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历史文化学院社会实践报告
历史文化学院社会实践报告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我宿管部开展了诸多围绕党建的积极有意义的特色活动,七月初,我部部分成员深入基层,进行了“铭记党恩党情,弘扬阿胶文化”实践活动,参观了东阿阿胶公司及博物馆。这次活动的举办对于为做好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工作,对讴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百年奋斗历程,颂扬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歌唱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的主旋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深入基层、深入社会、深入实际,深刻了解了当代社会状况下各种社会组织面临的巨大发展机遇与挑战,并结合所学的知识与当前社会状况相结合,不仅加深了对共产党成立九十年来为实现祖国独立自强和为建设繁荣昌盛的和谐中国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的认识及理解,还增加了见识,锻炼了的能力,增长了才干,增强了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为将来进入社会、了解社会实际打下了良好而又深厚的基础。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增强了爱国热情,坚定了做社会主义接班人和投身于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来的信念,对于实现祖国的繁荣昌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七月十日,我宿管部部分成员在部长的带领下,到达聊城东阿县的东阿阿胶公司及博物馆,我们首先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
了东阿博物馆,工作人员为我们讲解了有关东阿阿胶的历史及阿胶公司的发展历程,随后我们拜访了公司的相关领导。在博物馆人员的介绍下,我们了解到阿胶原产于山东,已有两千多年的应用历史,与人参、鹿茸一起被誉为“中药三宝”。《本草纲目》载:“阿胶,本经上品,弘景曰:„出东阿,故名阿胶‟”。公司地处阿胶发源地东阿县,获得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认证,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阿阿胶制作技艺唯一代表性传承人企业。主导产品“东阿”牌阿胶具有2500多年历史,汉唐至明清一直是皇家贡品,因其补而不偏,位列人参、鹿茸、阿胶“滋补三宝”之首,历代《本草》皆将其誉为“圣药”。千年临床及现代科学检测证实,阿胶具有补气养血、滋阴润燥、化痰清肺、调经安胎、改善睡眠、强筋壮骨、延缓衰老、美容养颜、增强免疫力、提高耐缺氧、抗疲劳、抗休克、升高白细胞、抑制肿瘤等多重功效,系中医治疗血虚的首选之品,我国首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称“久服轻身益气”,3000余首古代经典名方为新产品开发提供了强大的资源支撑。阿胶的原产地是山东“东阿县”。东阿阿胶历来名冠天下,直至今日“东阿阿胶”几乎已经成为阿胶的代名词,同时也演变为对国内最大的阿胶及系列产品生产企业-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的简称。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山东东阿阿胶厂,1952年建厂,1993年由国有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1996年成为上市公司,同年7月29日“东阿阿胶”A股股票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如今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阿胶及系列产品生产企业,生产中成药、生物制剂、保健食品、医疗仪器、药用辅料等8个门类的产品
70余种,是国家高新技术优秀企业,质量、服务、信誉AAA级企业。通过与东阿领导的深入交流,我们了解了特色企业的成功之路,学习了高新技术优秀企业的特色之处,培养了自己在创业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了解了阿胶股份有限公司在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变废为宝,循环重复使用”的优良方法。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在了解东阿阿胶的发展史、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的同时,了解了东阿公司的发展战略、企业文化,认识到东阿公司成功的原因及党的大政方针对于东阿的影响,重视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为自己今后的学习方向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通过这次实践,我认识到自己平时学习生活中的不足,了解到理论应用于实践时需要转变的困难与曲折,这次活动开拓了我的视野,增长了才干,锻炼了与人沟通的能力,使我能更好的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次实践活动使我获益良多,我认为这次活动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的,是一次成功地实践活动。
第2篇:有关历史文化的社会实践报告
有关历史文化的社会实践报告
辛苦的社会实践已经告一段落了,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感觉我们很有必要对自己的社会实践做一下总结。那要怎么写好实践报告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历史文化的社会实践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史文化的社会实践报告1
姓氏与历史、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历史起源,“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为人子孙者,不能数典忘宗。研究姓氏的繁衍、迁徙、仕宦、业绩等史实,使前世可考,后世可稽,能维系宗亲情谊,激发后人敬宗敦族,发扬祖先美德,对海外各地赤子的寻根问祖能提供有力的依据。”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勇士提弥明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提弥明去世后,其后裔念其忠义,便将全族人等的姓氏均改为“提”,称提氏,但读音作读dī。
第二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匈奴族挛提氏大单于冒顿,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自冒顿单于开始,匈奴的单于一般都是由挛提氏担任的,在匈奴族被汉武帝击溃后,挛提氏族人有的逐渐融合于汉族,有人以原部族名称的汉字谐音为姓氏,称提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姒姓,属于汉姓夷化又汉化改姓为氏。据记载,明朝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农历七月安南国(今越南)攻破占城国(印度支那古国,即占婆补罗,汉译为占婆、占波。古占城国位于印度支那半岛东南沿海地带,北起今越南河静省的横山关,南至平顺省潘郎、潘里地区)国都,提及立一个名为提婆苔的为国君,使占城国成为越南属国。
由于明王朝的干涉,提婆苔下台,其子孙后代虽以为荣,但毕竟已无法在占城国立足,因而纷纷北迁,也有迁徙入中国的,就以其名的汉字谐音为姓氏,称提氏,读音亦作读dī。
二、迁徙分布:
今黑龙江省黑河市,吉林省长春市,山东省烟台市提家村、定陶县田集刘庄寨、枣庄市台儿庄区提楼村,河北省廊坊市北旺乡大枣林庄、泊头市双狮赵乡齐埝村、沧州市河间大布村等地,均有提氏族人分布。
三、历史名人:
提索:(生卒年待考),安南郡人(今越南归仁)。著名元朝安南土司。
据史籍《招捕总录·元·佚名》记载:元朝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农历1月,云南罗匐甸官禾者阿禾必绍降归元朝军队。农历10月,云南省调蒙古爨僰诸军,征讨白衣和泥一百九寨,土官匍思叛溪七溪等投降,元政府得户四万。之后,元军又攻金齿落落、广甸、瑶甸,元军杀掠甚多。又攻斜乌蒙秃老蛮、高州筠连等州十九处。乌蒙阿谋归旧侵藤串县地。是月,与安南邻者七十城门、国主答公,遣其人名摩耳者来乞降,后又有提吕、提邦两部族来降。
当时发生饥荒,云南行省发廪赈之。不久,提吕之子提达量,为提索所擒,云南行省给榜招提索,及使释放提达量,提索听命。
提桥:(生卒年待考),河北河间人。著名清朝大臣。
明朝天启年间进士,进入清朝后,曾出任刑部侍而家族昌盛。“是以本源祖先之意义大矣哉。”
四、目前已知的提姓族人分布情况:
(一)、河北省:
1、沧州市:沧县杜林镇大布村
沧州提氏的源流比较清晰。《沧州提氏家谱》中记载:沧州提氏是明朝时由“扬州府仪真卫”(即现在的江苏省仪征市)迁来。至今已二十三代。
家谱记载,沧州提氏始祖兴公“随明太祖起兵......以功授武德将军,任河间......等地都指挥使。”是为沧州提氏一世祖。后,次支由河间东迁至大布村。大布村原有提姓家祠(庙),祠联为:
由江北徙河间武纬文经自瀛郡迁青邑祠修谱续1949年后,家庙被废为学校和仓库。
目前,沧州提姓主要都是由大布村(属沧州市沧县杜林镇辖)搬迁出去的。主要居住在沧州市辖区内的沧县、任丘市、河间市、沧州市区及相邻地区,人数较多。
2、廊坊市:北旺乡大枣林庄
3、邯郸市:提玮河北邯郸人,现居住四川成都,工作单位中国民航飞行学院qq号:393818756
4、定州市:河北省会石家庄有位提姓女士,据说老家是定州市。
(二)、山东省:
1、枣庄市:台儿庄区提楼村、薛城、蒋庄煤矿
枣庄提姓有完整的家谱,清朝时初修。传说提姓为指山为姓
家谱记载:一世、二世失名,二世子二,长子佩(三世)字赞化(前明历任河厅卜)子三名乔(雍正葵卯科拔贡)、名经、名廷(四世),乔子纲、统、锦斯,经子纪、章、纯,廷子维、纶、绍、综(五世);一世子二次子子二均外出(不知去向),二世次子外出
2、菏泽市:定陶县田集、刘庄寨
3、烟台市:烟台莱州市提家村,村碑记载是由四川迁徙而来。
(三)、辽宁省:
1、沈阳市
2、葫芦岛市
3、新民县
(四)、北京市:
1、北京市区:由河北沧州迁来
2、通州区
(五)、天津市:由河北沧州迁来
(六)、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由河北沧州迁来
(七)、吉林省:白山市
(八)、江苏省:
徐州市:由山东枣庄迁来
(九)、河南省:
1、开封市
2、许昌市
(十)、台湾:1949年由河北沧州迁来。沧州家谱中有记载
历史文化的社会实践报告2
题目:
时间:
班级:
姓名:
我家住在章丘市相公庄镇桑园村,桑园得名于原来本村的两个桑树园,历史系学生桑园村社会实践报告。相传,一处在今天村头十字路口以西,另一处位于今桑园桥以东,在本村还未被命名为桑园村以前,附近居民在提到这个村子时,总是因村内有两个桑树园而称为“桑园”,所以,现在就延用这一称呼,称“桑园村”。
桑园村现在人丁兴旺,但相传,桑园村村民的祖先应为河北省枣强县人。明朝末年,由于战乱饥荒,造成山东境内人丁稀少,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发展生产,平衡地区经济,恢复山东昔日的雄厚,下令移民。桑园村村民的祖先就是在这个时候移民过来,并世代居住再这里,努力生产,繁衍后代。翟武,刘海是本村的两大祖先,故翟姓和刘姓是本村最大的两个姓氏。其中,刘海的后代刘胜+(名字叫什么记不清了)有六个儿子,后演变为桑园村刘氏家族的“六大份子”。大份子叫“一和尚”,二份子叫“二道士”,三份子叫“三僧子”,四份子叫“四梅子”,五份子叫“五巴掌”,六份子叫“六槌子”。六大份子的后代演变成现在的“沛振家声,恩荣玉庆”八大辈分,一直相沿至今。
桑园村原来有一座山,叫“荆山”,社会实践报告《历史系学生桑园村社会实践报告》。据本村老人回忆,荆山实际为一个土堆。传说,荆山上有一个金牛,因此,这座山被本村居民视为吉祥物。解放后,成立的农村合作社就以“荆山”命名。可见,荆山在本村居民眼中的分量是很重的。
虽然,荆山的传说让它在村民心中有很重的分量,但并不能称得上是一种信仰,实际上桑园村的村民是有自己的信仰的。那就是对“槐爷”的
崇拜。“槐爷”是对村内一棵老槐树的尊称。这棵树年代久远,但具体年代没人知道,有人说可能是唐朝,称唐槐,但这种说法并不可靠。也有种说法是清朝,但也是不可靠的。它直径约两米,高二十五米。相传,因为住在”槐爷”旁边的一家人惹怒了“槐爷”,槐爷就让这家的主人得了一种怪病,以此作为一种惩罚。村民知道这件事后,就开始对这颗槐树充满敬畏。每月二月十九,要准备贡品,来到槐爷面前祭拜,还要把大红绸子系挂到树上,俗称“挂袍”场面十分壮观,村民通过这种方式来为全家祈福。槐爷不仅是桑园的神,还在附近其他村落具有相当威望。
另外在村子里原来有一个楼阁,名叫“文昌阁”。在文昌阁里有一个文昌爷。据说文昌爷可以保佑村子的幸福安康,确保文化的繁荣昌盛。因此,村子里的人对文昌爷和文昌阁十分敬重,但可惜,文革期间,在“破四旧”运动中。文昌阁被拆除了。渐而,这种文化上的崇拜也就慢慢淡去了。时至今日,村内除了少数老人外,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关于文昌阁及文昌爷的传说了。
总结完这些传说,作为现代人的我们不管它们是真是假,我们都应该倍加珍惜,毕竟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财富。
历史文化的社会实践报告3
题目:
时间:
班级:
姓名:
作为一名历史系的学生,本应该对自己家乡的历史故事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但一时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去整理,所以对这也模糊不清,心里不免有些惭愧。系里让写一份关于家乡传说的社会调查。我想这正是一个入手点。我对我们xx的神话传说比较熟悉的应该算是xx孝妇的来历。
先介绍一下孝妇冢的概况
xx孝妇冢坐落在县城驻地,东1公里外,路南50米,东距孙葛村500米,西距东外环30米,冢高60米,周长80米,墓前有石碑两块,一块为康熙三十四{公元1695年}立,一块为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立,解放解放前有墓地近六亩,冢前设石桌,石瓶,石香炉等,祭祀器物,周围植松柏,郁郁葱葱,庄严肃穆,1978年,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传,该墓葬为孝妇死后同其婆母的合葬,在当地民间有很多传说,随着时间的流逝,孝妇的事迹演变成在东海孝妇家的故事。
由于年代久远,故事发生的具体年代已不可知,有关人物的具体情况也无法考证,只是听村间从住的老人口述。当然,在情节上有些出入,略整理一下,内容基本完整。
很久很久以前,xx不是县城而是被称为郯地,属东海郡,由于兵荒马乱,征役频繁,在xx这个地方住的人户并不多,当时,大多数的男子都被征去服役去了,长期征战沙场。
有户人家,夫妻新婚不久,丈夫就被征调走了,孝妇十分孝顺,在家与婆婆相依为命,等待丈夫的归来。战乱的频繁与无情,使百姓苦不堪言,度日如年,对于孝妇来说,生活虽然艰苦了些,但丈夫的归期让她对生活仍抱有很大的'希望。
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孝妇的丈夫战死在沙场上。这样一来,婆媳俩的生活如同大海中失去了航向的航船,本来看到了灯光微弱的导航灯,突然间导航灯灭了,他决定从痛苦中走出来,决定和婆婆一起渡过难关。他比以前更加上心照顾自己的婆婆了。简直是无微不至,一日三餐虽是粗茶淡饭,但从未怠慢过;冬天,睡觉之前先上床把被子焐暖和一些再婆婆睡觉。在邻居看来,亲生女照顾也不过如此。
婆婆见自己的儿子已经不在了,孝妇还如此的照顾,心里在感到欣慰的同时也感到有些愧疚,孝妇还这么年轻,啥时候才是个头呢
?她不想拖累孝妇;总想早点儿了断了自己,远离这吃了上顿没下顿,兵荒马乱的日子,可孝妇的孝心有让她这么感动的不舍得撇下孝妇一个人孤苦无依。她们每天都在挨日子。
漫漫长冬过去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到来了,大地万物复苏,人们对生活有了些新的希望。最起码新生长的野菜可以让人们缓解一下饥饿的威胁。一天孝妇挖来一种名叫豆瓣菜的野菜,打算让婆婆尝尝鲜,可是翻遍了家里,除了小坛子底下的一点儿油根儿,连一滴炒菜的油都找不到了,无奈的孝妇只好用盐水煮给婆婆吃。看着盛在碗里的野菜干巴巴的,没点儿油气儿,他突然想到了香油根儿,她就用菜汤倒进菜坛子里晃了几下,又倒进婆婆的碗里,自己却舍不得倒一点儿,婆婆吃碗里的菜好吃,让孝妇也到一些香油在碗里吃,孝妇见婆婆吃的高兴,就形式的到来一下,也“高兴”地吃起来,她吃的的菜里哪有香油啊,野菜的调料是她的泪水呀。她边吃边掉泪,为婆婆的苦命而伤心,可是婆婆的第二碗野菜还没吃完就倒在了桌前,当孝妇赶紧扶起婆婆的时候,婆婆口吐白沫,停止了呼吸。
当时有个当郡决曹的于公受理了这个案件,但当郡的太守却判杀了孝妇,到行刑场后,孝妇说:“如果有罪,死而无冤,红血当流下,如果无罪,死而有冤,白血当逆流,东海郡大旱三年。”行刑是,一腔白血直冲云天,流淌成河。郯西南,汇成一大片汪洋,被称为白血汪。白血汪面积至今达到几十亩,紧靠汪边的村庄叫白血汪,到上世纪五十年代那里更名为白溪汪,直至今日。
恰好,东海郡在孝妇死后,连旱三年。新太守上任后,于公主动向他陈述了孝妇的冤案,并说明大旱是屈杀孝妇造成的。太守为孝妇昭雪,并将孝妇与其婆婆合葬。
艺术高于现实,但却又源于现实。据说,元代著名的大戏曲家关汉卿所编的戏曲《窦娥冤》就取材于此。
故事传来,让然很感动,但还是有一个问题让我百思不得其解,那孝妇的婆婆是为什么死的呢?通过问了别人才知道,孝妇所挖的那种名叫豆瓣菜的野菜里含有一种色素,这种色素和香油在一起加热会产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毒素,毒素强烈,所以孝妇的婆婆是吃了拌有香油的豆瓣中毒而死。孝妇本以为给婆婆菜里加点香油会更好吃,或者更有营养,可她并不知道会发生这样的事。这种解释是否科学,希望搞化学的同学来证实一下,可孝妇的事迹,确实催人泪下,值得我们学习。
孝乃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希望能够代代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有关马陵山的传说
和祖国其他名山相比,我们临沂的马陵山不能称之为山,只能算个丘陵,它级别虽不高,也不容你小觑。它虽无泰山的巍峨,但也不缺乏山应该有的厚重:虽无黄山的云海翻腾,却不乏神秘的朦胧,更让你好奇的就是马陵山的来历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据说,一天,一群神马从沂蒙山区驮着各种珍奇异宝,欲奔驰南下。天神关羽,为阻止珍宝外流,便将领头的马擒住。神马们群马无首,就乱成一团,狂跳不停,背上的宝物就散落一地,变成宝藏,关公抓住马头不放,坐在狂跳的马群背上,屁股坐出三个尖来,就是三台山,左脚踏出的深坑就是石唐湖,右脚踏出的深坑就是骆马湖,这变形成绵延起伏的马陵山。
第3篇:历史文化
1.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⑴元谋人
1965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了两颗牙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经科学鉴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骨、遗物,年代为距今约170万年,考古学家称他们为元谋人。元谋人是迄今所知中国境内年代最早的直立人。
⑵北京人
1929年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被发现,同时出土了大量石制品、骨器和用火遗迹,年代为距今约70万年。
北京人的模样与现代人不完全相同,还保留着猿类的某些特征,但能够用手使用工具劳动,四肢发展很快,并由于劳动和直立行走,促进了头脑的变化。北京人 把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这种打制的石器称为旧石器。他们还把树枝砍成木棒。石器和木棒是人类最早的劳动工具。能够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北京 人已能使用天然火,用火来烧烤食物、照明、防寒、吓跑野兽等。火的
第4篇: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国家的“命根”
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乃这个国家独有的精神遗产,也就是说对于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特殊基因,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依据,是屹立于世界上的历史凭据。就像著名历史学者邓清珂先生说过那样:“文化不是漂移的浮萍,而是一个国家的根。”
天下兴亡,文化有责,兴之则强,弱之则衰。失去文化,一个国家就会停止心跳。就像现在正处于动荡的叙利亚正是依靠历史文化耶路撒冷得以建国。只要文化尚在,不论这时候的国家发展如何,总有一天没有什么能阻止它再一次重新屹立在世界上。文化能够立国,意义不言而喻。201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
第5篇:历史文化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历史文化学院2011年暑期“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根据学校团委要求,为引导和激励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学习实践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积极投身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伟大实践,了解国情、体察民意、锤炼意志、增长才干,在实践中汲取丰富营养、提高综合素质,今年暑假期间,历史文化学院组织开展了暑期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中根据学校团委统一要求和我学院实际情况,进行了详细和具体的部署,现活动开展完毕,总结如下:
在暑假期间,我院学生参加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形式有:
(一)上岗体验各种职业,进入企事业单位实习,积累宝贵经验。
(二)参观烈士陵园探寻革命遗迹,回顾革命历史。
(三)青春建功新农村,关注农村建设、回家的学生回到家乡所在地的村(嘎查)或社区街道挂职村(嘎查)长助理
第6篇:历史文化调研报告(精选3篇)
第1篇:湘潭历史文化名城申请调研报告
湘潭历史文化名城申请调研报告
文化是城市的精髓和灵魂,保护和发掘城市文化资源优势,推进文化建设,使城市“形态”、文化“神态”、市民“心态”内外和谐,经济实力、城市活力、文化魅力刚柔并济,才能实现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湘潭市准备申请历史文化名城,提出把湘潭建设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十二五”期间,湘潭将重点实施“文化强市”11355战略,着力打造“文化湘潭”。其中,在“十二五”期间,湘潭将下大力气做好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
湘潭市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文物古迹。它既是我国古代湖湘文化的摇篮,又是湖湘文化交融区域,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红色圣地、湘学源头、湘商祖地,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优美的自然资源相互融合,为湘潭文化发
第7篇:张裕历史文化
烟台张裕葡萄酿酒销售有限公司
(历史文化)
一、品牌荣誉
张裕创始人——张弼士先生
1、张弼士(1841年-1916年),张裕公司创始人,南洋著名爱国侨领,清政府一品官员,毕生致力于实业救国、商业兴邦。1892年,投资300万两白银,在山东烟台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葡萄酒企业——张裕酿酒公司,开启了中国的葡萄酒近代工业史。
2、张裕”二字由来:“张”取的公司创办人张弼士先生的姓氏,“裕”取的是“丰裕兴隆之意。
3、光绪皇帝老师题写张裕老门头:据历史记载,张裕早期门头上的题字是出自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和的手笔,翁同和时任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可谓权倾一时,他的墨宝千金难求。“张裕酿酒公司”六个字朴茂凝重、气韵天成, 充分显现出一个百年企业的辉宏气魄。
4、1905年,张裕地下大酒窖竣工,这是亚洲最大的地下大酒窖、也是亚
第8篇:彝族历史文化
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自称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居住在贵州境内的彝族同胞,绝大部分集中在乌蒙山区。其中,“水西”地区的彝族及苗族、仡佬族、布依族等各族人民长期处于彝族土司管辖之下。所谓“水西”,即贵州西部乌江上游鸭池河以西广大地区,包括毕节地区大部和六盘水市一部,其地的彝族土司建筑,蕴藏着丰富多彩的虎文化。
彝族土司建筑,包括庄园、衙门、墓葬等。彝族先民属于氐羌系统,长期从事牧业生产,主要放养羊群。牧羊人最担心的是豺狼虎豹伤害羊群,为了羊群不受伤害,牧羊人从敬畏老虎、崇拜老虎、亲近老虎直至驯服老虎,经历了极其漫长的过程。
民间相传,明代彝族女杰、摄贵州宣慰使奢香坐镇“九重衙门”时,曾以老虎把门。奢香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