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水经注第卷二十四·郦道元原文及翻译
水经注第卷二十四·郦道元原文及翻译
【原文】
秦始皇二十二年以为砀郡①。汉高祖尝以沛公为砀郡长,天下既定,五年为梁国。
文帝十二年,封少子武为梁王,太后之爱子、景帝宠弟也。是以警卫貂侍②,饰同天子,藏珍积宝,多拟京师;招延豪杰③,士咸归之,长卿之徒,免官来游。广睢阳④城七十里,大治宫观、台苑、屏榭,势并皇居。其所经构⑤也,役夫流唱,必曰《睢阳曲》,创传由此始也。城西门即寇先⑥鼓琴处也。先好钓,居睢水旁,宋景公问道不告,杀之。后十年,止此门鼓琴而去,宋人家家奉事之。南门曰卢门也。《春秋》:华氏居卢门里叛。杜预⑦曰:卢门,宋城南门也。司马彪《郡国志》曰:睢阳县有卢门亭,城内有高台,甚秀广⑧,巍然介立,超焉独上,谓之蠡台⑨,亦曰升台焉,当昔全盛之时,故与云霞竞远矣!《续述征记》⑩曰:回道似蠡,故谓之蠡台。非也。余按《阙子》,称宋景公使工人为弓,九年乃成。公曰:何其迟也?对曰:臣不复见君矣,臣之精尽于弓矣。献弓而归,三日而死。景公登虎圈之台,援弓东面而射之,矢腧于孟霜之山,集于彭城之东,余势逸劲,犹饮羽于石梁。然则蠡台即是虎圈台也,盖宋世牢虎所在矣。
晋太和中,大司马桓温入河,命豫州刺史袁真开石门,鲜卑坚戍此台,真顿甲坚城之下,不果而还。蠡台如西,又有一台,俗谓之女郎台。台之西北城中有凉马台,台东有曲池,池北列两钓台,水周六七百步。蠡台直东,又有一台,世谓之雀台也。城内东西道北,有晋梁王妃王氏陵表,并列二碑,碑云:妃讳粲,字女仪,东莱曲城人也。齐北海府君之孙,司空东武景侯之季女,咸熙元年嫔于司马氏,泰始二年妃于国,太康五年薨,营陵于新蒙之,太康九年立碑。东即梁王之吹台也,基陛阶础尚在,今建追明寺。故宫东即安梁之旧地也,齐周五六百步,水列钓台。池东又有一台,世谓之清泠台。北城凭隅,又结一池台。晋灼曰:或说平台在城中东北角,亦或言兔园在平台侧。如淳曰:平台,离宫所在,今城东二十里有台,宽广而不甚极高,俗谓之平台。余按《汉书·梁孝王传》称:王以功亲为大国,筑东苑,方三百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复道自宫东出杨之门,左阳门,即睢阳东门也。
连属于平台则近矣,属之城隅则不能,是知平台不在城中也。梁王与邹、枚、司马相如之徒,极游于其上,故齐随郡王《山居序》所谓西园多士,平台盛宾,邹、马之客咸在,《伐木》之歌屡陈,是用追芳昔娱,神游千古,故亦一时之盛事。
【注释】
①砀(dànɡ)郡:古郡名,秦置,治今河南省商丘市南。
②警卫:警戒保卫人员。貂侍:宫中近卫侍从,因冠饰貂尾,故称。
③招延:延请。豪杰:才能出众之士。
④睢(suī)阳:古县名,秦置,治今河南省商丘市。以在睢水之阳得名。
⑤经构:建筑。
⑥寇先:春秋时宋国人,曾以钓鱼为业。
⑦杜预:西晋文学家,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人,进爵当阳县侯,自称有“左传癖”,著有《春秋左氏传集解》传世。
⑧秀广:高耸广阔。
⑨蠡(lǐ)台: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城内。即下文的“虎圈之台”。
⑩《续述征记》:晋人郭缘生撰。
余:我,郦道元自称。按:探寻,考究。《阙子》:据《汉书·艺文志》:一篇,未录撰者。
彭城:古县名,秦置,春秋时宋邑,治今江苏省徐州市。
饮羽:中箭,箭头射入。
大司马:官名,掌邦政,魏晋时位在三公之上。桓温:晋朝人,字元子,封南郡公,加大司马。河:黄河。
鲜卑:指鲜卑族慕容氏。戍:守卫。
如西:以西。
东莱:古郡名,汉置,治今山东省莱州市。曲城:古县名,汉置,故城在今山东省莱州市东北。
司空东武景侯:指三国魏人王基,字伯舆,死后追赠司空,谥曰景侯。东武:古县名,汉置,治今山东省诸城市。
此下有脱文。
晋灼:晋朝河南(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官至尚书郎,著《汉书音义》。
【译文】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在此设置砀郡。汉高祖曾以沛公的身份当过砀郡长,天下平定后,到五年(前202)就以此地为梁国。
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封小儿子刘武为梁王,刘武是窦太后的爱子、景帝的宠弟。因此梁王手下有警卫和侍从,穿戴与装饰同天子一样,储藏的金银珠宝多得可与京师相比;他延请天下豪杰,四方贤士纷至沓来,甚至如司马长卿之辈,也弃官来投奔他。他扩建睢阳城为七十里,在城内大兴土木,修建宫观苑囿,亭台屏榭,建得就像帝王的居处一样富丽堂皇。营建宫苑时,民夫们都传唱着《睢阳曲》,这首曲子就是从那时创作并开始流传下来的。城西门就是寇先弹琴的地方。寇先喜欢钓鱼,住在睢水岸边,宋景公向他询问道术,他不肯说,被宋景公杀了。十年后,他来到这座城门前弹琴之后离去,宋人家家户户都奉祀他。南门叫卢门。《春秋》记载:华氏居住在卢门里,后来反叛了。
杜预说:卢门是宋城南门。司马彪《郡国志》说:睢阳县有卢门亭,城内有高台,极其高耸宽广,巍然矗立,超然独上,称为蠡台,又叫升台,从前在它极盛的时期,真可与云霞争高呢!《续述征记》说:登台的梯级回旋而上,像蠡(螺)一样而称为蠡台。其实不然。我查考过《阙子》,说宋景公叫工人为他制弓,九年才制成。宋景公问:为什么做得那么久?工人回答道:我不能再见到你了,我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花在这张弓上了。那工人献了弓回家去,三天后就死了。景公登上虎圈台,拉弓搭箭向东方射去,箭飞过孟霜山,最后落在彭城东边,余势剩力,仍能深深穿进石桥中。那么蠡台就是虎圈台了,这是刘宋时关虎的地方。晋太和年间(366—371),大司马桓温抵达大河之滨,命豫州刺史袁真打开石门,鲜卑族慕容氏坚守此台,袁真屯兵于坚城之下,没有达到目的,最后只好撤兵而回。蠡台之西,又有一台,俗称女郎台。台的.西北面,在城内有凉马台,台的东面有曲池,池北有两个并列的钓台,池周围约六七百步。蠡台正东,又有一台,民间称为雀台。城内有一条东西向大道,北端有晋朝梁王妃王氏墓,墓前并列立着两块墓碑,碑上刻着:王妃名粲,字女仪,东莱曲城人。
齐北海府君的孙女,司空东武景侯的小女儿,咸熙元年(264)嫁给司马氏,泰始二年(266)立为妃,太康五年(284)去世,在新蒙营建陵墓,太康九年(288)立碑。陵墓东面就是梁王的吹台,台址和台阶柱础还在,现在建了追明寺。故宫东是安梁旧地,周围五六百步,池岸排列着几个钓台。池东又有一台,民间称清冷台。北城靠城角,又建有一处池台。晋灼说:有人说平台在城中东北角,也有人说兔园在平台旁边。如淳说:平台是梁王离宫所在的地方,现在城东二十里处有一座台,相当宽广,但不很高,俗称平台。我考寻《汉书·梁孝王传》中的记载:梁王凭着功劳和皇亲关系受封大国,他修建的东苑方圆三百里,扩建睢阳城七十里,大兴土木,建造宫室,修筑天桥,这些天桥从王宫一直连接到平台,有三十多里。这些天桥从王宫东出杨之门,左阳门就是睢阳东门。
说天桥连接到平台大致上差不多,说连接到城的东北角就不可能了,由此可知平台不在城中。梁王与邹阳、枚乘、司马相如等人常在平台上尽情游乐,因此正如齐随郡王《山居序》中所说的:西园士人鼎沸,平台盛筵宾客,邹、司马等名流都在,他们常唱《伐木》之歌,借以追思昔日的欢愉,神游千古,所以也是一时的盛事。
第2篇:关于水经注·卷二十三·郦道元原文及翻译
关于水经注·卷二十三·郦道元原文及翻译
水经注 卷二十三 阴沟水、汲水、获水
【原文】
汳水又东迳葛城北①,故葛伯②之国也。孟子曰:葛伯不祀。汤问曰:何为不祀?称无以供祠祭。遗③葛伯,葛伯又不祀。汤又问之,曰:无以供牺牲④。汤又遗之,又不祀。汤又问之,曰:无以供粢盛⑤。汤使亳⑥众往,为之耕,老弱馈⑦食。葛伯又率民夺之,不授者则杀之,汤乃伐葛。葛于六国⑧属魏,魏安釐王以封公子无忌⑨,号信陵君,其地葛乡⑩,即是城也,在宁陵县西十里。
【注释】
①汳(biàn)水:古水名,在今河南省境内。汳:后来写作“汴”。葛城:故址在今河南省宁陵县南。
②葛伯:夏时诸侯,为殷所灭,以葛伯为氏。
③遗(wèi):赠送。
④牺牲:古代为祭祀而宰杀的牲畜。
⑤粢盛(zī chénɡ):古代盛在祭器内供祭祀的谷物。
⑥亳(bó):古都邑名,在今河南省商丘市。
⑦馈(kuì):赠送。
⑧六国:指战国时位于函谷关以东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
⑨魏安釐(xī)王:战国魏昭王子,名圉(yǔ),谥号安釐。无忌:魏国昭王子,魏安釐王异母弟,封信陵君。
⑩葛乡:故址在今河南省宁陵县南。宁陵县:古县名,汉置,治今河南省宁陵县南。
【译文】
汳水又东流经葛城北,葛城是过去的葛伯之国。孟子说:葛伯不祭祀。汤问道:为什么不祭祀?葛伯回答说:没有供品可以祭祀。汤给葛伯送去供品,葛伯又不祭祀。汤又问他,葛伯回答说:没有牛羊供祭。汤又送给他牛羊,葛伯还是不祭祀。汤又问他,葛伯答道:没有谷物供祭。汤就从亳派了许多人去为他耕种,让老弱人去送饭。葛伯又领了一批人去夺取,不肯给他的人,就把他们杀掉,汤于是才出兵伐葛。葛在六国时属于魏国,魏安釐王把这地方封给公子无忌,封号叫信陵君,那地方叫葛乡,就是这葛城,位于宁陵县西十里。
【评析】
阴沟水是古代淮河水系的`河流。《经》文说:“阴沟水出河南阳武县蒗荡渠。”蒗荡渠就是卷二十二的《渠》(又作渠水或渠沙水),说明此水是从渠水分流出来的。但《经》文后来又说:“东南至沛,为过水。”所以它的下流注入过水。从这一句《经》文以下,《注》文记载的全是过水及过水的其他支流,最后出现的一条支流是北肥水,一直写到过水入淮,从此不再提及阴沟水,这一带历史上河流变迁很大,河流名称与河流本身都很不稳定。此水现在当然不再存在。汲水也是鸿沟水系的河流之一,《经》文说“汳水出阴沟于浚仪县北”,说明三国时代的汳水是从阴沟水分出来的一条支流。《注》文解释《经》文:“阴沟,即蒗荡渠也,亦合汲受旃然水,又云丹、沁乱流,子武德绝河,南入荥阳合汲,故汲兼丹水之称。”说明在北魏时代,虽然浚仪、荥阳都在郦道元可以亲自考察的北魏疆域之内,但由于河道播迁,河名改易,别名众多,所以在当时就分辨不清楚了。获水按《经》文所说:“(汲水)又东至梁郡蒙县,为获水,余波南至睢阳城中。”又说:“获水出汲水于梁郡蒙县北。”由此看来,古代获水是汲水的下流。获水最后注入泗水,这是《经》文和《注》文都一致的。这些水道,现在当然都变迁了。
第3篇:水经注·卷二十七·郦道元原文及翻译参考
水经注·卷二十七·郦道元原文及翻译参考
【原文】
诸葛亮之死也,遗令葬于其山①,因即②地势,不起坟垄③,惟深松茂柏,攒蔚川阜④,莫知墓茔所在。山东名高平,是亮宿营处,有亮庙。亮薨,百姓野祭⑤。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共表云⑥:臣闻周人思召伯⑦之德,甘棠为之不伐⑧;越王怀范蠡之功⑨,铸金以存其像。亮德轨遐迩⑩,勋盖来世,王室之不坏,寔赖斯人,而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追述在昔者也。今若尽顺民心,则黩而无典;建之京师,又逼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臣谓宜近其墓,立之沔阳,断其私祀,以崇正礼。始听立祀斯庙,盖所启置也。
【注释】
①其山:即定军山,在今陕西省勉县城南。
②因即:依照,依随。
③坟垄(lǒnɡ):坟墓。
④攒(cuán):聚集,丛生。蔚(wèi):草木茂盛。川阜:水边山冈。
⑤野祭:在野外
第4篇:水经注·卷二十九·郦道元原文以及翻译
水经注·卷二十九·郦道元原文以及翻译
水经注·卷二十九·郦道元原文及翻译
水经注 卷二十九 沔水、潜水、湍水、均水、粉水、白水、比水
【原文】
《尚书·禹贡》①,汇泽②也。郑玄曰③:汇,回也。汉与江斗④,转东成其泽矣。
【注释】
①《尚书·禹贡》:《尚书》中的一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区域地理著作,历来被奉为我国“古今地理志之祖”。
②汇泽:即古代的彭蠡(lǐ)泽,今称鄱阳湖,在今江西省北部。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
③郑玄:东汉著名的经学家,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市)人,自成学派,被后世称为“郑学”,今存《毛诗传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④汉:汉水,即今之汉江,发源于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江:长江,中国第一大河。斗:相遇。
【译文】
彭蠡泽,按《尚书·禹贡》,就是汇泽。郑玄说:汇
第5篇:郦道元的《水经注.卷三十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郦道元的《水经注.卷三十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漻水出江夏平春县西,漻水北出大义山,南至厉乡西,赐水入焉。水源东出大紫山,分为二水,一水西径厉乡南,水南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是神农所生处也,故《礼》谓之烈山氏。水北有九井,子书所谓神农既诞,九井自穿,谓斯水也。又言汲一井则众水动,井今堙塞,遗迹仿佛存焉。亦云赖乡,故赖国也,有神农社。赐水西南流入于漻,即厉水也,赐、厉声相近,宜为厉水矣。一水出义乡西南入随,又注漻。漻水又南径随县注安陆也。南过安陆入于溳。
薪水出江夏蕲春县北山,山即蕲柳也。水首受希水,枝津西南流,历蕲山,出蛮中,故以此蛮为五水蛮。五水谓已水、希水、赤亭水、西归水、蕲水其一焉。蛮左凭居,阻藉山川,世为抄暴。宋世沈庆之于西阳上下,诛代蛮夷,即五水蛮也。
南过其县西,晋改为
第6篇:《水经注·卷五》原文及翻译
《水经注·卷五》原文及翻译
卷五
作者:郦道元
又东过平县北,湛水从北来注之。
河水又东径河阳县故城南。《春秋经》书天王狩于河阳,王申,公朝于王所,晋侯执卫侯归于京师,《春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冬,会于温,执卫侯。是会也,晋侯召襄王以诸侯见,且使王狩。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故书曰天王狩于河阳,言非其狩地。服虔、贾逵曰:河阳,温也。班固《汉书。地理志》,司马彪、袁山松《郡国志》,《晋太康地道记》,《十二州志》:河阳别县,非温邑也。汉高帝六年,封陈涓为侯国,王莽之河亭也。《十三州志》曰:治河上,河,孟津河也。郭缘生《述征记》曰:践土,今冶坂城。是名异《春秋》焉,非也。今河北见者,河阳城故县也,在冶坂西北,盖晋之温地,故群儒有温之论矣。《魏土地记》曰:冶坂城旧名汉祖渡,城险固,南临孟津河。河水右径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