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读后感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2-15 08:13:2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学记》读后感

《学记》读后感

《学记》作为中国历史上经典文化遗产之一,短短1141个字却对如何为人师、如何行教育进行了全面阐述。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其长久性在于不会随时间推移而没落坠入历史大海,而其普适性,应当适用于任何时代。

放眼今天的中国,“知识改变命运”足以体现大多数人对于学习的肯定,但仍不排除有一些固执的家长认为学习不如打工挣钱,声称:“我从来不相信命运,读书就是花钱还不一定有回报,让她打工是为她好。”然后,没有知识,人们将愚昧得连命运是什么都无从得知。故:“念终始典于学。”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个新时代教师,应当摒弃旧时“老师即是真理”的观念,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的同时,也应当走下讲台向学生学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育不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生拉硬拽,而是两个灵魂之间的碰撞和交融,激发出生命的灵感。我遇到过固执、死板的老师,也结交过谦逊的朋友,其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让人混沌,后者让人清明。所以,“教学相长”,教与学之间应当是双箭头而非单行道。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拂)。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今天的教师,单靠朗诵课文,大量灌输,一味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致使他们不能安下心来求学。教人不能因材施教,不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的方法违背了教学的原则,提出的要求不合学生的实际。这样,学生就会痛恶他的学业,并怨恨他的老师,苦于学业的艰难,而不懂得它的好处。虽然学习结业,他所学的东西必然忘得快,教学的目的也就达不到,其原因就在这里啊!大一上期的寒假,空闲时间里我在帮几个初二的孩子复习数学、英语和物理,其中有一个孩子尤为“突出”。作为一个初二的学生,他不知道a/an怎么用,不知道名词复数是什么,更不知道第三人称单数是什么,初一的单词他只是会读但完全不知道什么意思。完全可以这样说,他的英语水平只停留在启蒙阶段。

我调侃他:“初一的英语不难,你上课没认真所以没听懂吧?” 他回答道:“姐姐,不是,小学本来就没有怎么学过英语,初一才开始老师讲的飞快我根本听不懂。”

现在教学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初中老师认为小学老师教过了所以不教,高中老师认为这是初中常识所以跳过,大学老师认为高中这是必须掌握的所以懒得重复。到最后,没弄明白的依然不明白,糊涂的还是糊涂。

所以,教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为有时间复习一味的拉进度赶时间,还是为了考试有一个好看的分数?亦或是几乎每个学生都要面对的高考?简而言之,教育是功利的还是自由的?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在古时候,新生每年都可入学,隔年考试一次。第一年考察学生离析经文义理和辨别志向所趋的能力;第三年考察学生是否尊敬师长,能否和学友和睦相处;第五年考察学生是否广学博览,亲敬师长;第七年考察学生在学术上的见解和择友的眼光,称之为“小成”。第九年考察学生是否能够触类旁通,知识渊博通达,临事不惑,不违背老师教诲,称之为“大成”。然后就足可以教化臣民,移风易俗,使亲近的人心悦诚服,疏远的人人心归附。这就是古时大学教育的纲要。科技发达、经济飞速发展的现在,施行的教育远远不及古代。知识应当是灵活而非死板,知多变所以不能用固定的选项限制学生的思维,所以不能用标准答案为束缚学生的灵感,所以更不能用分数衡量一个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剑桥大学的考题从没有选择题,改卷老师手上也从没有标准答案。衡量的分数只是形式,激发灵感才是本质。“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只是让人收获多少知识,更是让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触类旁通。

摆脱“应试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培养一批有师德、有涵养的老师这个社会更是责无旁贷。即使现在看来想要实现路还很遥远,即使在众人眼里只是一个伸手触不到的月,但至少,在通往“月球”的道路上,已经有前辈搭建好了地基。

第2篇:学记读后感

因材施教在实际教育中的应用

《学记》读后感

《学记》以微言写大义,千字略略有余的文章论述了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教育的大问题,每一点都可以与实际相结合衍生出许多供人思考的内容。目前自己有些内容读得还不够通透,作为小学教师,如何将其教育精华应用到实际教育中?我想就感触最深的“因材施教”来浅谈我个人的感想。因材施教是《学记》里很重要的一个教育方法,“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孔子总是了解了学生的基础,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有一次,子路问孔子说:“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家里有兄父,怎么能自作主张呢?”而当冉求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回答说:“当然应该去做!”在一旁的公西华听后很不理解,认为老师的讲话前后不一致。孔子解释说:“子路遇事轻率鲁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谨慎些;而冉求遇事却退宿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地去做。”

我们的教育遵循因材施教的规律,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班有位孩子,叫航航。刚开学时,着实让我头疼了一阵。布置的作业基本上都没有按要求完成。而且调皮,常常出洋相,不遵守纪律。书本文具经常没有着落。总的来说,是习惯不好。比如说要求用钢笔。他还是用铅笔。而且理直气壮地说,是他妈妈让用铅笔的。我很诧异:竟然有家长支持孩子与老师对着干?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感觉家长不太配合。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很聪明,而且,自己也自学了不少家教理论。教育只有家庭、社会、学校配合协调,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我针对现实情况,采取了一些措施。

一是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我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航航妈之所以让他用铅笔,是因为他老是弄丢钢笔。但是只让他用铅笔,还是解决不了问题。三年级已经学写钢笔字了。我引导家长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爱惜文具,及时收好。我还感觉到航航妈对自己的孩子有些偏爱。认为自己的孩子很聪明。不需要家长督促。我把航航的表现在《家校共育手册》上及时反馈给她,请她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的孩子。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航航妈渐渐地接受了我的建议。而且主动与我交流。《家校共育手册》上“家长的话”一栏,空间显得那么小,她常常写到格子外面。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她的无奈,她的困惑,我说,对孩子要多鼓励,帮孩子树立自信。当孩子有一点点进步时,我能感到这位母亲的欣喜,愉悦。

二是对孩子正面教育。开始,我问航航:“你是好孩子吗?”他回答:“不是。”我让他跟老师说说自己的优点。他竟然说:“我没有优点。”小小年纪怎么会如此自卑呢?这就需要帮他树立自信心。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我注意观察,航航爱劳动,每次做值日,都把地扫得干干净净,还帮助别的值日生。同学们评选他“劳动之星”,我郑重的奖励他一颗星星。还动员大家向他学习。我经常抚摸航航的头,说:“航航是好孩子。如果......就更好了。”其实,这孩子是一块金子,只是隐藏太深而已。背课文,他第一个会背。在老师鼓励和期待中,航航的习惯改变不少。作业能及时完成了,物品也的能保管好了。不再调皮捣蛋了。学习成绩也步入优秀行列。

《学记》中的教育内容是丰富的,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不断探索。尽管社会在发展,学生在变化,但这些传统的理论不会失效。牢记经典再结合现实才能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

第3篇:《学记》读后感

《学记》中教育的目的与作用 《学记》开篇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1]指出教育之目的与作用在于“化民成俗”与“建国君民”。《学记》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与作用在于“建国君民”,即通过教育来“化民(教化民众)”,以达到促进国家的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的目的与作用。正如《孟子•尽心》中言:“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2]优秀的教育能够使人民喜爱,能够得到人民的心,这充分说明了教育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以及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肯定了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社会功能的实现要通过对人的培养来实现。《学记》以玉为喻,指出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而人也只有通过教育才能知“道”。而在《荀子•劝学》中言:“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学记》读后感

仔细读完《学记》,感触颇深,作为教育专业的我们,应该更早一点读这篇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先人的智慧,短小精悍,句句都值得我们斟酌,讲述了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等等,这些经典,穿越了历史,也将指明未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记》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篇一:学记读后感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能发现人的价值;教育能发挥人的力量;教育能发掘人的潜能;教育能发展人的个性。

《学记》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关于教学方法、为师之道的阐述。它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上学时,对于为师者的理解就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自己真正选择站在三尺讲台上,才知道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学记》读后感

《学记》读后感

《学记》是收集在《礼记》中的一篇教育论文,也是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虽然仅有1700余字,但是却包含许多内容。它系统而又精辟地阐述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育制度与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等各个方面。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能发现人的价值;教育能发挥人的力量;教育能发掘人的潜能;教育能发展人的个性。教育的作用就是就是为国家社稷培养人才。“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但是,教育也并非一件简单的事儿。作为教师,应该注意教学方法与教学原则。《学记》中提到的教学原则有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长善救失等。另外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学记》读后感

《学记》

——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葩 摘要:《学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经典文献,它的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都是十分显著的。师范生在阅读它的过程中,就是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运用它提到的好的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来指导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

关键词:教育

目的作用

原则 方法

《礼记》中有这么一篇著作,它是古代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关系。这就是《学记》——中国教育学的雏形。

虽然只有一千两百多字,但《学记》在这有限的字数里却传达了颇为丰富内容,不仅包括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还包括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等内容。在此,我就从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来谈谈我在阅读完《学记》后的感受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学记》读后感

读《学记》有感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虽说是几千年前的精神产物,但我们今天来读,仍然可以受到很多启发。尤其是书中所阐述的教学方法对我们教育工作者帮助还是很大的。

《学记》在肯定教育作用的前提下,能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一些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要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读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正是我在平日里所遇到的困难。前不久,为了写观察日记,我除了给孩子们布置作业外,还专门带着孩子们在班里进行“泡黄豆”实验,引导学生一步步观察,从看、摸、听、闻等各个方面来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从而使学生有东西可写,有话可说,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此,我对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了深深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学记》读后感

《学记》读后感

苏州市沧浪新城第二实验小学 龚洁莹

学习了《学记》的材料,仔细阅读。在大学时,我只学习了《学记》的一小部分,例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等。对于《学记》,只是了解它是古代一部阐述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的一篇文章,但是并没有读过它的原文,更没有深入地去了解它、体会它内在的含义。

学习了并重读了《学记》之后,我才知道在这篇文章里,蕴含了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道理,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老师来说,更有重要的作用。《学记》里阐述了很多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学习方法、古代的学制和尊师重教的重要性等等,例如里面说教学时要循序渐进,教与学要互相促进等等。

《学记》里还阐述了作为一名教师所应当具备的品质,里面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如果还是满堂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学记》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记》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