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夏感说课稿
《夏感》说课稿
我在《夏感》一课的设计上依旧沿用语文教学的常态模式,即导入,初步感知,内容研讨,拓展延伸。
在导入的设计上,是借鉴了一些备课的资料。这个导入语言比较优美,跟课文又惜惜相关,还能激发学生的想像,只是花的时间比较长(但我自认为这些时间花的比较值)
初步感知的设计上,我思考过,教师泛读、齐读、学生自读等方式,最后还是选择学生自由朗读,我觉得自由朗读更能发挥学生的朗读个性,但与齐读相比又缺乏监督,与教师泛读相比又缺乏教师示范性。
内容研讨上的设计,我以一个句子作为贯穿全文的核心问题,即夏天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这个句子分为两个小问题,第一,为什么说夏天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这个问题其实不怎么好回答,所以要适当的提示一下,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理解“承前启后,生命交替”这八个字的意思,简单的解释就是“过渡”,也就是说,为什么夏天是一个过渡的季节,夏季为什么季节过渡?很简单——当然是春与秋,夏天在春天孕育,经过蓬勃的发展走向秋天这一终极!这样就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第二,为什么说充满整个夏天的正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这个问题比较好回答,学生从文中找出表现“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的词句,从而能感知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拓展延伸的设计上,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我所选的《山亭夏日》不是随意的,它所表达出来的夏天的特点与文章中所表现力的特点完全相反,一个是情调清和,而一个是“紧张”“热烈”“急促”,可以使学生们认识到同样一个夏天,在不同人的笔下能写出不同样的特点,当然,如果他自己去写也可以写出独特的风格来!整个教学设计,结构上比较完整,跟文章的联系,跟学生的互动都比较紧,但有一个很大的不足就是语言的品味上,作为一篇散文,《夏感》中有许多语言值得品,如其中的比喻,拟人句,一些形象生动的词等,但由于时间关系,都没有品,希望各位老师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张登祺 2011、10、13
第2篇:《夏感》说课稿
《夏感》说课稿(锦集11篇)由网友“豆豆xiang”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夏感》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夏感说课稿
桃花江实验中学 李庆纯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夏感》,《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多彩四季”的第三篇课文。
一、说教材
梁衡的《夏感》是去年新选入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散文,它替换原来的《山中访友》,整个单元便有了多彩的四季,“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梁衡的《夏感》围绕第一句从夏天到来的气象,夏天来到大地上呈现金黄的色彩,夏天来到人们中三方面赞美夏天的旺盛生命力,赞美劳动,首尾呼应,有人评价《夏感》是“六百六十六字凝成的精美镜头”。
二、说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新课程标准理念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提倡老师、学生和文本的平等对话。依据这个理念,我把本文的学习目标确定为: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文章的思路;感受语言的魅力;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三个层面。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会学生自读课文三步曲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美景、陶冶情操、赞美劳动人民的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新课标提出“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于是,我把“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及难点。
三、说学生
刚迈进初中大门的七年级学生,没有很多的阅历,很少为一轮红日惊叹、为一片落叶感慨,大自然的美他们熟视无睹,加上阅读理解能力不强,对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需要在诵读与语言赏析方面加以点拨与指导。
四、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朗读,整体把握,深入体会,学以致用”是我在该课教学中的指导思想。在处理教材时,结合三次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在总体上感觉、感知作者语言的魅力。通过小黑板检查预习,小纸条出示自读课文三步曲,让整节课脉胳清晰,条理分明。通过三道练习题,赏一赏,仿一仿,写一写,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羽翼,在美文中畅游,领悟快乐,运用点评法正确引导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会,最终领悟到作者赞美夏的真正目的。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由朗读,指名读,赏析读,齐读,让学生读清结构,读出节奏,读出感情。通过赏析佳句、仿写句子、设计贺卡等方式,让学生朗读中领会,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探讨,在朗读中积累。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转眼间夏去秋来,刚刚过去的夏季在你眼里是个什么样的季节?有一位朋友叫梁衡,他呢是山西人,他对夏天情有独钟,更把他家乡在麦收时农民的劳动美景化成了文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课文中写的夏,是山西黄土高原特有的夏,不是抽象的叙述,而是用具体生动的描写给人以深刻印象,所以应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以进入课文情境中,每个学生对“夏天”“夏季景物”都有自己的感受,应
把这种感受迁移到课文中来,让文中景物情境在学生心中“活”起来。]
(二)检查预习,读准加点字的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记住生字词的音、形、义,初步懂得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含义。]
(三)自读课文三步曲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不能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因此,我设计了自读课文三步曲,逐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不同见解,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学会自主阅读课文的方法。
1、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本文写了夏季的什么特点?按照什么结构来构思的?夏感中的有感而发在哪一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总——分——总的结构,并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2、品读课文,赏析文章语言
新课标指出:“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者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于是我把“赏析文章语言”作为本节课的重中之重,从时间分配和学习自主探究活动两个方面可以看出。
(1)指名读课,勾画自己所喜欢的句子,初作赏析。
(2)指导赏析,以“好象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作为示例,指导学生赏析比喻、拟人句。
(3)小组研讨,共同赏析佳句。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的原则,倡
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作品语言的品味,七年级学生总会感到无从下手,本节课教者就修辞手法(比喻、拟人)作为一个突破口,指导赏析语言的方法,“授之以渔”,然后学生合作赏析,最后学会这一种赏析语言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4)仿一仿,仿照“春之色,秋之色”两个句子,写一写“夏之色”或“冬之色”。
[设计意图:品味语言,学以致用,训练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
3、精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大声赞美夏天?
[设计意图:理解情景相融的写法,把简单的认为对夏天的赞美上升到歌颂劳动、赞美辛勤的劳动人民这个高度来。]
4、课堂小结——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或启示(从内容或情感方面入手)。
方式:小记者采访
[设计意图:内容上——感受文字的优美,夏天的独特美景;情感上——指导学生生活实践,不经历炎热的夏天,怎么会有清凉的眷顾,现在人们正处于人生夏季,当努力拼搏了!]
5、课后练习:两者任选一题 真美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在选择中培养探究发现的意识,第一题可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第二题可对文本内容作更深刻的了解,
并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六、教学说明
1、板书设计
2、时间安排:一课时
3、说课综述
阅读是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体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种多重的对话关系的中心应该是每个学生个体作为阅读主体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怎样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的阅读方式,我以语文教学的对话理论为依据,将教学分为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检查预习,读准字音——自读课文三步曲——课堂小结——课外作业五个步骤,确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中学会感悟,在感悟中学会抒情,最终实现育人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
篇2:夏感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夏感》,现在我想从六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一课的理解和处理。
一、说教材
《夏感》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多彩四季”的第三篇课文,该单元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不仅陶冶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操,而且体现了新教材回归自然回归生活的编辑思想。梁衡先生笔端的《夏感》是他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多年驻节在黄河流域所亲密接触的夏感。这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所以,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观照物,教学《夏感》这篇散文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把握写景文的写作方法。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能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扫除阅读障碍,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同时,刚接触初中的文章,阅读的兴趣较高,课堂中的表现比较积极,思维也很活跃。这也有利于课堂中形成互动参与的气氛。
但对于文本的感悟,他们仅停留在直接感受上,对于文化、生命的意识和认识正在逐渐形成中,情感体验也经历着从无到有、由零散到集中的过程。因此应该继续培养他们感知、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阅读、思考、感悟的能力
三、说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重点提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本文语言优美,饱含情感,描写景色特征细致,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新大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再联系学生的实际,我确立了学习本篇散文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出示幻灯)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清行文层次,把握所感内容。
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2、过程和方法目标: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启发为辅,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融入文本意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人文涵养,在领略自然美的同时,懂得把握文中的哲理。
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和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由于初一新生对写景抒情类的散文接触较少,虽然刚刚学完《春》和《济南的冬天》,但学生对景中情 ,情中景的把握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审美意识还有待加强,我就将教学的重难点放在了从对夏的赞美,延伸到对活力、激情和生命的赞美,体会作者对自然、生活、生命的热爱之情。(出示幻灯)
四、说教法
新大纲中指出,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的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据此我准备以启发式和讨论式为主要教学方法,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教学理念,为实现本课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以下教法:
1、品读法。本文是一片文情并茂的优美散文,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同时字里行间又充满了阳刚之气、磅礴之势,特别适合学生的朗读。教材的单元要求也指出:“要在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因此,在朗读的基础上,应当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进行品析,以读促品,以品促读。
2、情境教学法:教师应当利用各种条件创设相应的情境,缩短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便于体验感悟,深化认知。
3、自读点拨法。本文属自读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为辅。
五、说学法
1、诵读法。朗读时学习语文的好方法,能使学生对课文了解得更透彻,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
2、勾画法。在对课文的分析中,勾画出重点词句,帮助理解文章内容,这使学生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读书习惯。
3、自主、合作、探究。这学法能促进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能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六、说设计
(一)导入
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 、服务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达到学习目的。这几个步骤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其间穿插图文声多种信息手段,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形象性,让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学习《夏感》正值深秋时节,落叶纷纷,寒气袭人,学生们早已淡忘了夏日的繁茂与火热,为了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我巧设问题:看一看,这是属于哪个季节的事物。(展示图片) (夏季) 你喜不喜欢夏季呢?为什么? (出示幻灯),来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夏天走进课堂,活生生的再现在学生的心中。我再根据他们的口语表达情况,适时适当的给于激励性评价,进而通过这样的一句话:“当代著名作家梁衡的眼中,“夏”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梁衡先生的散文《夏》,看一看梁先生喜不喜欢夏”导入新课。(出示幻灯)
(二)感情朗读
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检验课前的预习效果,我出示了作者的照片,请同学来介绍作者,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图文并茂的幻灯片,达到师生共同学习的效果,加深对作者的印象。
为了朗读课文顺利进行,扫清字词障碍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运用了这样的一张幻灯片,作者介绍、生字词(出示幻灯)让学生通过认读, 解释词语,看拼音写汉字,同桌合作检查等活动增强学生积累词语的意识,巩固本课字词认知基础。
检测预习这一环节要适当肯定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感受课前充分预习便会在课堂获得成功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梁衡的这篇散文以磅礴的气势,倾吐着夏日的“升腾”之气,是一篇很适合朗诵的美文,于是我决定以播放背景音乐,教师精彩范读的方式,来吸引学生对朗诵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让学生对老师的范读进行评价,进而总结朗读这篇散文的技巧和方法。由学生范读,师生评价,大家齐读来推动散文朗诵达到高潮,让学生沉浸在夏日美的境界中,感受夏日的“升腾”之气,进而能够初步感知散文的整体内容。
(三)、品读课文
(一)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说说“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夏天”。(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学生自由读课文,寻找相应信息。学生可能找到的词语:
第1段:紧张、热烈、急促;
第2段:被金色主宰了的;热
风浮动的;飘着熟透了的麦香的;气势磅礴的;滚动的、升腾的;
第3段:色彩金黄的;春华秋实之间的;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迸发出旺盛的活力的;暑气蒸腾的;蓬蓬勃发的;
第4段:紧张旋律的;辛苦的;忙碌的;收获的;
第5段: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的;春与秋之间的;金黄的
2、作者从那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的感受呢?
讨论归结:从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等方面描写。
(板书)3)文题是“夏感”,那么作者的“感”是什么?
——热爱自然,赞美劳动。
再读课文,感知文段内容
教师通过提出合作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整体认知的阅读方法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培养学生在语言材料中快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让他们发现散文内容的把握和记叙文有所不同,需要把抽象的词语和内容具体化,积累经验,提高努力,终身受益。
(三)赏析语言:
这篇散文的迷人之处在于他的语言魅力,,学生在《春》《济南的冬天》中已经学会语言品味的方法,在这一课中还需要进一步强化,以达到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我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去共同发现美,品味美 ,我也充分利用计算机(出示幻灯)化抽象为具象,化枯燥为生动的优势,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形象感知和语言品味。
问题:作者是如何描写夏天的景色、色彩、旋律的呢?
明确:文中有许多优美生动的句子,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我欣赏的佳句是——, 它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这样写的好处在于——”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同时提高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填空式的问题设计,使得学习行为指向更加明确,旨在面对全体学生,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勾画出文中词语,将学习的主动性放在学生身上,并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仿写练习:
?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叶圣陶先生说:“文学鉴赏就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获,只要你动手就能获得晶莹的宝石”。为了强化语言品味的成功意识,鼓励创新,让读与写结合。我决定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为今后写作奠定基础。(出示仿写练习)
(五)比较阅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老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创造性地拓展延伸,本课我设计的是比较阅读:峻青散文《海滨仲夏夜》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去比较1、写景顺序2、写景手法
七、说板书
篇3:夏感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夏感》,现在我想从六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一课的理解和处理。
一、 教材分析
《夏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文章。文章从夏天的景色、夏天的色彩和夏天的旋律三个方面来盛赞夏天旺盛的生命力,盛赞人们的劳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本文,应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之上去体会本文的美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还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强与文本的对话,培养学生对生活与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
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但对于文化、生命的意识和认识正在逐渐形成中,情感体验也经历着从无到有、由零散到集中的过程。因此,教学本文,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审美能力,尽情领略夏天的美和本文的美,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夏的特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形象的描绘,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启发为辅,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融入文本意境。 情感目标:
1.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学会感受自然、生活之美 。
2.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感情及审美、鉴赏能力。
(二)重难点分析
精细而激情的描绘,是本文的特色,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品味赏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难点在于分析体会作者赞美夏天的根本原因在于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热爱之情,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果实。
四、 说教法与学法
(一) 说教法
1.朗读法
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自读点拨法
本文属自读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为辅。
3.比较阅读法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 说学法
1.诵读法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能使学生对课文了解得更透彻,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
2.勾画法
在对课文的分析中,勾画出重点词句,帮助理解文章内容,这使学生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读书习惯。
3.自主、合作、探究
这些学法能促进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能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五、 说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约3分钟)
出示宋代杨万里的诗《小池》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提问:大家知道《小池》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内容吗?
明确: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当代作家梁衡描写夏天的文章,看看作者对夏天的感受如何。
(设计意图:通过《小池》这首诗让学生自然进入夏天的情境中,预期内容,激发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
(二) 检查预习(约3分钟)
为了检验课前的预习效果,请同学认读生字、解释词语。
积累词语:
芊芊细草: qiān qiān 草木茂盛
黛色: dài 青黑色
磅礴: páng bó 气势盛大
贮满: zhù 储存满,积蓄满
匍匐: pú fú爬行
秋波澹澹: dàn dàn 水波荡漾的样子
(设计意图:检测预习这一环节要适当肯定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感受课前充分预习便会在课堂获得成功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 美读课文,体味感情(约15)
1.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堂活动: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思考 “这是一个____的夏”, 说说自己听后的感受。
明确:
这是一个具有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夏
这是一个生机蓬勃的夏
这是一个生命力旺盛的夏
这是一个属于劳动人民的夏
2. 研读课文
课堂活动: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单位,研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学生四人小组为单位分别就问题展开交流讨论。每个小组选一个问题讨论交流)
(1)第一自然段中哪几个词写出了夏天的特点?
(2)第二段选择了哪些富有代表性季节的自然景物?
(3)第三自然段又是如何描绘夏天的色彩呢?
(4)第四自然段带给我们的旋律是什么?
(5)在作者笔下,夏天是如此的热烈、紧张、急促,那么作者对夏天是什么样的感情呢?用什么手法描写?请看第五段。
3.精读课文,整体把握
课堂活动:请同学范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 作者的眼中,夏天有何特点?
(2)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季景物?
(3) 文中突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合作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整体认知的阅读方法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培养学生在语言材料中快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让他们发现散文内容的把握和记叙文有所不同,需要把抽象的词语和内容具体化,积累经验,提高努力,终身受益。)
(四) 赏析佳句(约10分钟)
课堂活动:找出课文中三至五个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他们的表达效果。(给出例句,然后请学生说)
赏析例句: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明确:
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暮春到初夏、盛夏的过程,新奇形象又朴素自然。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进一步巩固已经学过的修辞手法,同时通过对佳句的赏析使学生感受自然之美,生活之美。)
(五)仿写练习(约5分钟)
课堂活动:请同学默读课文用笔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按照你喜欢的句子仿写紧张 热烈 急促 夏之景 夏 感 喜爱夏天 夏之色
赞美夏天 更赞美辛勤 劳作的农民 夏之人
一句话。
(设计意图:为了强化语言品味意识,鼓励创新,让读与写结合。以仿写练习,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为今后写作奠定基础。)
(六)课堂小结
夏天是生机勃发的季节,是收获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季节,是承前启后的季节,是生命交替的季节。青少年时期,正如自然界的夏天,希望大家在这个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时期努力汲取知识,提升自身能力,迎接下一个收获的季节。
(七)布置作业
1.收集描绘夏的古诗文名句,摘抄在摘抄本上。
2.课后阅读《海滨仲夏夜》,然后谈谈这篇文章与本文写法的不同。
六、说板书设计
夏感
梁衡
特点:紧张、热烈、急促 夏景
致 色彩:金黄色(标志收获已有,而希望还未尽)
旋律:紧张、急促
自然景色:万物生长图、太阳烘烤图、 热风浮动图、麦浪翻滚图 抒发作者情感:表达作者对夏季独有钟情,以及对农人们辛勤劳动的歌颂。
篇4:夏感说课稿
涿鹿县希望中学 曹玉云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夏感》。这一课被编排在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
一、说教材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不仅陶冶了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操,而且体现了新教材回归自然、回归生活的编辑思想。梁衡先生笔端的《夏感》,是他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多年驻节在黄河流域所亲密接触的夏感。这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所以,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参照物,教学《夏感》这篇散文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把握写景文章的写作方法。
1、第三单元的任务是: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
2、本课的作用:本课是承《春》和《济南的冬天》两篇写景文章后的一篇自读课文,由于七年级新生对写景抒情类的散文接触较少,对景中情,情中景的把握还有一定的难度,老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在感悟春冬季节特点之后自主感受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能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扫除阅读障碍,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同时,刚接触初中的文章,阅读的兴趣较高,课堂中的表现比较积极,思维也很活跃。这也有利于课堂中形成互动参与的气氛。
但对于文本的感悟,他们仅停留在直接感受上,对于文化、生命的意识和认识正在逐渐形成中,情感体验也经历着从无到有,由零散到集中的过程。因此,应该继续培养他们感知、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阅读、思考、感悟的能力。
三、说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重点提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本文语文优美,饱含情感,描写景色特征细致,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新大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再联系学生的实际,我确立了学习本篇散文的教学目标、情感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出示幻灯)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
2、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其语言魅力。
3、体会作者对劳动的热爱,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由衷赞美,感受文章的理性之美,从而生发责任感,使命感。
情感目标:
1、提高学生人文涵养,在领略自然美的同时,懂得把握文中的哲理。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和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劳动的歌颂,对劳作农民的赞美及对炎热生活的向往。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新大纲中指出,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的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据此,我准备以启发式和讨论式为主要教学方法,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教学理念,为实现本课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以下教法:
1、朗读法
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创设情境教学法
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辅助教学。
3、拓展阅读法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拓展阅读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说学法
1、诵读法: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能使学生对课文了解得更透彻,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
2、勾画法:在对课文的分析中,勾画出重点词句,帮助理解文章内容,这使学生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读书习惯。
3、自主、合作、探究:这学法能促进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能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五、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导入:多媒体播放徐怀钰的《你约我在夏天见面》,感知夏天的美妙。
展示一组“荷塘风光”图片。引出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提问: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西湖;夏天)
(南国之夏如此美丽,北国之夏又是怎样的呢?走进梁衡的《夏感》)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质疑:学生速读课文,圈点生字词。
2、 解疑:多媒体出示,扫除文字障碍。
3、找学生朗读课文,出示问题:
(1)、在作者的眼中,夏天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紧张、热烈、急促。(板书)
提问:夏天的特点出现在文章的哪一段?学生回答:第一段。
追踪提问:从全文看,第一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总领全文。由此,分析文章结构是总——分——总。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表现这些特点的?
小组讨论,找学生代表发言。最后归纳:具体表现在三方面:夏之景、夏之色、夏之人。
(三)研读文本,感受语言魅力
根据学生的回答,具体分析夏之景、夏之色、夏之人。
1、齐读第二段,出示问题:找一找,这段中选择了哪些富有特征性、季节性的自然景观? 学生回答:草、树、蝉、阳光、远处的山、天上的云、麦浪。
出示相对应自然景物图片,让学生形象感知具有特征性季节性的景物。
继续提问:在作者描写景物的句子里,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归纳语言特色:对比手法、比喻、拟人修辞手法
2、找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出示问题:找出具体描绘夏之色的句子。这种颜色是什么颜色? 演示一组农作物图片:高梁——赤红,玉米——金黄。让学生对夏天的色彩有直观的感觉。
师引导学生,为了写这种颜色,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对比)
3、学生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要求读出“紧张急促”的感觉)出示问题:
第二、三自然段写的是夏天的自然景物,夏天还应该有人的活动,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派农忙景象。想一想,他们都在忙什么?忙到了什么程度?
学生自由回答:收割麦子,为秋苗浇水,追肥。
引导学生研读本段写法(短句、反复),感受人们在夏天的紧张、急促。
4、在作者笔下,夏天是如此的热烈、紧张、急促,那么作者对夏天是什么样的感情呢?请看第五段。
学生回答:赞美。引导学生分析本段的写作方法?(对比、欲扬先抑)
师:赞美夏天,其实是在赞美夏天里辛苦劳作的人们。记得小时候学过一首古诗,描绘的是烈日当空的正午时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汗如雨地劳作??同学们,告诉老师,是哪一首诗。(李绅《悯农》),学生齐背,感受农民的辛劳,对农民的尊重。
(四)拓展延伸
正如作者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这首诗,体会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加蔷薇一院香。
明确归纳:这首唐诗描绘了一幅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而课文抒发的是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
(五)小练笔
品味下边描写春之色、秋之色的语句,仿照这个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象,写一写“夏之色”和“冬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六、教学反思:
掩卷遐思,通过这一篇文章的学习,我和我的学生们都沐浴在美的熏陶中,孩子们的眼睛发现了美,并用绚丽的语言去描绘自然之美,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我真心的希望并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当学生们再欣赏到壮丽的自然风光,心灵中一定会生出书写山河的冲动。
篇5:七年级《夏感》说课稿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夏感》,《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多彩四季”的第三篇课文。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第一册第三单元就是以反映自然世界内容为主的单元,单元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和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清行文层次,把握所感内容。
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2、过程和方法目标: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启发为辅,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融入文本意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人文涵养,在领略自然美的同时,懂得把握文中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课文重点词语,理清思路,品味赏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
2、引导学生揣测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
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自读点拨法
本文属自读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为辅。
3、比较阅读法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说学法(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1、看一看,这是属于哪个季节的事物。
2、你喜不喜欢夏季呢?为什么?
3、当代著名作家梁衡的眼中,“夏”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梁衡先生的散文《夏》,看一看梁先生喜不喜欢夏。
(二)感情朗读
1、检查预习—作者介绍、生字词。
2、美读课文——磅礴之势、升腾之气。
初读课文:
(1)找出作者描写夏天特点的关键词。
紧张、热烈、急促。
(2)阅读课文,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
自然景物、色彩、旋律。
(3)文题是“夏感”,那么作者的“感”是什么?
热爱自然,赞美劳动。
再读课文,感知文段内容。
(三)赏析佳句:
文中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同学在课文中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我欣赏的佳句是_____,它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这样写的好处在于_____”。
(四)仿写练习: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
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五)拓展阅读:
比较阅读:
正如作者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山亭夏日(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香。
五、教学反思:
掩卷遐思,整节课我和我的学生们都沐浴在美的熏陶中,孩子们的眼睛发现了美,并用绚丽的语言去描绘自然之美,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我真心的希望并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当学生们再欣赏到壮丽的自然风光,心灵中一定会生出书写山河的冲动。
篇6:七年级《夏感》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夏感》(板书:夏感 梁衡),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这一课的教学设计。
首先说教材:
《夏感》是一篇洋溢热情抒情散文,篇幅不长,语言优美雅致,行文调理清晰,作者立意新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日里大自然的景象和人们的生活、劳作情景,流露出对夏的喜爱之情。
王荣生教授说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感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这一篇课文虽然不长,但细细品读,我觉这篇课文值得教的内容非常多。结合本文特点和我对七年级学情的了解,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朗读课文,感知课文描写夏季内容。
2、品味文中生动的动词和精彩的拟人句,学习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3、感受作者对对夏的喜爱之情。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品味文中生动的动词和精彩的拟人句,学习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结合学生心理和知识水平,我将“学习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作为教学的难点。
说教法与学法。
教学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主动积极的思维。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本节课教法上我准备采用:
1:朗读法。要求学生读出“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感情基调。读出梁衡散文刚健的风格。
2、点拨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中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适时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思维,排除障碍,突破难点。
3、联想想象法。课文写夏季,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生动的,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夏季自然景色的情境中。
叶圣陶先生说“凡教者必期达于不教”。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所以学法上我采用:
1、朗读法,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发现新问题,逐步解决问题。
此外,这节课我会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说教学过程。
教学重在过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把教学过程安排为导入新课——初读课文——品味赏析——小结课文、布置作业四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课文导入有许多方式,本课是一篇文质优美散文。首先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展示我拍摄的几张校园中一年四季照片,有玉兰花开的春季,有学生在操场上挥汗如雨的夏季、满地落叶的秋季,有白雪皑皑的冬季,配上班得瑞的音乐《寂静之音》,用学生熟悉的情景导入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然后出示从古至今一首首优美的描写四季的的诗句,让学生诵读,在学生美好的氛围中,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季节?并说明理由。在学生的热烈的回答中过渡到本课的学习:“在作家梁衡的笔下,夏季是什么样的呢?作者对夏季抱有什么态度呢?今天让我们一同来欣赏梁衡的散文《夏感》。”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章篇幅不长,我播放优美的课文朗读,要求学生一边听读一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夏季景色,让课文描写的绿色的树林、翻滚的麦浪、匍匐的瓜苗、弯腰劳作的农民呈现在学生的头脑中。学生在听读后,带着自己的美好感受自由朗读课文。此后,媒体呈现问题:“夏季给作者什么样的感受?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季的?”师生明确第一段总写了作者对夏的感受——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在此基础上,分别写了自然之夏、农人之夏。师生讨论课文段落的划分,理清文章的层次,文章共分三个层次,结构上是总分总方式,文章第一段总领全篇,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最后提问:“在作者笔下,夏天是热烈、紧张、急促的,作者对夏天怀有什么感情呢?”这样的教学流程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过程进行的。新课标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三、品味赏析。
这是教学的重难点,文章运用了丰富的拟人句和生动的动词,王荣生教授说教学要教学生看不到的东西。我展示两句话:这是一篇动词使用精美的文章;这是一篇修辞使用精美的文章。我先给学生呈现一个例句:“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我问学生能否将文中的“凝”字换成“砌”,引导学生思考,师生讨论交流,“凝”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凝”的事物是流动的,而“砌”是缺乏诗意的表达,显得生硬而且与绿烟搭配不妥。好的文章是读出来的,我要求学生去朗读这个句子,注意节奏的停顿,语气舒缓,我示范朗读,“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再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几份幽静和诗意。
备课中,我预设了“潜”、“扑打”“匍匐”等词,让学生充足的时间中,互相交流学习,品味这些词句的精美和情趣。
此外,我采用了变形阅读的方法,改变句式,变文为诗,增加教学的情趣。例如我将第二段文字通过变形,成为一首精美的小诗。
配上悠扬音乐,我先范读。再请学生自己朗读这首小诗,要求学生注意诗的朗读节奏语调,面带表情把小诗读得富有情趣。将朗读与语言品味结合起来,学生真正走入文本,感受到语言和感情之美。
四、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最后我让学生小结课文,想一想,通过本文学习,你感受到了什么?学到了哪些赏析文章的方法?带着作者对夏季的热爱之情,请同学们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吧!
作业的布置有两道题,一是课下继续诵读文中精彩语句;二学习本文写景方法,用生动的动词写几句拟人句。作业布置体现了将所学的`知识由课内向课外迁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板书是整个教学的纪念碑。板书设计我追求简介、直观、实用的原则。我把这节课的课文内容和教学重点呈现出来,增加学生的印象。
以上是我对《夏感》这篇课文的说课,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篇7:夏感
太阳像火求一样烤着大地,茂密的枝叶无精打采动都不动,小花狗蹲在树阴下,吐出长长的红舌头,“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
翠绿的大幕,漫漫变成了深绿,然后缓缓拉开了。啊,夏出场了。夏似一位生机勃勃的少年,健步走上平台。夏少年的眼睛灼灼发亮,环视着台下的大地,大地上顿时出现一片火热的阳光。大树张开无数的臂膀,遮住夏火热的目光,撒下一片绿阴夏的目光到达哪里,那里就是一片酷热,一片骄阳。骄阳似火,知了在树上嘶哑叫着,风一丝也没有,马路上的人寥寥无几。远出传来“咯吱咯吱”的声音,在这灼热的中午里显得格外响亮。
夏之色为暖的黄,如金橘,如麦浪,孕育着蓬勃的希望。
我爱夏天,因为那就是我的梦,我的“黄金”梦。
新源阿热勒托别镇中学初一:爱呢
篇8:夏感
课题
夏 感
课型
自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黛色、贮满”等词语,把握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动词与短句的作用,学会用动词与短句去表现紧张、急促的状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不同角度看事物所得不同,学会去欣赏。
教具准备
教师做资料收集,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去品味动词与短句的妙处。 教学难点学会用动词与短句去表现紧张、急促。 教学活动过 程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教学设计意图
一、导入 请两位同学谈一谈夏天留给自己的印象,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一读,明内容: 全文670字左右,学生两分钟读完,在此基础上,概括文中写了什么?(抓住段落中的关键句来概括) 三、二读,察情感: 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夏天怎样的感情。 学生读课文,概括文中写了什么内容。 大声朗读课文,用心去体会,找到关键词。明确教学内容 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了解夏天带给作者的感受与旁人有何不同。 四、三读,品语言: 通过反复读课文,同学们会对文章语言有一些感受,引导他们关注动词,仔细体会作者如何用一系列的动词将夏天的磅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何用动词将夏天的农作物写活。 短句的使用将农民夏季的紧张充分表现了出来,只有通过读那种紧张感才能体会到。 五、学一学 生活中我们也会有紧张的时候,让同学们用动词和短句说一段话,尽量去表现。 六、作业 : 课下将话整理成一段文字写下来。 收集诗文中对夏天的描写,体会夏天的多姿多彩。反复读课文 找出文中动词使用突出的句子,分析精妙之处,反复读加深体会。 四人一组,设情景说一段话表现紧张。 学生收集资料语言是文章的一个亮点,就是要通过读将精彩展现出来。 将知识转化成能力。 板书 紧张 热烈 急促自 然 之 夏
色 彩 之 夏 人 之 夏 大 声 赞 美
篇9:夏感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炎热、天气瞬息万变、快乐的旋律。
夏天是炎热的。在夏天,人们都躲进空调房里,或手持一台电风扇,吹着红苹果一般熟透的脸,或舔着一根冰棍来压暑气。动物们也都有自己的解暑方法:狗狗们都吐出自己的舌头,好让自己凉快一些;小猫们都躺在家里,不运动,这样可以让自己少流些汗。大街上,火红的太阳,像一个火辣辣的大火球,烘烤着已经很热的大地。街上的行人汗流浃背,有些人还大声地抱怨着:“太热了!”在玉海广场附近,你还可以找到许多在树下乘凉,还拿着一把扇子在一旁扇风,有闲情逸致的老人还会在树下下棋,有时抬起头来擦擦头上的汗。如果你脱下鞋子站在街上,你一定会发现地面非常烫。过一会儿,你一定会感觉到汗水从你的后背上,像一条小溪一样流了下来。
夏天不仅炎热,而且天气还是瞬息万变的。
夏天的天气是瞬息万变的。刚刚还晴空万里,突然就乌云密布,下起了倾盆大雨。在路上的行人可就惨了,被这突如其来的大雨弄成了落汤鸡,赶快跑到房檐下,雨就停了;该松一口气了,刚走出来,雨又开始下了,刚刚干了一些的衣服又被打湿了。这就是夏天的天气,一个瞬息万变的天气。
夏天虽然天气瞬息万变,但也有快乐的一面。
夏天是快乐的。夏天有暑假,而在暑假中,我可以出去玩。我去玩了丽水冒险岛,还去游泳了。在夏天里,我们还可以吃冰淇淋,躲在空调房里看课外书,这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
夏天是炎热的,是快乐的,让我们一起珍惜,这是春与秋之间黄金的夏季吧!
篇10:夏感
蝉无力地叫着,似乎也被夏天的热浪给淹没了。今年夏天,真不愧是最热的夏天,每时每刻都在展示他的威力。
朝阳之炎
朝阳本来是最美的,但在今年夏天,朝阳可不那么美了,因为今年的夏天,即使是朝阳,也灼热耀眼,跟秋天中午的的太阳没什么差别。正因为有了这热热的朝阳,才造就了中午的烈阳。也因为朝阳创造了炎热的基础,才让烈阳有机可乘。
热浪之酷
夏天的中午可谓是热浪滔天啊!小朋友们无奈的唱起了:“太阳当空照,温度对我笑,蝉儿说,热热热,你为什么躲进空调屋。听到了吧!中午热得人们都躲进了空调屋。但这还不是最狠的,下午的骄阳那才叫一个狠。
大地之烈
下午,骄阳似火地照射着大地,让原本就“火”毛三丈的温度更上一层楼,同时也创造着温度上的奇迹。在温度刷新着绝世纪录的同时,人类这边却苦不堪言,虽然他们有空调,但户外空调却无能为力,只要人们一走出家门,便会被烫得大叫。相比之下,傍晚的夕阳会更让人喜爱,但它却出其不意的给人狠招。
余热之惨
傍晚,夕阳正准备落幕时,却抛来最后一个热浪打得人们措手不及,就算夕阳完全落幕,大地也记得太阳白天的辉煌,温度还是久经不下。估计这就是传说中的“二重气劲”。
唉!这个夏天真是热得出奇,可以说已经无热可比了。但愿明年的的夏天不会这么热了。
植物多数是春季开花,秋季收获,但却在夏季生长。所以我们不要忘记夏季的活力。因为有了夏季的生长,才有秋季的收获。人生也是这样,没年轻时的劳苦,又哪来老年的幸福?
篇11:新课标七年级语文《夏感》说课稿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夏感》说课稿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夏感》,《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多彩四季”的第三篇课文。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第一册第三单元就是以反映自然世界内容为主的单元,单元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和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清行文层次,把握所感内容。
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2、过程和方法目标: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启发为辅,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融入文本意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人文涵养,在领略自然美的同时,懂得把握文中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课文重点词语,理清思路,品味赏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
2、引导学生揣测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
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自读点拨法
本文属自读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为辅。
3、比较阅读法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说学法(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1.看一看,这是属于哪个季节的事物。(展示图片)
(夏季)
3.你喜不喜欢夏季呢?为什么?
4.当代著名作家梁衡的眼中,“夏”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梁衡先生的散文《夏》,看一看梁先生喜不喜欢夏。
(二)感情朗读
1、检查预习―作者介绍、生字词
2、美读课文――磅礴之势、升腾之气
初读课文:
(1)找出作者描写夏天特点的关键词。
――紧张、热烈、急促。
(2)阅读课文,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
――自然景物、色彩、旋律。
(3)文题是“夏感”,那么作者的“感”是什么?
――热爱自然,赞美劳动。
再读课文,感知文段内容。
(三)赏析佳句:
文中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同学在课文中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我欣赏的佳句是――,
它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这样写的好处在于――”
(四)仿写练习: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
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五)拓展阅读:
比较阅读:
正如作者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山亭夏日(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香。
附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掩卷遐思,整节课我和我的学生们都沐浴在美的熏陶中,孩子们的眼睛发现了美,并用绚丽的语言去描绘自然之美,新课标要求培[内容来于Y-Y_课-件_园]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我真心的希望并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当学生们再欣赏到壮丽的自然风光,心灵中一定会生出书写山河的冲动。
第3篇:夏感说课稿范例
夏感说课稿范例
篇一:《夏感》说课稿
桃花江实验中学 李庆纯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夏感》,《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多彩四季”的第三篇课文。
一、说教材
梁衡的《夏感》是去年新选入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散文,它替换原来的《山中访友》,整个单元便有了多彩的四季,“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梁衡的《夏感》围绕第一句从夏天到来的气象,夏天来到大地上呈现金黄的色彩,夏天来到人们中三方面赞美夏天的旺盛生命力,赞美劳动,首尾呼应,有人评价《夏感》是“六百六十六字凝成的精美镜头”。
二、说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新课程标准理念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提倡老师、学生和文本的平等对话。依据这个理念,我把本文的学习目标确定为: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文章的思路;感受语言的魅力;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三个层面。过程与
第4篇:七年级语文《夏感》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夏感》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夏感》(板书:夏感 梁衡),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这一课的教学设计。
首先说教材:
《夏感》是一篇洋溢热情抒情散文,篇幅不长,语言优美雅致,行文调理清晰,作者立意新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日里大自然的景象和人们的生活、劳作情景,流露出对夏的喜爱之情。
王荣生教授说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感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这一篇课文虽然不长,但细细品读,我觉这篇课文值得教的内容非常多。结合本文特点和我对七年级学情的了解,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朗读课文,感知课文描写夏季内容。
2.品味文中生动的动词和精彩的拟人句,学习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3.感受作者对对夏的喜爱之
第5篇:七年级《夏感》说课稿范文
七年级《夏感》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夏感》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七年级《夏感》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夏感》(板书:夏感 梁衡),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这一课的教学设计。
首先说教材:
《夏感》是一篇洋溢热情抒情散文,篇幅不长,语言优美雅致,行文调理清晰,作者立意新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日里大自然的景象和人们的生活、劳作情景,流露出对夏的喜爱之情。
王荣生教授说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感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这一篇课文虽然不长,但细细品读,我觉这篇课文值得教的内容非常多。
第6篇:夏感
《夏感》教学设计 群星学校
郑建军
教学目标:
1、感知内容,理清思路,走近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在朗读中准确传达出课文内涵。
2、品味语言。
3、感情熏陶:热爱自然,敬重劳动者。重难点:
抓住特征准确生动地写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没有的热烈,春的小草嫩叶就没有着落。没有的积累,秋的瓜果飘香就失去依托。
二、整体把握。
1、学生试读,教师指导。其他同学圈点勾画。
2、文章结构清晰:
草 树
蝉
夏天的自然景色
紧张、热烈、急促 太阳
麦浪
赞美
夏天的色彩 夏天的旋律
总分总:总领全文————————写景———————抒情
三、问题探究。
1、大声朗读,划出你最喜欢的好词、好句,品味、赏析。
2、好词
火红的太阳烘烤(映照,照耀,翻炒)着一片金黄的大地 ..田间那挑(长,挂,耷拉)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 .他们肩上挑(压,扛,承担)着夏秋两
第7篇:《夏感》
苦
夏 冯骥才
这一日,终于撂下扇子。来自天上干燥清爽的风,忽吹得我衣飞举,并从袖口和裤管钻进来,把周身滑溜溜地抚动。我惊讶地看着阳光下依旧夺目的风景,不明白数日前那个酷烈非常的夏天突然到哪里去了。
是我逃遁似的一步跳出了夏天,还是它就像七六年的“*”那样——在一夜之间崩溃?身居北方的人最大的福分,便是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四季分明。我特别能理解一位新加坡朋友,每年冬天要到中国北方住上十天半个月,否则会一年里周身不适。好像不经过一次冷处理,他的身体就会发酵。他生在新加坡,祖籍中国河北;虽然人在“终年都是夏”的新加坡长大,血液里肯定还执著地潜在着大自然四季的节奏。
四季是来自于宇宙的最大的拍节。在每一个拍节里,大地的景观便全然变换与更新。四季还赋予地球以诗,故而悟性极强的中国人,在四言绝句中确立的法则是: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