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经典语录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2-16 08:17:5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李尔王

此剧主要情节为:年老的李尔王情绪低落,希望把国土分给他的三个女儿。在分封的时候,他让每个女儿都说说对他的爱戴,借此安慰自己的心。大女儿和二女儿竭尽全力的赞美国王,只有第三个女儿考妮狄娅因表达了自己的朴实而真挚感情被李尔驱逐,(经典语句为Love and be silent),去法国做了王后。在把国土分给两个女儿之后,李尔的女儿立刻变脸虐待他,但李尔并没有发疯,而是默默忍耐她们的折磨,他认为这是自己误解考妮狄娅,理应受到的惩罚。就在他自怨自艾的时候,来了一个圣徒安慰他。李尔对圣徒说了自己对考妮狄娅犯下的错误,并懊悔的表达了自己的绝望:他觉得考妮狄娅再不会原谅他了。但圣徒却说,考妮狄娅一直爱着她的父亲。原来,这个圣徒就是考妮狄娅。考妮狄娅在法国得知李尔的困境之后,立刻组织了一支军队,秘密在英国登陆,因为放心不下李尔,所以特地在开战前,来探望李尔。最终,考妮狄娅的军队大败英军,李尔又变成了李尔王。《李尔王》这部文学作品被定义为悲剧,对于这种定义,从其故事中的大多数正面主角的悲惨命运来看,我是认同的,并在初读之后对于悲剧的定义不加怀疑的认同。但是再次品读之后,尤其在用精神分析的方法重新审视文本之后,我个人认为将它定义为悲剧是不妥的,至少它不是典型的悲剧作品。得此观点,原因有二:一,故事的结局终将是正义战胜了反动,反面人物无一例外的被斩杀。二,在这部作品中共出现了十二个主要人物,在这十二主要人物中,除两个人物(康华尔公爵和里甘)之外的其余十个人物都通过各种途径最终实现了自我心灵的慰藉——即实现了本我或者自我的超我意识,而超我意识的实现就是决定其非典型悲剧性质的关键。

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并非都能实现自我的超我意识,亦或说实现自我的心灵的慰藉。但是在《李尔王》中,我们可以从文本中找到多个这样的人物,同样,也可以找到多种实现自我心灵慰藉的途径。阐释为什么某个人物通过某种途径就实现了自我心灵的慰藉,便是精神分析方法的作用所在了。

实现自我心灵慰藉的第一种途径:本我享乐意识得到满足从而实现心灵的浅层慰藉(层次是根据此种途径的在文本中的现实意义界定的,间接通过与其他人实现的途径比较而得出)

代表人物:李尔、文本中,李尔根据其三个女儿对他表达的爱慕之词的优劣来给予领土与权力,哪个女儿的说辞越是甜蜜,就越能讨得李尔的欢心,所分得的领土面积和权力也就越大。如果去除这个情节的人物关系(父女关系),单独解读的话,我们可以说它反映的是一个年迈的男人在争取年轻女子的欣赏和赞美,从而获得作为一个男性的心底深处出于性的满足。文本中还提供了一个细节,那就是李尔的妻子已去世多年,加之以作品中并没有出现与李尔产生性关系的另一名女子,所以我们大可以这样理解:李尔的生活长期出于性缺失的状态,并且由于年老体迈,很难得到身体上的性的满足,因此这个情节所涉及的李尔潜意识中渴望得到心理上的性的满足就合情合理了。

我在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中也曾对李尔大女儿戈纳瑞对他表达的以下爱慕之词发表过看法。

“父亲,我对您的爱,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我爱您胜过视力、世界的自由;超越一切可以估计得贵重稀有的事物;不亚于兼有天恩、健康、美貌和荣誉的生命;不曾有一个女儿这样爱过他的父亲,也不曾有一个父亲这样被他的女儿所爱;这种爱使口舌和言辞都无能为力;我对您的爱比所有上述都加起来还要多。”

当时的看法是这样的:我想,这段说辞不太适合对一个女儿对父亲说,它适合对自己爱到无法自拔的情人说,最适合一个男子对她心爱的女子说,还要有个附加条件——俩人都被爱情冲昏了头脑,都出于一时的„„冲动,男子若是无意说出还可能是出于真心,若是不然,肯定如同戈纳瑞一样,是别有用心的。女子若是出于感动而假装相信,那还可以理解,若是真是死心塌地的信以为真,那她和李尔王一样绝对是个傻瓜,并且注定要悲剧„„

现在来看,对于戈纳瑞的这段说辞还应该补充这么一点:它满足了李尔心底深处作为男性的出于性的虚荣心的满足。

如果这么分析的话,科迪利娅作为李尔最心爱的一个女儿,她的赞美的说辞应该是最能使李尔感到愉悦和快乐的,但是她那段不带任何激情色彩的说辞:“父亲,我们没有话可说„„没有„„可叹我不会把我的心事从嘴里说出来;我爱您只是按照我的义务,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有一天我出嫁了,那接受我的忠诚誓约的丈夫,将得到我仪的一半的爱„„”不仅不能使当着众多臣子的作为一个国王的父亲的虚荣心得到满足,同时更加不能使李尔潜意识中对于性的虚荣心得到满足。因而李尔由爱生恨,没收了对小女儿全部的爱,由此开启了之后的悲剧历程。

综上所述,李尔的大女儿、二女儿使李尔本我的享乐意识得到了满足,具体的说是使李尔潜意识中对于性的欲望得到了满足,因为我们可以说李尔得到某种心灵的慰藉,但这种慰藉显然不能上升到人性、人格的高度,对读者也无法产生理性的启示。因此我称之为浅层的心灵慰藉,换言之,深层的心灵慰藉可以引起我们对人生的共鸣。

实现自我心灵慰藉的第二种途径:个人价值重新得到否定其价值之人的认可,心中郁结释怀,从而实现较深层次的心灵慰藉。

代表人物:科迪利娅、埃德加

文本中,科迪利娅由于没有向李尔表示虚假的谄媚之情,受到了李尔的憎恨和驱赶,痛苦而伤心的离开了自己的国家。埃德加也由于其兄弟埃德蒙的陷害,受到其父葛罗斯特的追杀,被迫装疯卖傻,藏匿于市井,过着非人的生活。他们有三个共同点:冤屈与信念并存;其个人价值受到了最亲密之人(父亲)的完全的否定;他们都用自己不变的真心照顾了或疯或瞎的父亲。这三个共同点是他们实现个人心灵慰藉所必需的前提条件。我们不难理解身受冤屈的人是怎样的一种心境,无疑是痛苦的,又是时刻都充满希望的——他们相信真相总有一天会被他们的父亲知道,他们的真心总有一天会被认可,他们的个人价值总有一天会被重新重视——因此他们时刻都盼望着那一天的到来。我认为经历痛苦与磨难之后的真心比没有经历痛苦与磨难的真心分量更重,经历痛苦与磨难之后得到的幸福比没有经历痛苦与磨难得到的幸福更加温暖人心。因而,我认为科迪利娅与埃德加是幸福的,比没有经历此种变故的他们更加幸福。当李尔向科迪利娅认错的时候;当葛罗斯特得知埃德加是冤枉的,并当他知道一直陪伴在自己身边的人就是埃德加的时候,相信科迪利娅和埃德加的感受是一样的,他们是幸福的,心中长期的郁结解开了,他们的心情就像雨过天晴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顺畅,在那一刻,他们实现了自我心灵的慰藉,完成了超我意识的实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倘使我们有过因为或大或小,或人为或误会而受到冤屈,而冤屈在最后得以洗刷的经历,我们就可以充分体会到他们当时的幸福。

实现自我心灵慰藉的第三种途径:能够在生命终结前弥补自己所犯的重大的过失,从而使心灵得到净化与自我宽恕,实现自我心灵的深层次慰藉

代表人物:李尔、葛罗斯特

文本中,李尔和葛罗斯特都错怪了自己的孩子,并给他们的命运带来了苦难,当真理浮现于他们眼前时,他们忏悔了,葛罗斯特曾在自杀前(埃德加为唤起他的生的欲望,制造了假自杀)曾说:“要是埃德加尚在人世,神啊,请你们祝福他!”而在故事的结尾部分,李尔和葛罗斯特都得到了他们子女的原谅,甚至是盛满爱的无微不至的照顾。我们有理由相信,当葛罗斯特含笑而死的时候,当李尔抱着科迪利娅尸体离开人世的时候,他们是幸福的,因为他们负罪的心灵得到了解脱,在人生的结尾不再有任何的遗憾„„超我意识的实现使他们人生的最后阶段得以升华,正是这种升华,让读者们感动,至少我认为这样的结局是圆满的。尽管有人死去,但是它所表现的正是这种杜鹃啼血似的悲壮的美。

其实在文本中还有多种多样的实现自我心灵慰藉的人和途径,比如埃德蒙在死前最后时刻想救回被自己下令杀死的科迪利娅和李尔,这种良知的觉醒,是他实现心灵慰藉的途径,也是我们在文本中唯一看到的他身上所闪现的人性余辉。

如果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我所用的众多精神分析角度中的这一角度看《李尔王》,它是一部带有悲剧色彩的喜剧。

第2篇:李尔王

英语0411

2004520014

黄清萍

《李尔王》读后感

《李尔王》约写于1605年,取材于英国民间一个古老的家喻户晓的传说,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1681年后有人将其改为喜剧收场,一直到19世纪中叶,人们才重拾原作,此后,对本剧的益美之词有增无减,甚至被莎翁评为最伟大的悲剧.王权在文艺复兴时期是神圣至上的力量,李尔王一出场就命令女儿说出对自己的爱,透露出他这种怪异心态和专断独裁之间的深层关系.另外,剧中也表现出许多原型的家庭关系:手足的敌对意识,失去父母宠爱的恐惧,父母害怕子女冷漠无情等等.近四个世纪以来,李尔王收到两极化的评价,例如在莎剧中,没有一场像本剧一样,让不公不义,如此暴孽嚣张的而又无需受到惩罚,使本剧既充满令人难堪的痛苦,又有被喻为如神曲或贝多芬交向曲般的壮阔,雪莱更誉本剧为最大的戏剧诗作。

故事讲的是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吕甘、二女儿贡纳李莉,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科第丽霞驱逐到国外。科第丽霞被迫离家出走,与爱她的法兰西国王去了法国。李尔王自己仅保留国王的尊号和一百名侍从,准备轮流住在两个女儿家中安享晚年。谁料两个大女儿达到目的后却原形毕露,把老父赶出家门,李尔王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小女儿得知李尔王的凄惨遭遇,起兵讨伐两个姐姐,不幸失败,最后被俘含恨自刎,李尔王也在悲痛疯癫中死去。当然,两个坏女儿的下场也是可悲的。《李尔王》中展现的则是一个分崩离析的社会,李尔王因为自己的刚愎自用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主人公从具有绝对权威的封建君主变成了一无所有、无家可归的老人,人物命运和性格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最具特色。

李尔王这个糊涂虚伪的老国王,因为自己的虚荣之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个善良天真的小女儿科第丽霞,在我们看来他遭到这样的后果是活该、是自食其果,话又说回来,人到老年遭受到如此的待遇应该说是他一生中最苦的果子了,更惨的是最善良的女儿又死在了自己的前头。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他是一个平常人,是和我们一样的平常人,如果他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听别人的劝言和真话的时候又怎么能够在自己的王位上做到现在,又怎么能够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如此呢?可是,由于他平时身居高位,长期生活在一呼百诺的宫廷之中,周围都是争先恐后向他邀功献媚之人,所有的人或事都围绕着他转动,以他的好恶为好恶,以他的是非是非。年月深久,他就像一个上了瘾的吸毒者,奉承和献媚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每一刻都离不开歌功颂德。

当他失去了王位、权势,历尽磨难,却因而恢复了人性,他临终的悲鸣不是为当初他迷恋的宣赫的声势、帝王的威严,而是为了当初被他驱逐出宫受到他诅咒的小女儿,但他却不能从她的长眠中唤回她那颗洋溢着仁爱的热心了,正因为这种种的遭遇他懂得了最宝贵的是不能用金钱、权势收买的人间真情。

可是,正当两个女儿都向他献媚花言巧语,哄得他兴高采烈的时候,偏偏小女儿科第丽霞没有摇尾乞怜似的向他奉承,不怕和他顶撞,大大扫了他的兴,一怒之下把小女儿赶出了自己的国家。小女儿科第丽霞是善良的、天真孝顺的,同时她也是固执冲动的,如果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善良、孝顺又有什么用,既然知道自己的两个姐姐是什么样子的又为何不能在此争得一地之位,以此来为自己为老父铺好一条后路呢?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作风是没错,可是人有的时候是需要用言语向他人表白说明的,有的时候言语比行动的作用要大得多。她也是幸福的,因为自己的一无所有而得到了一个真心爱她的郎君,这是她的两个姐姐不曾也不可能拥有的,她是一直活在爱与被爱之中的。但同时她也是冲动的,因为父王受到了两个姐姐的狼心狗肺的对待而出兵讨伐她们,到最后失败受辱而死于狱中,这难道不是她的冲动吗?自己心善不忍,那也要在有把握之时做有把握之事呀,可她在自己没有准备完善的时候冒然地出兵又起有不败之理。

李尔王的大女儿吕甘和二女儿贡纳莉更不用说了,是一个狠毒、不忠、不孝、不贞、无知的女人,为了各自的利益驱赶自己年迈的老父,为了自己心中喜欢的浪人而毁灭自己的家,更是相互残害生命,直到死都不知道她们喜欢的那个男人也同样是一个狠毒的男人,而他只是在不断地利用她们罢了,或许是因为她们是国土的拥有都而对待依附她们的丈夫不屑一顾,甚至骂自己的丈夫是懦夫,可怜的两个男人,因为权利而葬送了自己的幸福一生。她们根本就没有一个为人妻、为人女的样子,可能她们直到死都没有明白一个为人的道理吧!

这里最坏的、用谋最高一筹的应该说是葛罗斯脱的私生子爱特门了,为了家产、为了更高的地位同样是迫害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更是害了一直把他当作孝子的父亲,这些对他来说还不够,居然用自己的相貌和花言巧语把所有的人哄得团团转,最终有两个女人因为他的虚情假意而死于自己的手中,而他自己到最后一无所有,还葬送了自己。说真小人可恶,可像他这样的带着假面具的伪君子更是比真小人可恶得太多太多。

其实,话又说回来,这种伪善并不是他的个人原因所造成的,也不是他当初想要的,是周围的环境把他造就成了这样的一个人,正因为他是个私生子,所以周围的人才会对他有种种不礼貌的称呼和对待,他和埃特加同为葛罗斯脱之子,可是他们的待遇却截然不同,这就对伪善的他造成了一种很深很重的影响和内心的创伤,这难道是他的错吗?并不完全是,只不过是别人和社会对他有所不公罢了。

葛罗斯脱和遭遇与李尔王有相似之处,他是因为轻信了爱特门的话,遇到爱特门的告密而失去了自己的双眼,他虽然失去了双眼,可他找回了自己的孝顺忠心的儿子埃特加;他虽然失去了双眼,但他心中的那双眼亮了,不会因别人的外表而再轻易地想念他人了。

这个故事中最忠诚、忠心耿耿的人应该属肯脱这位老臣了,他因为自己的真言而被李尔王放逐,可他没有因为李尔王的昏慵而怀恨在心,更没有因此而离开这位可怜的老国王,他知道李尔王是一位好君主,只是太容易被花言巧语所迷惑罢了,所以他要不辞辛苦地陪伴在他的身边,就在李尔王最艰难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时候都没有离开过他一步,甚至为这个从前的老国王而奔波,为他向善良的科第丽霞求救。应该说肯脱是一个聪明灵活的人,他知道自己该如何改变自己,最后李尔王的得救与小女儿的相识都是多亏了他。

这个故事虽是在遥远的古国,可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我们都喜欢甜言蜜语的人,喜欢夸赞之语,到最后不也正是它们害了我们嘛!这不正是对那些口蜜腹剑的阴谋家的谴责吗?在现实生活中现象和本质,外表和内容往往都有很大的差别,我们不能因为现象和外表而失去理智成为下一个李尔王,“金光灿灿的并不全是黄金!

而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善与恶,伪与真的观念和标准,没有谁生下来就可以判断它们,现实生活是残酷的,我们不可能像书中的故事那样有好的结果,我们都是要经历这些才能够真正地辨别它们的好与坏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心中的渴望而失去辨别的理智,要抑制那位喜甜的爱好,如果没有尝到苦的滋味又怎么会知道甜的滋味呢?

第3篇:李尔王

张洁 2009020217 中文2班

理想人格的灭

——读《李尔王》之我见

《李尔王》不是莎士比亚最完美的作品,但20世纪以来的众多批评家都将其奉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首。《李尔王》并非莎士比亚虚构的,这个故事很早就流传着,是莎士比亚将其从口头传说的简单形式上升成为戏剧艺术形式。在传说中,《李尔王》拥有一个比较愉快圆满的结局,但莎士比亚却以悲剧来诠释这个故事,这中间寄托了莎士比亚无以言说的理想人格。

《李尔王》是双线叙说的戏剧。主线讲的是年迈的英国国王李尔想要退休,决定将国土一分为三,分别赠与自己的三个女儿。他让女儿们用语言来表示对他的爱的多少,以此来作为分得土地多少的依据。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巧舌如簧,骗得了大片的土地。小女儿考狄利娅的情感朴实真挚却因不善表达而没有分得土地。所幸的是,法国国王慧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李尔王》读书笔记

《李尔王》读书笔记

《李尔王》读书笔记1

《李尔王》:这本书写得气势恢宏,让我这个也算博览群书,从不流泪的人,也不禁有些热泪盈眶。只是,曲高和寡。

李尔是一个英国传说中的国王。年轻时英勇善战,年老时却好大喜功,喜欢别人阿谀奉承。他准备把自己的国土平分给三个女儿,因为偏爱小女儿考黛莲(哪儿的人都偏爱最小的孩子),所以三分国土之中有一份是最肥沃的,他想听一听三个女儿谁最爱他。

大女儿和二女儿极尽阿谀奉承之能,说得天花乱坠,像什么爱父亲胜过爱自己的生命(太夸张了)。李尔王听了之后非常高兴,轮到考黛莲了。当时法兰西国王远道而来,想与李尔王联姻,从三个公主中选择一个作为自己的妻子。

只有考黛莲心无城府,实话实说。她说自己爱父亲只和世界上所有的女儿对父亲的爱一样,当有一天她结婚生子之后,会把自己的爱分给她的丈夫和子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李尔王》读后感

口中出蜜,心必剑——《李尔王》读后感

《李尔王》约写于1605年,取材于英国民间一个古老的家喻户晓的传说,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故事讲的是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吕甘、二女儿贡纳莉,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科第丽霞驱逐到国外。科第丽霞被迫离家出走,与爱她的法兰西国王去了法国。李尔王自己仅保留国王的尊号和一百名侍从,准备轮流住在两个女儿家中安享晚年。谁料两个大女儿达到目的后却原形毕露,把老父赶出家门,李尔王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小女儿得知李尔王的凄惨遭遇,起兵讨伐两个姐姐,不幸失败,最后被俘含恨自刎,李尔王也在悲痛疯癫中死去。当然,两个坏女儿的下场也是可悲的。

李尔王这个糊涂虚伪的老国王,因为自己的虚荣之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个善良天真的小女儿科第丽霞,在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李尔王读书笔记

李尔王读书笔记

李尔王读书笔记1

《李尔王》也是威廉·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叙述了年事已高的李尔王意欲把国土分给3个女儿,口蜜腹剑的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赢其宠信而瓜分国土,小女儿考狄利娅却因不愿阿谀奉承而一无所得。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李尔王离位,大女儿和二女儿居然不给其栖身之地,当年的国王只好到荒郊野外……考狄利娅率队攻入,父女团圆。但战事不利,考狄利娅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 这是一出感人的历史悲喜剧,情节紧凑,动人心弦,人物的行事、对话、反应也都合乎逻辑。在莎士比亚改编之后,却出现了很多不可思议的情节:如李尔王突然暴怒赶走女儿,又莫名其妙认不出肯特,时而发疯时而平静,爱德蒙不可思议地欺骗了爱德伽,一个不知从哪里来的弄人与国王作滑稽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李尔王读后感

李尔王读后感

莎士比亚有四大悲剧,可我总觉得《李尔王》写得发人深省。作为一部流传百年的经典剧作,内容自不必赘述。一个英勇有为的贤君,竟被自己的亲生女儿迫害,沦落到如此地步,实在是可悲可叹!

故事的起初,就指出了人性的一大弱点:人都喜欢听好话,都喜欢被奉承。尤其是人到了老年,总喜欢居功自傲,也因此总被遮蔽了耳目。正如大清帝国的乾隆皇帝在一片奉承和盛赞中自封为“十全老人”一样,大女儿和二女儿竭尽所能地渲染,令这位不列颠国王陶醉了,醉得飘飘然,醉得一塌糊涂,醉得忘乎所以。中国有句老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不列颠与我国相去甚远,大概很难懂得这个道理。于是那个讲真话、说实话、向父亲真诚坦白的小女儿成了悲剧。这似乎和我国的一个小故事有些相似:某人得子,大喜,众人探望,皆以“此子富贵”“此子长寿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李尔王》经典语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尔王》经典语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