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送别场面
篇1:《离别的场景》
离别的场(学生习作)
人生自古伤离别。离别总是在杨柳依依的春天里,在人流攘攘的站台上,在血浓于水的亲人之间,在满写着师生情谊的校园里„„
请你描写一个离别的场景。要求:①侧重场面描写或细节描写;②运用烘托手法抒情;③不少于200字。
一(简佳敏 27班)
深夜里,一位满头白发、面目慈祥的老妇人正在昏暗的灯光下,为明日将出远门的游子缝制衣服,一针一线都是爱的交织。
清晨,烟雾轻笼,岸边的嫩草凝聚着颗颗露珠,好似母亲脸上流不尽的眼泪。河岸边正靠着一只小船,母亲把昨夜赶工做出来的衣服给儿子穿上。微风拂来,母亲颤抖着双手给儿子轻轻扣上了最后几粒衣扣,泪流不止。儿子深情地抚摸着母亲的白发,不忍离去。在船夫催促下儿子告别了母亲。船渐行渐远,可岸边那个佝偻着背的白发亲娘,还在微风中不时挥手眺望。
二(俞秋结 27班)
阳光柔和地打在这个小庭院里。庭院前,有一棵枣树,结着大颗大颗的青枣。枣树下,有一位老妇人,心不在焉地洗着衣服,目光不时地往屋里瞅,似有什么心思。这时从屋里走出一个青年男子,手里提着一个行李箱。“妈,那„„我就走了。”老妇人停下手中的活,淡然说道:“嗯。你有你的想法,妈管不着。大西北妈虽没去过,但也听说过。去了后一时半会没你的消息妈不着急,有空写封信或回家看看„„好了,快走吧,别错过车了。”
望着男子慢慢消失在转角处,妇人终于止不住流下泪来。而她不知道男子转过屋角后便停了下来。因为他知道,妈从不在前院洗衣服,水井,在后院。
三、(肖莹)
在这人来人往的飞机场,广播响起:“请乘坐XX班机的乘客尽快登机。”大厅里,一位小女孩大声哭道:“爸爸你不要走!我不要爸爸走!”女孩在母亲怀里挣扎,挣脱后跑向一位身穿军装的男子,紧紧抱住他的腿。男子抱起女孩,亲了亲她的脸说:“宝宝乖,爸爸过几个月就回来,爸爸给你带好吃的,好不好?”女孩摇摇头:“不要好吃的,我要爸爸。”男子叹了口气说:“宝宝,爸爸是军人,军人的职责就是保家卫国,现在国家需要我,等我完成任务就带你去游乐场玩好不好?快到妈妈那边去,爸爸要走了。”小女孩懂事地跑到母亲身边,向父亲挥了挥手,眼泪汪汪地目送着父亲离开。
四、(华攀 27班)
夕阳如姑娘那害羞的脸蛋儿,晕红晕红的。她透过院中那棵古老的柳树缝隙,穿过那扇古老的土墙,钻进了那个充满温暖笑声的房间。屋内的身影都被她拉扯的那么长,那么长,倒映在那满是瓜壳果皮的地面上。桌上的西瓜、花生、大枣„„已所剩无几。屋外一位双鬓斑白的阿婆拄着拐杖缓缓地跟在了怀抱婴儿的妇女背后,口中还絮絮地念叨着什么。
夕阳下阿婆的身影逐渐拉长,拉长„„远处传来了带着哭腔的声音:“妈——,您快回去吧!别送了,您身体本来就不好„„”
五、(舒重27班)
后方,是重兵追击,杀声阵阵;前面,是滚滚乌江,一泻千里。你知道,绝境已至,你和虞姬将在此处分离。无需再策马扬鞭,你勒马驻足,跳下马背。河水倾泻着悲伤,残阳如血,凉风习习,寒鸦几声,回旋天际。你牵起虞姬的手,双目对视,眼角泪珠缓缓落下。可曾想七尺男儿戎马一生,刀光剑影,尚不畏惧。此时此刻却保护不了心爱的人儿。你轻抚虞姬满头青丝,虞姬却早已泣不成声。此时杀声已近,你推开虞姬,让她坐上你备好的小船飘向远方。
你仰天长啸,是那样撕心裂肺,肝肠寸断。提剑,厮杀。血泊中,死而不倒,双眼望乌江。
六、(朱齐27班)
连下了两个月的雨似乎也发出了怜悯之心,天空放晴了。阳光铺满了您将要走的路,而我的泪水总也擦不干。一个接一个的花圈摆满了路的两旁,您的亲人呐,都来送您了。他们都用眼泪倾诉着心中的悲伤,用最沉重的跪拜表达着对您的尊敬,用最真诚最无力的抚摸袒露出对您的怀念。当哀乐奏响的时候,我的心在颤抖,痛!痛!痛似刀割!奶奶啊,您听到了响亮的爆竹声吗?这是怕您路上走得寂寞啊!奶奶啊,您看到孙儿双手紧紧扶住您的灵柩吗?我是怕您路上颠簸啊!奶奶啊,您看到了这一路洒满的纸钱吗?这是怕您在那边受穷啊!奶奶,您一路走好,孙儿永远记得您!
七、(傅溪)无情的地震像一只巨手抚平了汶川,到处是瓦砾,到处是人群,到处是悲鸣。当救援队员把石块刨开,在废墟中找到这位母亲的时候,她是双膝跪地,面部朝下,脊背弯成一个弓型。她用自己单薄的身躯,顶出一片空间,保护着怀里那个不满一岁的儿子。孩子满身灰尘,脸上带着血迹哇哇大哭,而母亲早已停止了呼吸。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每个人的眼里都噙满了泪花。孩子周围所包含的目光仿佛在告知他,这是一场永远的离别,母亲带着爱与温暖,用一种伟大的姿势与她的孩子作下离词:“宝贝,妈妈永远爱你!”
八、(钟李文)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他的梦断掉了,她的梦埋葬了。睁开眼睛,又是这一所结满春愁的庭院。
容若独自锁在书房里,不声不响,只是写字。手执笔毫行得那样急切,在双眸中倒映的却是表妹踏入宫门时留下的最后一抹倩影。时光空转。容若亲眼望着重重宫门打开又关上,听到陈旧而笨重的门轴发出沉重的“吱嘎”声,就像这吞噬幸福的黑洞的一声声低吼。
庭院内的芭蕉,叶子一重又一重的卷着,仿佛在无边的梅雨里,永远都不愿打开。房里,纸上,徒留一句“侯门一如深是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九、(黄丽娇)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开慧 深情地凝望着眼前这个男人,一腔委屈在这浅吟低唱中化为了理解与支持。润之看着妻子欲言又止,轻轻地叹息一声,却更加握紧了开慧的手,满腹柔情难用言语表达。汽笛长鸣,唤醒二人。“我要走了,你„„好好照顾自己,照顾这个家,别太劳累了。”说完,润之依然转身离去。“润之,”开慧在他身后唤道,“你也好好照顾自己,我,我等你回来!”他回头笑了,她也笑了;她哭了,他也哭了。他走了,她还在原地呢喃:“我会等你的,等你给我们母子一个家,等你给咱中国一个家!”
许久,她还站在原地,柳絮轻轻拂过她的面容„„ 十(陈子钧,29班)
岸上,桃花正艳;潭中,波光潋滟。李白,一袭白衫,正立在岸边的小船上。微风轻轻拂过,前程似烟水迢遥;迷人的潭水,柳枝低垂,似牵住一种离愁。自己不属于这里,风景再好,终须离去;牵绊再多,也得放舟漂泊。舟子解缆,轻划小楫。忽而,风中传来一阵浑厚的歌声,李白猛地回头,岸边一个青衣男子临风而立,衣袂飘飘。那不是酒后拜别的汪伦吗?说好了不相送,一送断人肠啊。李白眼眶一热,向岸挥手。那歌声越来越近,穿透肺腑,暖人心扉。李白激动难抑,朗声吟道:“李白乘舟欲将行,忽闻岸上踏歌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行。”潭水悠悠,李白的声音随着小船渐行渐远,汪伦在岸边久久不肯离去„„
十一、(李亦清 29班)一声悲鸿鸣,行客更愁伤。
她的一滴清泪,浸入手帕裹着的泥土里。抬眼望去,这里没有杨柳依依,微风拂过,只有那鲜红的嫁衣随风起舞;没有十里长亭,黄沙滚动,只有一望无际的荒漠苍凉;没有送嫁的唢呐锣鼓,大雁掠过,仍旧是风沙涌动的呜呜哀鸣,如泣如诉。这就是她的归宿——大漠黄沙塞北。描写送别场景。
她紧紧地捧着那抔泥土,温馨,甜蜜——那日,她在杨柳树下把它捧了归来;那日杨柳叶儿轻拂她的头,如同老父满是皱纹的手抚摸她安慰她;那日帝君如兄长般语重心长:“大汉子民永远不忘你!”直出雁门,汉驹回首嘶啸——中原,我的家„„如今,我只留一捧故乡土,了却心头所思,随大漠孤烟直去罢!
篇2:《片段描写送别篇》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无数动人的篇章。可是,由于定势思维的作用,中学生在描写离别情景时,却往往陷入一种误区——总是一个劲的写千般叮咛,万般嘱咐,你说我说,没完没了。
其实,依依惜别并不在于千言万语。“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种送别不是情真意切吗?“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这种送别不是催人泪下吗?“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种送别不也荡气回肠吗?„„正如宋婉约派词人柳永所描写的那样,真正的惜别常常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种无声胜有声的不言之言,正是拨动人们心弦的琴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送别描写的感人之处不在于以人物滔滔不绝的有声语言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而在于通过人物的体态语言来传达彼此的情意。
所谓体态语,是指人的眼神、表情、手势、身姿等无声的语言。事实上,体态语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被运用,比如点头首肯,翘指称赞,蹙眉表厌恶等。教师的的肯定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远比表示相同意义的口头语言具有感召力,因此被人们积极接受,它具有无穷的鼓舞和感染力量。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况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达情意。”尤其是惜别这一特定的情境,决定人与人之间交流感情的方式往往不是有声语言,而是无声的体态语,因为它不仅具有直接、生动、真切,以及容易感染人的优势,而且还具有模糊、包蕴性强和表情达意强等特点。相比之下,有声语言反而显得苍白无力,特别是过多过滥的语言描写反会冲淡别离气氛。“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正是对体态语艺术效果的绝妙评价
事例一 :朱自清背影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事例二
她站在村头,我在她的身旁。
“姐,不走行吗?”我恳求着她。“妹乖,等姐去赚了钱回来给妹买好吃的。”姐的眼眶里带着离别的不舍,含着的泪,始终流下来了。“姐——。”我用尽全身力气喊着她。姐摸摸我的脑袋,没有说话,只是微笑。车来了,姐没有回头,而是躲进了客车,我仰起头来看着姐,我与她隔着一层车窗,姐把脸贴在窗上,任泪水肆意的流着。我望着行驶了很远很远的客车,依旧呆呆的站在那里,泪水流了很久很久,直到模糊了我的视线......提示:千叮咛万嘱咐 路上要小心 别忘了吃药 多喝水 晚上睡觉多盖双辈子 吃好点别亏待了自己 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到拥挤的人群中帮我买票 如何艰难的帮我拿着行李 买到票后喜悦的心情
帮我买橘子 讨价还价 喜悦归来 自己舍不得吃 连夜给我准备 衣物 给我准备我喜欢吃的篇3:《35.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
一、专题解析 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
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单一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是不够的,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这样才能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
一)知识点解析
1、知识点一解析
场面描写要点面结合。点面结合,以点为主。场面描写要勾画出整幅场景,这是“面”也要描绘局部细节,这是“点”。具体说,“点”,一般是指场面的中心人物;“面”往往是围绕中心人物而活动的其他人物。点与面的关系是被衬托与衬托的关系,以“点”为主,以“面”配合;有“点”无“面”,不成其为场,只能说是人物描写;有“面”无“点”,往往失去中心,“面”又会散乱无章。点与面必须同时具备,相互作用,才能使场面描写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状元桥下,两边观看的街坊邻居和郑屠的伙计,没有人敢上前劝阻、拦挡愤怒的鲁提辖,鲁达当众怒打郑屠的场面,既有对鲁达个人的描写,也有围观者的众生相。
片断一:《挤车》
车来了,还没停稳,几个青年人凭着力大气粗占据了有利位置,直往车内挤。几个手脚敏捷的小伙子像猴一样左跳右跃,“嗖”的一声蹿上去,霸住了车门。一大堆人正拼命地拥挤着,只见一只只白皙的手、古铜色的手、粗糙的手、柔软的手,本能地向前伸,本能地挥舞着,都希望抓住车门。一位胖大嫂粗而短的右腿刚踏上车阶,左脚便不停地往外蹬,她使出吃奶的劲儿用力地扭动着肥胖的身躯,一双臃肿的大手拼命地抓住车门扶手。任凭她怎么努力,结果那屁股还是被车门狠狠地挤压了一下,疼得她只叫“我的妈呀!”挤车可真是一场不同寻常的战斗呀!解析一:
在此场景下就使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其中,“车来了……都希望抓住车门”的内容属于面的描写,剩下的就是点的描绘,点面结合使挤车的场面更具体形象。
2、场面描写要有明确的中心,渗透感情。片断二:
“外婆你别紧张,你一定会好的!”我含着眼泪,极力使它不滴在洁白的床单上。“人老了,总会有些病,晨晨你别哭了,外婆好了还会给你烧好菜吃的”妈妈用手拍着我的背说。这话既是安慰我,也是安慰外婆。一旁的舅舅说:“是呀,医生说这是小手术,妈、晨晨你们都别紧张!没事!”爸爸接茬说:“手术一定能成功!”外婆的手抚摸着我的头,目光深情地扫过我们每一个人„„这时,医生打断了我们,他们要推走外婆。我望着外婆,摘下了小时候外婆送我的玉坠,给她戴上,外婆握着我的手,她懂了。当护士把外婆推进手术室的一瞬间,外婆绽出了笑容,浅浅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外婆带着我们给她的祝福,带着亲情的力量进去了。
3、场面描写要有合理的顺序,能表现特定的气氛。
常见的写作顺序是:介绍活动的时间、地点→活动的准备情况(大家不同的态度和表现)→活动过程(先写大家的表现情况,然后选择两、三个具有不同表现的人写)→活动后的感受、收获,这其中,要把不同表现的人的动作、神态、活动的情况或中间出现的异常,以及看到的其他人的反映进行细致描述,当然也可以穿插写出自己活动的情景,并注意每写出自己看到的情况后就要写出自己当时的感受或想法。
众多的人物处在一个特定的场合,尽管他们的言行因人而异,但必有一项事件为大家所瞩目,所关心,由于这一事件所表现出来的整体气氛(或悲、或喜、或优、或愤、或秩序井然、或杂乱喧嚣„„正是作者应当着力描写的。把这一气氛写好,对于写好场面是十分重要的。
片断三:《紧急集合》
……最令我难忘的还是到达军营的第四个夜晚…… 夜深了,很静。描写送别场景。
“嘟、嘟、嘟。”三声清脆的哨音划破了整个山谷的沉寂,也把我从梦中惊醒。是三声!紧急集合!我随手去拉灯绳。“别开灯!”不知那里来的一声提醒了我。紧急集合是不允许开灯的。此刻,我们住的营房可“炸了锅”。
“嘿,我的衣服呢?” “手电,快给照照!”
“现在几点了,还没睡好呢!” “甭罗嗦,只有三分钟!”…… “喂,回来,你穿的是我的鞋!” “哗啦!”“床蹋了?”
“嚷什么,我把脸盆揣翻了!”……
这时的我,用热锅上的蚂蚁来形容,是一点儿也不过分,好不容易胡乱套齐了衣服,背包却怎么也打不上,脑门上急出一层汗。打了拆,拆了打,折腾了两三次就是打不好。心里一慌连手指也给缠了进去。最后干脆一咬牙,横七竖八地给被子来个“五花大绑”,往肩上一扛,跳下地,拖拉着鞋,冲出门外……
4、场面描写要烘托人物性格 片断四: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地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描写送别场景。
二)例文:
(一)拍皮球
一天下午,在校园的葡萄架下,围满了看拍皮球比赛的同学。参加比赛的同学,每个身旁站着两个小伙伴:一个准备计数,一个准备计时。
这时只见裁判员张老师高高扬起小红旗,大喊一声:“开始!”只见参赛的同学伸手飞快地上下拍动皮球,只听皮球在地上发出“啪啪”的响声。“加油!加油!”围观的同学助威声此起彼伏。比赛紧张极了。有的把球拍的高,有的把球拍的低,有的不留神把球拍到了别人脚底下,引起了小伙伴们一阵欢笑声。小芳同学蹲着拍,把球拍得矮矮的。“一、二、三、四……”随着计数员大声报数,她全神贯注,眼睛盯着上下跳动的皮球,头上渗出了汗珠。突然,她脚下一滑,坐在了地上,那球也一下子蹦得老高。正当同学们为她捏了一把汗的时候,她猛得又站起身来,用手继续拍球。“71.72.73……”计数员的报数声越来越响亮,围观的同学不时地发出喝彩声和欢笑声。
这时裁判员大喊一声:“停!”一场精彩的比赛结束了。
读了这篇作文,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那紧张、热闹的拍皮球的场面。这篇片段作文所以能产生感人的效果,是由于小作者不只是描写参赛的同学“怎么比”,还恰到好处地写出了围观同学“怎么看”。把场内外呼应起来写,有气氛烘托,有人物描写,有感情变化,把比赛的过程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了。场内外呼应着写,重在画龙点睛一笔。在比赛开始时,写了“围观的同学助威声此起彼伏”,仅此一笔,就烘托了比赛的紧张。当有的小伙伴把球拍在别人脚下时,“引起了小伙伴们一阵欢笑声。”场内场外巧妙地呼应起来写,使我们看到了整个比赛是多么热烈,多么紧张。当参加比赛的小芳同学不小心坐在地上的时候,“同学们又为她捏了一把汗。”场内的变化,引起围观同学感情变化,两者之间总是紧密挂连,这样写是多么好哇!
(二)送别(节选)从小到大,我不知道送别过多少人,相识的或不相识的。可大多是跟在长辈身 后,按中国古老的传统,说上几句祝愿的话,却从未真正感受到惜别之情。
今天不同了,表哥就要去南方学习,一去就是三年。我这次来姥姥家,是专门与表哥道别的。亲友们来了不少,围着表哥问长问短。表哥还像平日一样开朗,一一应酬,谈话间还时而眉飞色舞地说个玩笑话„„表弟也来了。我们三个从小一起长大。„„可是偏偏此时此刻,有满腹的话要说,都不知如何开口。毕竟是做了十多年的大哥,表哥提起个话头,于是我们三个又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起来。一谈起来,心里的话就一泻千里,再也收不住了。从小时候那顽皮的故事,谈到将来美好的憧憬,从学校的小事谈到国际的风云大事,海阔天空,滔滔不绝。我们早已忘却了时间的飞逝,转眼天色已晚。吃过那顿不寻常的晚饭,我和表弟该回家了。表哥依依惜别,将我们送出门外,话儿又上来了,“此去经年”的种种担忧、种种疑惑都倾诉出来。作为弟弟、妹妹、我们也只能鼓励和劝慰。不知不觉,我们送表哥走了好远了,是该说再见的时候了。
“你能行,要有信心!” “我们会常给你写信的。”我们一句高过一句的鼓励使表哥那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送君千里,终有一别。终于,我们松开了紧握的手,表哥踏上了自己的路。
例文解析:
这篇习作描写了一个话别的场面。作为场面描写还是有其特点的。首先是点面结合,以点为主。与表哥送别的“亲友们来了不少,围着表哥问长问短”,这是从“面”的角度写送别的场面,只廖廖数语,交待出描写的中心。然后把重点转移到“我”、表弟与表哥的话别上,从开始的片刻无语到“滔滔不绝”,再到“一句高过一句的鼓励”,写出了送别的全过程。由于是送别,感情真挚与丰富构成了这一场面描写的又一特点。文中所表现出的依依惜别之情、感伤慨叹之情、乐观向上之情、劝慰与鼓励之情都是真挚而由衷的。稍感欠缺的是 这个场面描写片断对“表哥”这样的一个主要人物描写过少,让人只感受到了送别人依依惜别之情,但是,没有更深的感受到被送别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应该适当的强化一下对表哥的描写。
四、片段练习设计
写一个参加实践活动的场面,以主人公的视角来描写场面。
思路导航:人物主观视角的场面描写可以与人物的心理描写融会贯通。一景一物,一人一事,无不抹上一层人物的主观色彩。要注意参与场面的对象,一个场面的参与者往往都有数人,写作时不要用“我”来对场面的人物作一一介绍,而应让参与者在文中“活动”起来,各有自己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换一句话说,要注意运用多种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通过人物各自的活动来表现人物,写“活”场面。
五、习作设计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人生的路途不会总是一马平川、畅通无阻的。我们在前进中难免会碰到连接另一端未知世界的拐角。走,还是停?昂首挺进,还是萎缩蠕行?在那一端,会是光明还是阴暗在等待着我们?面对人生的拐角,我们百感交集,我们应该放大此时的心情,直面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自己,这样,我们才能勇敢无悔地前进。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样的感想、经历或体会呢?请以“在人生的拐角放大心情”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思路导航:本题是“在人生的拐角放大心情”,包括三个层面的限定:一是“人生的拐角”,什么是拐角?应该是指在人生中遇到重大转变的节点,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情境;二是“心情”,这里的“心情”应该是一种“情绪状态”,从时间上来说是短暂的、不长久的,对人生的影响远不及“精神”“品格”“情操”、“性格”等那么重要,那么恒定,那么闪光;三是“放大”,“放大”是一种宣泄、一种强化、一种升华。
篇4:《描写送别场面的诗句》
1、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4、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描写送别场面的诗句。
5、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6、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7、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8、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9、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0、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描写送别场面的诗句。
11、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
1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3、荒戌落黄叶,14、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5、南浦凄凄别,西风袭袭秋,()一看肠一断,好云莫回头。
16、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7、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18、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19、孤帆远影壁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20、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第2篇:描写送别诗句集锦
描写送别诗句集锦
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9.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
11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别【唐】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渭城曲【唐】王维
又名《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梓州李使君【唐】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幢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唐】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第3篇:描写送别时的诗句
描写送别时的诗句
1)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4) 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5)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6)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7)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8)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9) 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0)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1)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12)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3)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