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鸿门宴 第一课时 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一下册)
李云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朗读课文,重点字词正音,以求准确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导入
大家听说过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么?“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成语的原话是什么、出自哪里大家知道么?
对,就是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中。公元前206年,在新丰鸿门(今陕西省)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宴会,史称“鸿门宴”,这也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一次攸关宏图伟业以及性命的宴会,那么“鸿门宴”到底是怎样的一次宴会?项羽和刘邦又在宴会上显示了怎样的英雄本色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鸿门宴》。
二、文学常识介绍
《鸿门宴》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史称“太史令”。著有《史记》,后人又称《太史公书》。《史记》全书130篇,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因其中的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所以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写作背景简介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四、订正字音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把守
内通“纳”接纳
2、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隔阂
4、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背叛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早早地
6、不胜桮杓sháo
桮通“杯”
7、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都
8、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9、不者
不通“否”
(二)生僻字
欲王关中wàng称王
间行jiàn抄小路
数目shuò屡次
鲰生zōu浅陋的小人
卮酒zhī古代盛酒的器皿,杯
戮力:lù合力
樊哙:kuài刘邦的战将
瞋目:chēn瞪大眼睛,表示发怒
目眦:zì眼眶
跽:jì直身而坐
参乘:cānshèng负责警卫的骑
彘肩:zhì猪腿啖:dàn吃
靳强:jìnqiáng刘邦的战将
五、朗读课文
根据有无声音,读可分为朗读和默读,在文言文学习中,朗读的效果要大大优于默读--它能培养语
感,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许多字、词甚至句子的含义就会迎刃而解。
朗读时要注意三点:
一是要读准字音;二是要读清句读;三是要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此处也可改为听朗读视频)
六、复述文章故事
1、请一位同学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的故事梗概。
2、教师评价复述情况
七、作业
1.掌握本课的生字、异读字。
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
第2篇:《鸿门宴》教学实录(第一课时)
从无赖到皇帝
教师:上虞丰惠中学刘建松 班级:高一(8)班
师:今天我们玩一把穿越,邀请两位大家都熟悉的小学毕业生,他们的名字分别是刘邦和项羽。让我先出示他们的毕业诗歌《垓下歌》和〈〈大风歌〉〉。(学生大声朗读)《垓下歌》是典型的一曲英雄末路,壮士悲叹的心声。乌骓马暗示着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走投无路的英雄啊,只有对红颜知己流泪:虞姬虞姬我可怎么安排你啊?另一边传来了洋洋自得的吟诵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回故乡。”是刘邦,一个出生低微的小小的亭长。为何一个流淌着高贵血液的贵族会败给无赖成性的小人物。曾经有一次机会放在我的面前。(学生马上接下去,我没有好好珍惜„„)这次绝佳的机会就是鸿门宴,两位大哥级的人物在鸿门宴来个亲密接触,感受其中剑拔弩张、刀光剑影的气氛。
师:按照好莱坞的标准,《鸿门宴》是一部紧张刺激、场面火暴的动作大片,这里有哪些人物登台亮相,请按阵营分类。(马上有学生分出两大阵营并用了VS表示:刘邦VS项羽,张良VS范增,樊哙VS项庄,无伤VS项伯。)
师:当这两位大人物还是“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愤青的时候,他们都遇见了当时的大人物秦始皇出巡的场面,说了很相似但本质上非常不同的话出示两句话(出示彼可取而代之,大丈夫当如此矣)
师:这两句话你认为分别是谁说的?体现各自怎样的性格?(学生讨论)
生:彼可取而代之是项羽说的,说明项羽是一个很直接,很霸气的人,天不怕,地不怕,皇帝也不怕。生:大丈夫当如此矣是刘邦讲的,性格隐藏很深,有自己的远大的理想,有抱负,能干大事。师:你们更欣赏哪一种性格?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鸿门宴是个小舞台,但由于人物性格的差异,演出了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大剧目。谁是演技最高超的演员?谁是演技最不过关的演员?幕后导演又是谁?(当三个问题一抛出,教室中立即弥漫着惊奇兴奋的情绪,作为教师明显感受到参与的热情。)师:(10分钟后,出示研讨成果,须言之有据,自圆其说)生:我们认为最会演戏的是刘邦这无赖流氓。(教师预料学生会用这种词汇评介并“恶毒”攻击刘邦。)
师:那无赖的刘邦是怎样炼成的九五至尊的皇帝?所有的成功人士的成功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
生:刘邦善于用人,知人善用,用人不疑。生:他能真正的挖掘手下的潜能,虚心请教。
生:他运气好,心理素质好,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师:这些就是一位领导很重要的素质,领导不见得有多么聪明,但他头脑是清醒的。用人是大度的。当然这些只是比较抽象的品质概括,我们要从具体的言行来论证。我们从刘邦怎样称呼他人这个看来很简单的细节来考查刘邦的性格和演技,这种性格是在困境中展现的,当时出了怎么状况?
生:项羽得到刘邦军中的曹无伤的告密,将袭击刘邦。
师:刘项军队实力是无法比较的,再加上有人火上浇油,谁? 生:亚夫范增,师:注意其中山东这个词。是个 生:古今异义词。
师:范增是第一谋士,说刘邦是有天子的架势。说到刘邦时其中有个词用的很隐晦,但很刺激项羽,哪一个?
生:妇女无所幸中的幸。因为幸是帝王的专用词,意思刘邦自己把自己当作了帝王,当然项羽很不高兴
师:所以后果很严重,我要把你给灭了,刘邦运气不错,幸亏有 生:项伯,张良对项伯有救命之恩,特地来告诉张良,让他逃命。师:救命之恩课文中怎么说的,生:项伯杀人,臣活之。
师:活是使动用法。项伯还是很讲义气的。注意刘邦怎样称呼他人,这里大有学问。生:他称项伯为兄,自作多情敬酒攀亲,结为婚姻,成为亲家,假戏真唱,唱功迷人。(其中有两生居然扮刘项二人心拥抱敬酒故做亲热状,太投入了吧。)
师:这就是刘邦的水平,化敌为友,不,化敌为亲,高,实在高。这就是水平。师:注意刘邦有句口头禅?就四个字,这里出现了两次? 生:为之奈何? 生:怎么办?
师:你怎么看为之奈何? 生:很窝囊,无能。生:胆小软弱。
师:是真正的软弱无能。
生:不,我看是智慧,用众人的力量来解决问题,不是很好吗?领导不是万能的 师:但没有领导是万万不能的。他怎样称呼张良的?
生:刘邦在危难前,放下主子的架子,称张良这部下为“君”,师:称张良为君,有几次?找出并朗读体会,刘邦怎么说前加上你认为合适的修饰词?注意你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
生:可以握住张良的手,目光凝视着张良,表现自己的真诚,发自内心,恳请对方帮助。师:这样的想象是可以的。果然在张良的帮助下,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形势得到了好转。师:根据约定,第二天早上见项羽,怎样在英雄无敌的楚霸王前表现自己,也是个难题,我们看刘邦怎样来解题的?注意称呼的词语? 生:这刘邦在项羽面前装成了弱势群体,两次称自己是“臣”,很低调,显示项羽的神威。生:四次称项为“将军”。
师:打住,项羽在“将军”和“大王”两个称呼中更在乎哪一个?
生:我们认为项羽勇猛、尚武、豪爽,相信武力能解决一切“国际争端”,过分的迷信武力,且自己也能举鼎拔山,参加奥运会准拿金牌。他可能比较喜欢“将军”这个称呼。战神啊!生:刘邦无非是摸准心事投其所好迎合项羽这种沽名钓誉的心态,好面子的特点,师:不可沽名学霸王。
生:比如还要借口上厕所(生笑)自己逃命,留下张良入虎口,称张良为“公”。师:公和君比较有何区别? 生:在危机关头称呼张良“公”,表示一种尊重和感谢。生:有一种庄重的色彩,对张良的看重。要张良收拾残局。
师:归纳,一次呼项伯兄,两次称张良公,三次称张良君。三次称自己臣,四次称项羽将军。总而言之,刘邦是用自己的心机和谋略,当然还有出色的演技,最终在鸿门宴上死里逃生,成就帝王霸业。那谁是演技最糟糕的演员呢?下节课见。
小刘
第3篇:《鸿门宴》教学实录(第一课时)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从无赖到皇帝
教师:上虞丰惠中学刘建松
班级:高一(8)班
师:今天我们玩一把穿越,邀请两位大家都熟悉的小学毕业生,他们的名字分别是刘邦和项羽。让我先出示他们的毕业诗歌《垓下歌》和〈〈大风歌〉〉。
(学生大声朗读)《垓下歌》是典型的一曲英雄末路,壮士悲叹的心声。乌骓马暗示着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走投无路的英雄啊,只有对红颜知己流泪:虞姬虞姬我可怎么安排你啊?另一边传来了洋洋自得的吟诵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回故乡。”是刘邦,一个出生低微的小小的亭长。为何一个流淌着高贵血液的贵族会败给无赖成性的小人物。曾经有一次机会放在我的面前。(学生马上接下去,我没有好好珍惜……)这次绝佳的机会就是鸿门宴,两位大哥级的人物在鸿门宴来个亲密接触,感受其中剑拔弩张、刀光剑影的气氛。
师:按照好莱坞的标
第4篇:鸿门宴教案第一课时教案
鸿门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等文学文化知识;归纳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2.能力目标:
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提高概括能力,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提升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
在反复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体会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情绪情感。
二.教学重点
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梳理故事情节,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
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进入课文之前让我们先来齐读两首诗吧!PPT: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
第5篇:鸿门宴(第一课时)教案
鸿门宴(第一课时)教案
从容说课
《鸿门宴》是《史记》的名篇,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典范作品。它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军胜利成果而首次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塑造了多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项羽、刘邦、范增、项伯等。认识这些文学形象,把握他们的性格特点是学习这篇课文的关键。还描绘了许多富有戏剧性的难忘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本文是中学语文教材中最长的文言文之一,语言现象及词汇都极为丰富,可以作为学生学习常用文言特殊句式,常见的实词活用现象以及积累文言词语的良好素材。这是本课教学的另一个重点。
本文为讲读课,文字浅易,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学生对这段历史又比较熟悉,结合注释应该能读懂大意,不需要逐句翻译。因此本文准备采用表演法、合作学
第6篇:人教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第一课时教案
四下《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大意,读准其中的多音字。2.解读文句,体会修辞等表达方式的好处。3.比喻、拟人等表达方式的迁移运用。二.教学重点:
通读知大意,读准多音字,体会修辞好处。三.教学难点:
比喻、拟人等表达方式的迁移运用。四.教学过程:
1.示单元导语“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地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齐读。接下来的第6组课文,我们将一起走进乡村生活。请大家翻到语文书第99页,默读,用笔标出这一组要完成的学习任务。
2.今天,我们先来共同学习第21课(读课题)——《乡下人家》。
3.课文中有些字需要引起大家的特别关注,因为它们都是多音字。先读读看吧。指名正音。
结()出了青的、红的瓜 门前的场()地上 把头
第7篇:《鸿门宴》第一课时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公开课)
课题《鸿门宴》开课地点 科学楼梯教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故事情节
2、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材分析
鸿门宴这个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06年,文章描述了刘邦从被动中争取主动、变劣势为优势、化险为夷的过程。故事情节完整,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语言精当,文字传神。可通过对《鸿门宴》情节的解读以及穿插诵读引导学生对当今社会现实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能力。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1、探究中国座次礼仪文化
2、探究性格决定命运以及如何尽量规避人生的失败
教学方法 图示法、课本剧、问答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饭局”导入,穿插图片。“饭局”这一词汇起源于宋代,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局”是下棋术语,引申出“情势、处境”的意思,后来再引申出“赌博、聚会、圈套”的意思。“
第8篇:第一单元第一课时位置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六年级数学教案
主备人:郭亚娟
本册教案的说明:
1、单元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时教案由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和教学后记等7部分组成。其中教学过程由旧知铺垫(或情境创设)、新知探究、当堂测评和课堂总结4部分组成。
2、整个教学去掉了以往的“作业布置”环节,使学生课堂紧张,课外轻松。提高学习效率。
3、课件内容融于教案之中。
4、注重情境教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5、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自学。
教学内容及课时:
第一单元:位置共2课时
第二单元:分数乘法共12课时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共13课时
第四单元:圆共10课时
第五单元:百分数共13课时
第六单元:统计共2课时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共1课时
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