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人生不能重来观后感
人生不能重来观后感
某市副市长郑煜辉,原本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家中有年迈而慈祥的母亲,有高雅而贤惠的妻子,有当老板的儿子和儿媳,有在国外读完博士归来、正在幸福热恋中的漂亮女儿,还有一个聪明伶俐的孙女,他们过着安乐而尊荣的生活。
顷刻间,这个家陷入了一场噩梦:郑煜辉的母亲在失望与悲伤中死去;妻子失魂落魄,终日以泪洗面;儿子和儿媳因为陷入与父亲有关的罪恶而差点为人所害,在经过一番波折之后投案自首,最终面临法律的惩罚;女儿因为家庭的牵连,不能被男友的家人接纳,不得不伤心地远避他乡;连上小学的孙女,也因爷爷的罪恶而使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这个曾经让多少人艳羡的家庭,就这样毁了。这时候的郑煜辉,痛不欲生,悔不当初,可是一切都晚了。因为,人生只有一次,人生不能重来。
这就是廉政电影《人生不能重来》展示给我们的。
看了由我省青年作家张小莉编剧、著名编导于向远执导的这部影片,我情不自禁地感叹:这是对官员乃至世人的一次真诚而有效的劝诫!
是的,劝诫。
人类的自私基因,决定了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自私的。如果自私之心得不到有效控制,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譬如,一旦拥有不受监督的权力,就有可能走向腐败和犯罪的道路。因此,我们的文艺家应该懂得人性的弱点,从人性的角度洞察人的内心,创作出具有劝诫意义的作品来。电影《人生不能重来》,就是符合这一标准的、十分优秀的劝诫作品。
与司空见惯的以暴露贪腐黑幕为主题的影视剧不同,电影《人生不能重来》没有着意于揭露贪官的丑行,因为这样的`影视剧已经很多,沿着这个路径走下去很难出新;况且,黑幕题材如果把握不好,不但不能给人以警示,反而会使人对我们的社会失去信心,甚而产生诱导犯罪的负面效果。《人生不能重来》这部电影,跳出了一般反腐题材影视剧的窠臼,高人一筹地把主题定在劝诫上。在观看本片的时候,我们仿佛听到一个高人在满怀善意地说:看,这就是贪官的下场--他不但害了自己,还把好端端的一个家害得好惨啊!
这是至柔的劝诫。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对领导干部的警示和劝诫:开廉政会,作廉政报告,举办廉政展览,甚至组织他们到监狱去听贪官的忏悔等,为的是让大家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警醒,远离贪腐。问题是,对于那些贪官来说,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不是不懂法,也不是不懂得做人的道理。你看那些落马之前的贪官,哪个不是在说起反腐的时候振振有词、头头是道?哪个不是把廉政建设喊得山响?对于这些人,跟他们说信仰没用,讲人生观没用,宣传法律也没用。他们已经“历练”得“油盐”不进,他们的心里已经没有了神圣与禁忌。对这些人讲大道理、讲信仰、讲境界等,他们会从心里嘲笑你:这都是我玩剩下的!那么,什么样的劝诫才是他们有可能听得进去的呢?对了,人总是要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找一个理由,他需要拿这个理由说服自己。要劝诫,最好就从这个“理由”出发。
作家张小莉是智慧的,她知道那些贪官--或者有可能成为贪官的人--还是人,他们怜子,他们爱自己的家人,他们贪腐的最大动机往往是:给孩子日后的生活多留点后路,为了家人更长久地安享幸福。这是他们的“真情”,是他们的“信仰”和精神支柱,也是他们不惜以身试法的“理由”。正是有了这一切,他们才会心存侥幸,甚至抱着“牺牲我一个,幸福全家人”的精神,走上贪腐的不归路。
正是洞悉贪官的心理,电影《人生不能重来》的编剧才独具慧眼,取材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讲述了一个贪官因为自己的犯罪,而给家人带来毁灭性伤害的故事。这个故事,足以从根本上打消某些人贪腐的幻想、戳穿他们贪腐的“理由”。这就是这部电影想要告诉观众的:本来,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家人过得更好;结果你因贪腐而犯事了,一家人就那样悲惨地完了,彻底地完了!你这是图个啥?这是一种温柔的劝诫。这样的劝诫,绕过了某些人听不进去的“高调”,用一种最根本、最切实的方式直达人心最柔软的部位,戳到了人的痛处。作者说:“如果领导干部们看到这部电影后能够引起深思,时刻警醒自己不犯错误,我写作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是的,这是至痛的劝诫。
这部电影把一个贪官落马之后其家人的巨大痛苦,乃至家破人亡的悲惨下场,表现得惊心动魄、痛入骨髓,其中包含着作家的大悲悯。在现实生活中,哪个父亲不希望子女永享安康?好的家风应该是:家财不为子孙谋,引导子孙后代凭着诚实劳动,获得有意义的人生和幸福生活。可是,这个叫做郑煜辉的贪官,这个糟糕的父亲,错误地认为贪腐得来的财富可以让子孙过上“幸福生活”,结果他把儿子卷入了犯罪的泥潭,甚至险些命丧黄泉。这是当父亲的愿意看到的吗?不是。他的作为让我们深感:贪腐是一宗大罪,这种罪恶是足以祸及子孙、毁灭家族的!这样的人,哪里有资格说“爱”!这样的人,何以面对子孙后代!
这部由中央纪委、中国方正出版社、河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福建力达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天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推出的廉政电影,从人性和家族的角度切入,视角独特,主题深刻,触及灵魂,是一部足以对贪腐者进行有效劝诫和“吓阻”的好电影。
它的成功首映,使我们拥有了一部廉政教育的好教材。
我们期待它早日登上全国各大院线,让广大党员干部在观看之后,引发关于廉政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第2篇:《人生不能重来》观后感
《人生不能重来》观后感
2013年12月26日下午,我们认真观看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片《人生不能重来》。该片通过描述贪官落马后其家庭成员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及付出的沉重代价,深刻剖析了人性、良知和利欲三者相互纠缠的微妙关系,解读了人性在利欲面前的扭曲,揭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级领导干部保持自身廉洁、反对腐化堕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观众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教育,得到启示,感触颇深。
与以往的警示教育片不同的是,《人生不能重来》不描写贪官如何腐败犯罪,而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入手,分别描写了贪官老母亲的伤心,妻子的痛苦,儿子、儿媳的磨难和女儿的可怜,全方位展示了贪官们的贪欲不仅毁掉了自己的一生,而且也破坏了家庭的幸福,给家庭成员带来了永远无法弥补的伤痛。这种更具人情味说理和教诲,比起那些直来直去的教条式警示片,更增添了许多“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对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腐败行为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也不由得受到心灵上的震撼和精神上的洗礼。我本人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贪官敛财,从来都祸及子孙;廉官清白,多数能荫泽后代。
曾任河南省委书记的徐光春同志说过:对于一个领导干部来说,廉与德、能、勤、绩的关系就好比“1”和“0”的关系,一旦廉洁出了问题,一切都是徒劳。任何一名党员领导干部,都要时刻筑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恪守住一个“廉”字,“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不能得的不得,不该要的不要,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坚守住自己的人格情操,才能拥有幸福和快乐。尤其是当前社会物欲横流、光怪陆离,对所有官员都是一种考验,领导干部一旦失廉,一切都会鸡飞蛋打、化为乌有,有的甚至家破人亡。
从近年来一些贪官落马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贪污受贿所得的钱财除了用于个人挥霍外,大部分都想留给子孙,想让他们生活的更加“幸福”。舔犊之情,人皆有之,但我们如何爱子女,该给他们留下什么样的财富,是每一位领导干部最应该深思和警醒的问题。古人说,“富不过三代”。从历史上大富大贵之家由省而衰的大量事例中证明了这一点。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说:“人谁不爱其子?惟必以道德之爱,非多遗金钱方谓之爱。且贤而多财必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此言道出了陈嘉庚先生的亲子观,其寓意就是告诉我们:留给子孙过多的金钱物质,绝不是明智的选择。电影中的副市长郑煜辉包括我们现实中的一些党员干部却往往悟不透这个道理,他们为了给孩子“日后生活留点后路”和让孩子“生活的更幸福”,践踏职责使命,违反党纪国法,其结果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孩子,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灾难。与之相反的是,那些以耕读和诗书传家的家庭,如曾国藩、梁启超家族,虽也历经时局动荡、朝代变迁,却代代有人才,家族的优秀传统得以传承。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作为领导干部,为人父母者,切不可只顾“积财”,而应该注重对子女的道德培养,培养他们自力更生的本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俗话说,家有千金,不如薄技在身。多关心一下子女的学业,教育孩子读书识礼,学会一技之长,养善积德,遵纪守法,拼搏进取。对子孙而言,这样的精神财富一定比大笔物质财富更受益无穷。
第3篇:人生不能重来观后感
至柔至痛的劝诫——廉政电影《人生不能重来》观后
张鲜明
某市副市长郑煜辉,原本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家中有年迈而慈祥的母亲,有高雅而贤惠的妻子,有当老板的儿子和儿媳,有在国外读完博士归来、正在幸福热恋中的漂亮女儿,还有一个聪明伶俐的孙女,他们过着安乐而尊荣的生活。突然有一天,郑煜辉因贪腐案发,被纪委专案组“双规”了。
顷刻间,这个家陷入了一场噩梦:郑煜辉的母亲在失望与悲伤中死去;妻子失魂落魄,终日以泪洗面;儿子和儿媳因为陷入与父亲有关的罪恶而差点为人所害,在经过一番波折之后投案自首,最终面临法律的惩罚;女儿因为家庭的牵连,不能被男友的家人接纳,不得不伤心地远避他乡;连上小学的孙女,也因爷爷的罪恶而使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这个曾经让多少人艳羡的家庭,就这样毁了。这时候的郑煜辉,痛不欲生,悔不当初,可是
第4篇:人生不能重来观后感
人生不能重来观后感
人生不能重来>观后感
(一)郭艳
《人生不能重来》这部电影给我们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上了一次深刻的廉政党课,也深深撞击着我们的心灵。看完这部电影,心情难以平静,心灵震动之余是反思、警醒和感悟。时值今日,剧中的人和事仍历历在目,使我久久难以忘却。
腐败分子走向堕落的根本原因是他们放松了思想改造,抛弃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忘记了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忘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而从根本上丢掉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党的性质的基础,共产党员是否具有先进性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发挥,影响到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影响着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我们要从影片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一、要有廉洁之心
何为廉洁?廉者,清正清廉,心底坦然。党员领导干部到底给子女留
第5篇:人生不能重来观后感
《人生不能重来》读后感
字写错了可以重写,画错了可以重画,但是人生之路,却永远不能重新来过,人生没有彩排,人生不能重来。
最近,按照XXXX要求,我认真拜读了青年作家张小莉的长篇小说《人生不能重来》。小说用十个诗一样的章节,分别描写了贪官老母亲的悲愤,妻子的痛苦,女儿的忧伤,儿子、儿媳的无奈和小孙女的可怜,从另一个角度全方位展示了腐败分子的腐败行为不仅亲手毁掉了自己的一生,永远地将自己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而且也亲手破坏了家庭的幸福,给家庭成员带来了永远无法弥补的伤痛……全书无处不让人感悟到腐败带来的打击和灾难是巨大的、致命的,腐败的代价是高昂的、沉重的。这种极具人情味的“软化”教诲,比起那些直来直去不善转弯的“硬性”说教,平添了诸多的“润物细无声”的委婉效果,对于一些人已经和正在进行的腐败似乎
第6篇:人生不能重来观后感
《人生不能重来》观后感
今年5月,县委县政府组织机关单位统一观看《人生不能重来》廉政电影,旨在加强机关单位廉政建设,警示党员领导干部。该影片讲述了某市的副市长郑煜辉,原本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过着安乐而尊荣的生活。而因贪污案发,被纪委专案组“双规”,不仅自己面临法律的惩罚,还让家庭支离破碎。电影用一个个感人肺腑、发人深省的情节演绎了郑煜辉的悔恨、老母亲的悲愤,妻子的痛苦,女儿的忧伤,儿子、儿媳的无奈和小孙女的可怜。告诫党员干部,腐败行为不仅会毁掉了自己的一生,而且也会破坏了家庭的幸福,给家庭成员带来了永远无法弥补的伤痛……即使痛不欲生,悔不当初,可人生不能重来。回想起年初县委举办的关于“党纪在我心中”的巡回演讲活动,讲述的一个个真真切切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腐败案例,而廉政电影《人生不能重来》一幕幕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