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河中石兽》阅读练习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 ②棹数小舟,曳铁钯( ) ③湮于沙上( ) 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 、“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刘羽冲偶得兵书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②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④隐。次日伺之,复然。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②干:求见。③沟恤:沟渠。④歘(xū):火光一现的样子。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自谓可将.十万(率领、带领) B.会.有土寇(聚会、会合) C.人几.为鱼(几乎) D.沟洫甫.成(刚刚)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自练乡兵与之.角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几为.所擒 士卒多为.用者
C.使试于.一村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D.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非独贤者有是.心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 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②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22.古人欺骗刘羽冲了吗?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文后所引何文勤的`“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的议论,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4分)
答案:1、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经过 划船 埋没 颠,通“癫”,疯狂 3、(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4、“湮于沙下,渐沉渐深”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求之于上流”
5、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 答案
19、B (3分) 20、BD(4分) 21、①刘羽冲自认为可以使千里荒野变成肥沃的良田。(2分) ②拘泥于古法,不思变通的人愚钝,怎么竟愚钝到这样的地步啊?(2分) 22、没有,因为情况在不断变化,他不懂得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只会死搬书本,所以失败了。对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应该辨证地看待,不应将它看得毫无用处,也不能为它束缚。正确的态度是:既要继承它,又要发展它。(4分)
第2篇:《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第一部分:
1、本文选自 ,作者 是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棹小舟() 曳铁钯() 湮() 啮() 溯流() 臆断()
3、 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 ,理由是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是因为 。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曳: )
⑶湮于沙上(湮:)
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
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众服为确论()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7、翻译下列句子。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第二部分:
(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8.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
9.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
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傎乎(颠倒,即本末倒置)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1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道理:
句子:
(二)揠苗助长
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揠,拔)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人,这里是指家人)曰:“今日病(病,累)矣!予(予,我)助(助,帮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槁,枯萎)矣。
13、解释下列加线的字。
⑴谓其人曰()
⑵其子趋而往视之()
14、说说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
⑴宋人有闻其苗之⑴不长而揠之⑵者(之⑴:之⑵: )
⑵其子趋而往视之(之:)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⑵苗则槁矣。
16、读完这段文字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河中石兽》答案:
1、《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
2、略
3、河水的下游;顺流而下;埋没在河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河的上游;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遂反溯流逆上矣。(意近即可)
4、⑴经历⑵船桨,这里意为划、摇;拖着⑶埋没⑷本义是咬,这里是冲击的意思⑸只
5、略
6、B
7、略
8、⑴指讲学家所说的话⑵代石兽
9、CB
10、C
11、D
12、略
13、⑴告诉,对……说⑵快步走
14、⑴前一个“之”,助词,无实义,后一个“之”代禾苗。⑵代禾苗
15、⑴宋国有一个听说自己的禾苗不长而拔禾苗的人。⑵禾苗已经枯萎了。
16、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符合事物的本身规律。(意思相近即可)
第3篇:河中石兽阅读练习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
(一)文言阅读(15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
盖石性坚重
第4篇:河中石兽 初二练习
《河中石兽》初二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作者
字,(朝代)家。
二、解释加点字: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2、山门圮于河()
3、二石兽并沉焉()
4、阅十余岁()
5、求石兽于水中()
6、竟不可得()
7、棹数小舟()
8、曳铁钯()
9、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10、尔辈不能究物理()
11、是非木杮()
12、湮于沙上()
13、渐沉渐深耳 ()
14、不亦颠乎()
15、一老河兵闻之()
16、凡河中失石()
17、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18、再转不已()
19、遂反溯流逆上矣()()
20、但知其一()
21、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三、按要求用原文回答:
1、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下游,依据是
2、讲学家判断石兽湮于沙中,理由是,,,。
3、老河兵则判断石兽在上游,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