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大班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
大班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
“5以内的加法”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0-10,掌握了2-10的分与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后继学习加减法计算和解决加减法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班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大班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1
今天我上了《5以内的加法》,5以内加法计算的基础就是5以内各数的分与合,所以学生基本上都会计算。课后和听课老师交换意见,不足之处反思如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和理解加法的含义。在新课开始的时候,让学生结合主题图说说图意,这里就是要让学生产生3个人和2个人合起来是5个人的概念。让学生对“合起来”要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但是这里我的时间用的较少,对于“合起来”这个概念的建立很快的带过去,使学生理解得不是很深刻。对于3+2的计算,可以是由图上数出,也可以想3和2合成5,在这里我问学生3+2是怎样算的,一开始学生有的说是“心算的”,有的说是“心里想的”,就是回答不出是想分与合,或者是直接就是从图上数出的。在学生这样回答的时候,我又追问了几次,学生其实心里可能就是在想分与合计算的,但是他们回答不上来,这里我就不应该再多次追问,直接可以和学生指出我们在计算加法的时候就可以用分与合的方法,而且我们计算加法的主要方法也是这个,虽然后来我也给学生指出了可以这样算,但是在教学的环节中过于拖沓和累赘,显得教学的环节不是很紧凑。
在新课教学环节的最后,教师应该适当的总结一下,如这里的3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3+2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3+2=5表示什么?我在课上作了这样的处理,让学生说,结果感觉有点像回答问题,没有对新课作出像结论一样的总结。
在“想想做做”1~3题的练习中,分别是引导学生通过看图数、画圆圈、和想分与合的方法来计算加法,在这三题的练习中教师主要是点拨和指导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完成练习,这里我讲解的过多,没有留给学生互相交流的机会,另外,时间有点紧张,以致于最后一道练习学写算式的题目也没有按计划完成,原因就是前面的练习题的处理上拖沓,我本意是想通过练习加强新知识的巩固,因此处理的比较细致,课后思考这样做使学生缺少了自主学习的机会。
最后第二题是一个邮箱和信封连线的题目,我给学生做了一个邮箱送信的游戏,本意是想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效果看来不是很好,有些学生注意力被分散,书上没有完成,时间过于仓促。
总得说来,这堂课上得不是很成功。
另外低年级阶段,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认真听、完整地说。认真听包括听老师说还有听同学说,前面做的还比较好,但有时候在听同学回答的时候表现就不是很好了。有时候觉得课堂上我说的太多,留给学生说,让他们表达的机会不多,对他们不信任,应该多相信学生,充分给他们表达自己、阐述自己意见的机会,培养他们勇于思考,完整表达的能力。
大班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2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加法,但是他们对加法却不是一无所知的,学生看着图列加法算式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如何说清图意却是有困难的,要理解加法的含义就更加困难了,因此这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在教学例题的时候,首先让学生观察图,说说从图上知道了什么。在这一环节的时候,有孩子说一共有5个小朋友,当时我是回避的,现在想想可以这样问:“你怎么知道有5个小朋友的.?”也许孩子会说出:“原来有3个小朋友,又来2个小朋友,一共就有5个小朋友。”然后我又问:“你能提一个什么问题呢?”孩子的表情告诉我,他不懂什么意思,然后我就抛给他们一个词:请问,这下有孩子明白什么意思了,随即提出:“请问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在浇花呢?”为了后面的教学,我在这里还逐步的要求孩子说三句话,孩子领会的也是不错的。在学生列出算式后,我又问你是怎样算的?孩子的回答很很多:有的是掰手指的,有的是看图的,有的是用分与合的,还有的是根据数之间的关系:3再往后数2个就是5,比3大2的数是5。在这么多方法中,我没有否定任何一种方法,但是我却强化了分与合的方法,因为我看教材上是这样说的,不过我估计有的孩子是不会这样想的。接着,我又带领他们领会加法的含义,不过在这里我的要求有点高了,因为我要孩子说出:“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就要把原来的3人和又来的2人合起来,所以用加法。”好孩子是可以完整说出来的,不过基本能说出“把原来的3人和又来的2人合起来”我也就算了。
整节课我几乎是按这样的模式教学,有些单调,但还是比较扎实的,一节课下来,孩子基本能说清楚题意,理解加法的含义,因为动作配合语言孩子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想想做做的第4题,在做完后首先让学生比较这3幅图的相同与不同,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然后又过渡到算式,找它们的相同与不同,区别与联系,通过这样的比较让学生感受在加法算式里:一个数不变,另一个数逐渐增大1,得数也会逐渐增大1。
大班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3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教师的引领为主线,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为契机,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用,用中学。
1、注重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力求使课堂体现生活味,数学化,自主性,情感化和趣味化。如:在巩固应用的最后一题,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算式来表示生活中的例子(看算式说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提取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丰富了学生对加法的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2、注重算法的多样化和思维的灵活性。在探讨“4+1=5”的计算方法时,变老师讲学生听,为学生先独立思考,动手摆小棒,主动与同桌交流。在全班交流时,针对学生的思维的差异性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想到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但我还是组织学生对“看组成想加法”的方法,跟其它算法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这种方法是最简洁、最实用的,培养学生多中选优的数学思想。由于是第一课时,孩子们的思维与表达还未达到契合的程度,在学生的思考与表达无法企及教学目标的要求时,老师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
3、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评价的魅力。在教学中,我尽最大可能对学生的一举一动进行客观分析,并用各种方式对他们作出较合理的评价,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老师一直在关注着他们。同时较全面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现状,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初步形成。
4、注重培养学生说完整话,提数学问题的习惯。如:让学生观察图并把图意完整表达出来及提出数学问题注意学生对单位名称的正确表达,为今后学习写单位名称做好铺垫等。
不足之处:
1、学生的倾听和回答习惯还需要加强培养。
2、学生互动学习还有待于训练。还有部分同学不能很好地把自己的想法(计算方法)较好地与同学交流,在今后教学中我会先培养学生如何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一起分享,怎样通过同桌合作来获取更多的知识、来解决学习中的某些难题,使学生学会初步与他人合作的方法。
3、低年级的教法本应灵活多样,但受客观条件所限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一些教学内容如果能借助多媒体,相信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取得更加的教学效果。
第2篇:5以内加法教学反思
5以内加法教学反思范文一: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教师的引领为主线,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为契机,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用,用中学。在本课中注重了一下几个方面:
1、注重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力求使课堂体现生活味,数学化,自主性,情感化和趣味化。如:在巩固应用的最后一题,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算式来表示生活中的例子(看算式说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提取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丰富了学生对加法的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2、注重算法的多样化和思维的灵活性。在探讨4+1=5的计算方法时,变老师讲学生听,为学生先独立思考,动手摆小棒,主动与同桌交流。在全班交流时,针对学生的思维的差异性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想到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但我还是组织学生对看组成想加法的方法,跟其它算法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这种方法是最简洁、最实用的,培养学生多中选优的数学思想。
3、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评价的魅力。在教学中,我尽最大可能对学生的一举一动进行客观分析,并用各种方式对他们作出较合理的评价,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老师一直在关注着他们。同时较全面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现状,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初步形成。
4、注重培养学生说完整话,提数学问题的习惯。如:让学生观察图并把图意完整表达出来及提出数学问题考考大家等。
不足之处:
1、学生的倾听和回答习惯还需要加强培养。虽然开学到现在,我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和回答习惯,但在本节课中还是有出现个别同学在老师没说完或同学没回答完时,就急冲冲的把答案说出来。
2、学生互动学习还有待于训练。还有部分同学不能很好地把自己的想法(计算方法)较好地与同学交流,在今后教学中我会先培养学生如何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一起分享,怎样通过同桌合作来获取更多的知识、来解决学习中的某些难题,使学生学会初步与他人合作的方法。
5以内加法教学反思范文二: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5以内数的组成》。使学生初步知道加法的含义,比较熟练的口算五以内的加法。在数学中,加法是一种常用的计算方法,也是基础的基础,因此学好这一课,对以后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虽然,在学生以往的生活实际经历中,一些日常问题的解决使得他们对加法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朦胧印象,但是,让学生真正地了解加法并运用加法解决问题,这还是第一次。因此,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真正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运用加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用数的组成知识去做加法。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环节上,我先给学生复习5以内数的组成知识,通过在黑板上将5个圆片分成两堆,让学生边看实物个数边说数的组成。
师:我说1 生:我说4,1和4组成5
师:我说2 生:我说3,2和3组成5
师:我说1 生:我说3,1和3组成4 &&
有了数的组成知识后,我采用了直观教并用学生喜欢的羽毛球引入新课,师:这是什么?生:羽毛球!一下子活跃的课堂气氛,同学们的眼睛睁得很大,望着老师,我趁机问学生:老师左手有几个羽毛球?(生:1个),右手有几个羽毛球呢?(生:2个),师:1个球用数字几表示啊?(生:用1表示),2个球用数字几表示啊?(生:用2表示),师:老师手里一共有几只羽毛球?孩子们都说是3。左手和右手的球合起来是3个,这里用加法来表示,引出今天的新符号朋友+。并板书1+2=3(读1加2等于3)
出示三个小朋友折纸鹤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图上的意思,生1:本来有一个小朋友,又来了两个小朋友,加起来就是3个。(教师给予表扬)生2:本来有一只纸鹤,又拿来了两只纸鹤,加起来就是3只纸鹤(教师给予表扬)。接下来,请小朋友看图说加法式子,使他们从感受实物图的变化中抽象出数的变化,学会看图说加法式子。
气球图的教学仿照上例。
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用5个圆片摆出不同的加法式子,看谁摆得又快又好,并和同桌的同学说一说,你摆的圆片可以用什么加法式子表示。学生在摆一摆、说一说中巩固和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探究运算加法的方法。在教学教科书第24页的主题图时,先要学生说图的意思,说完意思后再说加法式子怎么写,最后再想想4+1=?可以和同桌交流计算方法或分组讨论,然后再点回答你是怎么算出来的?生1:我是1、2、3、4、5数出来的(教师肯定回答);生2:本来有4只了,就是数字4,加再1只就往后数,便是5了(教师肯定回答);生3:4和1可以组成5(高度赞赏)。然后和大家一起探讨哪种方法又快又好?最终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知识来做加法最方便。
拓展环节,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生活中,哪些事件也可以用加法式子来表示呢?
生:我早上喝了一杯牛奶,晚上喝了一杯牛奶,1+1=2,我一共喝了两杯牛奶。
生:妈妈买了2个苹果,后来又买了3个苹果,一共买了5个苹果,可以用2+3=5来表示。
&&
在同学们说的过程中,既巩固了学生对加法的理解和运用,又使他们明白,数学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更加热爱数学。同时,说的过程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大胆回答问题的能力。
5以内加法教学反思范文三:
加法对现在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也许已经不是初步认识的,因为大多数学生都上过学前班或幼儿园大班,对于10以内的加法,他们已经很熟练了。但是我个人认为这其中有些是机械化的,学生不太理解到底什么是加法,有些学生很天真地说:我在幼儿园的时候已经学过了。有些会说:怎么一年级和幼儿园教一样的东西?他们进入学校学数学的最初兴趣就这样被破坏了!
作为一个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节课是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既是学生学习加法运算的开始,也是应用题的启蒙。在《5以内的加法》这节教学课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看主题图,交流自己所看到的,再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生:4只小鸟在草地上吃小虫,又飞来一只小鸟。
师:通过这个图意,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呢?(引出一共有几只小鸟,让学生感知如何提问)
师:一共有多少只小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列式?
生1:一共有多少只小鸟就是把开始的4只小鸟和后来飞来的1只小鸟合起来,应该用加法计算。
师:说的真好,那该怎么列式呢?
生2:4+1=5
师板书:4+1=5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师:4加1等于5,你们是怎样算出来的?
2、全班交流,探讨多种算法
生1:我在幼儿园就知道了4+1=5了,我还会算很多的加法呢!
(看到他那洋洋得意的模样,我情不自禁地夸奖了他几句,听了我的夸奖,他乐滋滋地坐下去了。)
生2:我在心里想,就知道了4+1=5,所以4加1就等于5了。
(这都不是我所想要的答案,我是想让学生说出诸如数数法、接着数、数的组成之类的算法,然后我好根据他们的多 样的算法优化出用5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于是,我不甘心,还是硬着头皮接着问。)
师:大家都知道4+1=5,那你们能不能把你在心里怎么算的跟老师说说吗?
(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人举手了。)
师:好好想想,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怎么想的就怎么说。
课上到这里,我只好通过讲解,让学生知道有数数法、接着数和数的组成等算法。
不足之处:
1.在通过图意,提出问题这个环节,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提问。有的学生说成图的意思,有的学生说成算式,答非所问。
2.学生的倾听和回答习惯还需要加强培养。虽然开学到现在,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和回答习惯,但在本节课中还是有出现在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很多学生没有认真听。
3.学生都知道4+1=5,但是不清楚怎么算,所以在提问的时候,以至于学生回答的不是我所想要的答案。
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和老师的点评,更深刻意识到,在一节课的教学中,要学会合理分配时间,突出重难点,主次要分清。在学生的注重和培养方面,一定要落实到位。学生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而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在以后的展开教学各个环节时,不能只顾自己的教学思路,完成自己的教案,而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设计出的教案必须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而不是去让学生去适应教师的教案。
5以内加法教学反思范文四:
在数学中,加法是一种常用的计算方法,也是基础的基础,由于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加法,因此学好这一课,对以后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虽然,在学生以往的生活经历中,一些日常问题的解决使得他们对加法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朦胧印象,但是,让学生真正地了解加法并运用加法解决问题,这还是第一次。因此,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真正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运用加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用数的组成知识去做加法。
一、导入凸显分与合的思想。
加法的含义来自于分与合的思想。在教学开始时,以几组变式的分与合作为基础,铺垫让学生初步感受今天我们要用分与合来解决新问题。
二、从算理中教学。
在例题教学时,我通过图意变化,引导学生看变化的过程,说清图的意思。(校园里3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来了2个)。同时以提问的方式出现第三句话: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给学生初步建立条件与问题的概念,了解看图是要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看图列出加法算式:3+2=5。这部分是学生的已有经验,我把重点放在了算式含义的讲解,计算教学重在算理。我采用了接受式学习方式,+学生已经认识,而是通过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让学生感受+的意义是合起来,将形象上的合和意义上的合结合起来。算式3+2=5中3、2、5的意义解释,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来解释,说明学生能够理解数的意义了,学生能够通过分与合的经验说出算式的意义,让学生经历形象数符号语言初步将意义整合,最后将3+2=5意义精简为3和2合起来是5。
三、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不同层次的练习符合能力的需要,重在拓展学生的能力。
摆一摆、说一说,将摆说结合,将动作和语言相连接。
看算式,摆一摆则是对数形的结合。
说一说、填一填。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学生能够自己看图说意思、提问题、列算式。通过情境的变化,发现三道
第3篇:《5以内加法》教学反思
《5以内加法》教学反思
课前思考:
课前将学生5以内的加法情况进行了调查,由于受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影响,学生对加法除了知道计算结果是多少以外,其他都已忽视了。他们只认识加号,知道加法,却并不知道加法这一知识的来龙去脉。我们思考:对加法含义的理解,不是借助一个例题,一幅图就总结得出的。我们设计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例题和3幅动物图,经过4次演绎,初步归纳加法的含义和算理。第二层次融练习于学习过程中,经过从一幅图中找几个加法算式,再次归纳,理解其含义、算理。第三层次就是对加法含义的拓展。以数学知识创生和发展的过程作为育人资源,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和体验数学知识的创生和发展的过程,感受数学的抽象,逐渐建立起独特的思维方式。
本课存在的'问题:
1、解读学生不准
第4篇:5以内加法教学反思
5以内加法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5以内加法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5以内加法教学反思1
一、在情境中感悟加法含义
对低年级学生,《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数一数有几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当学生能看着图说出图的意思后,帮助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原来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来了2个小朋友,现在一共有5个小朋友。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整个新课内容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情境,运用讲故事、做游戏、手势演示等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
第5篇:《5以内加法》教学反思
《5以内加法》教学反思
《5以内加法》教学反思
课前思考:
课前将学生5以内的加法情况进行了调查,由于受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影响,学生对加法除了知道计算结果是多少以外,其他都已忽视了。他们只认识加号,知道加法,却并不知道加法这一知识的来龙去脉。我们思考:对加法含义的理解,不是借助一个例题,一幅图就总结得出的。我们设计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例题和3幅动物图,经过4次演绎,初步归纳加法的含义和算理。第二层次融练习于学习过程中,经过从一幅图中找几个加法算式,再次归纳,理解其含义、算理。第三层次就是对加法含义的拓展。以数学知识创生和发展的过程作为育人资源,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和体验数学知识的创生和发展的过程,感受数学的抽象,逐渐建立起独特的思维方式。
本课存在的问
第6篇: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
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
“5以内的加法”,它是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的第一课时,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0~10,掌握了2~10的分与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后继学习加减法计算和解决加减法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教材分两个层次组织教学。第一层次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小朋友浇花场景图中人数的情况,引导学生要求“一共有几个小朋友”需要把原来的3人与又来的2人合起来就是一共的人数,由此引出“2+3=5”,初步感受加法的意义,并领悟计算方法;学生认识“+”号,正确读出算式。第二层次通过“试一试”学生熟悉的场景图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理解掌握计算方法。最后通过“想想做做”的1-6题进一步加深对加法含义的认识,掌握加法计算的过程和方法。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结合教
第7篇: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
《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用,用中学,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
1、注重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力求使课堂体现生活味,数学化,自主性,情感化和趣味化。如:在巩固应用的最后一题,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算式来表示生活中的例子(看算式说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提取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丰富了学生对加法的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教学反思《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
2、注重算法的多样化和思维的灵活性。在探讨“4+1=5”的计算方法时,变老师讲学生听,为学生先独立思考,动手摆小棒,主动与同桌交流。
3、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评价的魅力。在教学中,我尽最大可能对学生的一举一动进行客观分析,并用各种方式对他们作出较合理的评价,让学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