不断掌控了发言的权利。一旦学会生死之间这几秒最快意的光景,似乎就是对芳华最好的珍重了,因为他让你的快乐比常人更快乐,你的痛苦比别人更清醒,这是芳华最有魅力的价值。
对于芳华间的遗憾,亦是最美的存在。日月流转,时光飞逝,也许要到芳华将逝的年纪,才会猛然发现,原来,在许多美景
第4篇:诗意的芳华散文
诗意的芳华散文
◎镀金
今年的冬天太冷了。
冷得连雪花也很少。记忆中只有几次薄雪,风一吹就不见了,只是更助长了冷的淫威,干冷得叫人透不过起来。尤其是进入三九天之后,风就更加凌厉了,北风肆虐,风大的时候,把人和车一起刮着走,方向有点难把握。风小的时候,就像有无数把小飞刀,从四面八方飞入体内,让人生疼生疼的。不仅慨叹什么时候冬天能过去啊?
冬天里的景色也是单调的。只能抬头看看瓦蓝瓦蓝的天。因为干冷的原因吗?没有雾气,天越发蓝了,蓝得像静止的海。偶尔有几朵云陪衬,越发显眼。只是头仰得久了,就无心欣赏了。除此以外,便都是枯枝,僵硬地笔直,枯燥地挺立。似乎稍一碰触就会断裂。再也没了夏日的袅娜和茂密。看得人心里空落落的。偶尔有一直鸟掠过,也怕冷似的,很快不见了。叫人越发地失落。
冬天总是伤害无辜。有太多的孩子大人被
第5篇:刹那芳华优秀散文
刹那芳华优秀散文
窗外,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一滴,两滴……催开了娇美的桃花,打醒了嫩绿的小草……
每落下一滴雨,就会有一朵花苞渐渐舒展,也会有一片花瓣缓缓飘落……我站在屋檐下,看着满树盛开的桃花以及凋零的花瓣,一幅熟悉的画面浮现在了我的脑海里,愈发清晰……
掐指算算,不到三天,这满树的桃花就会凋零得所剩无几,将其替代的,是翠绿的树叶,它们朴素,没有桃花的淡雅之气,更是比不上桃花所特有的香气。我不得不承认,我偏心了。在我看来,每一朵桃花都是一个小生命,美丽却短暂的生命,绽放与凋谢,就是它们生命的全部。它们绽开的时候,周围的一草一木都只能做他们的陪衬,可短短几天以后,就只能做其他花朵的陪衬,这难道不是不公平的么?
想到这里,我迷茫了,既然上天只给了它们如此短暂的生命,它们为什么还要那么努力地开花呢?每当寒冬
第6篇:藤的芳华散文
藤的芳华散文
秀出片片红叶的老藤依仗着围墙,不知遗失了多少个芳华?但它依然不问西东又往上爬。虽然一切都已经过去,剩下的也似乎只是一幅油画了…… 这是不可复制的青春和光影,年景。最钟意的是,给个阳光就灿烂,给个依托就前行,不做缠人的藤,就服它不臣服的命。
有谁洞察藤的心事?又有谁目睹了它的青春,见证了它的不凡往事?那些不屈的灵魂,那些湮没的华容,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流逝了。不经历严冬,不忍受风雪冷霜,一直的.春暖花开,怎能蜕变重生。如斑驳的久墙,干枝上的暖巢,落叶嵌入的泥,茅草隐含的绿,这今昔的惨淡,是为了明日的初绽。
这藤,由于自身的特质,局限,不愿歪歪恹恹,昏昏欲睡,它清醒地看到,或倚墙,或靠树,能行得更高愈远。于是,在暮晨,在艳阳,在夕照下,它不停地攀,努力地爬,这是湿地蜗牛般的志向,也是丑小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