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乡愁(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
2、 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3、 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体会台湾同胞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
难点: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诵读欣赏
(一)欣赏诗歌诵读
欣赏要求: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2、把握诗歌的语速、节奏和重音。
(二)指导朗读
1、 让学生在欣赏后回答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语速。
感情基调:深情真挚
语速:稍慢
2、 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节奏和重读音。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并以第一小节为例,划分节奏并标出重读音。
明确:
节奏:按音节或意义单位来划分;
重音:能突出对象的特点,能体现中心、突出主题,是段中的关键、句意的重点或情感强烈的地方。
3、 让学生齐读诗歌。
师:我们学习诗歌,不光要会读,更要会评。
三、课文分析
(请同学们从诗歌的主题、诗歌的结构、诗歌的用词、修辞手法等方面任选其一来评论)
1、 乡愁是一种抽象的、说不情道不明的情感,那么,作者是如何将这种抽象的感情形象地表达出来的呢?
明确:作者把乡愁化作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使抽象的感情可知可感,具体形象。
而其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就被称为诗歌的意象,而所谓的意象就是作者用来寄托自己感情的事物。创设意象是诗歌写作中常见且重要的一种写作手法,所以,通过分析诗歌中意象代表的含义是理解和赏析诗歌的一种重要途径。
2、 作者按什么组诗?
明确:按时间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3、 四个人生阶段分别找了一个最能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它们之间是怎样对应联接的?
明确:
小时候--邮票--思亲之情
长大后--船票--夫妻之爱
后来啊--坟墓--丧母之哀
而现在--海峡--故国之思(高潮、重点)
渴望祖国早日和平统一。
4、 赏析本诗的构思特点
A、 精巧的构思:作者把乡愁化作一个个具体的意象,层层铺垫,节节蓄势,最后轰然汇成情感的巨浪,将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爱国之情、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前三节是最后一节情感的铺垫,后一节是前三节情感的升华。
结构美:寓变化于统一
统一:段式与句式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间又和谐对称
B、 形式美变化:避免统一走向极端,同一节中三短一长,
长短交错
音乐美:叠词、数量词运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
四、比较席慕蓉《乡愁》
相同点:主题一样,同是表达思乡之情。
不同点:余诗:借时空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
席诗:新奇的比喻显示了诗人超凡的想像力与细腻的情怀。
五、才思大比拼
1、请同学们调动文学积累,寻找合适的意象,完成句子
“乡愁是”并简述用这个意象的理由;
2、分男生和女生两组,以举手方式进行;
3、意象合理,句子表述准确,理由恰当者可加100分;
4、每个人均可当裁判,只要反驳有理,对方便不能加分。
六、小结
第2篇:《乡愁》(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乡愁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也是重要的主题之一。学生通过对本诗的学习,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的家国之情。由于中学生的人生阅历,对本文乡愁不能有深刻的体会。在导入新课时,播放台湾著名歌手费翔的《故乡的云》、引用一些学生熟悉的古代诗人思乡之作的佳句;教学过程中融入有关练习,用与思乡有关的歌和诗以及围绕乡愁展开的思维拓展练习将学生带入乡愁的情境之中。这首诗意象鲜明,教学过程中在理解意象的基础上多点拨、多鼓励学生使其充分的展开联想和想象,于今后学生的写作大有裨益。学习这首诗,以情为线索,以读为载体,教给学生一些基本诵读技巧,让学生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品味其中蕴涵的丰富的感情。学习本诗对陶冶学生情操,拓展思维,丰富文学素养,大有好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诗歌中的四个“意象”的内涵;
2、品味诗歌高度凝练的语言;
3、掌握读诗的技巧;
能力目标:1、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去感受生活,培养其写作能力;
2、指导学生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四个意象,诵读这首诗。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的情感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诱发情感
播放〈〈故乡的云〉〉
刚才同学们课前欣赏了一段歌曲,感觉怎样,好听吗?听过这首歌吗,知道歌名和演唱者吗?(学生回忆,教师适当补充)明确:这是我国台湾著名的歌手费翔倾情演唱的一首歌<<故乡的云>>“天边飘过故乡的云,不停的向我召唤……归来吧,浪迹天涯的游子……”这唱出了歌者什么样的感情呢?明确: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是啊,每一个远离故土的游子心中总有一份难以排遣的乡愁。歌者用歌声来表达,诗人则诉诸于笔端,古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今更有“浮云游子意,隔海思乡情”。今天我们来学习台湾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一首思乡之作--《乡愁》,一起走进那如烟似雾的乡愁的世界。
二、品读诗文增进情感
1、 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学生整体感知。
2、 结合多媒体,让学生理解本诗的四个意象
⑴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情感,《故乡的云》借漂泊的云来表达游子的乡愁,我们的诗人是借什么东西来表达乡愁的呢?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⑵为什么作者会用这种事物来表达乡愁呢?它们和乡愁有什么内在联系吗?
小活动: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然后让学生分别来谈这四个事物和乡愁的联系,教师适当点拨、点评。明确:让学生理解这四个意象对于表达乡愁的作用,了解作者借物寄情的写法,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在学生分析此问题过程中,进一步点拨让其感受本诗情感的变化过程--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交融在一起,情感逐步升华。
⑶思维发散练习。
现实生活中你觉得还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来寄托乡愁呢?能否仿照诗作中“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话一话乡愁呢?
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可以讨论。让学生围绕乡愁充分的展开联想,更深一步体会乡愁。答案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中国结、风筝、藕等,关键是学生能将事物与乡愁联系起来。3、诗歌的语言
诗歌是通过高度凝练语言表达诗人充沛的情感,本诗中作者是如何用精练的语言表达乡愁的呢?
明确: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古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说明愁之多。而作者却正语反说,反衬出乡愁之浓烈4、指导学生读
⑴学生自由朗读
⑵教师指导
A、 朗读这首诗我们应该带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去读?
明确:低沉缓慢
B、 读诗应注意语言的轻重缓急,教师示范。如轻读、重读、慢读等
C、 学生掌握体会,请学生示范,教师针对性的指导
D、 读诗要正确处理停顿
划分停顿要求(通常情况下):a、以词或短语为单位划分;
b、根据情感、内容表达的需要划分
E、 学生划分本诗的节奏,教师指导
⑶结合多媒体,投影出诗的节奏,学生齐读全诗。
⑷结合多媒体,放映相关图片,学生试背全诗。
⑸指导学生配合身体语言(手势)读诗
5、布置作业
以“童年是……”为话题,写一两句优美的句子,长短不限
三、总结
这首诗语言精练却内涵丰富,抽象的情感却有着鲜明具体的形象表达,看似平凡的词句却道出了作者浓浓的乡愁。同学们有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有着丰富的情感,我相信同学们也能在今后的写作中写出优美的诗作来。
第3篇:七年级语文《乡愁》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乡愁》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学生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古人云:品韵方晓丝雅,执毫始觉草篆神。本诗则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
第4篇:七年级《乡愁》教学设计
七年级《乡愁》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乡愁》是九年义务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其中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感情,注意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象征等表达方式,揣摩诗歌形象、含蓄、精练的语言。本诗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独特,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三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
第5篇:乡愁(语文版七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
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学习方法]朗读法、小组互助合作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导入
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窗棂,洒进房间。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朦胧,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难以抑制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
第6篇:《乡愁》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
一、说教材。
《乡愁》是九年义务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其中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感情,注意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象征等表达方式,揣摩诗歌形象、含蓄、精练的语言。本诗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独特,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三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听读-朗
第7篇:乡愁(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知识储备点: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培养点: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体验点:
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探究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投影片: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头凝望窗外明月)同学们,看这幅画,你们会想到谁的诗句呢?这首诗是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是著名的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我们一旦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