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侍宴》原文翻译及赏析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2-14 08:17:0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上元侍宴》原文翻译及赏析

《上元侍宴》原文翻译及赏析

《上元侍宴》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前言】

《上元侍宴》,原名《正月十四夜扈从端门观灯三绝》。这一首是典型的应制诗,封建时代皇帝临朝,礼仪最繁琐,等级最森严,皇帝高高在上,臣子战战兢兢。但诗人却把它描绘得庄严肃穆,典雅隆重,完全是一派歌功颂德的景象。

【注释】

上元:指阴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侍宴:臣子赴皇帝的宴会。

淡月:淡淡的月光。

疏星:稀疏的星星。

建章:汉代的皇宫名,这里借指宋代皇宫。 即建章宫。

仙风:这里喻宫中吹来的风。

御炉:皇宫中用的香炉。

鹄立:像天鹅般引颈直立。

通明殿:玉皇大帝宫殿名。借指宋皇宫。

红云:比喻穿红袍的侍臣。

玉皇:天宫中最高的统治者,借指宋帝。

【翻译】

淡淡的月光,稀疏的星星围绕在建章宫,皇宫的气象犹如仙境一般,香烟缭绕。文武百官毕恭毕敬地站在通明殿前,等候皇帝驾到,这场景,就象一朵朵红云捧着玉皇大帝一般。

【赏析】

首句“谈月疏星绕建章”描绘出仙境般的宫殿外观:淡淡的月光清冽,寥寥的寒星闪烁,巍娥的宫殿在它们的环绕下,恍若天上宫阙,缥缈犹如仙境,照映着雄伟的建章宫。月谓“淡”,星谓“疏”,有两重含义。一是实写正月十五特有的'景象。十五月圆,群星自然隐烁稀疏,不可能繁星满天。而时值冬末春初,月光寒淡,不会象八月十五皓月当空,清光四溢。所以暗示了时令;二是要使月和星与建章(宫殿)构成一组完整意象。诗人用了个“绕”字点明宫为主,星月为宾的关系,为全诗定下了飘飘若仙的基调。同时,也以宫殿与星月的关系来暗示君臣关系,从而为诗的最后两句实写埋下伏笔。

次句“仙风吹下御炉香”承上而来,将上句创造的气氛坐实为仙境。写宫殿内景:似是天上宫阙,阵阵仙界之风吹过,吹送着御炉前的袅袅香烟,使偌大的皇宫清香流荡。诗人以馥郁香气的到来,暗示了皇帝即将驾临。

三句“侍臣鹄立通明殿”,照应诗题“待宴”。写侍宴的群臣像鸿鸽一样,引颈肃立,宫殿满堂生辉,气氛庄严而祥和。此时,群臣们静立恭候皇帝驾临,但诗人此时已犹如置身仙境、浮想联翩。“鹄”,一说指天鹅,一说为鹤。这里应理解为鹤。因为不仅鹤立与鹄立是同义词,而且更重要的是释成鹤更增强了仙界的气氛。鹤在古人看来是仙鸟,称为仙鹤,认为它们是神仙的座骑。在诗人眼中,此时群臣们象仙鹤一胶引颈挺立,静待主人的骑乘。“通明殿”,表面上指举行宴会的宫殿灯火通明,金碧辉煌,而实际双关天上玉帝的宫殿。“上帝升金殿,殿之光明照于帝身,身之光明照于金殿,光明透彻,故为通明殿。” (宋代王十朋注引《敦误明星保留传》)典故的妙用,更增添了仙界气氛。

末尾“一朵红云捧五星”突出画面的主题:像朵朵红云烘托朝阳一样,身着红袍的侍臣们簇拥着皇帝,场面热烈壮观。这本是指皇帝驾临筵席,但诗人夸张地写成在玉阶紫殿上,红霞千朵,金光万道,簇拥营天上至高统治者玉皇大帝出现。可见,诗人早已感到置身于仙境,水到渠成地产生了这种幻象。

第2篇:上元侍宴原文及赏析

上元侍宴原文及赏析

原文:

上元侍宴

作者:苏轼

淡月疏星绕建章,

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

一朵红云捧玉皇。

注音:

dàn yuè shū xīng rào jiàn zhāng ,

xiān fēng chuī xià yù lú xiāng 。

shì chén hú lì tōng míng diàn ,

yī duǒ hóng yún pěng yù huáng 。

翻译:

淡淡的月光,稀疏的星星围绕在建章宫,皇宫的气象犹如仙境一般,香烟缭绕。文武百官毕恭毕敬地站在通明殿前,等候皇帝驾到,这场景,就象一朵朵红云捧着玉皇大帝一般。

字词解释:

上元:农历正月十五。侍宴:臣子赴皇帝的宴会。

建章:宫殿名,即建章宫。

鹄(音壶)立:肃立。通明殿:宫殿名。

赏析:

整首作品充满了对皇权的崇拜,那时的臣子对他们的“主子”是心甘情愿的仰视,而且对自己能得到这次宴请感到无比荣幸。 诗中对皇帝的景仰是时代的产物。今天人们对皇权,已经不那样敬畏了,而且现在的政治制度趋向于民主,显然权力不再只掌握在一个人手中,皇帝们统治的'封建社会已经消失在时间的尘埃里。

个人资料: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第3篇:《上元侍宴》翻译及赏析

《上元侍宴》翻译及赏析

《上元侍宴》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前言】

《上元侍宴》,原名《正月十四夜扈从端门观灯三绝》。这一首是典型的应制诗,封建时代皇帝临朝,礼仪最繁琐,等级最森严,皇帝高高在上,臣子战战兢兢。但诗人却把它描绘得庄严肃穆,典雅隆重,完全是一派歌功颂德的景象。

【注释】

上元:指阴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侍宴:臣子赴皇帝的宴会。

淡月:淡淡的月光。

疏星:稀疏的星星。

建章:汉代的皇宫名,这里借指宋代皇宫。 即建章宫。

仙风:这里喻宫中吹来的风。

御炉:皇宫中用的香炉。

鹄立:像天鹅般引颈直立。

通明殿:玉皇大帝宫殿名。借指宋皇宫。

红云:比喻穿红袍的侍臣。

玉皇:天宫中最高的统治者,借指宋帝。

【翻译】

淡淡的月光,稀疏的星星围绕在建章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上元侍宴》翻译赏析

《上元侍宴》翻译赏析

《上元侍宴》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前言】

《上元侍宴》,原名《正月十四夜扈从端门观灯三绝》。这一首是典型的应制诗,封建时代皇帝临朝,礼仪最繁琐,等级最森严,皇帝高高在上,臣子战战兢兢。但诗人却把它描绘得庄严肃穆,典雅隆重,完全是一派歌功颂德的景象。

【注释】

上元:指阴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侍宴:臣子赴皇帝的宴会。

淡月:淡淡的月光。

疏星:稀疏的星星。

建章:汉代的皇宫名,这里借指宋代皇宫。 即建章宫。

仙风:这里喻宫中吹来的风。

御炉:皇宫中用的香炉。

鹄立:像天鹅般引颈直立。

通明殿:玉皇大帝宫殿名。借指宋皇宫。

红云:比喻穿红袍的侍臣。

玉皇:天宫中最高的统治者,借指宋帝。

【翻译】

淡淡的月光,稀疏的星星围绕在建章宫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上元侍宴 苏轼

上元侍宴 苏轼

苏轼所创作的古诗《上元侍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背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呢?

上元侍宴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译文】

月光淡星儿稀围绕着建章宫阙,御炉里的香灰被仙风悄悄吹落。

通明殿臣子们鹄鸟般伸颈肃立,此刻捧天帝的是一簇红色云朵。

【赏析】

首句“谈月疏星绕建章”描绘出仙境般的.宫殿外观:淡淡的月光清冽,寥寥的寒星闪烁,巍娥的宫殿在它们的环绕下,恍若天上宫阙,缥缈犹如仙境,照映着雄伟的建章宫。月谓“淡”,星谓“疏”,有两重含义。一是实写正月十五特有的景象。十五月圆,群星自然隐烁稀疏,不可能繁星满天。而时值冬末春初,月光寒淡,不会象八月十五皓月当空,清光四溢。所以暗示了时令;二是要使月和星与建章(宫殿)构成一组完整意象。诗人用了个“绕”字点明宫为主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侍宴咏石榴原文、翻译及赏析

侍宴咏石榴原文、翻译及赏析

侍宴咏石榴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侍宴咏石榴

唐朝 孔绍安

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

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

译文

可怜庭院中的石榴树,跟随着张骞,被从西域移植到了中原。只是因为到中原的时间比其它植物晚,所以赶不上春天,无法同其它植物竞相开放。

注释

①移根:移植。

②逐:跟随。

③汉臣:汉朝的臣子,此处指张骞。

④为:由于。

⑤不及:赶不上。

赏析:

这首诗读起来,总有种酸溜溜的感觉。孔绍安和夏侯端都曾是隋朝的御史,后来李渊反隋称帝,夏侯端首先归顺了李渊,授秘书监,三品官,而孔绍安归唐晚了一些,只被授于内史舍人,五品官,远不及夏侯端。

晋代·张华《博物志》记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孔绍安作此诗时,夏侯端恰巧也在场,所以诗人以石榴自喻,发出了“只为时来晚,开花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上元侍宴》原文翻译及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元侍宴》原文翻译及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