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图书馆按需印刷服务模式研究论文
图书馆按需印刷服务模式研究论文
过去几年,数字出版的高速发展,开始占据出版业成为主导地位,但是用户对于“白纸黑字”的依赖和深阅读的需求使纸本资源仍有其存在价值,按需印刷作为数字出版的一项服务受到人们的关注。按需印刷满足了当前用户小批量、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印刷品需求,并且实现了人们几千年来渴盼已久的及时获取信息的愿望[1].
按需印刷改变了传统出版产业的生产链条,也变革了图书馆原有的服务内容。图书馆作为文献服务的提供方,按需印刷服务项目逐步融入到图书馆服务工作当中,缩短了新出版物与读者见面的时间,解决了短版印刷和绝版印刷的问题,帮助图书馆进行补藏建设并保证图书馆学术资源的完整性,同时还将用户的选择纳入到图书馆资源建设中来,节省经费开支。按需印刷逐渐成为数字出版环境下图书馆的一项特色服务,并成为继馆际互借服务之后进行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的重要方式,对图书馆服务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1按需印刷概况
1.1按需印刷的概念
按需印刷(Print-on-Demand,简称POD)的概念始于1990年。所谓按需印刷是指按照用户的要求,在用户需要的时间和需要的地点,直接将所需资料的文件数据进行数码印刷、装订,为用户提供所需要的印刷品,通俗来讲,即根据用户需求生产制作用户需要的出版物。按需印刷一开始主要是用来印制一些会议资料、宣传手册、标语和广告,随着印刷技术的革新和成本的控制,逐步应用到正式出版物。按需印刷经常与按需出版等概念一起使用,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是印刷方式,后者是出版形式,属于出版链条中的不同环节。
1.2按需印刷生产组织形式
与传统的批量印刷相比,按需印刷应用数码印刷系统,直接将数字化文件通过计算机及其网络发送到数码印刷机印刷,流程更为简化和高效。传统的出版产业链是“作者-出版社-印刷环节-书商-图书馆/书店-读者”的产业链条,按需印刷将生产组织形式转化为“作者-数字内容管理平台-网络交易平台-数字印刷(出版)-(配送)-读者”的产业链,精简了出版链条,可以使读者直接进行资源选择,根据需要对出版物进行印制,减少了出版物积压和库存[2].
按需印刷凭借灵活、定制性强以及周期短的优势解决了特定人群对于纸本的个性需求。学术出版商斯普林格介绍说,他们已经关闭了世界各地的配送仓库,代之以若干快速印刷中心。用印刷环节本地化的生产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原来运输和邮费费用高、运输时间长、信息获取不便利的情况,实现了异地选货,就地打印,及时获取印刷品,大大提升了信息服务的效率[3].
1.3按需印刷中涉及的几个问题按需印刷过程中会涉及的几大问题包括:
(1)数字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个性化印刷涉及大量数字化资源,建立一个有效的数字资源管理系统十分有必要,保证数字传输过程中数据的准确性、数据内容标准的统一性、数字资源格式转换的便捷性和数据传输过程的数据安全性十分重要。
(2)先进的技术设备。如何保证用户在短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印刷品,这就要求使用高效的印刷解决方案。数码印刷技术日趋完善,很好地解决了印刷过程中的按需生产,国外巨头如富士康乐、惠普、海德堡、柯达等公司都已拥有了相对成熟的按需印刷设备和系统的解决方案,并且多已投入生产和使用。
(3)版权问题的解决。数字版权管理是一切以数字表示的电子内容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数字传播在带来低成本和高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版权问题,实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均衡,促进数字资源的合理化使用,构架数字版权保护系统,保证利益方的合法权益。
2国外图书馆按需印刷服务案例及模式
2.1国外图书馆按需印刷服务典型案例
密歇根大学图书馆作为第一个引进按需打印设备的学术型图书馆,早在2008年就安装了图书打印设备(Espresso),并且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密歇根大学图书馆认为高质量、高性价比的纸本印刷是未来数字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扮演着为用户搜集他们随时随地可能需要信息的重要角色,搜集用户需要的资料内容并且提供将这些内容打印的设备以便于知识的传播和利用。服务基本情况如下:
(1)设备。EspressoBookMachine,该设备是一个集成的、自助图书制作机器,它可以根据用户需要实现打印、装订一步到位。完成一本300页的书的装订打印只需要仅仅7分钟的时间,而这仅仅是一杯咖啡的时间。
(2)服务内容。服务内容包括来自图书馆馆藏或者互联网资源库中的绝版或者短版书籍的印刷;小批量印刷品,如个人创作选集;大学会议录或者活动手册;并承担自出版项目。
(3)成本。根据按需印刷的页数收取费用。少于100页收取$8.00;101至300页为$12.00;301至500页为$16.00;501至700页为$20.00;701至800页为$25.00.
(4)具体步骤。有四种方式供用户选择,一是直接在机器上填写订单信息,并在3天内完成打印;二是从Mirlyn目录(Mirlyncatalog)中选择要打印的书目并选择购买并打印(Reprintavailableforpurchase)选项完成网上支付;三是在线填写申请表,去流通台取书时完成支付;四是邮件形式,将具体书目信息,如作者、题目、出版年以及电子书的下载地址,发送到指定电子邮箱,等图书打印完毕,会通过电子邮件通知支付的具体信息以及取书的具体地点。
(5)自出版。按需打印设备Espresso为用户提供了将其个人创作转化为成品的新的途径。该项服务提供的前提是需要明确的版权责任声明、数字内容格式一致和转换的便捷性,所以在自出版之前,需要责任者签署一份版权侵权责任的文件,这个文件包括电子内容本身、插图、说明,或者其他图片,包括书芯和封皮上的所有可能引起版权纠纷的内容,如果还有其他责任者,也需征得其他责任者的同意。所有的数字化内容需要遵循一定的格式要求,如字体、图片的分辨率、版面大小和尺寸;对于制作成本,需要支付一个30美元的设置费用,这笔费用可以通过现金、支票或者在线支付,这笔费用包括格式的调整、将文件上传到EBN,书籍打印的一份证明等服务内容。其他费用还包括打印费,和按需印刷的费用相一致,订单在21至100份以上,提供10%优惠,101份以上订单提供20%的折扣。在自出版的服务中,图书馆不提供ISBN号、书籍的编排和设计服务、图书的营销和分销工作、邮寄等内容。
(6)数字资源内容。在EspressoBookMachine设备上有很多版权保护范围外以及开放获取的书籍内容,具体可以查看EspressNet中的公共领域目录(EspressNetpublicdomaincatalog)此外还包含EMB本地目录(EBMlocalcatalog)、开放密歇根大学的开放教育资源(OpenEducationalResourcesfromOpen.Michigan)、HathiTrust数字图书馆合作伙伴目录(HathiTrustpartnerinstitutioncata-log),以及密歇根图书馆Mirlyn目录(UniversityofMichiganLibrarysMirlyncatalog)等内容。
2.3服务模式
通过对国外图书馆按需印刷服务项目的分析和总结,可将当前服务模式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合作促进数字资源平台建设。图书馆按需印刷服务项目中,很多图书馆与出版社、亚马逊或者谷歌等平台合作以集成更多优质数字资源,如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在Amazon.com上提供按需印刷的数量已经超过了8万本书[4],并积极参与按需印刷和大规模数字化项目,多渠道向公众开放馆藏资源,同时也积极与谷歌的数字化倡议项目合作,在过去的6年里完成50万册书籍的数字化工程,将学科优势进行保存并推广[5].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通过与一些出版商,如哈泼柯林斯、西蒙与舒斯特、麦格劳-希尔、阿歇特、麦克米伦、奥赖利和大学出版社合作,推出按需打印服务,以获取更多的资源内容[6].
(2)以服务内容为主导,优化服务流程。国外图书馆不单单提供按需印刷设备,还会基于印刷设备提供丰富的服务内容,辅以提供按需打印手册、具体流程指导,并在线或者邮件等多渠道提供按需打印服务,简化服务流程,以方便用户使用。
(3)将按需印刷纳入馆藏建设。借助按需印刷服务项目,很多馆完成了对本馆特色馆藏的数字化,以保存重要资源,彰显学科优势。此外,为鼓励用户参与到图书馆的`馆藏建设中,对于按需打印产生的费用,用户可以自行打印获取喜爱的书籍并支付相应的打印费用,或者打印出自己喜欢的书籍,阅读后返回图书馆以作为馆藏的一部分,费用由图书馆支付。让用户参与到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中来,只为需求买单,相对缓解了图书馆资金紧张的状况。
3按需印刷服务对我国图书馆的启示
图书馆传统的采集、典藏和服务制度都是基于图书印刷出版发行的传统模式设计的,按需印刷环境下,这些要素都发生了变化,国外按需印刷的发展以及图书馆顺应出版发行形式提供的按需印刷服务项目是国内服务项目提供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3.1按需印刷成为图书馆的一项特色服务
当前按需印刷的技术解决方案日臻成熟。可供选择的按需印刷设备有很多。按需打印服务区别于现如今图书馆提供的自助文印(打印、复印、扫描)服务,它不单纯是简单的文印,它增设了对一本书的策划等重要内容,它提供的不是零散的文稿,而是一本装订精湛的书本。按需打印服务除了技术设备的支持,背后还需要有强大的数字资源管理系统的支撑,通过与出版社、亚马逊和谷歌等的合作,拓展自身资源内容,彰显了自身特色资源,提高了图书馆自身吸引力。
3.2按需印刷成为优化馆藏结构的重要方式
按需印刷环境下,文献的单元发生变化。比如若只需要某一种期刊或者一部论文集中的一篇文章,图书馆不必像以前一样购买一整本书,可以根据需要购买一篇或者一本中的几篇。在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中,除了对新出文献的采购,也包括对以往重要资料的查漏补充,图书馆人不用再纠结图书缺藏补不到书,按需印刷充分调动异地优质资源解决了短版和绝版书的补藏问题,馆藏学术完整性得到增强,优化了图书馆的馆藏结构。
3.3按需印刷成为促进文献资源保障的推动力
按需印刷跳过中间服务商,直接与数据提供商合作,节省了物流成本并大大缩减了信息获取的时间。图书馆应该抓住这次机会,建立数字资源内容管理平台,在将本身资源数字化的同时,依靠外界力量拓展自己的资源和服务内容。GraceMellmanLibrary的馆员JanKuebel说:“我们不再单纯的依靠馆际互借服务,现如今,按需打印服务就可以帮助用户获取到馆藏外的资源。”按需印刷成为图书馆新增服务项目并进行资源保障的一个很好的方式[7].
图书馆在提供该项服务方面具有天然的空间、人力和资源优势,但是,在按需印刷项目提供的过程中还需要图书馆从中斡旋以排除一些阻碍因素。
首先,图书馆作为出版链条上的一环,应积极促进出版链条中各利益方之间的利益的均衡和研究,减少不必要的环节,精简流程,控制成本;其次,国内数字化资源还不健全,数字化管理水平低,需要成立一个按需印刷数字资产联盟,建立强大成熟的数字资源管理平台,将内容数字化入库变成资源共建共享的重点项目;再次,注意版权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在保证优质的数字资源传播最大化的同时,保证作者和出版社的版权利益,保证图书进入按需出版印刷数据库后既能快速地按订单生产,不会被随意复制、传播,确保作者和出版社的合法权益。现如今“云出版”平台已经可以对出版的数量和数字资源传播过程中内容保护提供技术保障,如惠普公司研发出了核心的“云生产”技术,数据传输发生在“云端”,只有拥有权限的人才可见,设置按需印刷的数量和使用期限,逾期加密文件将会自动销毁,从而实现了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保护,此种方式可以借鉴。
4结语
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的提供者和服务方,应该主动转变服务理念,排除阻碍因素,发挥自身优势,建立一些试点项目或者试点工程。比如图书馆可以开辟按需印刷空间,组织策划有个性的服务内容,吸引更多的读者,提高图书馆的品牌力和影响力;高校馆可以从学术专着、高校教材的角度出发,辅助老师和学生定做教学用书,帮助大学打造个性化的教学;或者组织策划一些个性化的出版物,鼓励读者进行自出版,将优秀的出版物通过按需印刷平台印刷出来,自己珍藏或者作为图书馆馆藏的一部分,活跃出版环境。
参考文献:
[1]熊伟.按需印刷的内涵、意义与发展方向[J].科技与出版,2005,(6):68-69.
[2]马勇.浅析数字印刷企业商业模式创新[J]
第2篇:图书馆按需印刷服务模式研究论文
图书馆按需印刷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整理12篇)由网友“伯德”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图书馆按需印刷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图书馆按需印刷服务模式研究论文
过去几年,数字出版的高速发展,开始占据出版业成为主导地位,但是用户对于“白纸黑字”的依赖和深阅读的需求使纸本资源仍有其存在价值,按需印刷作为数字出版的一项服务受到人们的关注。按需印刷满足了当前用户小批量、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印刷品需求,并且实现了人们几千年来渴盼已久的及时获取信息的愿望[1].
按需印刷改变了传统出版产业的生产链条,也变革了图书馆原有的服务内容。图书馆作为文献服务的提供方,按需印刷服务项目逐步融入到图书馆服务工作当中,缩短了新出版物与读者见面的时间,解决了短版印刷和绝版印刷的问题,帮助图书馆进行补藏建设并保证图书馆学术资源的完整性,同时还将用户的选择纳入到图书馆资源建设中来,节省经费开支。按需印刷逐渐成为数字出版环境下图书馆的一项特色服务,并成为继馆际互借服务之后进行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的重要方式,对图书馆服务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1按需印刷概况
1.1按需印刷的概念
按需印刷(Print-on-Demand,简称POD)的概念始于1990年。所谓按需印刷是指按照用户的要求,在用户需要的时间和需要的地点,直接将所需资料的文件数据进行数码印刷、装订,为用户提供所需要的印刷品,通俗来讲,即根据用户需求生产制作用户需要的出版物。按需印刷一开始主要是用来印制一些会议资料、宣传手册、标语和广告,随着印刷技术的革新和成本的控制,逐步应用到正式出版物。按需印刷经常与按需出版等概念一起使用,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是印刷方式,后者是出版形式,属于出版链条中的不同环节。
1.2按需印刷生产组织形式
与传统的批量印刷相比,按需印刷应用数码印刷系统,直接将数字化文件通过计算机及其网络发送到数码印刷机印刷,流程更为简化和高效。传统的出版产业链是“作者-出版社-印刷环节-书商-图书馆/书店-读者”的产业链条,按需印刷将生产组织形式转化为“作者-数字内容管理平台-网络交易平台-数字印刷(出版)-(配送)-读者”的产业链,精简了出版链条,可以使读者直接进行资源选择,根据需要对出版物进行印制,减少了出版物积压和库存[2].
按需印刷凭借灵活、定制性强以及周期短的优势解决了特定人群对于纸本的个性需求。学术出版商斯普林格介绍说,他们已经关闭了世界各地的配送仓库,代之以若干快速印刷中心。用印刷环节本地化的生产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原来运输和邮费费用高、运输时间长、信息获取不便利的.情况,实现了异地选货,就地打印,及时获取印刷品,大大提升了信息服务的效率[3].
1.3按需印刷中涉及的几个问题按需印刷过程中会涉及的几大问题包括:
(1)数字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个性化印刷涉及大量数字化资源,建立一个有效的数字资源管理系统十分有必要,保证数字传输过程中数据的准确性、数据内容标准的统一性、数字资源格式转换的便捷性和数据传输过程的数据安全性十分重要。
(2)先进的技术设备。如何保证用户在短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印刷品,这就要求使用高效的印刷解决方案。数码印刷技术日趋完善,很好地解决了印刷过程中的按需生产,国外巨头如富士康乐、惠普、海德堡、柯达等公司都已拥有了相对成熟的按需印刷设备和系统的解决方案,并且多已投入生产和使用。
(3)版权问题的解决。数字版权管理是一切以数字表示的电子内容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数字传播在带来低成本和高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版权问题,实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均衡,促进数字资源的合理化使用,构架数字版权保护系统,保证利益方的合法权益。
篇2:图书馆按需印刷服务模式研究论文
2.1国外图书馆按需印刷服务典型案例
密歇根大学图书馆作为第一个引进按需打印设备的学术型图书馆,早在就安装了图书打印设备(Espresso),并且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密歇根大学图书馆认为高质量、高性价比的纸本印刷是未来数字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扮演着为用户搜集他们随时随地可能需要信息的重要角色,搜集用户需要的资料内容并且提供将这些内容打印的设备以便于知识的传播和利用。服务基本情况如下:
(1)设备。EspressoBookMachine,该设备是一个集成的、自助图书制作机器,它可以根据用户需要实现打印、装订一步到位。完成一本300页的书的装订打印只需要仅仅7分钟的时间,而这仅仅是一杯咖啡的时间。
(2)服务内容。服务内容包括来自图书馆馆藏或者互联网资源库中的绝版或者短版书籍的印刷;小批量印刷品,如个人创作选集;大学会议录或者活动手册;并承担自出版项目。
(3)成本。根据按需印刷的页数收取费用。少于100页收取$8.00;101至300页为$12.00;301至500页为$16.00;501至700页为$20.00;701至800页为$25.00.
(4)具体步骤。有四种方式供用户选择,一是直接在机器上填写订单信息,并在3天内完成打印;二是从Mirlyn目录(Mirlyncatalog)中选择要打印的书目并选择购买并打印(Reprintavailableforpurchase)选项完成网上支付;三是在线填写申请表,去流通台取书时完成支付;四是邮件形式,将具体书目信息,如作者、题目、出版年以及电子书的下载地址,发送到指定电子邮箱,等图书打印完毕,会通过电子邮件通知支付的具体信息以及取书的具体地点。
(5)自出版。按需打印设备Espresso为用户提供了将其个人创作转化为成品的新的途径。该项服务提供的前提是需要明确的版权责任声明、数字内容格式一致和转换的便捷性,所以在自出版之前,需要责任者签署一份版权侵权责任的文件,这个文件包括电子内容本身、插图、说明,或者其他图片,包括书芯和封皮上的所有可能引起版权纠纷的内容,如果还有其他责任者,也需征得其他责任者的同意。所有的数字化内容需要遵循一定的格式要求,如字体、图片的分辨率、版面大小和尺寸;对于制作成本,需要支付一个30美元的设置费用,这笔费用可以通过现金、支票或者在线支付,这笔费用包括格式的调整、将文件上传到EBN,书籍打印的一份证明等服务内容。其他费用还包括打印费,和按需印刷的费用相一致,订单在21至100份以上,提供10%优惠,101份以上订单提供20%的折扣。在自出版的服务中,图书馆不提供ISBN号、书籍的编排和设计服务、图书的营销和分销工作、邮寄等内容。
(6)数字资源内容。在EspressoBookMachine设备上有很多版权保护范围外以及开放获取的书籍内容,具体可以查看EspressNet中的公共领域目录(EspressNetpublicdomaincatalog)此外还包含EMB本地目录(EBMlocalcatalog)、开放密歇根大学的开放教育资源(OpenEducationalResourcesfromOpen.Michigan)、HathiTrust数字图书馆合作伙伴目录(HathiTrustpartnerinstitutioncata-log),以及密歇根图书馆Mirlyn目录(UniversityofMichiganLibrary'sMirlyncatalog)等内容。
2.3服务模式
通过对国外图书馆按需印刷服务项目的分析和总结,可将当前服务模式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合作促进数字资源平台建设。图书馆按需印刷服务项目中,很多图书馆与出版社、亚马逊或者谷歌等平台合作以集成更多优质数字资源,如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在Amazon.com上提供按需印刷的数量已经超过了8万本书[4],并积极参与按需印刷和大规模数字化项目,多渠道向公众开放馆藏资源,同时也积极与谷歌的数字化倡议项目合作,在过去的6年里完成50万册书籍的数字化工程,将学科优势进行保存并推广[5].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通过与一些出版商,如哈泼柯林斯、西蒙与舒斯特、麦格劳-希尔、阿歇特、麦克米伦、奥赖利和大学出版社合作,推出按需打印服务,以获取更多的资源内容[6].
(2)以服务内容为主导,优化服务流程。国外图书馆不单单提供按需印刷设备,还会基于印刷设备提供丰富的服务内容,辅以提供按需打印手册、具体流程指导,并在线或者邮件等多渠道提供按需打印服务,简化服务流程,以方便用户使用。
(3)将按需印刷纳入馆藏建设。借助按需印刷服务项目,很多馆完成了对本馆特色馆藏的数字化,以保存重要资源,彰显学科优势。此外,为鼓励用户参与到图书馆的馆藏建设中,对于按需打印产生的费用,用户可以自行打印获取喜爱的书籍并支付相应的打印费用,或者打印出自己喜欢的书籍,阅读后返回图书馆以作为馆藏的一部分,费用由图书馆支付。让用户参与到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中来,只为需求买单,相对缓解了图书馆资金紧张的状况。
3按需印刷服务对我国图书馆的启示
图书馆传统的采集、典藏和服务制度都是基于图书印刷出版发行的传统模式设计的,按需印刷环境下,这些要素都发生了变化,国外按需印刷的发展以及图书馆顺应出版发行形式提供的按需印刷服务项目是国内服务项目提供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3.1按需印刷成为图书馆的一项特色服务
当前按需印刷的技术解决方案日臻成熟。可供选择的按需印刷设备有很多。按需打印服务区别于现如今图书馆提供的自助文印(打印、复印、扫描)服务,它不单纯是简单的文印,它增设了对一本书的策划等重要内容,它提供的不是零散的文稿,而是一本装订精湛的书本。按需打印服务除了技术设备的支持,背后还需要有强大的数字资源管理系统的支撑,通过与出版社、亚马逊和谷歌等的合作,拓展自身资源内容,彰显了自身特色资源,提高了图书馆自身吸引力。
3.2按需印刷成为优化馆藏结构的重要方式
按需印刷环境下,文献的单元发生变化。比如若只需要某一种期刊或者一部论文集中的一篇文章,图书馆不必像以前一样购买一整本书,可以根据需要购买一篇或者一本中的几篇。在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中,除了对新出文献的采购,也包括对以往重要资料的查漏补充,图书馆人不用再纠结图书缺藏补不到书,按需印刷充分调动异地优质资源解决了短版和绝版书的补藏问题,馆藏学术完整性得到增强,优化了图书馆的馆藏结构。
3.3按需印刷成为促进文献资源保障的推动力
按需印刷跳过中间服务商,直接与数据提供商合作,节省了物流成本并大大缩减了信息获取的时间。图书馆应该抓住这次机会,建立数字资源内容管理平台,在将本身资源数字化的同时,依靠外界力量拓展自己的资源和服务内容。GraceMellmanLibrary的馆员JanKuebel说:“我们不再单纯的依靠馆际互借服务,现如今,按需打印服务就可以帮助用户获取到馆藏外的资源。”按需印刷成为图书馆新增服务项目并进行资源保障的一个很好的方式[7].
图书馆在提供该项服务方面具有天然的空间、人力和资源优势,但是,在按需印刷项目提供的过程中还需要图书馆从中斡旋以排除一些阻碍因素。
首先,图书馆作为出版链条上的一环,应积极促进出版链条中各利益方之间的利益的均衡和研究,减少不必要的环节,精简流程,控制成本;其次,国内数字化资源还不健全,数字化管理水平低,需要成立一个按需印刷数字资产联盟,建立强大成熟的数字资源管理平台,将内容数字化入库变成资源共建共享的重点项目;再次,注意版权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在保证优质的数字资源传播最大化的同时,保证作者和出版社的版权利益,保证图书进入按需出版印刷数据库后既能快速地按订单生产,不会被随意复制、传播,确保作者和出版社的合法权益。现如今“云出版”平台已经可以对出版的数量和数字资源传播过程中内容保护提供技术保障,如惠普公司研发出了核心的“云生产”技术,数据传输发生在“云端”,只有拥有权限的人才可见,设置按需印刷的数量和使用期限,逾期加密文件将会自动销毁,从而实现了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保护,此种方式可以借鉴。
4结语
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的提供者和服务方,应该主动转变服务理念,排除阻碍因素,发挥自身优势,建立一些试点项目或者试点工程。比如图书馆可以开辟按需印刷空间,组织策划有个性的服务内容,吸引更多的读者,提高图书馆的品牌力和影响力;高校馆可以从学术专着、高校教材的角度出发,辅助老师和学生定做教学用书,帮助大学打造个性化的教学;或者组织策划一些个性化的出版物,鼓励读者进行自出版,将优秀的出版物通过按需印刷平台印刷出来,自己珍藏或者作为图书馆馆藏的一部分,活跃出版环境。
参考文献:
[1]熊伟.按需印刷的内涵、意义与发展方向[J].科技与出版,,(6):68-69.
[2]马勇.浅析数字印刷企业商业模式创新[J]
篇3: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模式研究论文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模式研究论文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各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而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已成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如何满足用户对日益增长的信息、科技知识的需求,是图书馆以及社会文化组织关注的焦点。但由于我国现有的文化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无法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因此,公众寄希望于拥有丰富资源和高素质人才队伍的高校图书馆,希望高校图书馆能为当地的经济建设、企事业组织以及城市居民提供信息和知识服务。如何使高校图书馆为社会和谐发展服务是当前高校图书馆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的内容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是在保证本校的教学科研需求的同时,有偿或无偿地对社会公众、企事业单位提供信息资源服务,满足社会各界对信息资源的需求。
1.运营管理社会化:运营管理的社会化是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终端,与传统运营管理相比,高校图书馆的用人机制、薪资支付都可以采取市场化方式,可借鉴企业管理方式,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图书管理员及管理人员,采取有偿服务和绩效薪酬等方式,考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高校图书馆运营管理社会化。
2.建设社会化: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发展建设,要求高校图书馆改变传统面向师生的传统模式,在社会各界的协同支持下积极投入到社会化信息的进程,尽可能地吸收社会各界的力量、资金和技术,实现建设力量的多元化和社会化;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仅要满足教学与科研的要求,也要考虑社会各界对知识、信息的需求,实现服务体系的社会化。
3.服务社会化:高校图书馆要本着“以人为本,以用为基”的服务理念,转变高校图书馆只为本校师生服务的思想观念,敞开大门,欢迎社会读者,对社会公众进行开放;考虑社会各界广大群众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信息的需求,研究地方企业管理、生产中的应用问题,为地方产业提供技术革新、文化建设等提供科技服务;为政府提供社会调研、资政报告等咨询服务;通过网站、媒体、微博、微信等进行宣传,降低高校图书馆的准入门槛,使得社会民众对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通过社会的力量使得高校图书馆成为信息反馈的窗口。
二、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模式
1.按社会化服务内容划分模式:①初级模式是社会化服务基础的服务模式,服务的主要内容为借阅服务和借阅证的办理。目前我国提供社会化服务的高校,一般都采取有限制的借阅服务和临时借阅证的办理。②中级模式主要以信息服务为主体,内容包括:馆际互借、文献输出、查引查收、建立专项数据库、电子阅览以及专业素质培训等服务。信息服务对高校图书馆的管理、财务以及信息资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按社会化服务方式划分模式:①自建模式是指高校图书馆通过自行建设开展社会服务的载体,向社会提供服务;致力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优秀人才的培养,为校内外用户和企业提供科技信息服务。②共建共享模式是一种共赢的服务模式,和企业合作是最常见的方式,企业利用高校的人才专业优势和资源获得所需的科技信息和商务信息,设立商务以及知识产权平台,为企业服务;而高校图书馆通过企业增加了资金来源,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再者就是与本地公共图书馆和其他高校图书馆合作,实际上是加强了地方图书馆的辐射力。
3.高校图书馆网络服务模式:网络服务可以很大程度地实现降低成本,资源共享,与其他高校建立图书馆联盟,不断推出有特色的优质的资源,增强社会化服务的优势。
4.个性化服务模式:个性化模服务式可以满足多种人群多样化的需求,是针对不同用户不同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将图书馆不同的专业文献资源以及图书馆馆员的专业化的导读服务,提供给不同需求的读者用户,网络数字化资源品种繁多,良莠不齐,且搜索界面复杂,如果没有专业的管理员为其服务,用户在进入网络数字资源搜寻时,往往是无从下手,图书馆可在网页上为用户设立专门制定用户所需的信息,即可为用户自动提供所需信息,美国图书馆和信息技术协会所推崇的“的MyLibrary,Mygateway、Mylink”被认为是最值得“关注的个性化服务”.目前我国已有高校图书馆开始为社会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三、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优势
1.硬件环境优势:高校图书馆建筑高端大气,配有先进的信息服务系统和设备、多媒体阅览室、在线咨询技术平台等,室内环境优雅整洁,是读书学习的最佳场所;馆内查询检索方便快速,局域网、WIFI等硬件设施齐全,为社会化服务提供了硬件优势。
2.资源优势:高校图书馆是我国学术研究主要的信息来源之一,《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高校图书馆(公办)的总数为1794所,总藏书量超过616亿册。汇集了国内外大量的、优秀的文献资源,有高质量的、庞大的数据库资源。但目前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不足30%,大部分文献被搁置,造成了管藏资源的浪费,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在满足本校师生读书学习的前提下,考虑对社会公众开放,既提高了文献利用率,也为社会公众提供了获取知识的途径。
3.人才优势:高校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这里汇聚了大量的各个专业的专家、教授、学者,高校是人才的摇篮;可以组织专家学者有偿地对社会公众进行讲座,使得社会公众也能享受到高校的人才资源,从不同的角度提高社会大众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
4.网络优势: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和3G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信息技术在高校图书馆得到广泛应用,很多高校图书馆以网络资源服务平台为依托,建立了本馆的信息导航系统和个性化的互联网主页,如果能够整合高校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逐步实现高校图书馆与地方图书馆资源共享,利用互联网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这样读者随时随地都可以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提高了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四、影响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的因素
1.传统理念问题:相关人士认为高校图书馆是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的一个部门,进行社会化服务不符合其工作性质,且国家并没有规定高校图书馆必须为社会提供服务,人们的思想还禁锢于传统的为本校师生服务的观念,并没有正确认识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属性,缺乏承担社会化服务的理念。
2.社会用户管理问题:目前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条件并不成熟,主要原因是目前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没有一个统一科学的管理制度,对社会公众开发是否会导致学校的安全问题,校内师生与社会公众服务的分配问题,信息资源保障问题;社会公众身份不易辨别,借阅图书超期不还、损坏图书及图书馆设施赔偿问题,没有一定的制约规则将很难管理。
3.知识产权问题:《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提出了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要求,但没有明确社会化的责任,涉及到资源共享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时无法可依。
五、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措施
1.转变思想观念:在传统的'思想观念中,高校图书馆是为本校师生服务的一个机构,没有为社会大众服务的理念,这种观念严重阻碍了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的进程,为了实现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用为基”社会化服务思想。
2.联合社会力量走社会化道路:高校图书馆想实现社会化服务,只靠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联合社会力量,吸纳社会资金引进外部人才以及社会的技术力量和设备,利用地域优势与企业联合办馆;与公共图书馆联合,公共图书馆可满足公众对信息的一般需求,而高校图书馆可满足专业性较强的公众对信息的需求,二者“取长补短,强强联手”共同推进地区文化事业发展。
3.引进企业的管理方法:引进企业管理机制,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管理图书馆,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馆藏体系,调整资源结构,提供社会化服务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开展有偿服务,缓解图书馆资金短缺问题;打破现行的管理机制,建立奖惩考核和分配制度,调动管理员的积极性。
4.建立相应健全的法律法规: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服务机构,要想开展社会化服务,必须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这需要国家、社会、法律机构的协作,制定具有一定法律效应的规则和章程,实现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提高全民素质。
总之,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趋势,与有些国家相比我国的社会化服务还处于落后阶段,我国的高校图书馆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发展环境,面向社会多层次地敞开服务,逐步推进社会化服务进程,从不同的角度找到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途径,使得高校图书馆早日全面地实现社会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廖利香。关于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社会认同问题的思考[J].科技广场,,(5):147-149.
[2]叶德莲。试析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发展趋势[J].法制与经济,2014,(380):91,95.
[3]汪聪,杨晓晴。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调查与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1):31-33.
[4]杨云芳。竞争情报: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新焦点[J].河南图书馆学刊,,(3):68-70.
[5]孙娜娜。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15-16.
[6]曹红。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浅谈[J].网络财富,,(11):102-103.
[7]樊宇。浅议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J].贵图学刊,,(2):55,60.
篇4: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模式创新研究论文
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模式创新研究论文
网络时代的到来,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掌握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阅读方式也由纸质读物转向电子读物,既方便随时阅读又节省存放空间。目前,高校学生也越来越多选择使用手机或电脑等方式来阅读书籍获取信息,因此,高校图书馆要紧跟时代步伐,改革传统的管理运营模式,探寻新的符合当下学生阅读模式的新的服务形式,开发移动客户端,确保学生能通过手机或其它移动设备在网上查阅图书馆的相关信息资料。
一、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化发展的必然性
(一)迎合网络时代更高标准的需求。高校图书馆服务于在校师生,所拥有的图书类型可以满足不同群体及不同专业的需求。然而,在校的师生又分为不同的级别,老师有专职教师、有辅导人员,学生又分为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等多种层次。高校图书馆要想提供良好的.服务给这些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人,不仅要有大量的图书储备,还要有完善的信息服务,便于不同需求的人群查阅资料获取信息。网络时代的显著特征是共享性和便捷性,面对图书馆堆积如山的图书资料,有时查阅起来既费时又费力,有些图书资料比较紧缺,从一个人手里传阅到另一个人手中,往往会耗费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共享性差。因此,将图书馆移动信息化发展,能更好地迎合当下的需求,将信息传送到网络管理平台,让资源更好地共享,确保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二)现代技术的有力支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作为高校师生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平台,近年来,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借助现代科技产品和技术,图书信息存储逐步数字化发展,相比较传统的图书管理,既方便又能及时获取即时信息,紧跟时代的步伐,提高了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同时,借助计算机技术,利用编程将各类文献书籍录入系统,使图书馆馆藏书籍得到及时的数据更新,及时采购相关书籍,既省去了人力更新时间,又促进了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智能化和规范化发展。
二、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模式创新策略
(一)完善图书馆硬软件设施。我国图书馆移动信息化发展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大高校也将图书馆的硬件设备进行了升级改造,但与国际水平仍相差较大,因此,目前各大高校首先应着眼于提高图书馆的硬件设施。其次,还要重视软件设施工作,当前各大高校的图书馆管理软件系统,大都是自发设計,各大高校之间软件设计人员素质高低不一,导致软件系统漏洞多,兼容性差,致使很多高校之间资源得不到共享。基于此原因,各大高校应该加强联合合作,聘请高素质的专业软件开发团队,研制出兼容性好、系统稳固的软件,让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共享,推动高校图书馆的移动信息化发展。
(二)完善图书馆移动借阅服务模式。据相关资料调查显示,各大高校手机客户端图书馆登陆量比例高达80%,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用手机或电脑登陆所在学校网上图书馆,进行借阅浏览书籍,这种阅读模式对传统的纸质媒体阅读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但这也是顺应当前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必然发展趋势。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完善网上图书馆管理工作,安排专业素质高、具备信息化管理经验的人才专职负责网上图书馆,确保网上图书馆分区明确,信息及时更新,并构建特殊板块,吸引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图书馆资源能被学生充分利用。
(三)开拓网上图书馆特色服务,吸引学生关注量。为了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推动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向信息化转变,各大高校应该将网上图书馆丰富化,增添特色教学项目,吸引学生的关注量和使用量。例如:与一些专业教育平台合作,引进一些免费视频教学软件,像免费讲座、日常考研课程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免费课程平台。除此之外,每个院系可以将社团优秀视频文件上传至公共平台,同时设置论坛评论区,让学生们对网上图书馆随时提出意见和建议,促使网上图书馆良性发展。
三、结语
总之,随着科技网络的不断发展,带给我们生活方便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改变。可以说,任何时代的到来,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我们必须时刻关注变化,及时采取措施应对挑战,才能把握最好的机遇,创造最好的结果。因此,在推动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化的进程中,我们当前仍面临很多挑战,有技术方面的,有管理方面的。但无论什么样的挑战,图书馆移动信息化发展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当下经济的必然产物。所以,各大高校应该引起重视,正确面对当前面临的挑战,改进技术,创新模式,迎接图书馆移动信息模式的到来。
【本文系菏泽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信息消费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XYSK04】
【参考文献】
[1]保洪才.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模式探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177-178.
[2]赵立杰.高校图书馆开放与共享的移动信息服务模式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35-38.
[3]韩玉巧,王代礼,杨芹等.京津冀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现状与发展策略[J].国家图书馆学刊,(1):52-58.
篇5: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及创新研究
【内容提要】分析图书馆传统信息服务模式及其特点,并在“图书馆学五定律”的启示下,从对几种关系的解析中探讨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模式。
【摘 要 题】信息服务
【关 键 词】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创新
信息服务是信息机构向用户按一定方式提供信息的过程。信息服务业是指从事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传递、交流,并以信息产品向社会提供服务的行业。图书馆是信息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它属于传统信息服务业。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服务业蓬勃发展、许多新兴信息服务机构出现,信息服务格局呈现为多元化趋势。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知识经济的提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社会信息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网络信息资源的易用性和一些新兴信息服务商可直接向用户提供检索、传递等信息服务,使得信息服务日益呈现出非中介化特性。这强烈地冲击了传统图书情报工作长期依赖的信息交流和服务环境,更突显了传统服务的不足。而与此同时,社会信息的极大丰富和网络资源的无序性等更造成了信息过剩与知识贫困并存的局面。社会对于广泛而精深的信息服务的强烈需求一方面向传统的读者服务发出了挑战,另一方面也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变化的社会信息环境中,图书馆要发展,出路就在于探索创新,这是一个关系到本行业发展的关键,甚至可以说是关系到图书馆生存的问题。本文拟从服务模式的角度探讨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创新。
篇6: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及创新研究
至今图书馆仍不是一个完全的信息机构。按1975年国际图联的提法,现代图书馆的4项基本职能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因此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并不只是信息服务,而总称读者服务;传统的信息服务包含在其中,它指的是图书馆根据读者的文献需求,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直接向读者提供文献信息的一系列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开发利用图书馆的各项资源来满足读者的各种文献需求。
图书馆的读者服务虽包含有或深或浅的信息服务内容,但它与信息服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原因在于:①读者服务的社会目的和功能是多元的`,它可以满足人们阅读、欣赏、娱乐、接受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及信息等多方面的需求,从而相应地实现娱乐、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信息服务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除文献资源发生主体作用外,馆舍、设备等其它物质资源对于读者的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条件。而信息服务的目的和功能则是单一而专指的,其目的就是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其功能就是开展信息服务。②信息服务应是面向一切有信息需求的用户开展的社会化信息开发、组织、提供的系统性活动,它不再局限于图书馆一馆所藏而融入整个社会信息资源体系中。而读者服务不同,它是以一定范围内社会成员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为前提条件的服务,是特定范围内的服务。
1.1 各传统服务模式的主要结构因素
・ 对象。图书馆服务的对象显然是读者,但一般而言,读者并非任何有信息需求的人,只有具有利用图书馆各种资源条件的社会成员才可以成为读者,从而得到图书馆的服务。因此,人们只有到了图书馆才成为真正的读者,才可为其服务。
・ 资源条件。从广义来看,图书馆资源含有较多内容,包括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资源,及在此基础上由图书馆开发组织的目录等参考资源、建筑设备资源、业务人员资源等。狭义地看,资源主要指馆藏文献资源。
・ 服务方式。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方式综合起来有几十种,但严格地讲,图书馆的读者服务一直没有脱离馆藏文献的物理查检与传递,除此以外的其它服务方式如咨询、情报研究等,虽然存在但规模小,质量也不高,还没有像借阅那样规范化、系统化和普及化。
・ 服务人员。图书馆传统的信息服务不是面向用户的服务,而是面向资源的利用,这些服务活动的承担者就是部分资源管理人员。严格地说,所谓的服务人员不是信息服务者而是资源管理者。因此,可以说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的角色没有单独自成一体,而是与资源
[1] [2] [3]
篇7: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及创新研究
【内容提要】分析图书馆传统信息服务模式及其特点,并在“图书馆学五定律”的启示下,从对几种关系的解析中探讨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模式。
【摘 要 题】信息服务
篇8: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及创新研究
信息服务是信息机构向用户按一定方式提供信息的过程。信息服务业是指从事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传递、交流,并以信息产品向社会提供服务的行业。图书馆是信息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它属于传统信息服务业。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服务业蓬勃发展、许多新兴信息服务机构出现,信息服务格局呈现为多元化趋势。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知识经济的提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社会信息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网络信息资源的易用性和一些新兴信息服务商可直接向用户提供检索、传递等信息服务,使得信息服务日益呈现出非中介化特性。这强烈地冲击了传统图书情报工作长期依赖的信息交流和服务环境,更突显了传统服务的不足。而与此同时,社会信息的极大丰富和网络资源的无序性等更造成了信息过剩与知识贫困并存的局面。社会对于广泛而精深的信息服务的强烈需求一方面向传统的读者服务发出了挑战,另一方面也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变化的社会信息环境中,图书馆要发展,出路就在于探索创新,这是一个关系到本行业发展的关键,甚至可以说是关系到图书馆生存的问题。本文拟从服务模式的角度探讨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创新。
篇9: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及创新研究
至今图书馆仍不是一个完全的信息机构。按1975年国际图联的提法,现代图书馆的4项基本职能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因此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并不只是信息服务,而总称读者服务;传统的信息服务包含在其中,它指的是图书馆根据读者的文献需求,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直接向读者提供文献信息的一系列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开发利用图书馆的各项资源来满足读者的各种文献需求。
图书馆的读者服务虽包含有或深或浅的信息服务内容,但它与信息服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原因在于:①读者服务的社会目的和功能是多元的,它可以满足人们阅读、欣赏、娱乐、接受教育及信息等多方面的需求,从而相应地实现娱乐、教育、信息服务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除文献资源发生主体作用外,馆舍、设备等其它物质资源对于读者的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条件。而信息服务的目的和功能则是单一而专指的,其目的就是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其功能就是开展信息服务。②信息服务应是面向一切有信息需求的用户开展的社会化信息开发、组织、提供的系统性活动,它不再局限于图书馆一馆所藏而融入整个社会信息资源体系中。而读者服务不同,它是以一定范围内社会成员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为前提条件的服务,是特定范围内的服务。
1.1 各传统服务模式的主要结构因素
・ 对象。图书馆服务的对象显然是读者,但一般而言,读者并非任何有信息需求的人,只有具有利用图书馆各种资源条件的社会成员才可以成为读者,从而得到图书馆的服务。因此,人们只有到了图书馆才成为真正的读者,才可为其服务。
・ 资源条件。从广义来看,图书馆资源含有较多内容,包括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资源,及在此基础上由图书馆开发组织的目录等参考资源、建筑设备资源、业务人员资源等。狭义地看,资源主要指馆藏文献资源。
・ 服务方式。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方式综合起来有几十种,但严格地讲,图书馆的读者服务一直没有脱离馆藏文献的物理查检与传递,除此以外的其它服务方式如咨询、情报研究等,虽然存在但规模小,质量也不高,还没有像借阅那样规范化、系统化和普及化。
・ 服务人员。图书馆传统的信息服务不是面向用户的服务,而是面向资源的利用,这些服务活动的承担者就是部分资源管理人员。严格地说,所谓的服务人员不是信息服务者而是资源管理者。因此,可以说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的角色没有单独自成一体,而是与资源管理者的角色相重叠并附着于其中。
・ 空间。读者服务活动是在图书馆内开展的服务活动,服务的主体、客体等都集中在图书馆的建筑实体内,图书馆建筑实体对于读者服务而言是重要的物质基础。
・ 时间。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有时间限制,读者在图书馆开馆的有限时间范围内一般都可获得服务,除此之外的时间读者都不能利用馆内文献资源。但在某些情况下,如学校图书馆在周末时虽可能开馆,但不提供外借服务。
1.2 传统信息服务模式的特点
・ 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是一种面向资源的服务,它围绕着馆藏而展开。读者服务的范围和水平都严格地受制于藏书的布局、规模及其它实体因素。在服务中,藏书是核心,是主体因素;而读者则是客体,他们始终有求于图书馆,居于从属地位。
・ 以资源提供为主要方式,为满足读者信息需求的各种读者服务基本上属于简单信息服务而非增值信息服务。
・ 以文献资源为主要基础条件的读者服务的核心能力是以馆藏文献的多少来决定的,而非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服务人员的智力资源被忽视了,且其发挥的作用也极小。
・ 文献资源为一馆所藏,来源单一,脱离了完整的社会信息资源体系。
・ 读者服务是阵地式服务模式,它以图书馆为界,要求读者必须到馆才能获得服务,且读者到馆又会受开馆时间的限制,所以这种模式是受到时、空约束的被动式服务模式。
上述特点也是传统图书馆读者服务的缺陷与不足所在,这种模式下的信息服务其社会满足率和服务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2 “图书馆学五定律”对信息服务的启示
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提出了著名的图书馆学五定律,它们分别是:书是为了用的、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节省读者的时间、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这五定律直到现在对图书馆的工作都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今天,处于新的信息环境下,我们发现只要对“书”与“读者”作更深入地解读,这五定律也蕴含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机理。
・ 书是为了用的。图书馆所蕴藏的信息资源无论是拥有还是存取,都是为了满足读者信息需求的,反过来为了用,就相应地要注意历史性的延续保存。
・ 每个读者有其书。这条规律说明了以用户(读者)为中心,面向用户服务的思想。同时,也说明任何有信息需求的用户都应当能通过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获得满足,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是社会性的而非专指的。此外,还说明图书馆的资源建设要从用户需求出发,以用户需求为依据去组织信息资源,尽可能地提高用户的满足度。
・ 每本书有其读者:这条规律从不同的方面再次说明了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问题,即在信息资源建设的同时要考虑它们对用户需求的适合程度,并进而进行正向增补或反向剔除。另外,也说明了在把“以用户为中心”作为主导的信息服务过程中,不排除辅以适当的面向资源的常规性、宽适应性的信息服务应用,以最大限度地挖掘信息
资源潜力。
・ 节省读者的时间。图书馆应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在现代网络信息环境下,图书馆要在浩繁的信息资源中为用户导航,指引用户以尽可能少的时间代价排除信息噪声干扰等获得针对性强的信息。图书馆要在资源来源、拣选、加工处理、最终提供的信息内容与形式等方面广开思路,通过与用户的充分沟通,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特别是通过高增值性的服务节省用户宝贵的时间。
・ 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图书馆的本质是服务于社会,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信息环境中,对“用”有不同的解释与要求,因而图书馆必定呈现为一个不断演变发展的有机体。在现代社会信息化进程中,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将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信息服务的能力将成为决定图书馆的发展潜力甚至是维系其生存的关键因素。
3 几种关系与新信息服务模式
1994年新加坡出版的《图书馆》中提到了未来图书馆转变的7个方面,它们是:①从图书馆的保管者(custodian of books)到服务本位的信息提供者(service-oriented information provider);②从单一媒体(one media)到多媒体(multiple media);③从本馆收藏(own collection)到无边界图书馆(library without walls);④从我们到图书馆去(we go to the library)到图书馆来到我们中间(the library comes to us);⑤从按时提供(in good time)到及时提供(just in time);⑥从馆内处理(in sourcing)到外包处理(out-sourcing);⑦从区域服务(local reach)到国际服务(global reach)。这些转变,对于我们思考未来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很有参考意义,下面从对几种关系的分析中,来构想未来信息服务模式。
3.1 读者还是用户
这种关系与服务对象有关,而对服务对象的认识是以对服务性质的认识为基础的。对于图书馆而言,读者与信息用户这两个概念包含着不同的内容。如前所述,读者通过图书馆的服务满足的可能是其信息需求,可能是其娱乐欣赏的需求,也有可能是受教育的需求等。而信息用户则不同,他们通过图书馆服务满足的只有一个即信息需求。这是两者间本质的不同。进入新时期,信息服务将成为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核心内容,信息服务能力将成为决定图书馆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图书馆必须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以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在众多社会信息机构的挑战与冲击中立足。因此,在未来的信息服务模式中,图书馆关注与研究的群体应是信息用户而不是宽泛的读者,图书馆服务对象的重心将定位在信息用户这一群体上,要从有别于读者的思维角度来理解信息用户。
此外,新时期图书馆信息用户的范围与读者的范围也有很大的不同。包括信息服务的读者服务,其对象自然是读者。但是不是任何人都是读者呢?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什么人才是读者呢?张树华教授认为“凡是利用图书馆所提供的条件进行阅读的人即为图书馆读者”。沈继武教授认为“凡是利用图书馆从事阅读活动的一切社会成员,包括个人、集体、单位都是图书馆的读者”。不论何种说法,内涵都是一致的,即具有利用图书馆各种资源条件的社会成员才可以成为读者。以前,人们只有亲自到图书馆去才能利用其资源,即到馆的才是读者,从而享受到读者服务。这样,一般图书馆都有着各自特定的服务对象和相对稳定的读者群,其读者服务活动面向馆藏资源,以“本馆”读者为受众而开展。图书馆服务对象的这一局限性,并非主观为之,实为客观物理环境所限制的结果。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已为打破这一局限性提供了最佳的契机。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将从以实体资源体系为主逐渐转变到以虚拟信息资源体系为主,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存在形式和网络化传递方式都使信息用户不必亲自到馆即可满足其信息需求,他们可以通过网络来访问任一图书馆以获取信息服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对象将不再是对物理馆藏具有直接依附性的读者,而是打破地域时空限制的社会化的信息用户。
图书馆信息服务用户不仅是社会化的,而且其用户类型也是多样的,除了一般的个人、团体外,事件、其他信息服务机构都可以成为其对象。图书馆或其他信息服务机构本身虽是信息服务提供者,但在特定的时候,他们也会转而成为信息需求者而向其他图书馆提出信息服务要求。因此,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其他信息服务机构之间既要良性竞争也要相互提供服务。此外,信息服务可以打破人性化特征,而以某一重大事件作为其对象,如目前我国正值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高潮,图书馆应抓住机会,以西部大开发为对象集中优势资源开发特色信息服务。又如,我国已成功获得奥运会举办权,在准备筹办的这一过程中,各有关方面都有极大的信息需求,图书馆也可以奥运会的准备和举办这一事件为服务对象开发相应的信息服务。
3.2 拥有还是存取
这是一个关于信息资源建设的问题。图书馆传统的资源建设是通过各自馆内的实际资源的物理存贮来完成的,在今天信息资源极大丰富且资源数字化、网络化的环境下,这种各自为政,大而全、小而全的完全实体资源建设方式不仅越来越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而且消耗了大量不必要的物力、财力,导致大而不全、小而不全的困境。此外,各自为政的物理体系互相脱离,造成了社会信息环境的分割,与网络化趋势背道而驰。因此,资源共享一开始便广受关注与重视。以前,图书馆间通过联合起来协调采购,或馆际互借来进行资源的共建共享,虽然各馆间有了一定协调合作,但因其物理实体的时空局限性未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尚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现在,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平台为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便利的广阔发展空间,人们正力图使各图书馆实现从以实体资源建设为主到以建设虚拟信息资源体系为主的转变。
在虚拟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拥有与存取这对关系。网络化环境下,拥有是通过收藏保存信息资源来满足本地用户或网络异地用户的信息需求的行为,存取是利用其他馆或信息提供者的信息资源来满足本地用户信息需求的行为。实际上,可以看出拥有是通过信息资源本身的占有来利用的,而存取则是通过获得信息资源的使用权来利用的。关于拥有与存取,在一些学者中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图书馆不能完全或过分依赖存取,图书馆不同于其他信息机构的地方就在于其拥有信息资源体系,Julie Wessling、B.Juergens、P.H.Mosher等人是这方面
的代表。另一种看法认为:图书馆的资源将由存取而不是拥有来界定,既然可以通过存取来满足用户需求,又何必拥有信息资源呢?美哈佛大学图书馆L.Dowler、美学者L.S.Wegner、美布朗大学图书馆F.C.Lynden等人是这方面的代表。事实上,“拥有论”与“存取论”都没有绝对排除对方的因素,都涉及了拥有与存取两个方面。对于图书馆而言,有效的资源共享与建设方案应是拥有与存取的总和,通过对两者的合理调配,一方面继续丰富完善本馆的资源体系,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则是有效地满足多变用户的信息需求。在网络环境下,存取对于信息资源体系的建设将会越来越重要,基于存取的信息服务将会越来越频繁,而存取资源的相应使用保障机制亦会不断稳固。不仅如此,在服务人员、设备、专业技能等的广阔领域内,资源共享的思想将以不同方式得以体现,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用户的利益和促进社会的进步。
更深一层地看这个问题,会发现在“拥有”与“存取”中都有对资源建设与服务十分重要的思想内核的体现,即“拥有”所蕴含的是一种资源保障延续的机制;“存取”则蕴含着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用户对资源的利用是根本的思想。图书馆应吸收并有机融合这两种思想,并将其注入资源建设与信息服务的过程中,使其互相支持以达到最佳效果。
3.3 资源管理者还是信息服务者
长期以来,图书馆以其所拥有的文献资源为核心,将图书馆的功能与所藏文献的功能混为一谈。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都是面向馆藏资源的,其核心是资源管理,图书馆所提供的读者服务和信息服务也都是以资源为中心,是面向资源的,而非面向读者与用户的。因此,虽然所有人员的工作目的都是服务于社会,但是在原有的图书馆服务模式中,严格地讲,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只是信息资源的管理者而非信息服务者。在图书馆中,没有专门从事信息服务职能活动人员的角色划定,信息资源管理者与信息服务者双重角色集中于一体,且主要行使资源管理者的功能,至于信息服务者的功能只能处于若有若无的附属地位。由此来看,这个表面上体现出来的服务者角色定位的问题本质上源自于对图书馆社会功能认识的不足,对读者服务尤其是信息服务功能认识的不足,其根源在于将图书馆的功能与馆藏的功能视为一体,混淆不清。这种认识上的模糊不清直接造成了服务功能实现的障碍,制约和禁锢了信息服务功能的实现和深化,在人员设置上都无保障,又谈何胜任信息服务工作应具备的素质呢?
新时期,图书馆要认清自身的社会功能,更要看到信息服务功能的重要性,认识到信息时代,图书馆的核心能力不是其所拥有的文献资源而在于其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图书馆各种要素的综合体,它以信息资源等为基础,以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为依托,以信息服务人员的智力资源为核心和灵魂。图书馆树立了新的信息服务观,以信息服务为其核心能力,就会对资源管理者与信息服务者的角色严格划分,区别对待,使其各司其职,不仅从数量设定上,更要从素质要求上保障各自功能的发挥。不仅如此,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随着图书馆自动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事务性资源管理工作都可以摆脱人工操作而由计算机系统及相关设备自动实现,越来越多的岗位人员可以从资源管理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这大大缓解了图书馆的人手紧张与阶段性人力资源浪费的问题,为图书馆向信息服务倾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3.4 原始信息提供还是信息内容增值服务
虽然传统图书馆信息服务方式不少,但主要体现在馆藏文献资源的查检和传递上。从信息服务的角度来看,图书馆几乎就是一个单纯的信息生产者与信息利用者之间的中继传递者,在信息的生产与消费中起到连接中转的桥梁作用。在传统的信息交流和服务环境中,由于信息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实体信息资源分布的物理空间局限性,图书馆作为可靠的收集、存贮与组织管理机构,其中介角色十分重要,用户对图书馆的文献信息传递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趋势下,信息资源环境发生了改变,信息交流与服务体系也面临重组。一方面用户与信息资源的直接接触可能性增强,自我利用行为增多;另一方面,一些原始信息生产者如出版商、新兴的信息服务商通过网络或联机平台直接向用户提供原始信息查检与传递服务,这就使信息检索与传递逐渐非中介化、非专业化和非智力化,图书馆在这方面原有的优势日益丧失。用户所关注的不再是获取原始信息,他们更需要直接融入其解决问题全过程、更加有针对性的,直接帮助其解决问题的信息内容服务,它涉及如何从浩繁的信息集合体中捕获和析取能解决用户问题的信息,并将其融合重组为相应的知识或解决方案等过程。
在新形势下,图书馆要增强信息服务功能,提高信息服务能力,必定会将信息服务重点从原始信息提供向信息内容增值服务转移。信息内容增值服务关注的是是否解决了用户的问题;它是面向知识内容的服务,强调根据用户问题及其环境确定用户需求,通过信息的析取、重组与研究来形成针对用户问题需要的新信息,而非简单的原始信息传递。上述两点特征决定了它是贯穿于用户解决问题过程的信息服务,是动态的全程服务,是面向增值的服务。信息内容增值服务中融合了信息资源和服务人员的智力资源,它不同于原始信息提供的简单中继性,在服务过程中,图书馆既是中介者同时又是信息生产者,其所提供的信息服务中既包含了原始信息生产者生产的价值,更包含了信息服务人员所生产的新价值。
当然,大力发展信息内容增值服务,并以其为核心能力的图书馆,同时仍要继续开展原始文献传递服务,不仅如此,图书馆还应正视与回应文献传递领域的激烈竞争,大力建设虚拟信息资源体系,更新技术手段和改变服务机制,积极投入到基于网络联机平台的现代文献传递潮流中,保持其在原始文献传递服务中应有的位置。
3.5 画地为牢还是主动出击
这一种关系表面上看反映的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空间问题,即馆内服务还是馆外服务?实质上更反映了服务人员的服务观念问题,即是守株待兔还是主动出击?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工作是等待读者到馆来获取的阵地式服务,其先决条件是读者主动到图书馆并表达自身的信息需求。这种服务模式一方面是受实体资源体系与物理交流环境的制约而导致的,另一方面,就信息服务而言,它严重束缚了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形成了顽固的守候被动的服务观念。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社会进程的发展,馆内服务的空间问题逐步淡化,馆外服务的支持平台日益发展成熟,这为服务人员观念的转变提供了条件。同时,随着信息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各种信息服务机构的兴起、信息服务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信息用户在图书馆之外有了更多的信息利用选择,这也成为迫使服务人员观念必须转变的客观现实。因此,新的信息服务模式从宏观上要求的是主动出击,广泛挖掘社会信息需求,寻找服务机会,占领服务市场。此外,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从微观上看,还要求图书馆的每一次特定服务活动不仅限于满足用户所提出的单一信息需求,还应参与到用户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提供全程的综合信息服务。
结合图书馆传统信息服务模式的特点、问题和以上对几种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创新的灵魂和主线在于从面向资源的信息服务向面向用户的信息服务的转变,在于面向用户的信息服务的确立。上述各种关系的矛盾变化,都是这种转变与
确立在不同服务因素上的体现和反映。因此,信息服务模式的创新,只要本着以用户为中心、面向用户的信息服务的原则,以用户需求为依据,就会不断有新的发展,找到新的实施点。
【参考文献】
1 张树华.我国图书馆服务观念和服务工作的变迁和发展.中国图书馆事业二十年(下).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337-1344
2 袁林编著.读者服务的组织管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3 邓珞华,周欣平.中美两国高校图书馆管理之比较.大学图书馆学报,(1):5-11,15
4 张晓林.学术信息交流体系的重组与大学信息服务模式的再造.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1):16-21
5 孟广均,徐引篪主编.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进展.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6 张晓林.走以能力为基础、服务驱动的发展之路.图书情报工作,1998(4):1-2
7 卢子博.关于中国图书馆事业未来发展走向的几个问题.中国图书馆学报,(2):14-18
篇10:图书馆综合服务模式评价的研究
图书馆综合服务模式评价的研究
摘要: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殿堂,是我们学习与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场所。在高校,图书馆的开设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在书籍世界里自由徜徉,陶冶自身情操。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信息网络的不断普及,人们获取信息不再主要以单一的图书馆的书籍资料为主,图书馆传统单一的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群体的需要,因此,高校图书馆要不断创新管理,不断更新和完善图书馆的管理模式,来满足读者的需求;实现从传统的单一服务模式向综合的服务模式过度与转型发展,让图书馆的优质服务吸引更多的读者,实现图书馆的自身价值。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评价与研究;综合服务模式
在信息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知识与信息愈发的重要,我们很多人过得都是拥有手机的生活,每天从手机上获得各种资讯,很多同学渐渐的不喜欢去图书馆学习,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对图书馆的发展是一大挑战,所以,图书馆的更新发展必须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为广大学生读者提供综合的服务,开发出图书馆的新特色。关键通过图书馆的不断改进与综合服务的提高来吸引广大的读者,让更多人在图书馆得到有效的服务。因此,为了不断推动图书馆的建设发展,我们对图书馆综合服务模式的评价做简单的探讨与研究。
一、图书馆基础设施的完善
对于每一个图书馆来说,图书馆的基础设施是关键。首先,图书馆的环境布置应该优美,大家都很乐意去一个环境比较舒适的地方去读书,优美舒适的环境能够让读者心情愉悦,提高学习的兴趣,并很乐意经常去图书馆学习放松。所以,对于图书馆我们要重视它的内部布置,在这过程中要不断美化环境,在馆内添设一些花草,怡景怡情。例如,在馆内设置大型的阅览桌台,方便读者阅读;挂设各种文人字画的悬挂设施,营造一种文化氛围;摆放各种花草植物,分隔室内的空间等等。
再者,对于每一个图书馆来说,书籍是一切的基础。所以,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对以前书籍的保管与整理;并且要不断引进各种新的书籍内容,要不断更新,满足广大读者朋友的需求;在发展建设过程中还应该增加书籍的类型,扩充整个图书馆的知识容量,使得各类书籍应有尽有。最后,就是图书馆应该设置相关的设备,完善图书的借阅方式和途径,形成一个完整有序的操作系统,实现对图书更好的管理,同时,能够有利于为广大的读者提供便利的服务。
二、图书馆网络化建设的实现
在现在社会网络发展成为主流,所以对于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建设要积极实现网络化建设,实现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共享。在发展过程中有利于实现图书的采、编、藏等自动化管理,方便对于图书的管理,利用高新的科技,能够减少图书的流失,比较精准的记录图书。制作关于图书馆的网站内容,这样可以简单又方便地为广大读者提供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让读者通过网络媒体就能够了解图书馆的相关资讯,方便又快捷适应时代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为广大读者提供方便。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图书馆能够加强宣传,能够让大家对图书馆的功能、服务内容与服务项目有一定的了解,让大家对于图书馆的功能与用途不再只局限于借阅之说,让学生等群体发觉与享受更多的服务功能,探寻更深层次的知识服务。再者,通过图书馆网络化的建设有利于加强图书馆与用户的沟通交流,通过网络平台,用户可以针对图书馆提供的各种服务内容提出建议和对于服务的感知,并且在今后的发展与服务过程中,不断吸取用户的建议,不断的改进服务内容。图书馆为了满足学生、教授科学研究的需要,需要引进各种数字资源,学生能够通过校园网,获得资源信息,实现了全校资源共享。图书馆网络化的建设,符合时代发展,其中各种电子资源的不断引进与增加,增加了学生对于图书馆知识的点击率与访问量。
三、图书馆服务内容的增加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所以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也应该不断增加,改变原有的单一化模式,朝着服务的多元化发展。在图书的借阅问题方面:关于图书的借阅,为读者提供智能查询,提前了解图书的具体情况,收索图书的详细未知,减少读者在找寻书籍上时间的浪费。例如,图书馆中某种图书被全部借出,读者还可以直接在网络上办理图书的预约请求等,高效而又非常的便捷。
在图书馆还可以开设一些研讨室,就像北京大学图书馆,可以供学生和老师共同使用,然后可以在这里开展各种学术讲座,研讨会议和其他的学术文化活动等等;此外,还可以像北京大学一样设立体验区等,在此为广大学生提供了电子书籍、平板电脑等先进的技术设备,学生老师可以在这里体验先进的数码设备的数字应用体验服务,这种先进的电子设备服务不但方便快捷,同时增加广大读者的兴趣,改变他们对于图书馆体验的观点看法,有利于吸引更多的读者参与享受图书馆的服务。
此外,就是在图书馆可以增设提供各种自助的服务,可以方便学生打印复印各种相关学习资料;提供学生学习的自习室,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方便的学习场所;还可以设立饮水间,存包柜,取款机等,在很大的程度上方便与满足广大学生。
四、图书馆优质工作人员的培养
如何提高一个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呢?关键就是在于图书馆的工作服务人员。首先,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要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遵守一定的工作秩序,不能因为图书馆人员的疏少而改变工作的态度,这是一切工作的原则与基础,要尽自己的全力工作。要认真管理与安放书籍,便于学生对于书籍的查找;认真严格地对待图书的借阅,以防图书的丢失等。
然后,在工作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要积极帮助学生,为学生解答疑难,指导学生对于智能检索等各种图书馆服务设施的使用;对于学生要查找的相关书籍,工作人员要积极帮助,为广大读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工作人员还应该热爱书籍,加强对图书馆书籍的保护。
其次,图书馆应该重视对于专业人员的培养,图书管理人员不单单只是一个看管图书的人,我们需要的是专业的人才,需要掌握语言知识,会运用计算机技术等,这样便于工作,便于在工作中进行管理。同时,也应该具备较高的服务意识,这样才能受到较好的评价;在进行工作时要认真观察,不断创新形式,对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不断改进方式方法,旨在为学生和广大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五、小结
通过对图书馆综合服务模式评价的简单分析探讨,我们要不断更新与完善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模式。在图书馆的发展建设中不断探索,使得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提高其综合的服务能力,让服务更好的满足读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梁孟华.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研究[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04,01.
[2]柯平.新型图书情报人员能力培训丛书:图书馆战略管理[M].海洋出版社,,01,01.
篇11:物业管理服务模式转型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在对当前小区物业管理服务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封闭的小区物业管理与开放式的小区物业管理服务进行了比较,分析其中的利与弊,发现小区开放背景下对物业管理更具有积极意义和发展前途。结合小区实际情况,明确了小区在开放背景下物业管理的发展方向和具体的实施模式,即:通过政府相关政策,以及市场情况和信息宣传等方面进行转型和优化,提高当前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模式的转型和升级,提高小区物业的服务质量,在小区居民中营造良好的口碑,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水平。
关键词:小区;开放背景;物业管理;服务模式;转型
0引言
在国家“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政策中,对小区物业管理有着明确的指示,即:在新建住宅区域推广街区制度,将原有的封闭式住宅小区,逐渐转变为具有开放背景的小区。这一政策对不少小区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对很多小区的物业管理造成很大的影响。转变原有的小区物业管理模式就成了当前小区物业管理部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对小区开放背景下的物业管理服务模式转型进行了研究,对原本的小区管理服务模式进行升级和转变进行了探析。
1当前小区物业管理服务的具体内容和状态
在国家相关政策推广之前,居民居住的多是封闭式小区,封闭式小区多具有公共设施不够全面,或者居住小区距离公共设施距离较远,居民日常生活不是很方便或是小区的地理位置偏僻,人流量不够大,有着安全隐患。在早期,我国对小区的.物业管理理念比较模糊,多是由街道办事处来对当地区域的小区进行管理。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区的管理效率和加大了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随着社会发展和对国外先进物业管理理念的学习,我国房地产商也逐渐实行了物业管理服务自主管理小区,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例如万科地产所推行的睿服务物业管理系统,不仅提高了小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也通过物业管理服务塑造了自身良好的企业形象。在当前,封闭式小区物业管理方面面临着许多问题。一是封闭式小区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很多封闭式小区修建时间比较早,而且修建地区比较集中,在交通高峰期,小区的人员流动会造成街道的拥堵,不利于城市交通建设规划。二是不能充分使用当地的公共资源,封闭式小区周围不具有大型超市等公共设施和资源,对居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变。同时封闭式小区的地理位置也不符合当前城市的建设要求,阻碍了城市现代化建设脚步的发展。三是社区的活力不足,封闭式小区外来人员流动较少,没有足够的社区活力,不能充分的使社区居民感受到社区物业管理服务的温暖和居民之间的集体认知感。
篇12:物业管理服务模式转型研究论文
小区开放是当前社会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向,开放式小区的物业服务管理模式转型是当前小区物业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在转型过程中有着很多的转型措施。一是政府参与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模式的转型,可以通过当地政府的宣传,让小区居民更加容易地接受物业管理服务模式的转变。二是可以通过市场经济来转变当前小区物业管理的服务模式。通过市场资源的供给和调配,来保证开放式小区物业管理服务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三是向具有专业化的物业管理服务转变,通过学习国际先进的物业管理服务理念,让开放式小区的物业管理更具有专业性。通过在管理过程中的实践,加强小区的绿化,安保和公共设施的维护等,让物业管理服务更加具有专业性。四是要坚持进行信息化的转型模式。当前互联网发展迅速,开放式小区的物业管理也要与互联网发展紧密联合,通过互联网信息的快速传递和互联网软件的高速发展,可以设计相对应的物业管理服务系统,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现代化的物业管理服务模式。同时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对小区的物业管理进行宣传,提高小区居民的满意度。
3结语
在当前国家城市发展建设规划的要求下,小区要适应开放式的管理背景,对原有物业管理服务模式进行转变和升级,提高物业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在开放背景下的物业管理服务模式要具有以下几种特性。一是要具有创新性,能够在物业服务和管理方面进行创新发展,提出创新理念,更好的服务于小区的居民,打造一个积极健康小区。二是缓解当前居民对小区背景的不适应性,及时与小区居民进行沟通和调整缓解居民情绪。三是在开放背景下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模式转变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小区管理标准,不应该因为服务模式转变而降低小区物业的管理质量。四是可以结合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加快开放背景下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模式的转型速度。
参考文献:
[1]陈伟,张海兰,蒋海霞,等.小区开放背景下物业管理服务模式转型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7,(3):1-2.
[2]陈聪.小区开放背景下物业管理服务模式转型研究[J].工业,2017,(2):210.
[3]莫金洋.浅议小区开放背景下物业管理服务模式转型研究[J].工程技术(全文版):65
第3篇:图书馆按需印刷服务模式研究论文(优秀)
过去几年,数字出版的高速发展,开始占据出版业成为主导地位,但是用户对于“白纸黑字”的依赖和深阅读的需求使纸本资源仍有其存在价值,按需印刷作为数字出版的一项服务受到人们的关注。按需印刷满足了当前用户小批量、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印刷品需求,并且实现了人们几千年来渴盼已久的及时获取信息的愿望[1].按需印刷改变了传统出版产业的生产链条,也变革了图书馆原有的服务内容。图书馆作为文献服务的提供方,按需印刷服务项目逐步融入到图书馆服务工作当中,缩短了新出版物与读者见面的时间,解决了短版印刷和绝版印刷的问题,帮助图书馆进行补藏建设并保证图书馆学术资源的完整性,同时还将用户的选择纳入到图书馆资源建设中来,节省经费开支。按需印刷逐渐成为数字出版环境下图书馆的一项特色服务,并成为继馆际互借服务之后进行文献信息资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