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王昌龄其四情感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2-13 08:20:5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从军行王昌龄其四情感

从军行王昌龄其四情感

盛唐优秀的边塞诗有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从军行王昌龄其四情感,欢迎阅读。

从军行王昌龄其四情感

王昌龄共写《从军行》七首,这是第四首。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诗的前两句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染战争气氛。后两句集中概括了戍边将士长期参与的酷烈战争生活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豪。“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常被用来表现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中唐诗人戴叔伦写有“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雄豪诗句,同此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原文】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①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战争之事。

②青海:指青海湖。

③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④穿:磨破。

⑤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⑥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赏析】

前两句写的是。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因此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最后一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王昌龄的诗歌】

一、闺怨诗

闺怨诗,顾名思义,即抒写闺阁中人怨愁之情的诗,主要描写待字闺中或丈夫远行的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的生存状态的诗歌。在我国古代,这类以描写爱情为文学题材作品的数量繁多、跨越年代长久。千百年来它以幽思、愁怨、怅惘的艺术魅力深深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王昌龄的闺怨诗不多,但流传广泛,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他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广泛,脍炙人口,我认为是因为它构思精妙,不同于一般的闺怨诗。多数闺怨诗如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全诗充满了哀怨之情。然而王昌龄的这首《闺怨》,全诗不见一个“怨”字,在诗的开始就写出少妇“不知愁”,心情愉快,精心打扮上到翠楼观景。紧接着笔锋一转写街头杨柳,心情也随之落入谷底,这个“悔”字十分值得玩味。丈夫的离别,少妇并没有怨天尤人,反而自责自悔,表现了她对丈夫的一往情深。诗中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细致入微,感情纯真,耐人寻味。古人对于王昌龄《闺怨》的评析,一句“此天然笔墨”就说明了王昌龄这首诗的特别,天然去雕饰反而写出了真感情,让人回味无穷。

二、宫怨诗

王昌龄的宫词中以宫怨诗最为擅长。宫怨诗主要描写帝王后宫与世隔绝的大量女性的地域困境和精神困境的诗歌。宫怨诗来源久远,最早如此拟题并表现宫女怨情的是汉代的班婕妤,她因失宠于汉成帝便创作了《怨歌行》一诗用以自伤。自此,便开启了写作宫怨诗的先河。

王昌龄的宫怨诗只有八首:《西宫春怨》《西宫秋怨》以及《长信秋词》五首,但却是盛唐诗坛“最擅长写宫怨的诗人”。(李珍华《王昌龄研究》 91页)他的宫怨诗为盛唐宫怨诗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范本的作用。王昌龄的宫怨诗中的《长信秋词》五首是向来传颂的名篇,其中的第三首:“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的《长信秋词》是咏班婕妤,团扇暗用了班婕妤《怨歌行》的诗意,昭阳指受宠者的居所,日影则比喻皇帝的恩宠。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女子的行动,每天打开宫门,打扫宫殿,无聊的摇着团扇;后两句描写女子的心理,感叹自己的美丽容颜,还比不上帝王把玩的一只寒鸦,还带着帝王的恩宠飞过。沈德潜这样评论:“昭阳宫,赵昭仪所居,宫在东方,寒鸦带东方日影而来,见己之不如鸦也。优柔婉丽,含蕴无穷,使人一唱而三叹。”(《唐诗别裁集》卷十九)胡棠,吴煊也说:“二句(奉帚二句)绝世传神,不语而神伤。(《唐贤三昧集笺注》)”。这首诗深刻地表现出失宠者的凄惨的处境和悲凉惆怅的'心理。不仅是在抒发宫人的怨,也是在抒发自己的怨――自己的怀才不遇,不被君王重视的苦闷。

三、妇女生活诗

王昌龄的闺怨诗构思巧妙;宫怨诗委婉含蓄,而他描写妇女生活的诗则写得清新自然,生动活泼,别有一番风味。

如《采莲曲》其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这首诗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他以欣赏的眼光赞叹劳动女性的勤劳纯朴,全诗生动活泼,充满着青春活力,饶有生活情趣。再如《浣纱女》:“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这首诗歌明白如话,毫无含蓄。吴乔引贺裳的话并加按语说,昌龄对浣纱女“直以西施誉之,借吴王作波,妙甚。乔谓此种诗思,宋人已绝。”(《围炉诗话》卷三)此诗写女子在江畔浣纱,突出的仍是自由安详、平和恬静的情态,体现了对大自然的亲和、向往。也隐约体现了作者反对束缚妇女的思想。

王昌龄描写妇女一般生活的诗大多诗画结合,采用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用白描或映衬等手法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使诗歌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虽然语言简练,却极有意蕴。

王昌龄的一生并不得志,一直沉落下僚、屡遭贬谪。然而他也像盛唐的大多数诗人一样,有着为国为民的浪漫情怀,因而写出了“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诗句,豪情壮志溢于言表。然而现实总不尽如人意,因而有了他的女性诗作,在描写妇女的同时也在描写自己,一腔热血却不被重视,宫人的怨也是诗人的怨,笔下的悲秋怨君之恨便是为自己不被君王重用,长时间受冷落而发。

在唐诗中,关于女性题材的诗作很多,名作也不在少数。然而我却对王昌龄的女性诗作情有独钟。王昌龄的女性诗作数量并不是很多,只有25首而已。也有很多评论家认为,王昌龄的女性诗作只是艺术性比较强而已,只是抒发个人的情感,并没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但是我认为,王昌龄的女性诗作真实的再现了当时不同社会阶层女子的生活、心理,写出了她们的美丽与哀愁,为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女子的风貌和生存状况,我们读诗人的诗让我们走进诗人的世界,引起共鸣,这对于我们来说就够了。

从军行王昌龄情感

从军行王昌龄情感是怎么样的?王昌龄的《从军行》共7首,描写了士子从戎,征战边疆的过程和心情,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从军行王昌龄情感

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

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

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

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

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

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全组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从军行七首

唐代: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独上 一作:独坐)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历史背景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汉代,霍去病西征后,基本控制河西走廊,于公元111年设四郡二关,其中就有玉门关和敦煌郡,玉门关距离现在的敦煌市西北90公里。在河西走廊,出嘉峪关后,城市的设置基本是根据水源而建,也就是说,水源控制了从乌鲁木齐至嘉峪关的战略补给。

赏 析

前两句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青海湖的上空,云雾缭绕,湖的北面,绵延着起伏不断白雪皑皑的祁连山,越过雪山,是荒漠上的一座孤城,再向西,就是著名的军事要塞玉门关。东西数千里的边疆图卷,都在这短短两句中被形象而简洁地展现出来。边地孤寂困苦,风沙漫漫,战士们常年艰苦作战,就连铁制的铠甲都磨损破蔽了,但心中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却与日俱增,他们誓死尔清边塞的强敌,誓死保卫自己的家园。王昌龄是一个创作边塞诗的能手。其边塞诗既多且好,尤其善于多方面表现征戍者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豪迈与悲壮、昂奋与凄怆相交融的深沉风格。

第2篇: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通过读王昌龄的这首诗,大家有什么的感想呢?我们是不是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全诗如下

从军行七首⑴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⑿,孤城遥望玉门关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⒁。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长云:层层浓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白话译文】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赏析】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之所以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此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此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第3篇:从军行王昌龄其四

从军行王昌龄其四

从军行(其四)是唐代边塞大诗人王昌龄名作古从军行七首中一首。其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堪称是名篇中名句,表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气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从军行王昌龄其四,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赏析

唐代边塞诗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从军行其四是唐代边塞大诗人王昌龄的名作古从军行七首中的一首。其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堪称是名篇中的名句,表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从军行其四王昌龄,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篇1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从军行王昌龄其四情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军行王昌龄其四情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