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逍遥游》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目标要求:
1、进一步了解庄子。(高一学过《秋水》,已经初步接触)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理解庄子“逍遥之游”的境界。
教时设置:3教时
第一教时
要点:进一步了解庄子。朗读课文。疏通部分内容,积累部分文言知识。
过程:
一、导入
介绍专题学习要求,明确本文学习目标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也是诸子百家中的名篇,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二、进一步了解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生活年代与孟轲相仿,可能稍后。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又称《南华经》,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其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即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处在社会大变革、大**的年代,周王室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他对现实不满,却无力改变,然心又不甘,因此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世人。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而安之若命。
他生活极其贫困,却不愿意出来做官,宋国是个小国,不做也罢了,可是楚国是个大国,楚王用重金求他出任楚国国相,这样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他也毫无兴趣,他究竟要干什么呢?其实答案就在他的《逍遥游》里,他要追求“无己”、“无功”、“无名”的逍遥之游的精神境界。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秋水》)、鲲鹏展翅、庖丁解牛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二、朗读课文
1、注意读音
北冥(míng)鲲鲲(kūnpéng)抟(tuún)坳堂(ào)阏(è)蜩(tiáo)学鸠(jiū)決(xuè)抢榆枋(qiāngyúfāng)舂(chōng)小知(zhì)奚(xī)蟪蛄(huùgū)大椿(chūn)棘(jí)斥鴳(yàn)蓬蒿(hāo)沮(jǔ)泠然(líng)数数然(shuò)
2、朗读
三、找出本文的通假字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垂,同“陲”,边际)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邪,同“耶”,疑问语气词)
(3)三餐而反(反,同“返”)
(4)小知不及大知(知,同“智”)
(5)此大小之辩也(辩,同“辨”,分辨,分别)
(6)知效一官(知,同“智”)
(7)而宋荣子犹然笑之(犹,同“繇”,喜)
(8)而御六气之辩(辩,同“变”)
(9)旬有五日而后反(有,同“又”)
四、同学合作,看注解,查工具书,弄懂下列词义(1、2段)
北冥--化而为鸟--鲲鹏--怒而飞--若垂天之云--海运--志怪--水击三千里--抟扶摇--以六月息者也--野马--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其正色邪--无所至极--亦若是则已矣
(北海。化,变。鲲,传说中的大鱼;鹏,传说中的大鸟。怒,奋起的样子。垂天,天边,“垂”,同“陲”,边际。海运,指大海的波浪汹涌动荡,一说指大海运行,海运之时必有大风,因此大鹏可以乘风南行。志,记载;怪,怪异之类的事情。水击,指鹏鸟的翅膀拍击水面。抟,回旋而上;扶摇,一种旋风。以,凭借;息,气息,即风。野马,指浮游物。野马、尘埃等飘浮物,是生物用气息吹动而形成的。其,猜测性语气副词,或许;正色,真正的颜色。无法看到它的尽头。也像这样罢了,则已,而已。)
五、和同学互相翻译以上两段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
《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六、背诵1、2段
第二教时
要点:继续疏通课文,积累文言知识,背诵1、2、3段
过程:
一、检查背诵1、2段
二、指名翻译1、2段
三、朗读未教的课文
四、疏通3、4段
1、同学合作,看注解,查工具书,弄懂下列词义(3、4段)
且夫--负大舟--坳堂--置杯焉则胶--而后乃今培风--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決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控于地--奚以--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宿舂粮--之二虫
(且夫,表示欲发议论,提起下文;“且”,连词;夫,句首语气助词。负,承载。堂中低凹处。将杯子放于其中则胶着搁浅;置,放;焉,于此;胶,粘住不动。然后才乘风而飞;培,凭借。莫,没有谁;夭,挫折;阏,遏制,阻止。然后才图谋飞向南方。蜩,蝉;学鸠,斑鸠之类的小鸟名。決起,疾速的样子。抢,着落;榆枋,两种树的名称,榆树,檀木。时则,时或。控,落下。何以;
“奚以……为”,即“为何要……呢”。适,去,往;莽苍,指迷茫看不真切的郊野。三餐,指一日;反同“返”。果然,饱饱的样子。舂捣一宿的粮食。之,此,这;二虫,指蜩与学鸠。)
2、和同学互相翻译以上两段
(再说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而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寒蝉与小灰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到迷茫的郊野去,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
五、背诵3、4段
六、疏通5、6段
1、同学合作,看注解,查工具书,弄懂下列词义(5、6段)
小知--小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冥灵者--大椿者--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未有知其修者--背若太山--抟扶摇羊角--绝云气--斥鴳--不过数仞--此亦飞之至也--小大之辩
(知同“智”,智慧。年,寿命。怎么知道是这样的。朝菌,朝生暮死的菌类植物;晦朔,一个月;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蟪蛄,寒蝉;春秋,指一年;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不能知晓一年四季。冥灵,大树名,一说为大龟名。大椿,传说中的大树名。彭祖,传说中尧的臣子,封于彭,活了约八百岁。如今因长寿而特别著名;乃今,而今。匹,比。悲,悲伤。
汤:商汤;棘:汤时的贤大夫;已:矣。穷发,不毛之地;发,指草木植被;冥海,北海。修,长。太山,即泰山。羊角,一种旋风。绝,穿过。池沼中的小雀;斥,池,小泽。过,超过;仞,古代长度单位,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这里应从周制。至,极点。小和大的区别;辩,同“辨”,分辨,区分。)
2、和同学互相翻译以上两段
(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清晨的菌类不会懂得什么是晦朔,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龟,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长寿。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吗?
商汤询问棘的话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脊背有好几千里,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不同了。)
六、朗读已教课文,翻译已教课文。
第三教时
要点:疏通完毕,探讨问题,作业
过程:
一、疏通第7段
1、朗读
2、同学合作,看注解,查工具书,弄懂下列词义(第7段)
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彼且恶乎待哉--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才智能够胜任一官的职责;知,同“智”;效,效力,尽力。行为能够顺应一乡的风俗人情;比,合。品德能够投合一国之君的要求。而取得一国之人的信任的人;征,信。喜笑的样子;犹,同“繇”,喜。世上的人都夸赞他,他并不感到劝勉;加,更加,愈加;劝,勉励。世上的人都非难他,他也不感到沮丧;沮,沮丧。审定自我和外物的区分;这里指能够肯定自我,否定外物;定,认识。辩,分清;境,界限。他也不过如此罢了。于世,对于处世;数数然,指急迫用世、谋求名利的样子。即使这样。仍有不曾树立的东西;指宋荣子只是肯定自我,否定外物,偏滞于内,达不到物我为一的逍遥境界。驾风而行。轻妙之极;泠然,轻妙飘然的样子。旬有五日,十五天。致福,求福。免除步行。待,依赖;指列子虽然能够乘风而行,不用走路,但还必须依赖于风这样的外物,所以也达不到逍遥的境界。乘天地之正,顺应天地的法则,指顺应自然之道;若夫,至于。把握六气的变化;御,驾御,把握;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辩,同“变”。无穷,指宇宙。他还有什么要依赖呢?恶,何。至人,这里指道德修养最高尚的人;无己,清除外物与自我的界限,达到忘掉自己的境界。神人无功]神人没有要建立功业的偏见。神人,指精神世界完全能超脱于物外的人,无功,不树功业,指神人身上的奇特超凡之处都是他们的自然显现,并非有意要显露什么。圣人不求声名;指圣人以万物为一,不加分别,去除了对于名实的偏见。)
3、和同学互相翻译以上一段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是这样哩。而宋荣子却讥笑他们。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越发努力,世上的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他清楚地划定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辩别荣誉与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呀!宋荣子他对于整个社会,从来不急急忙忙地去追求什么。虽然如此,他还是未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列子能驾风行走,那样子实在轻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后方才返回。列子对于寻求幸福,从来没有急急忙忙的样子。他这样做虽然免除了行走的劳苦,可还是有所依凭呀。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二、探讨问题
1、作者用鲲鹏和蜩鸠的寓言故事想说明什么意思?
(说明“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鲲鹏在逍遥游的境界上超过了蜩鸠;越是有大行动,越是要有所凭借。)
2、作者用斥鴳的寓言说明什么事理?
(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条件产生不同的结果。)
3、作者用宋荣子、列子的事例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他们虽然具有很高境界了,但是仍然有所待,最终还没完全进入逍遥游的境界。)
4、在作者看来的逍遥游是怎样的境界?
(一种闲适自得的心理状态。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至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①无限的思维空间。既然摆脱了仁义是非的束缚,思想就可以自由遨游了,庄子称之为“游心”,是超脱功利和现实境遇的神游;②自由无碍的心境,可以真正做到无所忌惮,“安时处顺”的畅达,保持淳朴真实的自然心态。摆脱了世俗标准。)
5、说说本文有怎样的风格特点?
((1)借用寓言说理。
《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鷃,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三、即时作业:
翻译:
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2、奚以知其然也?
3、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4、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5、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6、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7、至人无己,神人无功⑧,圣人无名。
【字词积累】
一、虚词
1.之
(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2)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3)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⑷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而莫之夭阏者(代词,它)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往)
{8)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些)
(9)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代词,他,指宋荣子)
(10)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代词,他,指彭祖)
2.而
(1)怒而飞(连词,表修饰)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连词,表修饰)
(3)泱起而飞(连词,表修饰)
(4)而控于地而已矣(连词,就)
(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连词,表并列)
(6)而宋荣子犹然笑之(连词,表转折)
(7)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连词,表转折)
(8)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连词,表转折)
3.则
(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连词,就)
(2)时则不至(连词,或者)
(3)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连词,那么)
4.然
(1)奚以知其然也(代词,这样)
(2)虽然,犹有未树也(代词,这样)
(3)未数数然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5.以
(1)以五百岁为春(介词,把)
(2)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3)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
6.且
(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连词,而且)
(2)彼且恶乎待哉(连词,还)
(3)且适南冥也(副词,将要)
7.于
(1)彼其于世(介词,对于)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介词,在)
8.其
(1)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用在选择问句中,是……还是……)
(2)其名为鹏(代词,它的)
(3)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它,指水)
二实词
1通假字
(1)北冥有鱼(冥,同“溟”)
(2其翼若垂天之云(垂,同“陲”)
(3小知不及大知(知,同“智”)
⑷此小大之辩也(辩,同“辨”)
(5)旬有五日而后反(有,同“又”,反,同“返”)
(6)而宋荣子犹然笑之(犹,同“繇”)
(7)而御六气之辩(辩,同“变”)
2古今异义
虽然,犹有未树也(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古义:吃饱的样子。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古义:-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
野马也,尘埃也(古义:指游气。今天:野生动物的一种)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古义:没有要建立功劳的偏见。今义:没有功劳)
知句式
3一词多义
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名词,志向。)
志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也(动词,立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动词,记载。)
博闻强志(动词,记住。)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
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
名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名词,名望。)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动词,安放。)
置郑人有且置履者(动词,购置。)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形容词,尽。)
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形容词,生活困难。)
复前行,欲穷其林(动词,走到尽头。)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深蓝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灰白色。)
4词类活用
(1)彼于致福者(使动用法,使……到来)
(2)而后乃今将图南(名词用作动词,往南飞)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名词用作动词,往南飞)
(4)而征一国者(使动用法,使……信任)
【句式积累】
⑴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判断句)
(2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句)
(3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句,即“以奚知其然也”)
⑷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即“莫夭阏之”
(5)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即“彼且适奚也”)
(6)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即“之二虫又知何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即“彼且待恶乎哉”)
{8)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介词结构后置,即“于坳堂之上覆杯水”)
【语篇结构分析】
课文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一6段):阐明世间万物之间只存在“小大之辩”,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没有绝对的自由。大至鹏鸟,小至蜩鸠,都受时间、空间等各种因素的限制。
第二部分(第7段),从自然界引申到人类社会,阐明逍遥澄的境界,点明全文的主旨。即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天人合一,才能无需凭依,真正获得绝对自由,才是“逍遥游”。
【语篇脉络梳理】
鲲鹏形体的变化有所待
世间万物野马、尘埃有所待
皆有所待大舟、草芥有所待
蜩与学鸠有所待
逍
遥小知不及大知
小年不及大年
游世间万物借有所待
而又有大小之辩汤之问棘
斥鹊之语
“效”“比”“合”“征”四种人
真正的逍遥游是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
不受外物的限制至人、神人、圣人无己、无功、无名
逍遥者追求绝对的自由(主旨)
【疑难问题探究】
(1)本文在说理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综合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本文在说理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借用寓言说理。这种含蓄的“暗示”手法的运用,包藏的是无穷的万象,不尽的意蕴,让人能够捕捉一二却也难以全部领悟,因而也是增加它内涵的丰富和模糊的美。可以说,庄子在创造这些寓言时,本身所运用的,就是一种直觉的形象思维,因而也要靠读者的智慧加上灵悟的直觉才能通彻明察。本文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来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作者的寓言之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本文巧设寓言,综合运用对比、比喻、举例等论证方法,增强了论证的力量。对比论证贯穿全篇。如“大鹏”与“野马……尘埃”、“大鹏”与“蜩……学鸠”的对比,有力地说明了大小事物(万物)皆有所待。“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对比,“彭祖”之寿与“众人”之寿的对比,“鹏”与“斥鹅”的对比,都透彻地论证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说明了“小大之辩”。另外,“效”比”合”“征”四种人与“宋荣子”“列子”也作了对比。运用比喻、举例论证。如用水浮舟的情形比喻说明大鹏“图南”必须依靠巨风。举出行者路途远近不同,准备粮食不同,来反驳“蜩”与“学鸠”的谬论等。这些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收到了极好的论证效果。
2、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词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藉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3如何理解本文想像丰富、意境开阔的特点?
庄子作品具有“汪洋辟阖,仪态万方”之特点。首先是“洸洋自恣以适己”(《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想象。这种想象不仅体现在具体形象的描写上,而且更主要表现在整个文章的构思上。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又以背负青天、具有奇伟力量的大鹏和纤弱微小、能在空中任意游荡的“野马”为喻,论证世间万物都有所待,因而算不上是“逍遥游”。可谓想像奇特。写鹏的南徙,浩渺无垠咆哮奔涌的北海之上,瞬间,“不知其几千里”的巨鲲化为“不知其几千里:的巨鹏。起飞之时,“水击三行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接着,转入对九万里高空景观的描写,只见“野马”奔腾,微尘浮游,茫茫苍穹难辨其色,境界雄奇、高远,丰富的想像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境界的开阔表现出庄子内心涵盖万物、轻藐一切的气势,表现出庄子对人生的一种哲理思索。
朱泉辉
第2篇:《逍遥游》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2.理解掌握“奚以……为”句式的特点,归纳“志、图、名、置、穷”五个词语的义项。
3.理清思路,背诵第1段,并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重点
归纳五个多义词“志、图、名、置、穷”义项,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难点
庄子思想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庄子思想,熟读课文,理清思路,并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今天,我们学习《逍遥游》一课,来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二、庄子及庄子思想简介
结合注释①教师补充
投影:
庄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属于道家学派。他继承老子顺其自然的观点,更进一步认为无可奈何的叫“命”,不可违离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凭它的摆布。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事嫉俗,痛恨黑暗现实,楚威王重金聘他为相而遭拒绝;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三、熟读课文
1.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投影生字难词,通过做练习的形式,来强化掌握。
投影: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1)其()若垂天之云
(2)海运则将()于南冥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5)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阙()()者
(6)()与学鸠笑之曰
(7)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8)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9)适百里者,宿()粮
(10)小知不及大知()
(11)斥鴳()笑之曰
(12)而()征一国者
(13)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14)彼且恶()乎待哉?
学生看课本,查阅工具书,思考,回答。
明确:⑴翼⑵徙⑶⑷⑸⑹蜩⑺
⑻⑼舂⑽⑾⑿⒀⒁
3.叫3名同学朗读课文,检查掌握字词的情况,如有问题,师生及时纠正。
4.教师做朗读提示。
第一段:“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要把选择问句的语气读出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句中“且夫”是发语词,读“夫”时可稍拉长一些,“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也”后停顿一下,千万注意,“也”作为语气词应放在上半句尾,即“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下文如有类似情况,朗读方法相同。
第二段,应重读“此小年也”“此大年也”“此小大之辩也”中“小”“大”“辩”。
第三段,“故夫”“若夫”中“夫”作为发语词,朗读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最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应读得干脆而响亮。
5.各自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标出不懂的地方,向小组其他成员提问,帮助自己解决。教师巡视中可参与小组的活动。
6.学生齐读课文。
四、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提问: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那我们看看作者用众多的比喻所描写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呢?)
提问: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写鲲鹏之大?(要求学生能合书回答。)
明确:“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提问:形体硕大无比的鲲鹏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齐谐》书里如何说?(学生看书思考,合书回答。)
明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提问:这说明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提问: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明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提问:蜩与学鸠怎样嘲笑大鹏南飞,作者是怎样解释的?
明确:“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作者反驳:“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提问: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学生讨论)
明确:照样说明它们也非逍遥,都是不自由的。
教师对第1段稍加点拨,带领学生背第1段。
学生齐背第1段。
提问: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教师点评:在五彩缤纷,变换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者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
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第3段。
提问:这一段作者提到的两个人说明什么?
明确:同样说明两人也还未逍遥。
提问: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适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最后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回顾,归纳写作方法,先破后立,从而明确庄子散文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的特点。
由学生概括、归纳、最后再由教师明确。
齐背第2段,齐读第2、3段。
五、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做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文言知识,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庄子散文风格,并对本课小结。
[教学步骤]一、检查学生熟背课文情况
1.单独背、齐背
2.小组比赛
二、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投影:
1.通假字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三飡而反(2)小知不及大知(3)此小大之辩(4)而征一国者(5)旬有五日(6)御六气之辩
2.特殊句式
找出下面特殊句式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奚以……为
答案:1.(1)“飡”同“餐”“反”通“返”(2)“知”通“智”(3)辩”通“辨”(4)“而”通“耐”(5)“有”通“又”(7)“辩”通“变”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哪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再往南去呢?
3.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三。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志
例句 出处 释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志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训俭示康》 立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 《逍遥游》 记述、记载
博闻强志 《屈原列传》 记住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 标记、做标记
(2)名
例句 出处 释义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 《逍遥游》 名称、名字
名之者谁 《醉翁亭记》 命名、起名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 声名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 说出、指出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赤壁之战》 名义
(3)图
例句 出处 释义
而后乃今将图南 《逍遥游》 图谋
图穷匕首见 《荆轲刺秦王》 地图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赤壁之战》 谋划、筹划
乃强起扶杖,执图谐寺后 《促织》 图画
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郑伯克段于鄢》 谋取、设法对付
(4)置
例句 出处 释义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 《逍遥游》 放上、安放
郑人有且置履者 《郑人买履》 购置、添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鸿门宴》 放弃、放下
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 《王忠肃公翱事》 摆、设
(5)穷
例句 出处 释义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逍遥游》 尽、止
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训俭示康》 生活困难
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走到头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孟子尽心上》 不得志,与“达”相对
三、比较
教师将《秋水》与课文比较,进一步体会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等特点。
四、小结
同学们,庄子散文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斛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机趣横生,确实有它独特的地方,但是,庄子本人所表现出来的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是不可取的,《逍遥游》中的思想,是没落阶级不满现实的一种自我超脱的空想,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我们当代中国的青年,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现实,勇于挑战生活,要去拼、去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短文,说说你对庄子《逍遥游》中“无所待”思想的认识。
[板书设计]
第3篇:《逍遥游》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闭艳青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2、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
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2、教学难点:感悟庄子的思想情感
3、教学方法:在欣赏中理解,在朗读这记忆,在感悟中体会。
4、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读通,读懂。解决疏通字面意思,为第二课时进入思想的分析和讨论铺平道路。(具体略)
第二课时:
导语:自由--人人都渴望,青少年更强烈,但同学们小小年纪也品尝过许多不自由的痛苦,来自学
第4篇:逍遥游(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逍遥游》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大体了解庄子其人及其作品的基本思想
2、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3、积累词语:志、图、名、穷
二、教学重难点:
1、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了解庄子及其作品的概貌
2、对比的手法,超乎寻常的想象;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三、教学设计:
1、第一课时:预习。首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把不懂的语句画下来,有重点的讲解。参照导学练,整理词的解释、句的翻译和各种文言现象
2、第二课时:检查。借助学案,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重点字词,文言句式的掌握情况。
3、第三课时:教师讲解。由于庄子的思想比较复杂,不必过多地批判,学生对庄子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即可。重点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本身。
四、课时数:3课时
五、教学
第5篇:《逍遥游》(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执教人:宜城市实验中学鲁发福
教学目标
1、 了解庄子与《庄子》;
2、 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3、理解《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4、艺术鉴赏:
①、 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表达思想;
②、 想象丰富,境界开阔;
③、 语言风格上别树一帜。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2、 艺术鉴赏。
教学难点
理解《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练习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了解庄子与《庄子》;
2、 初读感知;
3、 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教学程序
一、导入
我们学过庄子的《秋水》,知道它是用寓言说理:个人见识有限,骄傲自满,就会贻笑大方。其实,庄子的很多思想,都是通过寓言故事来表达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看看他又用什么样的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第6篇:《逍遥游》教学设计(鲁人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逍遥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文中出现的知识点。
2、感受文学形象,体味文本的丰富意蕴。
第一课时
一、知人论世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卒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东施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曳尾涂中、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二、写作背景
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战争也空前残酷。庄
第7篇:《逍遥游》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要点分析:
1.知识与能力:
⑴注意积累其、而、之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⑵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⑶学习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写作风格。
2.教学重难点:
⑴体会庄子“逍遥游”的人生境界。
⑵学习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庄子《逍遥游》所描述的最高的人生境界,使学生能达观地对待人生。
二、教学策略设计、过程设计:
1.策略设计:
本节课要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讨论理解文中“绝对自由”的思想,加深对庄子思想的认识。鉴赏文中丰富的想象和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⑴课时安排:一课时
⑵课前准备:
让学生整理文中含有“其”、“而”、“之”的句子,
第8篇:《逍遥游》教案 (苏教版高二必修五)
教学目标:1、疏通文段,积累文言实词“怒”、“培”、“决”、“适”“南”,虚词“之”、“也”“而”和特殊句式的用法。
2、鉴赏作品丰富的想象和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
3、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初步理解。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实词“怒”、“培”、“决”、“适”“南”,虚词“之”、“也”“而”和特殊句式的用法。
教学难点:通过课文举例万物有所待,明确逍遥游的实质,即无所依赖、绝对自由的思想的高、难。
教学设想:因为庄子的文章距离今天太过遥远,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很大的障碍,所以疏通文字成为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其次,庄子的思想,一种精神层面的见解,对当下的高中生而言,特别是我们的学生,文言基础较差,从文言兴趣、从理解与把握课文思想上来看,是较有难度的。
课前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