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长生果(河大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2-15 08:18:1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我的长生果(河大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24、我的长生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一些读书和写作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体会作者所悟出的道理,认识课外阅读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读书的情感态度,培养热爱读书的情怀。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所悟出的道理,学习一些读书和写作的方法,培养热爱读书的情怀。

教学难点:学习一些读书和写作的方法,培养热爱读书的情怀。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式: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材分析:这篇略读课文是著名作家叶文玲的一篇散文,主要是回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阐明读书的特有感受以及读书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全篇情感真挚,层次分明。作者在醉心的阅读中,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不仅扩展想像力,锻炼记忆力,增强了理解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写作能力。作者在读写的实践中,逐渐悟出了读写间的关系和写作方法: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些“鲜味”才好;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入 同学们吃过“长生果”吗?吃了会怎么样?有一位吃了“长生果”的女作家,从她13岁时第一篇小小说在县报上变成铅字,至今已写作了50年,完成小说集19部,散文集12部,文集3部,出版作品字数达500万字以上。你们想了解她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吗?请我们一起走进叶文玲的文章《我的“长生果”》。板书课题。 思考并回答问题,掌握名家的基本情况。 导语简洁干脆的,既简介了作者情况,又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学过程 初读课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同学们要运用平时学到的方法自己读懂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积累字词。

流光溢彩、眼羡、津津有味、天长日久、如醉如痴、浮想联翩、悲欢离合、牵肠挂肚、如饥似渴、不言而喻、黯然神伤、千篇一律、大显身手、心安理得

2.默读思考: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到了哪些道理?找到有关的部分画下来.

1.同桌互读、互相评议。

2.同学讨论、交流,自由抢答:

此环节为粗略感知课文。把握内容、理清思路应注重从“整体”着眼,同时,要让学生关注与文章结构思路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快速筛选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精读课文 你理解为什么把书比作“长生果”了吗?

长生果,指营养极其丰富。将书比喻为“长生果”,意思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将书誉为长生果,作者对书的钟爱可见一斑。文中真实地回顾了作者少时与书的故事,使作者酷爱读书的情景再现在我们眼前。 通过重点段落和句子的分析,小组交流、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

作者酷爱读书这种情感贯穿始终,正是不断地在书里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才不断地成长起来。 在品味中学习品味文学语言的表现力,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感受,逐步形成品味语言的习惯与能力。

嚼品味 反复读一读作者例举的两篇作文,再次理解作者悟出的道理,你在自己的阅读写作中有过类似的体会吗?

看来书真正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啊!即使多年之后品味读书的味道,还是这样让人心醉。 再次朗读精典语段,全班同学交流、体会,各抒己见。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写作体验来理解,来谈自己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学习并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读书方法──博览群书,入情入境,做读书笔记,会借鉴运用等。

激情释放 1.把自己在读书中的收获写成一个小片段。

2.出示班内美术小组的作品,借助比喻、拟人、排比等三种以上的修辞,适当运用表达方式写一个小片段。 准备3分钟,才艺展示。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的能力,想象的能力,以及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

板书设计

构思、落笔务求新颖

读书

叶文玲作文在创造、动真情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意图是要体现新的教学理念。通过本文的学习,精心设计,注重学生的活动,真正实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以致用,使听、说、读、写四种语文基本能力都得到了训练,较好地完成了本文的学习任务。

吕士凯

第2篇:陌上桑(河大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汉乐府诗的特点;认识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学习本文正面、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以及排比、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在学生朗读、复述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主人公罗敷不畏强暴、坚贞不屈、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汉乐府诗的特点。2.学习诗中运用种种写作手法来刻画罗敷形象的写法。

教学难点:本诗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味民歌的语言特点。

讨论点拨法: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师生互动,探究本文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

生生互动法:由于诗的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因此可通过学生自学了解故事情节,通过学生讨论,总结罗敷的形象特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材分析:

《陌上桑》选自《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辑的乐府总集,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多方面反映社会风貌。有描述征人思乡的痛苦,暴露战争罪恶的;有鞭挞封建婚姻制度,讴歌男女爱情的;有披露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敲骨吸髓欺压百姓的。这些诗,都有较深的思想意义。在艺术创作上,乐府诗格律比较自由,杂言、五言、七言兼而有之,其余有些是不用韵的。叙事性强。最突出的特点是刚健清新、质朴自然、文辞优美。《陌上桑》是一首在东汉时期民间广为流传的诗歌,诗中的故事带有浓厚的传说性。过去有人对诗里的故事做过猜测,认为:《陌上桑》讲的是赵王的家令王仁妻子罗敷的事。还有人认为《陌上桑》和“秋胡行”中的故事有关。现在学习这首诗,应当把它当作一篇文艺作品来看待,欣赏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欣赏女主人公罗敷美丽、聪明、勇敢、忠贞,蔑视权贵的形象。

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 “同学们,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景,人人喜爱,美女人人欣赏,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美女都是谁吗?”

“今天,老师也要向同学们介绍一位古代美女,她有着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她的名字叫――罗敷。(师课件展示古代美女)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段有关美女罗敷的故事。”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陌上桑》。(师板书:陌上桑)

学生思考问题,并举手回答。

(西施、貂婵、王昭君、杨贵妃)

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说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件展示)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机构,后人把这个机构所采集的诗歌都称为“乐府”。它既包括采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那些文人制作的诗歌。《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辑的乐府总集。它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多方面反映社会风貌。有描述征人思乡的痛苦,暴露战争罪恶的;有鞭挞封建婚姻制度,讴歌男女爱情的;有披露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敲骨吸髓欺压百姓的等等。

《陌上桑》是一首在东汉时期民间广为流传的诗歌,诗中歌吟了一个美丽的女子罗敷严辞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

(由于有关乐府及《乐府诗集》的内容在《木兰诗》的教学设计中已有所介绍,故这部分内容可省略)

注意将语文学习与历史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且让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读 1.教师范读全诗,可辅以表情、手势,使学生加深印象。并提出要求:

(1)标画出自己读不准的生字词。

(2)诗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形象?其中主要刻画了哪些人物形象?

2.学生齐读课文,要求:

语音准确,节奏分明,读出感情。 学生先注意听,标画,之后讨论、集体交流后,以课件明确: 

(1)陌(mò)隅(yú)敷(fū)系(jì)倭(wō)堕(duò)髻

(jì)缃(xiāng)绮(qǐ)襦(rú)捋(lǚ)髭(zī)著(zhuó)

帩(qiào)踟(chí)蹰(chú)姝(shū)宁(nìng)载(zài)不

(fǒu)骑(jì)婿(xù)骊(lí)系(jì)马尾络(luò)皙(xī)鬑(lián)盈(yíng)冉(rǎn)

趋(qū)

(2)诗中出现的人物形象较多,其中主要刻画了罗敷的形象,使君的形象也着墨较多。

学生按要求齐读课文。

通过两次不同要求的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初步认识诗中的人物,找出背诵的规律,为背诵全诗做准备。

四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对文章根据刚才的理解,从内容、主题、写法特点及语言等角度出发,进行发现探究,用“这是一首……的诗”的句式说话。

3.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本文主要塑造了美丽动人的女主人公--罗敷的形象,她是一个虚构的人物,速读课文一遍,理解罗敷这个形象,用“罗敷是一个……”的句式说话。

4.根据刚才的理解,点名复述课文。 学生结组自由交流讨论

如:这是一首叙述采桑少妇严词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的诗。

这是一首歌颂(赞美)中国古代劳动妇女的机智、勇敢的性格的诗。

这是一首揭露封建官僚荒淫无耻的生活及卑鄙龌龊的精神世界的诗。

这是一首以记叙为主,融以描写、抒情的叙事诗。 

如:罗敷是一个以采桑养蚕为业的年轻美貌的农家女。 

罗敷是一个具有双重身份的女子,既是一个贵妇人,又是一个采桑女。 

罗敷是一个美丽、坚贞、纯洁的农家女子。 

罗敷是一个不畏权势、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维护妇女尊严的具有无穷人格魅力的形象。 

罗敷是一个集仪表美、内心美于一体的理想化的女性形象。

两名学生复述课文情节,其它同学评价。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自由理解、讨论。通过说话练习,既锻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让学生对诗歌的内容、语言特色、人物形象有一个初步的理解。

通过复述,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总体认识。

深入理解 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以下问题:(课件展示)

1.诗歌围绕罗敷写了几件事?

2.诗歌中,罗敷的身份是什么?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3.作者是如何描写罗敷的器物服饰的?从描写的角度看,是什么描写?

4.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有什么作用?

5.诗歌中出现的“使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你是从哪些句子看出的? 

6.罗敷面对使君,怎样痛斥他的无理?表现罗敷的什么性格?

7.罗敷是从哪几个方面夸耀自己的夫婿的?

8.罗敷盛夸自己夫婿的目的是什么?罗敷运用这种策略表现了她什么性格特征?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之后,师提问,归纳。 

罗敷采桑、罗敷拒诱。(板书)

(1)罗敷是一个善劳动、爱劳动的青年劳动女性。(2)从以下诗句可以看出:“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1)“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2)正面描写。

从这些人的反应来烘托罗敷的美丽、动人。

(1)是一个荒淫无耻的封建官僚。(2)从以下诗句可以看出:“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1)“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斥责、嘲讽使君的愚蠢、贪婪。(2)表现了罗敷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师板书:不畏强暴,坚贞不屈)

(1)夸耀夫婿官高位显:“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2)夸耀夫婿家中富有: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3)夸耀夫婿官运亨通:“十五府小吏……四十专城居。”

(4)夸耀夫婿仪表堂堂:“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

(5)夸耀夫婿风度翩翩:“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1)无耻的使君依仗权势戏诱罗敷,罗敷则针锋相对,以夸耀夫婿,使他自形惭愧,以此压倒对方,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策略。

(2)表现她勇敢机智,善于斗争。

(师板书:勇敢机智)

本环节意在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深入认识人物性格特点,体会诗歌的语言特色,对诗歌的中心思想有一定的认识。

六赏析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本诗的写作特色:(课件展示问题)

1.诗歌塑造主人公罗敷时,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那么,什么是侧面烘托呢?

2.回顾一下,诗中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烘托呢?有何效果呢?

3.诗歌在塑造人物时,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教师讲解)

侧面烘托又叫绿叶扶花。“绿叶点缀花更艳,淡月掩映月愈明。”红花再好,也要绿叶扶持。俗语说:“马上看将军,花间看美人。”骏马与花枝,是对将军与美人的烘托。将军骑上骏马,显得格外英武,鲜花映照着美人,美人就变得更加美丽。文学创作也是这样。文学要写人,总得写出一定的背景和环境,也还要有景物或他人的陪衬。这就是文学创作上通常说的侧面烘托或衬托的表现手法。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写杨贵妃的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用“六宫粉黛”、“三千佳丽”作陪衬,烘托出杨玉环超凡脱俗、不同凡响的美。

(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 

这首诗中写使君是用正面描写,写罗敷的美貌是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如:正面描写了罗敷采桑的器物、服饰,以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表现来烘托其美丽动人。这样写,使读者充分感受到她的美丽姿容。这样既丰满了人物形象,又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教师可简要总结:

运用了夸张、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作者描写罗敷的美貌和对夫婿的夸耀,是由排比句构成的理想化的夸张;作者又将使君的鄙陋平庸与罗敷夫婿的才貌超群进行对比。 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对侧面烘托这一技巧熟练掌握,为后文的“拓展练习”打下基础。

让学生通过实例,加深对侧面烘托及修辞方法的认识,理解这些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

七总结巩固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诗的中心思想及写作特色进行总结。

这首诗在艺术上也是很有特色的,作者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同时还运用了排比、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 学生讨论2分钟,之后,回答:

如:《陌上桑》描写的是一个使君调戏采桑女子罗敷而遭严辞拒绝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官僚的丑恶,赞美了女主人公的不畏强暴、坚贞不屈、勇敢机智、善于斗争的精神。

通过回顾、总结,再次加深学生对教学目标的印象。

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拓展练习:运用侧面烘托手法写人。可表现一个人的惹人喜爱,表现一个人的外表的某个特点,表现一个人的思想性格、精神品质,或展示一个人的身世等。 

学生课下认真完成。 巩固强化,并使学生对侧面烘托这一技巧,能灵活运用。

板书设计 陌罗敷采桑不畏强暴

上坚贞不屈

桑罗敷拒诱勇敢机智

(侧面烘托;夸张、排比、对比)

教学反思 《陌上桑》这首诗,叙事完整,情节曲折,结构严谨,表现形式多样,不愧为我国古代叙事诗中的一朵奇葩。由于这首诗的内容比较浅显,学生容易读懂,所以在本课设计时,注意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比较注重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经过实践,学生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印象很深,对诗歌运用的写作特色,尤其是侧面烘托这一手法,理解的很透彻。但教学中,也有以下方面的不足,比如:学生的说话能力还有待提高,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时,气氛还不够积极、热烈,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都需要有针对性的加以改进。

吕士凯

第3篇:童年(河大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9、童年

教学目标:

1,品味隽秀的语言,在头脑中再现优美的画面;

2,感受并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培养学生的感悟创新能力及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品味隽秀的语言,理解作者对童年的爱

教学难点:感悟创新,阅读中再现优美画面,

课型:赏读活动课

教法与学法:朗读品悟法;赏析再现法;

课前准备:录音机、轻音乐伴奏磁带;多媒体辅助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创意说明:

七年级教材第二单元选用了唐弢先生的《童年》。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语言秀美生动,画面丰富多彩,情感真挚充沛。本着“美文美教”的原则,我将其设计为赏读活动课,采用板块式的设计思路,在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美美地想的活动过程中,感受美、表现美、品味美、评说美、畅想美。本课注重学生阅读的感受,让他们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表达出来,让他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春(河大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16、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

能力目标:提高欣赏、品味语言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

难点突破: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来体会景物特征。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材分析:

《春》是朱自清写的一篇散文,文章抓住春景的特点,描写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展现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的活力,带给人们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放“四季”图片。

在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

个季节?并谈谈喜欢的理由。(如果能结合季节景物来谈就更棒了!)是啊,四季如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牛郎织女(河大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4、牛郎织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这篇民间故事的两条线索,掌握主要情节。2.认识牛郎织女的传说在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过程与方法: 1.绘声绘色地向别人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2.认识牛郎形象的特点,分析牛郎哥嫂、王母娘娘在传说中的作用与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以牛郎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2.理解作者在叙述中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

教学重点:1、掌握主要情节。2、认识牛郎形象的特点,分析牛郎哥嫂、王母娘娘在传说中的作用与意义。

教学难点:1.牛郎哥嫂、王母娘娘在传说中的作用与意义。2、体会以牛郎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教材分析:牛郎织女故事在汉代以前产生和形成,有它一定的社会历史原因,表现了当时小农生产者和小手工业者要求改善生活、争取婚姻自由和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露(河大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28、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本诗作者;本诗特点:优美、形象、凝练的语言;象征手法。

过程与方法:朗读背诵法,了解诗人所抒发的感情;联想想象法,领悟诗的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任何物体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就像李白所说的那样:“天生我材必有用”,不要妄自菲薄,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1、学习象征手法;体会诗语言优美、形象、凝练的特征。2、通过朗读、分析,体会诗蕴含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对诗语言优美、形象、凝练语言的体会。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同学们,你见过露珠吗?根据你的了解露珠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看作者田晓菲是如何看待露的?

28、露(板书) 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观点 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露珠的美好

学习目标 出示课件:学习目标 指定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我的母亲(河大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了解作者,揣摩语言,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来体会母爱,学会用截取法来表现人物。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式、研究式学习,整体感知课文,揣摩语言,体会母爱。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产生对妇女被旧社会压抑和埋没命运的深切同情,从而更加热爱新中国、热爱新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母亲对我的严格要求,感情“严”背后的“爱”。

教学难点

领会本文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深厚感情。

教学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

2.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请思考:本文回忆了母亲的哪几件事?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积累词语,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木兰诗(河大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29、木兰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体会本文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2.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讨论点拨法: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生生互动法: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我的长生果(河大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的长生果(河大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