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信风的气候特点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2-17 08:13:1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东北信风的气候特点

信风影响下的气候一般都是干燥少雨的,温度一般也比较炎热,如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在东北信风的控制下是干旱少雨的旱季。北半球副热带高压中的空气向南运行时,由于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空气运行偏向于气压梯度力的右方,形成的东北风,被称为东北信风。

扩展资料

东北信风有什么特点

东北信风出现在北半球,影响地区的气候特点大部分是炎热干燥(非洲北部和西亚受东北信风影响,这里的信风从内陆干旱区吹来,湿度小,所以降水很少),但也有特例,比如中美洲地区(墨西哥东岸)狭长地带东北信风来自海洋,带来较多的降水。

东北信风介绍

信风常将海洋的暖湿空气带往陆地,使当地的气候较为温和,如副热带湿润气候的下半年雨量即来自信风带来的'水汽;中美洲、加勒比海诸岛的东部雨量经常多于西部,也是因为信风的影响。由于赤道地区阳光强烈,终年炎热,产生旺盛的上升气流,形成低气压,气流到了高空后便开始往两极扩散。

气流到了南北纬30度时,遇到副热带高压便开始沉降,此时空气相当地干燥,因为水汽在赤道附近随着降雨流失。因为气体是从高压流向低压,在高压带沉降的气流便在地空流回赤道区,在北半球形成北风,在南半球形成南风,但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吹向西边,才会造成北半球吹东北风、南半球吹东南风的情况(风从东北方和东南方吹来)。

第2篇:四川气候特点

四川气候特点

四川气候总的特点是:区域表现差异显着,东部冬暖、春早、夏热、秋雨、多云雾、少日照、生长季长,西部则寒冷、冬长、基本无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雨季分明;气候垂直变化大,气候类型多,有利于农、林、牧综合发展;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范围大,主要是干旱,暴雨、洪涝和低温等也经常发生。

四川位于亚热带范围内,由于复杂的地形和不同季风环流的交替影响,气候复杂多样。东部盆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西部高原在地形作用下,以垂直气候带为主,从南部山地到北部高原,由亚热带演变到亚寒带,垂直方向上有亚热带到永冻带的各种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有利于全面发展四川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

一、气候类型多

气候区

四川气候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气候类型极其多样。最暖的类型是南亚热带型,基本无冬;最冷的类型是终年有冰雪的永冻型;最干的类型年干燥度大于3.5,而最湿的类型年干燥度不足0.5。气候类型之纷繁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所不及。正是由于有多样化的气候类型,才孕育出万千物种,这是省内动植物种属多、物种资源丰富的重要原因。

由于受地理纬度和地貌的影响,气候的地带性和垂直方向变化十分明显,东部和西部的差异很大,高原山地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并存。根据水、热和光照条件的差异,大致可分为三大气候区:

一、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温润气候区,即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该区全年温暖湿润,年均温16~18℃,日温≥10℃的持续期240~280天,积温达到4000~6000℃,气温日较差小,年较差大,冬暖夏热,无霜期230~340天。盆地云量多,晴天少,全年日照时间较短,仅为1000~1400小时,比同纬度的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少600~800小时。雨量充沛,年降水量达1000~1200毫米。

二、川西南山地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该区全年气温较高,年均温12~20℃,年较差小,日较差大,早寒午暖,四季不明显,但干湿季分明。降水量较少,全年有7个月为旱季,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90%集中在5~10月。云量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年日照多为2000~2600小时。其河谷地区受焚风影响形成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山地形成显着的立体气候。

三、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气候区。该区海拔高差大,气候立体变化明显,从河谷到山脊依次出现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和永冻带。总体上以寒温带气候为主,河谷干暖,山地冷湿,冬寒夏凉,水热不足,年均温4~12℃,年降水量500~900毫米。天气晴朗,日照充足,年日照1600~2600小时。

二、区域差异显著

日照

东四川日照的地域分布也很不均衡。四川盆地云多雾重日照少,年日照时数大部分地区少于1400小时,最少者不足800小时,是全国两个日照最少的区域之一。川西高山高原区及川西南山地海拔高,空气洁净,多晴少云,年日照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最多者超过2600小时,又属全国日照较多区之列。而长江中下游年日照时数多在1600—2200小时之间,区际差距显然比四川小得多。

部盆地全年日照900~1600小时,是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在地域上由西向东递增:盆西900~1200小时,盆中1200~1400小时,盆东1400 ~1600小时。在时间上,春夏多于秋冬,盛夏最多。全年太阳总辐射量3100~4200兆焦尔/平方米,其时空分布与日照类似。西部高原全年日照数为2000~2500小时,地区差异不大,仅龙门山区相对少,为1600~2000小时。全年太阳总辐射量多为5000~6800兆焦尔/平方米,属全国光能丰富区之列。西南山地全年日照时数1200~2700小时,较东部盆地多一倍。空间上,由东北向西南部递增;时间上,干季多于雨季。全年太阳总辐射量4000~6200兆焦尔/平方米,除小凉山东侧外,光能资源大于东部盆地。

降水量

四川省降水量的区域分布多寡相差也大,年降水量最多的区域达1700毫米以上,最少雨区却不足400毫米。长江中下游的年降水量大部分在1000~1800毫米之间,分布较均匀。

东部盆地大部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但在地域上,盆周多于盆底,盆西缘山地是全省降雨最多之地,为1300~1800毫米;次为盆东北和东南缘山地,为1200~1400毫米;盆中丘陵区降雨最少,为800~1000毫米。在季节上,冬季(12月~2月)降水最少,占全年总雨量的3~5%,夏季(5月~10月)降水最多,占全年总雨量的80%,冬干夏雨,雨热同期。川西高原降雨少,年降水量大部为600~700毫米,金沙江河谷

气温

四川盆地中年极端最低气温不仅要比同纬度高接近10 度,而且基本和华南沿海地区的年极 端最低气温接近。很显然是由于盆地四周被高大的山脉包围所致。从地形图中可以看出 ,盆地四周的山脉一律都在 2000 米以上,而且还呈层层环绕态势,比如东北部大巴 山之外还有海拔更高的秦岭。而冷高压一般是地面和低层天气系统,很容易被高大的山脉 阻挡,因此导致了冬季四川盆地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要暖和得多并且气温振幅相对 较小,比如最冷月平均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差距一般都在 10 度以内。

东部盆地年平均气温14—19℃,比同纬度地区高1℃。一月平均气温3—8℃,盆周略高;四月平均气温15℃—19℃;七月平均气温25℃—29℃,是全年最热月份:十月平均气温15℃-19℃,接近该区年平均气温。四季分明:春季候温10°-21.9°,长约3个月;夏季候温≥22°,长3个多月;秋季候温10℃—21.9℃,长2.5个月;冬季候温<10℃,长3.5 个月。全年日平均气温≥10℃的积温4200℃—6100℃,无霜期280-300天。

川西高原主体部分年平均气温<8°C;一月平均气温-5°C左右;四月平均气温5℃—10℃;七月平均气温10℃—15℃;十月平均气温5℃左右。全年无夏,冬季漫长,可分3期:寒期候温≤0℃,冷期候温1.1℃—9.9℃,温凉期候温≥10℃。全年日平均气温≥10℃积温在2000℃以下。川西南山地年平均气温:谷地15℃—20℃,山地5℃—15℃。一月平均气温 5℃,德昌以南谷地10℃—12℃,为全省冬季最暖地区;四月平均气温10℃—24℃;七月平均气温15℃—26℃;十月平均气温10℃—20℃。四季不分明,一般只分两季。全年日平均气温≥10℃,积四川是多山的省份,山地约占总土地面积50%,高原约占29%。山地气候在四川气候中占重要位置,而气候垂直变化幅度大,变化急剧则是四川山地气候的最主要特点。

以年温为例,年均温最高的区域可达20℃,最低的在O℃以下,区际温差竟达2O℃以上,而长江中下游年均温多在14~18℃之间,区际间仅差4℃左右。四川东半部的亚热带气候区,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二分之一强,区内日温≥IO ℃期间积温(简称≥IO℃积温)4000—7000'C,四季宜于农耕,西半部高原气候区,气候宜于耕作的面积很小,部分地区≥IO ℃积温不足1000℃,且有部分区域终年天寒地冻,寸草不生。冷暖如此悬殊的气候区域在省内共存,这样显著的区域差异与格局是我国其他省份所未见的。

三、垂直变化急剧

四川是多山的省份,山地约占总土地面积50%,高原约占29%。山地气候在四川气候中占重要位置,而气候垂直变化幅度大,变化急剧则是四川山地气候的最主要特点。

气温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降低是形成山地垂直气候带演替的根本原因。四川省地带性气候具有较高的温度水平,高山比比皆是,山地垂直气候带呈现多层次结构是普遍现象,且有完备的亚热带山地垂直气候带谱结构出现。

例如全省最高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位于大渡河谷西侧(泸定县境内),岭谷相对高差在6200米以上(按位于河谷的泸定气象站海拔高度1321米计)。贡嘎山区河谷是亚热带气候,自下而上从亚热带依次演变为温带、寒带直至永冻带气候类型,层次分明,山体上部终年积雪,有现代冰川。四川盆地西缘高山也不少,邻近成都平原的九顶山峰海拔4984米,年温一5℃左右(探空资料近似计算),与山麓(彭州市)的年温差20℃有余,也有亚热带——永冻带完整的亚热带山地垂直带谱出现。

而我国大陆东部的亚热带山地内,因无这样高的山体,山地气候类型结构的复杂性远不及四川。例如,我国大陆东部亚热带山地的最高峰黄岗山(武夷山区)海拔仅2158米,曾观测到海拔75~2100米的年温差5.9℃,这样小的气温变幅显然不足以形成太多层次的垂直气候带;山地垂直气候带的最上层最冷型止于温带,未见有寒带类型出现。

四川山地气候另一重要地域性特点,表现在同高度上冬季气温比长江中下游同纬明显偏高,亚热带上限位置相应上移。

四、季节气候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一)四川盆地四季分明,春早冬迟;川西南及川西四季之分不明显

四川东部亚热带气候区和西部高寒区,一年中随太阳高度升降均无例外地有相对的冷暖季节变化。但若以气温达到一定标准划分四季,则只有四川盆地四季分明。川西南山地有的无冬,有的无夏,春秋季特长。川西高山高原区大部分地区无夏,北部甚至全年皆冬。地区间季节变化出入这样大是我国东部同纬地区所无的现象。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同纬相比,春早,夏始期较一致,入秋早,冬迟,因此冬、夏季偏短而春秋季偏长。

(二)冬暖,夏温不高,气温年变化小;春温高于秋温

1、四川省受地形因素影响,冬暖是显著的区域气候特色之一。不仅四川东部亚热带气候区比长江中下游同纬冬温高,即使是川西高寒区,与同纬同高度气温比较而言,冬暖特点也突出。

最冷月(1月)月温,成都比杭州、武汉分别高1.

7、2.5℃,重庆比南昌高2.5℃:西昌更比赣州高3.2℃(见下表)。川西高山高原区单从本地气温看冬寒无疑,但在海拔4000米高度上(探空资料)的气温高于我国东部同纬。

2、夏温不高是四川省大部分地区的又一特点

川西高山高原区夏季冷凉,气温最低的区域最热月月温低于IO ℃,比我国位置最北的漠河地区夏温还低。川西南山地夏季正值雨季,气候凉爽,最热月月温一般不超过25℃,远低于我国大陆东部同纬地区。四川盆地西部盛夏是降水最集中的时期,最热月月温仅26℃左右,比长江中下游同纬约低2~3℃。全省最热的区域是四川盆地东南部,盛夏酷热,但与长江中下游同纬相比夏热程度仍偏弱。例如重庆是长江流域著名的“火炉”之一,但最热月月温(28.6℃)比南昌低1.0℃。由此可见,就全省范围内夏温普遍不高。

冬暖夏温不高促成气温年变化幅度小。四川的气温年较差(最热月月温与最冷月月温差值)不仅小于长江中下游同纬地区,从全国范围看也属偏小区域。就这点而论,四川气候具有海洋性气候色彩。

3、春季,特别是早春,冬季风仍然活跃。四川地形屏障作用于冬季风产生的增温效应仍表现明显,所以春温也高于长江中下游同纬。秋季四川受多阴雨天气的影响,气温略偏低。春温高于秋温是四川与长江中下游不同的季节特色之一,后者秋温明显高于春温,与其秋高气爽天气有密切关系。

4、四川气温季节变化别具一格的特点,反映在总热量积累方面也与长江中下游同纬有不同。四川省境东部亚热带气候区,暖季长,总热量水平高,但热量积累慢。由于冬暖春早使日温≥10℃持续期伸长,积温总量得以增多,但因夏温不高却使日平均积温量偏小。西部高寒气候区,日温≥10℃持续期短促,有的且无日温稳定在1O℃以上的时段,不仅与长江中下游同纬难以相比,即使与我国东北平原的温带气候相比,总热量也不及。

(三)冬干夏雨,春雨少于秋雨

1、冬干夏雨是我国季风气候的基本特色。四川降水的季节分配具有季风气候的这一共性,而且,冬夏降水量的分配比例差距更大,冬干夏雨的特点更突出。四川冬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例一般不足5%,最小仅1%~2%;夏季降水量所占比例,多数地区是50%~60%,最高可达60%~75%。而长江中下游同纬地区,冬季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5%一15%,夏季降水量只占35%一45%。

2、四川省秋雨多于春雨,春多旱,秋季常阴雨绵绵。而长江中下游同纬则是春雨多于秋雨,春多阴雨,秋风送爽。

3、多夜雨是四川降水的另一特点,全年夜雨量约占年降水量60%~80%。长江中下游则是夜雨少于日雨。

4、四川山地最大降水高度的位置比长江中下游同纬山地偏高(见下表)。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四川省地势高,另一是四周有山脉屏蔽,暖湿气流一般位于一定高度之上。

四川主要经济农作物

水稻、小麦、玉米和红苕,这4种是四川的主要粮食作物(油菜作为主要农作物品种,不属于主要粮食)小麦播种期:四川盆地于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为宜;小麦大面积收获期为4月底到5月上旬 油菜播种期:育苗移栽9月15-20日(下旬时间);收获期在4月下旬

水稻早稻播种期:3月中旬至4月中旬(四川盆地一般可以提前5~10天)收获期:9月初至10月上旬

玉米播种期:谷雨前后(也可以3-5月播种)收获期:寒露前后(也可以6-7月收获)

红苕播种期:3-4月间 收获期:春种的一般夏季可收获,夏种的一般秋季可收获,秋种的一般冬季可收获。其中秋、冬两季为收获的旺季。

第3篇:东北方言特点

东北方言特点

2007年第2期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总50期)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2 2007 General No.50 浅析东北方言的特点

刘明志(营17职,_lk技术学院,辽宁营口115000)摘要: 方言是形成普通话的基础,在特定场合里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东北方言有着较为完整的语言体系。本 文通过浅析东北方言的特点,展现其独特魅力,希望更多人重视和保护东北方言。关键词: 方言;东北方言;体系;特点

中图分类号:H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898(2007)02—0022—03 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多数方言的形成,是由

于封闭、阻隔、交流不畅、语言发展不同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东北信风的气候特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东北信风的气候特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