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2-13 08:13:3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华罗庚》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按时间顺序来组织结构的写法。

2、能够提取最主要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

学会删繁取简,提炼关键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始终补语的爱国情操、献身科学的追求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传主其人其事,学习华罗庚分离拼搏、自学成材的精神和始终不渝的爱国之情,知道华罗庚在数学领域里的杰出成就。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有关华罗庚的人物传记,作者是顾迈南。他是新华社记者,著有大量科学家传记作品,象《华罗庚传》、《丁肇中:故国情深》、《李政道》等。众所周知,华罗庚是举世闻名的数学家,除此之外,同学们对华罗庚的了解还有哪些呢?(学生回答)比如,将统筹方法运用于工农业生产就是他的一项重要成就。什么叫统筹方法呢?比如,煮饭、烧水、洗菜、炒菜,你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完这几件事情,并且把保证高效性呢?(煮饭的同时烧水,在煮饭、烧水的时候洗菜、炒菜,这就是统筹方法。)这只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

同学们预习过这篇课文,那么熊庆来、华罗庚、陈景润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回答)华罗庚的成名与熊庆来密不可分,熊庆来对华罗庚的悉心栽培栽培成就了华罗庚。这种知遇之恩,华罗庚从未忘怀。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他慧眼独具,为中国的数学事业选拔培养了一批青年学者,陈景润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陈景润突破了哥德巴赫猜想,在数论方面卓有建树。那么,华罗庚有什么样曲折的人生经历,取得了哪些举世瞩目的成就呢?

二、总体感知,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一、二组负责梳理华罗庚的生活经历,三、四组负责梳理华罗庚一生的主要成就。

主要生活经历:

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

1925年,进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后因贫困而失学;

18岁时,与吴筱元结婚,后染病而导致终身残疾;

1932年秋季,到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助理员,并研究数论;

1936年夏天,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资助华罗庚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

1937年夏天,由英国回国担任西南联合大学的数学教授;

1945年下半年,应苏联科学院的邀请,到苏联旅行;

1946年秋天,应邀访问美国;

1950年2月,从美国动身回国,同年3月16日到达北京,回到北京清华大学担任教授;

1979年,再次访问英国;

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主要成就:

1930年,上海《科学》杂志第二期刊登华罗庚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

1936年夏天,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后得出著名的“华氏定理”,其间他写了18篇论文,其中包括《论高斯的完整三角和估计问题》;

1941年,完成第一部著作《堆垒素数论》的手稿;

1946年4月,苏联科学院出版了他的成名代表作《堆垒素数论》一书;

1946年秋天,访问美国,其间研究范围扩大到多复变数函数论、自守函数和矩阵几何;

1955年国家建立科学奖励制度,1957年1月华罗庚获得一等奖,得奖的论文题目是《多复变函数论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

1953年,《堆垒素数论》中文版出版;

1957年,《数论导引》出版;

1958年以后,开始研究把优选法和统筹法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后出版《优选法平话》和《统筹法平话》;

1963年,华罗庚与万哲先合著出版《典型群》一书。

三、局部分析:

问题一:“伯乐识马”是人所共知的经典故事,作者在一开头就写这个故事,用意何在?

明确:一方面表明19岁的华罗庚具有非同寻常的数学才能以及他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突出了传主的基本特性,一方面为下文埋下伏笔。华罗庚的才华被熊庆来发现,命运发生转变。后来他自己成为“伯乐”,发现和扶持了陈景润等青年学者。此外,在时间叙述上,从华罗庚“出名”时起笔,是一个倒叙,并由此引出“他已经走过了一段相当坎坷的生活道路”这样的开头,避免了平铺直叙和波澜不兴。

问题二:在运用倒叙手法插入一个小故事以后,就进入了对华罗庚艰难曲折的求学、治学经历的追忆之中。请看第一部分“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这一部分讲述了华罗庚的哪些经历?是由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明确:这个部分讲述了华罗庚的三个小故事:“物不知其数”的算题(卓越的数学天分)、“罗呆子”的绰号(刻苦自学的情形)、可怕的伤寒症(选择数学作为人生目标的过程)。

问题三:回顾一下,华罗庚在数学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明确:解放前:堆垒素数论、多复变数函数论、自守函数、矩阵几何;解放后:《数论导引》、优选法、统筹法、培养数学人才。

问题四:除了在数学领域取得杰出成就之外,华罗庚的身上还具有新旧交替时代科学家所特有的爱国情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国难当头,悲愤至极;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数学下乡,造福于民;光荣入党,欢欣鼓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问题四:文章有几处嵌入了华罗庚的诗词?这些诗词对表达华罗庚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受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些诗词突显出华罗庚勤奋努力、拼搏进取、献身科学、爱国爱党的一面。

四、总结:

这篇传记在写法上的突出特色:

①以时间流变为线索,勾勒传主的基本生命历程,概括性地描绘出较为完整的华罗庚形象。

②这篇文章嵌入了多首华罗庚的诗词,使得这篇科学家的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

③作者有意识地讲述了一些小故事,增加了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五、作业:

1、完成《创新思维训练》中《华罗庚》这一课的练习。

2、整理生字词,收集成语。

3、预习《罗曼罗兰》,扫清字词障碍。

①思考并完成课后练习。

②《罗曼罗兰》在写法前面两篇人物传记有什么异同点?

第2篇:华罗庚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提要或综述的方法概括作品的内容要点。

2、加强对文章要点的深层理解,提高表述和概括水平。

3、结合单元要求,学习华罗庚先生的伟大人格和自强不息、艰苦拼搏,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清层次,把握关键,进行正确的概括。

2、体味传主一生中无数闪光点中的几个,把握作者的主要写作目的。

教具准备

出示华罗庚先生的照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语

罗斯福坐在轮椅上依然左右着当时世界的格局,布伦克特虽然看不见什么东西,但靠着导盲犬坐上了英国教育大臣的位置,海伦凯勒眼前虽然一片黑暗,但用心灵的光明写出让世人为着震撼的《我的生命》┅┅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同样是一位身残志坚的伟人,他就是让中国数学走向世界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学习顾迈南所写的《华罗庚》这篇课文,全面认识华罗庚的不平凡人生历程与伟大人格魅力。

二、整体理解课文,概括文章要点

1、课前预习。问题布置:(1)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每一位同学最起码找出五处让你为之感动或印象深刻的句子、段落,并加以阐述说明。

2、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归纳总结,然后准备回答相关问题。

(老师提示:大家可从华罗庚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研究数论得出华氏定理、致力于中华的的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三个方面中传主所体现的行为、精神面貌、学识、成就来开展讨论)

3、问题展示:

(1)经过讨论大家认为青年的华罗庚是如何走向成功的?试从文章中你认为能体现这一点的相关句子或精彩片段。

学生明确:首先,先要讲的是华罗庚先生写过的一句诗,在文章的第一部分诗云: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正好阐明了华先生走向成功的经验总结。爱迪生说过“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勒纳也说过“天才是最强有力的牛,他们一刻不停,一天要工作18小时。”天才出自勤奋,华罗庚用他的一生演绎了这一点,正因为有他不懈的努力,不懈的追求才能换取功成名就,在数学这块领域上做出卓越贡献。

其次,三个场面。“尽管是冬天,罗庚依然在账台上看他的数学书。鼻涕流下时,他用左手在鼻上一抹,往旁边一甩,没有甩掉,就这样伸着,右手还在不停的写┅┅”“┅┅有时入了迷竟忘了招待顾客,甚至把算题的结果当作顾客应付的货款,使顾客吓一跳┅┅大家给他个绰号叫罗呆子┅┅”“晚上在昏暗的菜油灯下进行研究工作”。如果讲刚才上面那句话是从大的方面来阐述,那这里截取的是几个生活细节,是从小的方面来讲,但这可以让我们更真切的体会到什么叫做废寝忘食,什么叫做“最强有力的牛”,华罗庚是用心在努力。用心,同学们,相信大家都听过牛顿因为一心扑在学习研究上而错把墨水当开水喝了下去的故事,人家能成功,正因为他们都能专心致志去做好每一件事。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达到忘我之境界,但并非每个人都能达到,因为人们最难克服的就是心有杂念,而产生杂念的源头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一种懒性。用心是一个人克服本身懒性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相关补充:读大学四年里自修了英、法、德文三门外语;要有熊庆来这样的伯乐┅┅

老师提问:这些都不但体现出他的勤,而且也体现出他的一种拼搏精神,那么大家能不能想到古今中外一些努力拼搏,勤奋好学的一些例子呢?

相关链接:宋朝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废纸就堆了两个房间,写到最后自己是“目视昏近,齿牙几无,神识衰耗”;萧绎皇帝因为某些原因不得不半躺在床上,但他仍坚持学习,即使在闷热的夏天,因为拼命读书最后落得个“肘骨渐现,膝皮尽无”;古时有匡衡“凿壁偷光”车胤裹萤,李密牛角挂书,苏秦引锥刺股,有悬梁苦读的孙敬,还有映雪的孙康,映月的江沁;印度有一位著名的演说家为了练舌头的灵活性,舌头上压块石头不停的做口部运动┅┅

总结:从这些我们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勤奋、拼搏是一个人成功的基本要素。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板书:青年华罗庚成功的途径:勤奋拼搏

(2)文章作者是从不同角度来塑造华罗庚的,刚才我们所讲到的是他的勤奋与拼搏,那课文中还有那些方面的思想品质让你感到由衷的敬佩?

明确:1、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数学,一种执着的追求。成就事业要有执着追求的精神,正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勾践能成功正是他复国的执着信念使然。板书:执着追求

2、勇于向权威发起挑战(指出欧洲伟大的数学家瓦尔登和欧Schleie在1928年确定了一个交换域K上的特殊射群的自同构证明中的一个错误)。勇于挑战。这同样是一种人格魅力所在。板书:勇于挑战

3、他放弃了美国的优越待遇而毅然回国,他回来目的只有一个:建设祖国,为人民服务。这让我们想起钱学森,他也是冲破重重阻碍,突破美国的层层糖衣炮弹才投身于中国的建设。在我们的人生路上有很多两难选择,人很多时候的选择都能充分体现出一个人的本质属性,特别象这种选择。真正的英雄是不管何时何地都把祖国利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更是一种人格魅力的所在。板书:祖国利益、集体利益第一位

4、他发现了陈景润,在面对陈景润提出的意见他并没有暴跳如雷,而是如获至宝,直称“这个年轻人真有想法。”试问作为一个赫赫有名的数学家,他能做到这一点是何等的了得。帮助年轻人,鼓励年轻人,包容年轻人,善于发掘年轻人,他让我们由衷的敬佩,这充分体现华罗庚的虚怀若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真正的大家就是能纳百川。远古时尧把位让给舜,舜又把位让给禹,他们都有虚怀若谷的品行,有过人的胆识,这是优良传统,华罗庚做到了。这是另一种惊人的魅力。板书:虚怀若谷

5、他传播、推广优选法与运筹学,把它们运用于农业生产上,使农民伯伯们大受其益。这除了他一心一意为人民着想外,更重要一点就是我们在读书时要学能为民服务的知识,要做到活学活用,不死读书。我们要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学会“活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要学会把黄金屋搬出来为己用,把颜如玉带回家。这就是活学活用,用知识来利国利民。板书:活学活用

6、最后,引用华先生的一句话“诫之以空,诫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而终”来概括华先生的一生,不空不松,孜孜不倦,坚持不懈是他一生最好的写照。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要学会的也是能做到“不空,不松”,这有很大的难度,但我们应该象朱光潜先生所讲到的“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做到从实而终。板书:从实而终

总结,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从中深刻的感受到华罗庚先生的个人魅力,这是伟大任务的魅力,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应该以他为榜样,好好学习,做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板书:

第3篇:华罗庚(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华罗庚的生活经历,思考华罗庚的生命价值,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

2.把握本篇传记在组织材料和语言上的特点,以便在写作中借鉴和运用

3.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华罗庚的生活经历,思考华罗庚的生命价值,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

(2)把握本篇传记在组织材料和语言上的特点,以便在写作中借鉴和运用

2.难点:

(1)本传记在组织材料上的特点

(2)理解文章中所引用到的华罗庚的一些话语特别是诗句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了解华罗庚的人生经历,感受其高尚品格,汲取人生的教益

(二)教学过程:

1.导入语:

同学们,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最大的兴趣又是什么呢?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说过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华罗庚(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学习以时间为顺序介绍自己或他人经历的写法。

2、注意本文选材的角度;了解华罗庚其人其事,学习华罗庚奋力拼搏、自学成才的毅力和献身科学事业、为人民服务的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要求中的1、2点)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简介作者、华罗庚;初读课文,理清文理。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顾迈南新华社资深女作家,采访对象多为科技界名人和科技界发生的重大事件,作品有《华罗庚传》、《两弹元勋邓稼先》、《丁肇中)--故国情深》等。

2、介绍华罗庚: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85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

(二)整体感知。1、学生速度,梳理思路。

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金坛

1925年金坛中学毕业后就读于上海中华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华罗庚(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作者:顾迈南,当代作家。

二、词语:

署(shǔ)名苏家驹(jū)惨淡扉(fēi)页勤能补拙

莫名其妙怠(dài)慢吴筱(xiǎo)元瘟疫蔓延

一拐一瘸(qué)怜悯(mǐn)停滞(zhì)不前蜚(fēi)声

金瓯(ōu)鹯(zhān)褒(bāo)奖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追溯(sù)赞赏备至商榷(qùe)暴跳如雷如获至宝置若罔(wǎng)闻出类拔萃(cuì)运筹学从实以终

※补充词解:

扉页:书刊封面之内印着书名、作者等项的一页。

勤能补拙:勤奋能够弥补笨拙的不足。

怠慢:冷淡。

蜚声:扬名。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比喻外地再好,也不是适宜长期居住的地方。

备至:完全,到了极点。

商榷:商讨。

如获至宝:好像得到了最珍贵的宝物。

置若罔闻:放在一边不管,好象没听见一样。指不予理睬。

出类拔萃: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底片》(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 解读诗中深刻的哲理性和思辨性。

二、 教学重难点:目标2

三、 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以现实中的底片导入,或者提问学生一些有关底片的问题。

二、 解题:

1、 作者:希姆博尔斯卡,生于1925年,波兰女诗人。199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们为什么活着》《一百种乐趣》《各种情况》《大数字》和《结束和开始》等。

2、 写作风格:以1956年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揭露了法西斯战争的残暴和罪行,热情歌颂了祖国波兰的复兴和建设。

后期:诗歌主题大多涉及人的生存环境和人与历史的关系,人在历史上和自然环境中的位置等重要问题。《底片》属于后期作品。

三、 朗读感知:

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诗中是如何描写“底片”的?

四、 分析诗歌:

1、 作者对底片的影像做了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死水(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陆游在《观书有感》一诗中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小小的池塘之所以清新可爱,全因为有源头不断地为它注入新的活力。活水即流动的水,流动的水不会腐败变质,因为它有生机活力,水中有水草生长、游鱼小虾生存。相反,不流动的水就会因为缺乏生机和活力而变成了一潭死水,时间一长,还会腐败变臭。就像原来的龙湖沟,水变成了一潭死水,臭气熏天。如果让你从它旁边路过,你会有什么反应或感觉?--避之惟恐不及。

但咱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诗却是以“死水”为题的。作者为何要写死水?他笔下的死水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首诗。

二、作者简介。

现代诗人,著名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我们要写闻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善良》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的观点,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加深对“善良”的认识。

2.拓深对善良的思考,学会用一颗向善的心看待纷繁复杂的生活。

3.培养议论文的文体意识,学习理性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逐步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观点,抓住其中的逻辑思路。

教学设想:

学生对议论文的接触并不多,认识比较模糊,实际上还不太会读议论文,更别说写了,而本文又有很多地方不是一下能读懂的,所以,我想通过分步阅读的方式,引导他们由浅入深地理解文中的观点;再以补充论据,提出新见解的方式,深化认识。而这同时也是一次对议论文思维过程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张图片:面对这种情境,你怎样做?为什么?

一种说法:“女人被称善良表示不够漂亮,没有特色;男人被称善良表示没男子气;主管被称善良表示管理不果决,部属被称善良表示冲劲不够。总之,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华罗庚(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华罗庚(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