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大班语言领域:成语故事——狐假虎威
大班语言领域:成语故事——狐假虎威
活动目标
1.理解“狐假虎威”成语故事的内容及情节,丰富词汇:半信半疑、得意洋洋。(重点)
2.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角色的理解和看法,并能运用语言、动作、表情创造性地表现故事中的角色对话及角色特点。(难点)
3.对成语故事感兴趣,初步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妙。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了解幼儿对成语的认知水平,丰富幼儿成语的认知经验,幼儿画出自己喜欢的成语。
2.物质准备:故事动画、图片课件。
活动过程
以游戏“看图画猜成语”导入,激发幼儿学习成语的兴趣,并初步感受古典文化的精妙
1.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知道的成语,了解成语是我国特有的古典文化。
2.玩“看图画猜成语”的游戏:出示幼儿自己画的成语故事,引导幼儿根据图画内容,说出成语,引出成语“狐假虎威”。
结合故事动画完整听赏故事,初步理解“狐假虎威”成语故事的内容与情节
1.教师结合故事动画完整讲述故事。
2.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初步理解“狐假虎威”成语故事的内容。
提问: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幼共同分段讲述、分析、理解故事内容,引导幼儿学说对话,理解词语:半信半疑、得意洋洋
1.教师结合课件讲述第一段(故事开始至“天帝是不会饶恕你的”),在提问、表演中引导幼儿学说对话。
提问:狐狸被捉住后心里是怎么想的?它是怎么说的?
狐狸为什么要装出傲慢、镇静的样子?
2.师幼共同边讨论边讲述第二段(“老虎听了狐狸的话”至“跟在狐狸后面四处张望”),在提问、讨论中引导幼儿分角色表演对话,表现角色的特点。
提问:老虎听了狐狸的话为什么一愣?丰富词汇:半信半疑。
狐狸一看老虎不信赶紧说了什么?
接下来它们是怎么做的?
3.幼儿看图自主讲述第三段(“森林中的……”至最后),在讲述、表演中引导幼儿重点表现角色特点。
提问:狐狸为什么得意洋洋?它对老虎说了什么?丰富词汇:得意洋洋。
4.引发幼儿讨论,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不同的想法。
提问:在你眼中,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狐狸?
在动物们的眼中,这又是一只什么样的狐狸?
5.拓展幼儿的想象,进一步加深对“狐假虎威”的理解。
提问:老虎一直会上当吗?狐狸一直会得逞吗?它们还会发生什么事?
给故事动画配音,运用语言、动作、表情创造性地表现故事中角色的对话及特点
教师配合、支持幼儿共同完成为故事动画配音,引导幼儿重点讲述对话部分,并创造性地进行表现。
游戏“看动作猜成语”,进一步引发幼儿对中国古典文化——成语的兴趣
活动评析
成语是中华民族优秀的语言文化,许多成语背后蕴藏着有趣的故事和深刻的寓意。《狐假虎威》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描述了狐狸用自己的计谋,借老虎的威风吓跑百兽、逃脱虎口的过程。这是一则内容经典、富有趣味、为幼儿所熟悉的成语故事,有部分幼儿对故事内容也有一定的了解,基于上述分析,结合《纲要》中指出的:“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创造性地使用了本教材:
1.依据幼儿年龄特点,对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
为了更好地贴近大班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让故事更加富有趣味,对故事内容进行了修改,删减了“生性狡猾”“望而生畏”“魂飞魄散”等幼儿难以理解的成语,保留了能体现角色特点的“半信半疑”“得意洋洋”等成语,在故事情节的描述上更加儿童化、口语化,更为生动形象,易于幼儿理解,便于幼儿表现与表达。
2.既关注经典故事的原意,又尊重幼儿的认知特点
“狐假虎威”这一成语原意是用来比喻仗势欺人的行为,寓意深刻,离幼儿生活较远,幼儿不易理解。因此,本次活动在遵循故事原意的基础上,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对故事内涵的定位是: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动物们,保住了自己的性命,狐狸用狐假虎威的计谋达到自己的目的是不可取的。另外,给孩子提供多角度、开放性思维的空间,引导幼儿从多角度挖掘故事的内涵,如:狐狸遇到危险能冷静机智,动脑筋想办法等,尊重幼儿的思维水平以及看待问题的角度。
本活动采取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策略:
1.运用“润·思·述”教学方法,帮助幼儿把握角色特点,理解故事内涵
现代语言学认为“思维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学习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幼儿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训练的过程。此成语故事虽然情节简单,但含义深刻,幼儿对角色特点的分析和把握较难,因此,运用“润·思·述”教学方法,可帮助幼儿正确把握角色特点,理解故事内涵,引发幼儿积极思考、大胆表达。
在过程中体现“润”——通过观看形象生动的动画视频,倾听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讲述,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丰富的语言和有趣的情节,充分激发幼儿听故事、理解故事、表达故事的兴趣与愿望。
在互动中突出“思”——一是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如“你认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狐狸,在动物们的眼中,这又是一只什么样的狐狸”,引发幼儿从不同角度思考表达对故事角色的理解,充分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二是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如“狐狸会一直得逞吗,它们还会发生什么事”,引发幼儿的创造性想象,给幼儿充分思考的空间。三是通过分析式的提问培养幼儿的逻辑性思维,如“老虎为什么一愣,狐狸为什么要赶紧说”等问题,引导幼儿根据故事线索进行思考,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在表达中落实“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幼儿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幼儿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复述故事的对话,表现角色特点,从而帮助幼儿加深对故事内涵的理解。
2.在分段讲述过程中层层递进,引发幼儿自主学习
此成语故事深为幼儿所熟悉,部分幼儿通过多种渠道对故事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在第二遍分段讲述故事过程中,教师逐步隐退,第一段幼儿先以倾听为主,体会角色特点,第二段以师幼共同分析讨论的方式进一步学说对话,理解角色特点,第三段幼儿自主讲述、大胆表现角色特点,体现幼儿学习的主体性。
3.采用游戏激趣的方法,引导幼儿体验学习成语的乐趣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开始部分,以游戏“看图画猜成语”引出“狐假虎威”的故事内容,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在结束部分,以“看动作猜成语”的游戏,进一步激发幼儿对中国古典文化——成语的兴趣。通过游戏让幼儿身心愉悦地参与到活动中,同时,体验用不同形式学习和表现成语的乐趣,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妙。
第2篇:《狐假虎威》大班语言教案
《狐假虎威》大班语言教案
《狐假虎威》大班语言教案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和含义,丰富词语神气活现、摇头摆尾、东张西望、半信半疑。
2、能根据特定的画面大胆猜测故事中情节的发展,能够用完整、连贯的语言大胆表述。
3、能根据故事内容进行表演,体会表演的快乐。
4、大胆想象,尝试讲述故事的不同发展。
5、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PPT课件、老虎和狐狸及其他小动物的头饰。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猜一个谜语,看看你们能不能猜到“远看像只猫,生来脾气暴,张开大嘴一声吼,吓得百兽都发抖。”(老虎)
师:老虎被称为什么?(山中之王)
师:森林里的动物怕不怕老虎?
师:可是在森林了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有一只动物比老虎还厉害,小动物们见了它都跑了,想不想知道它是谁?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二、出示《狐假虎威》ppt,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1、结合每一幅图片有感情的讲解,激发幼儿兴趣。
师: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小朋友猜一猜老虎会不会把狐狸吃了?若是没有,狐狸会怎样对老虎说呢?
2、幼儿大胆讲述。
师:生动的讲述狐狸的语言,并让幼儿重复“你敢吃我”这句话,理解其含义
师:老虎相信狐狸的话吗?(幼儿回答)
师:老虎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就是半信半疑。帮助幼儿理解半信半疑这个词。然后教师继续讲述故事: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东张西望。你们看走在前面的狐狸是什么样子?走在后面的狐狸是什么样子?(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 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请幼儿进行表演。
师:森林里的小动物们看到狐狸大摇大摆地走过来,它们会怎么样?为什么?
猜一猜狐狸的心情是怎样的?狐狸会对老虎说什么呢?
小动物们到底是被谁吓跑的呢?
现在老虎相信狐狸说的话了吗?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这就是狐假虎威。
3、完整欣赏一遍故事。
(1)听完这个故事之后,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老虎?为什么?
(2) 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呢?你从哪里看出来?
(3)你喜欢狐狸的做法吗? 为什么?
三、进行故事表演。
1、请小朋友表演狐狸跟老虎之间的对话。表现出狐狸眼珠骨碌碌一转想坏主意的样子。又非常“得意洋洋”的样子。和老虎“半信半疑”的表情。
2、老虎跟着狐狸朝森林深处走去,狐狸“摇头摆尾”“神气活现”的样子。老虎“东张西望”的样子。
3、其他小动物们见到狐狸跟老虎害怕的.逃跑的样子。
4、幼儿分组或合作表演,教师和小朋友集体评议,鼓励幼儿大胆表演。
活动反思:
《狐假虎威》一则非常让幼儿感兴趣的成语故事,里面的狐狸跟老虎也有许多对话,词语生动形象,性格鲜明对比,而且也非常适于幼儿来进行表演。所以,在设计活动中,特注重幼儿运用动作、表情、语气、语调、眼神来大胆的表现。同时,对于故事的内容幼儿也更容易理解,老师在讲述的过程中应该更善于启发幼儿来大胆的猜测故事情节发展,并能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来表述,在环节过渡中应注意语言的衔接,不要跨度太大。
小百科:狐假虎威是是先秦时代汉族寓言故事。假:借。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后以“狐假虎威”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第3篇:狐假虎威成语故事
狐假虎威成语故事
狐假虎威这是一则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说的是狐狸凭自己的智谋逃出了虎口。后来都用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狡猾的狐狸凭借老虎的威风,在森林中吓唬别人。但是,狡诈的手法绝不能使狐狸改变虚弱的本质。把戏一旦被戳穿,它非但会受到群兽的围攻,还将被受骗的老虎吞吃。引申说明仗势欺人的坏蛋,虽然能够嚣张一时,但最终绝不会有好的下场。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现人们用它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也讽刺了那些仗着别人威势,招摇撞骗的人。又嘲讽了被人利用而不自知的昏庸之人。【成语典故】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经问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