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阿德勒《超越自卑》读后感
阿德勒《超越自卑》读后感
这本书300多页,由于很多观点已经被吸纳为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原则,文字流畅,直抵人心,所以花了半天就读完了。相比于读了好几遍的《梦的解析》,觉得前者更贴近生活,更能走进我们内心,真是一本好书!
阿德勒自小患有驼背,行动不便,而他的哥哥却各方面都超级优秀,阿德勒成了某种意义上的边缘人,他对自卑情结的体会也就更深。
一、收获 《超越》留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阿德勒经常去酒馆广交朋友,他和朋友的聊天使他获得研究的第一手资料。要了解一个人:看他追求的目标; 要改变一个人:就去修改他的目标。人们可以通过分析自己的生活目标,改变对自己和世界的看法,鼓起生活的勇气,东山再起。有无社会兴趣(对他人、社会关心;有贡献社会,帮助他人的意识)和合作精神是衡量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志。面对自卑,人的三种反应:(a自惭形秽,逃避沉沦b 极端自私自利c 克服自卑、追求实现的同时也照顾到别人的利益,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职业、亲情友情、爱情婚姻是培养健康人格的三个方面。我们一般没有受到过良好的“与人合作”的训练;受到的是自私自利的训练。但是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不学会前者就没有进步(职业、亲情友情、爱情婚姻)。宗教徒对于“圣徒”的追求是获得优越感的一种方式;但不现实。整天祷告是对现实的逃避。心灵改变智力(和佛陀教育的“戒定慧”一致)哲学家需要经常离开社会才能思考和写作,但若缺乏对社会的兴趣就很危险。常识是合作的基础,有常识的人直面现实的问题,不逃避现实,因此几乎不做梦。
11善于合作的人是用勇敢和乐观的。天才是人类中最有合作精神的人。“虽不敢说守正不阿、有所不为的人一定能立即成功,但是可以断言,它能使其勇气不坠,并不失其自尊”。知道如何与人和谐的相处获得友谊的先决条件。在友谊中人学会如何推心置腹、体会别人的心情、感受。
作者在书中特别强调社会兴趣、合作精神对于健康人格、心理的必要,这让我好像听到了半个世纪前的一位智者在我耳边说:“要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
二、感悟:也许是因为班里孩子太多,大多时候我都觉得老师缺乏对孩子的了解,所以我们必须抓住重点,对这种“无兴趣”严重的孩子进行多方面的优先了解,在孩子形成错误认识之前,导正他的方向。阿德勒在书里说道:“如果老师想吸引孩子的注意,他必须先了解这个孩子以前的兴趣是什么,并设法使他相信,这种兴趣可以让他获得成功。”仔细想想,确实如此。学校一直在培养学生竞争的环境,这实际上并不利于孩子成长,一次次的失败使学生失去兴趣,渐渐变
成边缘人。作为教师,我们要帮助孩子寻找他的闪光点,并通过这个为他树立信心,从而使他再多方面都愿意去尝试,愿意去发展。积极的信心远胜于消极的督促。阿德勒在本章中也指出,沮丧会埋没天才,在学校统一规格的教育中很多孩子的个性化都被磨灭了。我想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去帮助孩子保留一些有利于他发展的个性化因素,作为地理老师,对那些“无反应、不配合”的边缘人真是印象深刻,他们没有任何智力方面的问题,朝夕相处的老师能为他们改善这种状况。总结阿德勒的这本书,整体来讲并不深奥,却使我对边缘人有了更多理解。
第2篇:阿德勒《超越自卑》读后感
心理咨询期末论文
读阿德勒《超越自卑》
这学期我选修了心理咨询这门课,一方面是对心理方面很有兴趣,另一方面是自己有时候情绪会不太好,想学习一些相关知识和调节方法。
期末的考核是关于阿德勒《超越自卑》的读书笔记,从中摘取两段话,结合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我想说的是,这是一本对我来讲很特别的书,它的内容在我最初看上去很零碎,可能因为看关于心理学书籍比较少的原因,一些观点也不太好理解,甚至觉得一些观点有些不可理喻。书中有很多的故事,有些故事看上去荒唐,有些让人觉得心里说不出的难过。一:
“促使人类行动的动机,是个人对未来的期望(虚构),而不仅是他过去的经验,这个他所期望的生活目标虽然是虚构的,但却能使人按照自己的期望去行动„„很多人生活在梦想中,尽管不断的失败,却仍固执于自己的目标,把虚构出来的幻想当做了现实的生活。”这部分是第八页,代序中讲述阿德勒在融汇了怀亨格的意见后提出的观点。虽然代序中并为切入正题,但这段话让我很有感触。我想到了我从小到大的梦想,这些梦想由最初的夸大模糊,变得越来越切合实际越来越清晰,我想是时间用现实教会了我要踏实面对人生。我看了这段话马上想起以前看过的一条消息,关于一个当代的范进,被人戏称为“高考王”的人的故事。
曹湘凡参加了13次高考,终于考进了一所专科院校读法律。已经41岁的他还在读大学。他年少时成绩优异,但第一次高考失利让他觉得无颜面对家人和邻人,他便一次一次的考。考了几次以后他结婚了,已经终止的高考人生又被妻子的话语重新引发了,而且是一发不可收拾。他靠给高三毕业生辅导过活,但却执意要做一名大学生,虽然可能大学毕业生挣钱还不如辅导员多。他的妻子在他大学入学那一天便生气的离开了他。
从阿德勒这本书的内容来分析,曹湘凡这些做法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一个是他自身对生活的意义的理解,他认为生活的意义就是考学,“一切都遵循这个意义而行”。阿德勒在生活尺度中提到,“生活不完美,职业不尽心,朋友不多,生活是件痛苦的事”,我觉得形容他很合适。对他影响深刻的另一点是身边的人,阿德勒在十一章和十二章人和同伴及婚姻中讲述了关于这方面的内容。阿德勒的许多病例都是对其施加无歧视的关心后才康复,其不正常的举动可以减轻或者消失,可见环境之重要。曹湘凡的家人邻人对他的态度,妻子的态度转变,我想都是促使他“一条道走到黑的”原因。
我记得我第一次看见这条消息第一感觉是气愤。别人都觉得这个人很有毅力,很值得佩服,但我不这么想。若说成功的人生是高挂在枝头的苹果,有人爬树有人爬梯,都会取得成功,但我觉得曹湘凡就是一个不会爬树却非要爬树的人。我觉得他后来追求的根本就不是大学,而是考大学。就像阿德勒的观点“很多人生活在梦想中,尽管不断的失败,却仍固执于自己的目标,把虚构出来的幻想当做了现实的生活。”
虽然我是有点不欣赏曹湘凡的举动,但是仔细思考,每个人都有这样一面,只不过表现的方面和强度不同罢了。有时候我自己对于某件事的执拗我自己都察觉不到,知道别人对我提问“为什么”,我才会去思考做这件事情的意义。怀亨格的“虚构理论”并不是处处都合理,但是的却是确确实是存在的。我们需要虚构目标,因为人不能没有“理想”,我难以想象没有理想的社会是什么样,也许世界上没有能飞上天空的飞机,没有带来光明的电灯„„人类需要虚构,但绝对不能把追求虚构当做现实生活。
二:
“如果老师想吸引孩子的注意,他必须先了解这个孩子以前的兴趣是什么,并设法使他相信,他在这种兴趣和它种兴趣都能获得成功。”
这段话是第七章学校的影响(培养孩子的合作兴趣)中的一段话,让我觉得很有启发性。阿德勒在第六章家庭生活中提到家庭中每个孩子年龄相差三岁最适宜,但是在学校环境中,孩子们都是一样的年龄,所以家庭中的一些规则并不适宜学校生活,学校更像是一个初等级的社会,一些孩子可能在入学后感到迷茫。
到了学校,孩子就不再是家里唯一或是少数的掌上明珠,他可能会因为不适应环境而产生不良情绪,自闭不愿意交流,对学校生活无兴趣。阿德勒也提出学校一直培养学生的竞争环境,在一些方面并不利于孩子成长,一次失败也可能会导致孩子失去兴趣。阿德勒的这段话给老师指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向-----了解。也许是因为班里孩子太多,大多时候我都觉得老师缺乏对孩子的了解,所以我们必须抓住重点,对这种“无兴趣”严重的孩子进行多方面的优先了解,在孩子形成错误认识之前,导正他的方向。
我们作为教师要帮助孩子寻找他的闪光点,并通过这个为他树立信心,从而使他再多方面都愿意去尝试,愿意去发展。积极的信心远胜于消极的督促。阿德勒在本章中也指出,沮丧会埋没天才,在学校统一规格的教育中很多孩子的个性化都被磨灭了。我想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去帮助孩子保留一些有利于他发展的个性化因素,也就是选段中提到的“他必须先了解这个孩子以前的兴趣是什么,并设法使他相信,他在这种兴趣和它种兴趣都能获得成功”。
我有过一些做家教的经历,那些成绩不尽如人意的孩子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无反应”“不配合”。我感觉不到任何其智力方面的问题,或者说是因为他“无反应”让我无法根据他的情况制定我的教学计划。阿德勒的这段话应该是改变这种孩子的方式,但是我作为家教很难实行,所以更希望朝夕相处的老师能为他们改善这种状况。
总结
阿德勒的这本书整体来讲并不深奥,没有太多让人看不懂的专业词汇。但对于他的一些
观点,例如关于学校教育(男女生),家庭关系方面的观点,并不适用于现代的学校和家庭,有些阿德勒提出的问题已经随着时代的开化而解决了,或者说有的不太适应于中国的教育模式。这本书的确是本好书,它的多方面分析,会给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带来不同的收获,帮助每一个读过他的人,超越自卑,走向成功!
第3篇:阿德勒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是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于2015年7月1日出版的图书,作者阿弗雷德。阿德勒。下面由小编给大家整理阿德勒自卑与超越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阿德勒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总地来说,是一本实用类书籍,书中从头到尾都在叙述自卑产生的原因以及告诉人们如何帮助人们(尤其是儿童)克服自卑情绪的方法。
在作者看来,生命的意义就是:自我的提升;与社会的合作;两性关系的和谐,即:职业;社交和两性。这三个方面只要有一个方面出问题了,那我们就很难认定他是一名成功人士,他也很难感觉到幸福。
由三项中有两项都是明显关于和他人合作的项目可以看出来,生命的意义其实是对社会的贡献,甚至自我提升一项都是要和他人合作我们才能真正地取得成功。
人类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够称之为人,由此来看,这个观点并不有失
第4篇:阿德勒超越自卑读后感范文
阿德勒超越自卑读后感范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阿德勒超越自卑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阿德勒超越自卑读后感1
他们总是想逃离人群、逃离与人协作、逃离自己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他们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很小的环境里,在这个环境里,还要感受到自己能够主宰,否则会越缩越小。——《超越自卑》
读完这段话,你觉得自己是这样子的人吗?你有没有曾经试过想尽办法去逃避某些问题,或者不肯承认自己的某些错误,甚至想出一大堆的理由来封闭自己以逃避面对现实呢?
《超越自卑》到底是一本怎么样的书呢?在本书中,阿德勒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描写了人们如何从自卑感出发,去争取优越感,从而获得成功的。他特别强调每个人在童年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自
第5篇:阿德勒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是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于2015年7月1日出版的图书,作者阿弗雷德。阿德勒。下面由小编给大家整理阿德勒自卑与超越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总地来说,是一本实用类书籍,书中从头到尾都在叙述自卑产生的原因以及告诉人们如何帮助人们(尤其是儿童)克服自卑情绪的方法。
在作者看来,生命的意义就是:自我的提升;与社会的合作;两性关系的和谐,即:职业;社交和两性。这三个方面只要有一个方面出问题了,那我们就很难认定他是一名成功人士,他也很难感觉到幸福。
由三项中有两项都是明显关于和他人合作的项目可以看出来,生命的意义其实是对社会的贡献,甚至自我提升一项都是要和他人合作我们才能真正地取得成功。
人类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够称之为人,由此
第6篇:阿德勒超越自卑读后感(通用5篇)
阿德勒超越自卑读后感(通用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阿德勒超越自卑读后感(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阿德勒超越自卑读后感1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总地来说,是一本实用类书籍,书中从头到尾都在叙述自卑产生的原因以及告诉人们如何帮助人们(尤其是儿童)克服自卑情绪的方法。
在作者看来,生命的意义就是:自我的提升;与社会的合作;两性关系的和谐,即:职业;社交和两性。这三个方面只要有一个方面出问题了,那我们就很难认定他是一名成功人士,他也很难感觉到幸福。
由三项中有两项都是明显关于和他人合作的项目可以看出来,生命的意义其实是对社会的贡献,甚至自我提升一项都是要和
第7篇:《超越自卑》读后感
《超越自卑》一书的作者A·阿德勒。在该书里,作者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超越自卑》读后感(一)
《超越自卑》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A、阿德勒博士的代表作品。此书被西方人视为了解自我和他人的教科书,起到了《圣经》起不到的作用。
本书第一章《生活的意义》是全书的纲领,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提出了人们生活中的三大问题:职业、社会(既与他人的关系)和性(既为爱情和婚姻)。每个人都要面对这三大问题,而由此作出的反应表现出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他分析了人们各种错误“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缺乏从属感和社会兴趣,过度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