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文言文练习答案及翻译
文言文练习答案及翻译
太学李月生,升宇翁之次子也。翁最富,以缸贮金,里人称之“八缸”。翁寝疾,呼子分金:兄八之,弟二之。月生觖望。翁曰:“我非偏有爱憎,藏有窖银,必待无多人时,方以畀汝,勿急也。”过数日,翁益弥留。月生虑一旦不虞,觑无人,即床头秘讯之。翁曰:“人生苦乐,皆有定数。汝方享妻贤之福,故不宜再助多金,以增汝过。”盖月生妻车氏,最贤,有桓、孟之德,故云。月生固哀之。怒曰:“汝尚有二十余年坎壈未历,即予千金,亦立尽耳。苟不至山穷水尽时,勿望给与也!”月生孝友敦笃,亦即不敢复言。
无何,翁大渐,寻卒。幸兄贤,斋葬之谋,勿与校计。月生又天真烂漫,不较锱铢,且好客善饮,炊黍治具,日促妻三四作,不甚理家人生产。里中无赖窥其懦,辄鱼肉之。逾数年,家渐落。窘急时,赖兄小周给,不至大困。无何,兄以老病卒,益失所助,至绝粮食。春贷秋偿,田所出,登场辄尽。乃割亩为活,业益消减。又数年,妻及长子相继殂谢,无聊益甚。寻买贩羊者之妻徐,翼得其小阜;而徐性刚烈,日凌藉之,至不敢与亲朋通吊庆礼。忽一夜梦父曰:“今汝所遭,可谓山穷水尽矣。尝许汝窖金,今其可矣。”问:“何在?”曰:“明日畀汝。”醒而异之,犹谓是贫中之积想也。次日,发土葺墉,掘得巨金,始悟向言“无多人”,乃死亡将半也。
异史氏曰:“月生,余杵臼交,为人朴诚无伪。余兄弟与交,哀乐辄相共。数年来,村隔十余里,老死竟不相闻。余偶过其居里,因亦不敢过问之。则月生之苦况,盖有不可明言者矣。忽闻暴得千金,不觉为之鼓舞。呜呼!翁临终之治命,昔习闻之,而不意其言皆谶也。抑何其神哉!”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月生固哀之
固:坚决、执意
B. 翁大渐,寻卒
渐:加剧
C. 妻及长子相继殂谢,无聊益甚
聊:依靠
D. 余偶过其居里
过:拜访
10.下列句子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兄以老病卒/斧今以时入山林
B.而徐性刚烈/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今其可矣/其皆出于此乎
D.则月生之苦况/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11.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符合李八缸所预言李月生的“坎壈”的一组是
①逾数年,家渐落②斋葬之谋,勿与校计③炊黍治具,日促妻三四作④乃割亩为活,业益消减⑤益失所助,至绝粮食⑥寻买贩羊者之妻徐,翼得其小阜
A. ①③⑥
B. ②③⑤
C. ①④⑤
D. ②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通过讲述父亲为儿子未来的生活做周密安排的故事,塑造了李八缸这一具有远见卓识、智慧、慈爱并有些传奇色彩的父亲形象。
B.李八缸病重给儿子分钱财时,不搞平均主义,对这种明显偏向哥哥的做法,李月生很失望。
C.李八缸分财不依常规的原因,是他有一双慧眼,他看准了儿子的现在与将来,这是一般人所不具备的。
D.小说最后写李八缸用托梦的方式告诉儿子钱在哪里,这一情节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深化了主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月生虑一旦不虞,觑无人,即床头秘讯之。(3分)
(2)掘得巨金,始悟向言“无多人”,乃死亡将半也。(3分)
(3)翁临终之治命,昔习闻之,而不意其言皆谶也。(2分)
参考答案
9.D 经过
10.A 因为/按照 B都表转折 C都表揣测 D都是连词“那么”
11.C 解析: ②是说李月生哥哥承担丧葬费③是说李月生喜宴宾朋⑥是说李月生买得贩羊者遗孀,希望得些小钱。
12.B(“明显偏向哥哥”理解错误)
13 (1)李月生担心一旦父亲有不测,看没人时,到床头悄悄问父亲。(采分点:“不虞”,,不测或转译成“死亡”,1分;“即”靠近、接近,到,1分; “讯”,问,1分。)
(2)挖到大量金钱。这才明白父亲从前所说的“没有多少人”,原来是指家中人去世近半的意思。(采分点:“始”才1分;“向”先前,从前1分;“乃”表判断,1分。)
(3)老头子临死的时候安排事情,从前也听说过,却没想到月生父亲的话都是应验的话。(采分点:“治命”,“安排”,意思对即可,1分;“谶”应验的话或“都是谶语”1分。)
参考译文
太学院的李月生,是升宇翁的`第二个儿子。升宇翁很富有,用缸贮存金钱,同乡人称他“八缸”。老人卧病在床,(他知道自己活不长了),便唤来儿子分金钱:哥哥分得八成,弟弟分得二成。月生非常失望,老人说:“我不是偏心有爱有憎。地窖藏着钱,必须等到没有多少人时,才能把它给你,不要着急。”过了几天,老人病情更加危急。李月生担心一旦父亲有不测,看没人时,到床头悄悄问父亲。父亲说:“人生的苦乐,都有定数。你正享有妻子贤惠的福气,所以不宜再资助你很多金钱,来增加你的过失。”原来,月生的妻子车氏很贤惠,有汉鲍照妻桓少君和梁鸿妻孟光一样的美德,所以老人这样说。他一再哀求老人。老人发脾气说:“你还有二十多年坎坷生活没有经历,即使给你千金,也会立刻耗尽。如果不到山穷水尽的时候,不要指望我给你钱。”月生非常孝顺老人,也就不敢再说什么。
不久,老人病危,不久去世。幸亏哥哥为人很好,主动承担了丧葬的费用,不跟他计较。月生天性单纯敦厚,不算计金钱,并且平常好客能喝酒,备办酒食,一天三四次催促妻子做饭,不太理会家业生产。同乡的无赖看他为人懦弱,动不动就压榨他。过了几年,家道逐渐没落。月生生活窘迫的时候,靠哥哥周济,不算十分困难。过了不久,哥哥因年老患病去世了,这样一来月生就没有人帮助他了,以致连粮食都没得吃了。他只好春天举债秋天偿还,田里的物产,打完场就没有了。于是靠卖田维持生活,家业更加败落。又过了几年,妻子和长子相继去世,月生更加没法维持生活了。后来,花钱娶了贩羊者的遗孀徐氏,希望她还有点小钱。但徐氏性情刚烈,每日辱他,以至不敢跟亲朋来往。一天晚上,月生忽然梦见父亲说:“现在你所遭遇的情况,可以说是山穷水尽了。我曾经答应给你窖藏钱财,现在大概可以给你了吧!”月生连忙问:“在哪儿?”父亲回答说:“明天给你。”月生醒后觉得奇怪,还以为是贫困中过于想得钱而做的一场梦。第二天,挖土修墙,挖到大量金钱。这才明白父亲从前所说的“没有多少人”,原来是指家中人去世近半的意思。
异史氏说:“李月生,我的患难之交,为人朴实真诚而不虚伪。我把他当兄弟与他交往,悲哀和快乐都共同承受。几年来虽然村与村相隔十几里路,竟然老死不相听闻。我偶尔经过他的村庄,也不敢过去拜访他。那么,李月生的困苦状况,那是有不可以说到明面上的地方了。忽然听说他一下子得了千金,不觉为他欢欣鼓舞。唉呀!老人临 死的时候安排事情,从前也听说过,却没想到月生的父亲的话都是谶语。这多么神奇啊!”
第2篇:文言文句式翻译专项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句式翻译专项练习及答案
古文翻译表达题存在的问题: 1语言表达:简洁、准确。
2语境分析:尽量结合语境,整体把握。
翻译原则:字字落实(本题错误多表现为译错、译多、译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古文翻译的原则:信、达
信: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 达: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一. 如何达到'信'的要求:
要达到古文翻译'信'的要求,首先要忠实原文,不凭主观好恶随意增减意思,其次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色彩变化)
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⑫璧有瑕,请指示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⑬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词义变化)
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⑪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名做状)
译: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象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⑫君子死知已,提剑出燕京(为动)译:君子为知已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
⑬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使动)译: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
3、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
⑪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译: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
⑫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借代)
译: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大的国家呢? ⑬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比喻)
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4、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⑪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⑫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5、注意并提句的翻译,要分开表述
⑪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二、如何做到“达”的要求
古文翻译除了要忠实原文,准确翻译外,还在语言表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我们做到意明白易懂,不含糊不费解;语句通顺流利,衔接紧密,过流自然。这就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
⑪庖丁为文惠君解牛。译:一个厨师丁替文惠君分解牛。(应改为“一个叫丁的厨师”)⑫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译文:牺牲最惨重的,要算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的那次战斗。
牺牲的惨重,首推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的那次战斗。
2、注意古汉语特殊的句式(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⑪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省略句)译: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⑫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装)
译: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
⑬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省略)译文:人们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受脏物的污染呢? ⑭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无标志的被动句)译:我被拘留不能回来,国家的事情于是无法收拾。文言句式练习判断句
1、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3、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4、斯固百世之遇也。
5、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6、此人力士。
7、燕王,吾所立
8、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9、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10、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1、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12、梁文即楚将项燕。
1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1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5、巨是凡人。《赤壁之战》
16、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7、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被动句
1、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4、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5、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之积威所劫
6、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7、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8、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9、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倒装句 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贤哉回也!定语后置
1、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5、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宾语前置
1、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宋何罪之有?
4、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5、“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6、父母唯其疾之忧。
7、惟余马首是瞻。
8、惟你是问。
9、大王来何操?
10、沛*****在?
11、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2、《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3、是以后世无传矣。
14、夜以继日
15、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介宾短语后置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3、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4、使负栋之柱,多于南山之农亩 省略句
1、省主语 触草木,尽死。
2、省谓语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省宾语 竖子不足与谋。
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4、省介词
今以钟磬置水中。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臣言。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5、省量词 蟹六跪而二螯。
6、分句省略。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固定结构
在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时,应注意其中的固定结构。这些固定结构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五种。1.表示疑问
①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论浯六则》: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曰:“何以知之?” ②何所„„?(所„„是什么?)《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 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鸿门宴》:未辞也,为之奈何? 《阿房宫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④如„„何,奈„„何?(拿„„怎样呢?)《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 《垓下歌》:虞兮虞兮奈若何? ⑤孰与„„?(与„„比哪个„„?)《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孰与徐公美? 《廉颇蔺相如列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⑥安„„乎?(怎么„„呢?)《赤壁之战》: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⑦独„„耶?(难道„„吗?)《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之姊耶? 2.表示反问
①何„„哉(也)?(怎么能„„呢?)《游褒禅山记》:何可胜道也哉?(兼有感叹)②何„„为?(„„干什么呢?)《鸿门宴》:何辞为? ③何„„之有?(有什么„„呢?)《左传·僖公三十年》:夫晋何厌之有? ④如之何„„?(怎么能„„呢?)《荷蓨丈人》: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 „„哪里呢?)《捕蛇者说》:岂若我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兼有感叹)《采草药》:岂可一切拘以定时哉? 《鸿门宴》:沛公不先入关,公岂敢入乎? 《殽之战》:未报秦施而伐秦师,其为死君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⑥安„„哉(乎)?(哪里„„呢?)《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兼有感叹)⑦不亦„„乎?(不是„„吗?)《论语六则》: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察今》: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⑧„„非„„欤?(„„不是„„吗?)《屈原列传》:子非三闾大夫欤? ⑨宁„„耶?(哪里„„呢?)《祭妹文》:宁知此为归骨所耶?(兼有感叹)⑩顾„„哉?(难道„„吗?)《为学》: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兼有感叹)⑩独„„哉?(难道„„吗?)《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3.表示感叹
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②直„„耳!(只不过„„罢了!)《孟子·梁惠王上》:王曰:“不可,直不过百步耳!”
③惟„„耳!(只„„罢了!)《谭嗣同》: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耳!④一何„„(多么„„啊!)《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⑤亦„„哉!(也真是„„啊!)《五人墓碑记》:„„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指南录〉后序》:痛定思痛,痛何如哉!4.表揣度
①无乃„„乎(欤)(恐怕„„吧?)(兼表反问)《季氏将伐颛臾》:求,无乃尔是过与?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②得无(微)„„乎?(该不是„„吧?)(兼表反问)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师说》:其可怪也欤? ④„„庶几„„欤?(„„或许„„吧?)《孟子二章》: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5.表示选择
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冯婉贞》: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②„„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伶官传序》: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③其„„耶?其„„也?(还是„„呢?还是„„呢?)《马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文言翻译的方法
增:相对于文言省略句式而言 换:将古代的说法换成现代的说法 删:文言虚词、发语词、词头等
留:古代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号、庙号、谥号、书号、物名等 移:相对于文言特殊句式而言,翻译时应调整语序。
第3篇:文言文句式及翻译练习
文言文句式及翻译练习精选
判断句
1、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3、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4、斯固百世之遇也。
5、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6、此人力士。
7、燕王,吾所立
8、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9、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10、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1、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12、梁文即楚将项燕。
1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1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5、巨是凡人。《赤壁之战》
16、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7、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被动句
1、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4、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5、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之积威所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7、吾不能举全
第4篇:初中课外文言文练习附答案及翻译
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1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1)其始折旋疾徐()
(2)乃四顾胆落()
1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2)椎鼓径进…… ___________
1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
第5篇:文言文翻译练习
文言文翻译练习
1、将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横线的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参考答案】
①只有接触到它,才能了解它;只有亲自实践,才知道什么是艰难。②翻阅五岳画图,认为了解了山,还不如砍柴的人迈出去一步了解的多。
2、将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横线的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也。”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参考答案
.①这不是有道德的人的行为。②如果知道这样做不合乎道义,那么就应该迅速停止,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3、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
第6篇:文言文翻译练习
文言文翻译练习
在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言文翻译练习,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文言文翻译练习1
宗悫(què)乘风破浪
原文: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译文: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擅长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建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