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历史故事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2-15 08:16:3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英雄历史故事

英雄历史故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中国共产党派到东北地区领导革命斗争。1934年担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兼铁道北区委书记,组织抗日自卫队,与日军展开游击战争。1935年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第1师第2团政委,11月,与日伪军作战时不幸因腿部受伤被捕。日军为了从赵一曼口中获取到有价值的情报,找了一名军医对其腿伤进行了简单治疗后,连夜对其进行了严酷的审讯。

应对凶恶的日军,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赵一曼忍着伤痛怒斥日军侵略中国以来的各种的罪行。凶残的日军见赵一曼不肯屈服,使用马鞭很戳其腿部伤口。身负重伤的赵一曼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坚强的意志和誓死抗日的决心,痛的几次昏了过去,仍坚定地说:“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没说出一字有关抗联的状况。

1935年12月13日,因赵一曼腿部伤势严重,性命垂危,日军为得到重要口供,将她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进行监视治疗。赵一曼在住院期间,利用各种机会向看守她的警察董宪勋与女护士韩勇义进行反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两人深受感动,决定帮忙赵一曼逃离日军魔掌。1936年6月28日,董宪勋与韩勇义将赵一曼背出医院送上了事先雇来的小汽车,经过辗转后,赵一曼到了阿城县境内的金家窝棚董宪勋的叔叔家中。6月30日,赵一曼在准备奔往抗日游击区的途中不幸被追捕的日军赶上,再次落入日军的魔掌。赵一曼被带回哈尔滨后,凶残的日本军警对她进行了老虎凳、辣椒水等更加严酷的刑讯,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日军知道从赵一曼的口中得不到有用的情报,决定把她送回的珠河县处死“示众”。8月2日,赵一曼被押上去珠河县(现尚志市)的火车,她知道日军要将她枪毙了,此时,她想起了远在四川的儿子,她向押送的警察要了纸笔,给儿子写了一封催人泪下的遗书:“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职责,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正因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这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期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在你长大成人之后,期望不好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中国人民会永远牢记女民族英雄赵一曼可歌可泣的抗日事迹。新中国成立后,朱德为赵一曼题写了“革命英雄赵一曼烈士永垂不朽”的题词,哈尔滨市将她战斗过的1条主街命名为一曼大街。1962年4月9日,郭沫若为赵一曼题写了一首充满革命激情的诗篇:

蜀中巾帼富英雄,石柱犹存良玉踪。

四海今歌赵一曼,万民永忆女先锋。

青春换得江山壮,碧血染将天地红。

东北西南齐仰手,珠河亿载漾东风。

赵一曼烈士的晚辈校友之子杨将军曾题诗纪念:

家母有师姐,宜宾曾入学。

尚志无此妹,神州有斯杰。

黄埔精神振,黑土碧血喋。

临刑告独子,芳华意何决。

第2篇:英雄故事

一、白求恩

1939年2月,率18人的“东征医疗队”到冀中前线救治伤员,不顾日军炮火威胁,连续工作69小时,给115名伤员做了手术。有一次,当某伤员急需输血时,他主动献血300毫升。他还倡议成立并参加了志愿输血队。有些伤员分散在游击区居民家里,他和医疗队冒着危险去为他们做手术。4个月里,行程1500余里,做手术315次,建立手术室和包扎所13处,救治伤员1000多名。为了适应战争环境,方便战地救治,组成流动医院,组织制作了药驮子,可装做100次手术、换500次药和配制500个处方所用的全部医疗器械和药品,被称为“卢沟桥药驮子”;制作了换药篮,被称为“白求恩换药篮”。7月初,回到冀西山地参加军区卫生机关的组织领导工作,提议开苏卫生材料厂,解决了药品不足的问题;创办卫生学校,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编写了《游击战争中师野战医院的组织和技术》、《战地救护须知》、《战场治疗技术》、《模范医院组织法》等多种战地医疗教材。还将自己的x光机、显微镜、一套手术器械和一批药品捐赠给军区卫生学校。

二赵尚志 赵尚志三个字,曾让侵华日军闻风丧胆,“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是倭寇发出的无奈而又钦佩的感慨。被日伪称为最顽固的“反满抗日”分子!

当年东北流传一种说法,叫“南杨北赵”。“南杨”指的是杨靖宇,“北赵”就是赵尚志,他十七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就读黄埔军校第四期,历经艰难困苦,抗日决心毫不动摇,即使最后负伤被俘,依然宁死不屈。

一位专家说,东北很多著名抗日英烈因为地下工作需要,用的都不是原名,惟有赵尚志一直用原来的名字。但很少有人知道,赵尚志也曾用过另外一个名字。据尚志市烈士纪念馆馆长刘莉介绍,赵尚志曾担任1940年创刊的《东北红星壁报》主笔。“向之”的主笔笔名,后来发现的手稿原迹证实,是在“尚志”两字基础上修改而来的。据刘莉馆长介绍,赵尚志除了写过报纸上这些文章诗歌之外,还曾为《白山黑水》这首抗日歌曲写过歌词,并写下两篇关于抗日战争的论文。

印象中,赵尚志应和抗日英雄杨靖宇一样身材高大,气宇轩昂,目前发现的惟一一张赵尚志将军生前的照片,是1932年8月赵尚志担任巴彦抗日游击队政委时与游击队指挥部成员的合影,赵尚志手拿马鞭坐在中间前排,二十四岁的他明显比两边的人矮半头。巴彦游击队失败以后,赵尚志加入抗日义勇军孙朝杨部,后率六人赴珠河创建抗日游击队。到1934年,这支抗日武装不断壮大,达到数千人。后来赵尚志将军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

赵尚志嗓门很大,常常在大会上向战士们讲述抗日救国的道理,描绘鬼子打跑以后国家未来的模样。1942年2月,年仅三十四岁的赵尚志在战斗中,遭到混入部队的日满特务暗算,重伤被俘后血尽而死。随后日寇将其遗体肢解成两部分,身体沉入松花江,头颅送伪满“首都”新京(今长春)请功,而后下落不明;历经六十余载,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东北抗日烈士赵尚志将军的头颅在长春找到了。这位民族英雄的故事将要画上一个句号,但对他的事迹的寻访和传颂却不会停止……

三、任常伦(1921-1944),男,汉族,山东省黄县(今龙口市)人,中共党员。在战斗频繁、激烈的胶东抗日战场,他表现得十分突出,政治上积极进步,作战中勇猛顽强,冲锋在前,撤退在后,英勇善战,不怕牺牲。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1938年冬,17岁的任常伦参加了胶东抗日自卫团,1940年参加八路军,被编进八路军第十四团二营五连。在战斗频繁、激烈的胶东抗战中,任常伦表现突出。每次战斗,他都冲锋在前,英勇善战,不怕牺牲。在一次袭击敌人的战斗中,他左胳膊挂了彩,但不愿意退下火线包扎,他说:“为了党和人民,该流血时就得流血。这算得了什么!”

1941年6月,任常伦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他政治上积极进步,作战更加勇猛,表现十分突出。这年冬天,他勇敢抢救了一名陷入日军包围中的战士。1942年6月,任常伦升任班长。他执行任务果敢机警。11月中旬,他成功侦察敌情,使所在部队安全突围。

1944年7月,任常伦被评选为战斗[1]英雄。8月,他连续出席了胶东军区和山东军区战斗英雄代表大会,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并荣获军区一等战斗英雄光荣称号。会后,已任副排长的任常伦得知敌情紧急,日夜兼程七百里,赶回胶东。那时,他身上已经负过八次伤,肩膀还留着敌人的弹片,体力还没有完全恢复。但是他坚决请求参加战斗。

战斗打响了,任常伦和全排32名战士奉命抢占制高点。他带领战士发起冲锋,成功抢在日军前头占领了制高点。然后又带领一个班的战士,成功夺取了制高点旁边被日军占据的小高地。在坚守小高地的战斗中,战士们的手榴弹用完了,子弹打光了,增援部队还没有赶到。任常伦坚定地对战士们说:“我们没有子弹有刺刀,人在阵地在!”他带头冲向日军,与敌人展开激烈的白刃战,他一人连续刺死5名日军,终于带领战友们守住了阵地。当天傍晚,日军对小高地进行反扑,任常伦不幸被子弹击中,他吃力地对战友们说:“别管我,守住阵地要紧,守住阵地就是胜利!”战友们在任常伦精神的鼓励下,斗志更坚,终于打得日军在扔下258具尸体后,落败而逃。英勇的抗日战士任常伦,也献出了自己23岁的年轻生命。

第3篇:英雄故事

英雄故事

塔斯提哨所官兵卫国戍边的英雄事迹,激励着一代代戍边儿女扎根边防,誓死捍卫每一寸国土,建设好祖国的边疆。他们与恶劣的自然环境顽强斗争,没水就去背,没草没树就去栽。

有一年早春,塔斯提哨所锡伯族战士陈福森回老家伊犁时,将哨所的英雄故事和四周戈壁滩的荒凉讲给亲人,母亲听了很受感动。为使儿子能够扎根边疆、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陈福森归队时,母亲特意交给他10棵小白杨树苗,并反复叮嘱儿子:‚一定要种活这些树苗,让白杨树陪伴你们扎根边疆,守护好祖国的边防……‛

接过母亲培育过的树苗,带着亲人的嘱托,陈福森从家乡起程,辗转千里把树苗背到了哨所。他把母亲的要求讲给战友们,哨所官兵深受感动,纷纷请缨栽树。

边境缺水,寸草难生,加上土质碱性大,为了种活这些树苗,战士们从数百公里远的山沟背来中性土壤。栽树那天,大家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英雄历史故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英雄历史故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