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特殊句式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2-13 08:19:0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1

(1)谓语提前句

谓语:谓语是对主语动作或状态的陈述或说明,指出做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 谓语动词的位置一般在主语之后。

文言文中有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这是句子的常式,但有时为了突出谓谏或表达某种感情,也可以把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美矣哉,我少年中国;甚矣哉,为欺也!

(2)宾语前置句

宾语:宾语,又称受词,是指一个动作(动词)的接受者。

古汉语中的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具体条件是:以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如:且焉置土石? 微斯人,吾谁与归?

在否定句中,宾语为代词,宾语放在动词之前。如:城中皆不知觉。

一般句子中,如果宾语需要前置时,必须在前置的宾语和谓语间加之或之为、是等作标志。

如: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定语后置句

定语:定语是用来修饰、限定、说明名词或代词的品质与特征的。

现代汉语的定语一般都放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前,古文中有时为强调定语所表示的意义或使句子节奏短而鲜明,可以把较长的修饰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句的翻译,可在译文中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之前,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的习惯。但也可仍按原句式翻译,定语后置有两种作用,一是突出修饰成分,一是避免定语太长。可根据哪种作用为主,选择不同的对译方法,或者选择其它的对译方法。

(4)状语后置句

状语:状语是句子的重要修饰成分。状语是谓语里的另一个附加成分,它附加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从情况,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肯定,否定,范围和程度等方面对谓语中心进行修饰或限制。

用以和于组成介词短语,如果对译成现代汉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作状语,而在文言文中可以放在谓语之后作补语。

如:屠惧,投之(以骨)。 用骨投之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用尉首祭祀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把大事托付给臣

战(于长勺)。 在长勺战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在危难之间奉命

文言特殊句式2

互文

主人下马客在船:

此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主人下马和客在船在文义上互文见义,相互应和、补充。并非只有主人下马,也不是只有客人在船上,而是主人和客人都下马到了船上。惟其如此,下句举酒欲饮才顺理成章。

省略句

1、初为《霓裳》后《六幺》:

此句为平行语省略(王力《汉语诗律学》提法)。诗词中,短语或句子如果是两个并列的部分组成,有时可省略关联词,有时省略主要成分。这句承前省掉为。与之相同的还有:今年欢笑复明年(欢笑)、春江花朝秋(江)月夜。

2、本长安倡女:

省略谓语,本(是)长安倡女。

3、使快弹数曲:

省略之,琵琶女,使(之)快弹数曲。

4、送客湓浦口:

省略于,在,送客(于)湓浦口。

5、感斯人言:

省略于,被,感斯(于)人言

6、沉吟放拨插弦中:

省略于,在,沉吟放拨插(于)弦中。

状语后置

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漂沦:漂泊沦落。江湖:泛指四方各地。转徙于江湖间为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江湖间转徙。全句翻译为如今漂泊沦落,在各地间流离转徙。

介宾短语后置

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于,向。应为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

2、转徙于江湖间:

于,在。应为于江湖间转徙。

文言特殊句式3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一. 判断句(10种类型)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 此帝王之资也。(也)

3.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 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 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练习:

一 、判断句

(1)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明月几时有》)

(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

(4)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信陵

君窃符救赵》)

(5)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沈括《活板》)

(6)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廉颇蔺相如列传》)

(7)蔺相如者,赵人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8)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9)“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10)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1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1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1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14)我,子瑜友也。(《赤壁之战》)

(1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列传》)

(16)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

(17)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18)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19)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屈原列传》)

二.被动句(9种类型)

1.而君幸于赵王。(于)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4.受制于人。(受于)

5.为天下笑,何也?(为)

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7.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9.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练习:

二 、被动句

(1)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5)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6)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列传》)

(7)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8)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

(9)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10)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1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1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战》)

(1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三.疑问句(不是特殊句式)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

(借否定词“不”)

(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

(借疑问词“谁”)

四.否定句(不是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

五.词序(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

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

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

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

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

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

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

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

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

有四种情况:

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 (偏远的江湖)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

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王尝语暴以好乐。

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

练习:

五、倒装句

1.宾语前置

(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3) 自比于管佟⒗忠悖 比四 硪病#ā堵≈卸浴罚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5)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6)沛在?(《鸿门宴》)

(7)客何为者?(《鸿门宴》)

(8)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9)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10)宋何罪之有?(《公输》)

(11)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12)何陋之有?(《陋室铭》)

(13)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

(14)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15)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16)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17)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

2.定语后置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2)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3)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赤壁之战》)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3.介词短语倒装句

(1)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

(3) 皆不可限以时月。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采草药》)

(4)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崤之战》)

4.主谓倒装

(5)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六.省略句

文言是最精练的语言,最讲究省略,省略句非常多,主要有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介词的省略。

1.省略主语(①承前省②蒙后省③不规则省略)

例如: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承前省)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蒙后省)

③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不规则省略)

2.省略谓语(包括承前省和蒙后省)

例如: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承前省)

②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蒙后省)

3.省略宾语(①省略动词后的宾语②省略介词后的宾语③省略兼语)

例如:①可烧()而走()也。(动宾)

②竖子,不足与()谋!(介宾)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省兼语)

4.省略介词

例如:故久立公子()车骑中。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练习:

六 、省略句

1. 主语的省略

(1)儿俱,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促织》)

(2)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赤壁之战》)

(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4)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扁鹊见蔡桓公》)

(5)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6)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2. 谓语的省略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浪淘沙》)

(2)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琵琶行》)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4)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

3. 宾语的省略

(1)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2)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

(3)具告以事。(《鸿门宴》)

(4)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5)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6)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7)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9)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0)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陈涉世家》)

(11)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荆轲刺秦王》)

(12)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赤壁之战》)

4.介词的省略

(1)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活板》)

(2)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廉颇蔺相如列传》)

(3)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赤壁之战》)

(4)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七.固定结构

1.不亦乎?

表示反问,“亦”没有实在意义,加强语气。翻译为“不是吗?”

2.是以

“以是”的倒装句。翻译为“因此”

3.奈何,如何,若何。

表示疑问(询问办法)。翻译为“对怎么办”或“把怎么样”

4.得无乎(耶)?

表示推测性的疑问语气,翻译为“该不会”“莫非”“恐怕”。

5.无乃乎?

表示委婉商榷语气。翻译为“恐怕吧?”

6.得无乎?

表示某种情况的推测。翻译为“莫非吧?”

7.其其

表示选择关系。翻译为“是还是”。

8.孰与

表示比较选择。翻译为“与相比”

9. 何为?

表示询问或反问。翻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

10. 然则

表示连贯关系。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11.“何其”“一何”

表示感叹。翻译为: “何其”(多么)、“一何”(这么)。

练习:

七.固定格式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3)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

(5)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6)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崤之战》)

(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文言特殊句式4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 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 (《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何伤乎?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十介十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 (《游褒禅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文言特殊句式5

在文言句式里,虚词的连用不是为了表明一种语气,而是代表着一种特殊作用,这种固定形式也比较常见。

1.表比较作用。常见有孰与无如何于等。

①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司马迁《鸿门宴》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孰与相当于跟相比谁更

③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无如相当于没有像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何于相当于跟比。

2.表被动作用。常见有为所为所见于等。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某种原因。常见的是所以,相当于的原因。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认定作用。常见的有于是然也。

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贾谊《过秦论》

于是相当于在这时候。

文言特殊句式6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在现代汉语里,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个判断词“是”来联系。如:“鲁迅是绍兴人。”但也有不用判断词的。如:“鲁迅,绍兴人。”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

1.“……者,……也”格式。“者”“也”都是语气词,“者”表提顿,“也”表肯定。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如:

“刘备者,天下枭雄也。”(“者也”双用)

“刘备者,天下枭雄。”或“刘备,天下枭雄也。”(“者也”单用)

“刘备,天下枭雄。”(“者也”不用)

“刘备,天下枭雄者也。”(“者也”合用)

2.“……是……”格式。“是”在文言中表判断,这种情况比较少。先秦中几无,汉以后出现。如: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

“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

3.动词“为”表判断。

“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

4.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吾翁即汝翁。”(我刘邦的父亲就是你项羽的父亲。)《汉书、项籍传》

“此则岳阳楼之在观也。”《岳阳楼记》

“吾村十里皆平原。”《冯婉贞》

5.否定判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以上是判断句常见的表示形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但是,在一些文言句子中,有的原来有“是”字,从表面上看,这个“是”字很像是判断词,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不是判断词,而是一个指示代词,复指前文内容,译为“这”“此”。翻译时,有时要另加判断词“是”。如:

“是时,曹操遗权书。”(这时曹操送给孙权一封信。)《赤壁之战》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是我的剑掉进水里的地方。)《刻舟求剑》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句是就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而言的,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一般用介词“被”来表示。为方便学习,我们把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分为两大类,即标志被动和意念被动。

(一)标志被动主要有四类标志。

1.于(乎)式,即“动词+于(乎)+主动者。

介词“于(乎)”用在动词后表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

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受制于人。

2.“……见……”,“见……于……”式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3.“为……”“为所……”“为……所……”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先发者制人,后发者为人所制。《项羽列传》

4.……被……(在文言中较为少见)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孔雀东南飞》

(二)意念被动

没有表示被动的介词出现,需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如: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项脊轩志》

洎牧以谗诛。《六国论》——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而被杀。

三.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句。

在汉语的语法中,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但有时因为表达的特殊需要而出现倒装现象。现代汉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一般是为加强感叹和疑问的语气。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

在现代汉语中为加强感叹和疑问的语气也经常用主谓倒装句式。如:

太不聪明了,孩子!

(二)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的条件,缺一不可。疑问代词有孰、何、谁、曷、安、奚、恶、胡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例句:

子将安之?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论语〉〉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2.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非、弗、勿”或否定性无定代词“莫”。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你不想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与国也〉〉

以为天下莫己若者。〈〈秋水〉〉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

3.一般句式中的代词宾语的前置。

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中。如:〈〈论语〉〉

4.一般句式中的介词宾语前置。如: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5.用“之”“是”来提宾。如:

何陋之有?

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其斯之谓与!

无乃尔是过欤!

(三)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一般在中心词的前面。文言文中定语有时在中心词的后面,这是为了使中心词突出,或者为了使句子更流畅顺口。

1.数量性定语的后置。

数量词作定语往往放在中心词的后面。如: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2.定语后置的标志。“者”(译为……的)、“之”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

文言特殊句式7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判断句)

2、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宾语前置,以何)

3、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判断句)

4、我为赵将。(“为”,是,判断句)

5、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于”,被,被动句)

6、设九宾于廷(“于廷”,介词结构后置)

7、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被,被动句)

8、求人可使报秦者。

9、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判断句)

10、大王见臣(于)列观 。 (省略介词“于”)

1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留在汉的匈奴使)

12、为降虏于蛮夷。(介词结构后置,“于蛮夷”)

13、何以汝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以何见汝为”)

1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子卿尚复为谁乎”)

15、何以复加。 (宾语前置句,“以何复加”)

16、信义安所见乎? [宾语前置,(您对汉朝的)信义表现在哪里呢?]

17、缎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判断句)

18、见犯乃死,重负国(“见”,被,被动句)

19、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定语后置,无罪而全家被杀的大臣有几十家.)

20、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子卿尚复为谁乎”,

您还为谁(守节)呢?)

21、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未有之”)

22、后数日驿至,果地震(于)陇西。 (省略介词“于”)

文言特殊句式8

高考文言文考查能力要求明确指出: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查形式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就是以选择题形式判断句式的不同,隐性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放在翻译中综合考查。根据这一考点的命题特点和趋势,备考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复习要重点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二是对各类句式的基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

第一类: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中最常见的形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2.,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3.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第二类: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

2.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3.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4.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第三类:倒装句式

文言文的倒装句式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四种。

1.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

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至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4.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作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第四类: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文言文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

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捕蛇者说》)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要补充出来。

3.省略宾语

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

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译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总之,文言文特殊句式是指与现代汉语的句式特点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熟悉和了解这些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文言文句式特点,有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文言特殊句式9

(1)主语省略

省略主语的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有,只是在古汉语中更多一些。

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这句中的主语就省略了。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这句中的主语也省略了。( )表示是省略的主语。

(2)谓语省略

谓语是对主语加以就明,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一般不省略,但在有些情况下谓语也可以省略。

如,一鼓作气 再( )而衰,三( )而竭。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3)宾语省略

宾语是动词的受动对象,我们要注意动词谓语,就能分析被省略的宾语。

如: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

余闻( )而愈悲。这几句( )中都是省略了的宾语。

(4)省略介词于

介词于、以在文言文中常被省略。

如:林尽( )水源;口技人坐( )屏障中。

这几句( )中的就是省略的介词。

省略句需要字字对照,句句明其意。

文言特殊句式10

一、与众不同的判断句是

A、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列传》)

B、”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C、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孟子》)

D、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治平篇》)

二、全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3)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4)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卖炭翁》)

(5)宋何罪之有?(《公输》)

(6)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明月几时有》)

(7)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活板》)

(8)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

A、(2)(3)(5)(7)B、(2)(3)(5)(8)

C、(3)(5)(7)(8)D、(3)(4)(6)(7)

三、与例句相同的省略句是

例句: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陈涉世家》)

A、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B、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崤之战》)

C、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D、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与众不同的被动句是

A、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列传》)

B、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C、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

D、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屈原列传》)

五、与众不同的倒装句是

A、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C、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涉江》)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第2篇: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者,……也。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②……也。环滁皆山也。③……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2、【被动句】 ①为……所……(周初年少时)为乡里所患。《周处》 ②……为……。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3、【省略句】 ①主语省略。乃大惊,闻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宾语省略。备曰:“君与【】俱来。”《隆中对》 4【倒装句】 ①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状语后置。(备)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③宾语后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④宾语前置。

疑问句:何苦而不平?(苦:愁)何陋之有?微斯人,吾谁与归?

否定句:彼不我恩也。时人莫之许也。固定格式:唯利是图。

文言虚词集释

中考考纲要求掌握的8个文言虚词:其、为、以、于、乃、之、且、故

1、【其】 ①第三人称代词:

公将战,曹谇请见。其乡人曰(他的)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桃花源记》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他的)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齐军的)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他的)②指示代词: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那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其中的)既克,公问其故。(其中的)③语气词:

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不译)

安陵君其许寡人?(祈使语气,可,该)(安陵君可要答应寡人啊?)

2、【为】 ①动词: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表现)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

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是)此(孙权)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作为)②介词,表示被动(周处)为乡里所患。(被)贤能为之(孙权)用。(被)③介词,表示对象 不足为外人道也。(向)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给)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给,替)

3、【以】 ①介词,译为拿、用、把、凭(借)、因、按照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因为)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凭)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凭借)衣食所安……必以分人。(把)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按照)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拿、把)②动词

皆以美于徐公。(认为)③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结果等 属于作文以记之。(来)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可以】:可以凭借。可以一战。

4、【于】 ①介词,译为、在、到、从、比、对、向、跟等。战于长勺。(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给)皆以美于徐公。(比)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对)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向)

(刘备)访士于襄阳司马徽(到,向)遂用猖獗,至于今日。(到)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从)②【于是】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从此以后)吾祖死于是。(在捕蛇这件事上)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种情况下)③现代汉语:连词,表示后一件事紧接着前一件事。大家一鼓励,我于是恢复了信心。

5、【乃】 ①副词

乃入见,问何以战?(于是,就,才)乃记之而去。(于是,就,便)(便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离开了)凡三往,乃见。(才)羽、飞乃至。(才)

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②代词

家祭毋忘告乃翁。(你的)

6、【之】 ①代词(代人、代事、代物),译为他(们)、它(们)。贤能为之用。(孙权)属于作文以记之。(代重修岳阳楼的事)登轼而望之。(齐军)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土地)②动词

之虚所卖之。(到、往)③结构助词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的)醉翁之意不在酒。(的)

b、主谓之间,不译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c、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

d、定语后置的标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e、音节助词。顷之。公将鼓之。

7、【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儿去啊?)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况且)行木且荛,二豪贼劫持……(一面……一面……)

8、【故】

彼竭我盈,故克之。(连词,因此,所以)既克,公问其故。(名词,原因,缘故)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因此自己起个别号……)西出阳关无故人。(旧的,从前的。故人:老朋友)

党员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 学院三支部

李明达

本人作为一名老党员和教育工作者,更作为一名基层支部的党务工作者,多年来始终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坚持以党的理论武装自己,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尤其是今年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能够根据学院《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切实按照争当优秀共产党员和争当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基本要求,积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自觉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坚持以优秀党员的标准指导和规范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强化理论武装、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遵守师德规范,加强宗旨意识和组织纪律,立足本职工作,敬业勤勉,务实开拓,积极转换工作理念,构建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全力做好学生安全健康成长成才的服务工作;在党务工作中,能够按照支部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围绕“立足岗位职能 打造工作亮点

提升管理成效”的活动主题,带领支部党员以“创建学习型处室、争当学习型干部”为载体,通过各种形式,深化党的理论的学习,强化党员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坚持以党员的“五带头”为指针,在支部党员中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比作风、比实绩、比创新的“三讲三比”活动,积极开展了“党员目标承诺”、“岗位目标承诺”,牢固树立了“学生工作无小事”的工作理念,引导支部党员立足岗位职责,以党性锻炼、改进作风、提高效率、优化服务为重点,创建务实高效的处室。

回顾过去,鉴知未来,尽管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照优秀共产党员和党务工作者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日常学习不够深入,理论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系统的理论学习还不够注重,学习还浮在表面,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在工作中,有时只顾忙于一些具体的工作,坚持学习的恒心和毅力不足,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强;在学习上搞实用主义,与本职业务有关的就学一些,与本职业务联系不紧的就不学或很少学,知识面不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作水平的提高。

2、在优秀共产党员的“五带头”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的“五个强”实践当中,有些方面达到了要求,优秀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得还不够。在会上作自我批评多,在其他情况下作自我批评少;批评别人打不开情面,不够大胆,怕伤害同志间感情,不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认为目前整个大气候也就如此,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也不一定就解决问题。

4、工作方法有时不够恰当,不够策略,特别是对**室同志的批评和对**的同事的指导及批评,有时不够讲究方法,结果使同志们有时候出现比较勉强的现象。对工作方法,处事艺术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总认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是好的,方法问题欠缺一些,同志们都会相互谅解的。

5、在工作要求上。工作的标准要求不够高。满足于干完干成,求数量与求质量没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没有把自己的工作与统计改革紧密联系起来。虽然能按照完成工作任务,有只求一般标准,把标尺定的不够高,干些工作就有满足感的倾向。

6、在工作创新上。对待困难有畏难情绪,满足于领导叫干啥就干啥,积极主动性不够强,缺乏创新意识,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缺乏年轻人那种朝气蓬勃、斗志昂扬的工作热情,缺乏灵活机动,过于死板,解放思想、创新观念的理念没有贯彻始终。

7、协调能力不强,与部分群众沟通少,有时工作不细致。这一点与我的性格有很大关系,我是一个不善交际的人,也没有往这方面做过努力。而现代的社会,除了需要真才实学外,还需要学会与人沟通,努力推销自我。在平时工作中,我只管工作,而不管与人交流,不生动活泼,特别是与领导及部分同志的沟通少了,与社会的溶合度也不够,认为只要工作做好,就万事大吉了,这样造成有时工作不细致。

二、存在上述问题的根源:

经过分析以上缺点,在深入解剖自我之后,我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按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方法进行剖析,这其实是对自己要求不严格的结果。若长期如此,对自己不加以严格约束,不采取取长补短的措施的话,前景不堪设想。

应该说,我是满腔热情地投入工作的,也一直对工作是负责的,但我总感到自己有些放松。特别是没有能好好反思自己,及时调整好心态,对外界的因素也看得太重,从而造成了上进心、进取心比先前减弱。以前我对自己缺点的认识是不够到位,知道缺点,也总给自己找借口摆脱,甚至拒绝承认,不加悔改。这对自己的进步是毫无好处的,也是会严重损害自己的发展与成长。

归到根本,这其实是人生观、世界观模糊的问题,对许多事物存在模糊认识,对社会的发展没有十分准确的认识,对客观存在没有正确的分析的结果,这也是放松自己的学习的后果。不从自己的主观意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来认识自我,来改造自我,而强调客观世界对自己的影响,强调其不可改变性,存在一种畏惧心理,存在无力回天的意识,从而在生活生产过程中产生一种消极的心态。由于对自己压力不够,从而产生动力不足,进取心不强,改造自己的力度不够。

人生目标不明确,更不够远大,没有与国家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相结合。具体的学习计划也不清晰,没有从自己的整体素质发展上考虑,没有从工作的整体发展去考虑。平时对自己的剖析不够,对事物认识不够深刻,没有挖到心灵深处,只是很肤浅地忧郁与后悔。这也说明了我在价值观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还有遇事有抓大不抓小的心理。

同时,我也还存在一种浮躁心理、急躁心态、急于求成的思想,毅力不够,具体行动不足。

三、整改措施和今后努力方向: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人确实是可以改得更好的。剔除短处,吸人长处,不断完善自我,每个人都是可以做得更好的。毛主席说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拿出十二万分的精神,去开创新的局面。

一是要加强学习,特别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积极投身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来,进一步改造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目标,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文化,提高自身素质,紧密联系群众,调整心态,制订可行计划,努力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提高为人民服务水平,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要严格要求自己,严厉约束自己,时刻警示自己。在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缺点的基础上,努力改变工作中遇事处理不果断、不细致等问题,工作中、生活中有不如意之处,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克服松懈心理,树立生活、工作目标,化劣势、失败为前进的动力,保持旺盛的战斗力,永远保持自己积极肯干、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点。

三是要立足于工作进步和自身全面发展,广泛学习一切有益知识。加强对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法律、管理、历史等基本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履行当前岗位职责所必需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把这些方面的学习同深刻领会和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紧密结合起来。既学习与自己的业务有关的专业知识,也要广泛涉猎多方面的知识,多学习一些反映当今世界文明进步的新知识、新经验,做到“专”与“博”相结合,求知与修身共进步,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个人素质全面提高。公务员之家

我认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按照坚定信念,牢记宗旨,与时俱进,敬业争先,团结民主,严守纪律的这个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自觉性、坚持长久性、坚持实践性、坚持全面性、坚持科学性。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记“两个务必”,能够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脚踏实地、甘于奉献,耐得住清贫、受得住寂寞,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共产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了他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以及为人处事的态度,这是一个党员思想素质的具体体现。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才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起共产党员的先进形象。要做到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牢记党员身份,在各项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应该牢记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不把自己混同与普通群众,不能满足于过得去,而应高标准,严要求,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因此更应该强化党员意识,按照政治上坚定、作风上过硬、业务上精通、工作上勤奋、纪律上严明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生活和社会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履行好党员的义务,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充分体现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在创先争优活动开展过程中不断进步。

第3篇:文言特殊句式上课教案

一、判断句:

(一)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1、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辞》)

2、巨是凡人。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5、城非不高,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二)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则、为、“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1、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4、臣本布衣。

5、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过大孤山小孤山)

6、且相如素贱人。

7、鱼,我所欲也,熊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文言特殊句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言特殊句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