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习俗
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踏青插柳
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清明节还有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清明游乐
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之外,还有大量纯属游乐的风习,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喜爱,如延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和荡秋千等,也还有曾盛行一时,惟今已不复见的射柳和蹴鞠(音:促谷)。
第2篇:清明节习俗
关于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清明》诗,形象地道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在这一时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真实写照。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清明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它不仅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且还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因清明节前后的活动大都与已逝的人相联系,所以清明节又有“鬼节”之称。
位于“礼义之邦”的山东诸城,凡事讲究礼仪。在清明节,诸城人自然也深受中国人重亲情、尊人伦这一传统文化的影响,承袭了各式各样的传统习俗,并融入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在诸城,清明节有大寒食、小寒食的说法。小寒食就是通常所说的寒食,距冬至105天。大寒食即为清明节,一般在小寒食后的两、三天。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将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两节的习俗也逐渐融合起来。在清明节到来的几天里,人们一般采取各种方式来扫墓祭祖,如添土上坟、起骨迁坟、树碑等,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也有人根据自己的实际,举行一些与鬼神有关的仪式,如结阴亲,来寻求一些心理安慰。添土上坟
这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最重要的一项活动,人们多把它放在清明节前三天的任何一天。每到此时,人们往往扶老携幼,来到墓地,通过添土上坟,祭奠先祖。这项活动原来多是由男人来完成,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参加这项活动的人流中也有了女性的身影。的确,怀念先祖,并不只是男人的专利。而且,有的后人中没有男性,就只有靠女性来承担祭祀的礼仪了。添土时,首先要将坟及其四周的杂草清理干净,然后在坟上培上新土,给人一种新鲜的感觉。随后,还要在坟的顶端安放一形似官帽的四方坟头,坟头多是用铁
锹在地上挖的土块。当然立坟头是有讲究的,必须是在先人去世3年才可以。添土以后,人们多在坟前摆上小饽饽、酒、菜肴等供品,烧些纸钱,以表心意。菜肴的数量也有讲究,一般要做7个菜,多为鸡、鱼、豆腐、蛋等有着吉利说法的菜。摆供时,还要不时地将各种供品用筷子夹出少许,分别放在烧着的纸钱上,同时斟酒在坟前,表示让先人享用。添土后,坟墓焕然一新,给别人的感觉是逝者后继有人,家族兴旺。中国人对神、对宗教可能不那么热衷,但对祖先却是感恩戴德,奉若神明。所以,清明节对人们来说显得格外重要。
起骨迁坟
人们习惯将起骨迁坟的时间也选在清明节前,并且要在凌晨天亮以前完成,因为有尸骨不能见天日的说法。起骨前要由“明白人”指引,首先焚烧纸钱,然后由迁坟人(死者的后人)叩首跪拜,随后挖开坟墓,露出墓穴,亮出尸骨(或骨灰盒)。同时将墓穴四周清理干净。再将铡刀背部拴上白布,刀刃贴近墓穴底部,沿坟底部慢慢向前推,这样,尸骨等就自然地放在白布上。然后捧三捧坟土放在白布上,有骨灰盒的要将土放在骨灰盒里,再将白布包起,随后将坟填埋好。最后燃放鞭炮,由死者后人中的长子捧着白布包,来到新的墓地。在事先挖好的新墓穴前,举行一个简单的下葬仪式,将盛有尸骨(或骨灰盒)的白布包按方向恭恭敬敬地放入穴内,便开始填埋——尽管是迁坟,也讲究入土为安,不宜耽搁。填埋完毕,迁坟的人们还要在坟前磕头、烧纸、燃放鞭炮。程序跟殡葬差不多,只不过程序简化一些罢了。
立碑
立碑讲究在父母双方去世三年以后,父母有一方健在不宜立碑,时间最好也选在清明时节。为先人立碑,不仅仅在于风俗,还在于一些家人久居外地,不常回家上坟,怕以后坟头越来越多不便寻找,立座碑等于为亲人的坟茔作个记号。这件事理应由子女承担。立碑原来很时兴,但由于上世纪50年代“大跃进”和后来“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立碑自然也就一度成为不可能的事了。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上世纪80年代起,立碑又渐渐时兴起来。不过,起初的碑都是用水泥抹的,很简单,就刻个姓名,“记号”的功能很明显。而近些年来,碑则多用石料,并越来越讲究起来。在诸城,人们多用大理石、花岗岩和大青石。至于样式,则都是立式的,这样显得高大,好看。立碑时,先是由子女选料刻碑,定好日期。碑刻好后,要将碑用红布裹起来,运到离墓地最近的地方存放。有一种说法,是要将刻好的石碑放在路边,让路人踩踩,可能也是为了吉利吧。清明节来临,人们便在选定的日子立碑。立碑具体时间没有规定,主要根据立碑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立碑时,碑的方向各地有各地的讲究,在诸城一般阳面朝向东南。另外,立碑的费用,只能由子女出,因为立碑尽孝,别人谁也代替不了。碑立好后,家人也要在碑前磕头、烧纸、燃放鞭炮,以表敬意。结阴亲
结阴亲也叫“冥婚”,是指一些人为未成亲就死去的年轻人寻找夭折的异性合葬,使他们结为“夫妻”。结阴亲也要选在清明节前三天以内的任何一天,在天亮以前将两人的尸骨合葬在一起。虽是结阴亲,但程序却和活人结婚一样,订亲、过礼、迎娶一样都不能少。举行过结阴亲的两人,便有了“夫妻”的名分,两家也因此结为“亲家”,死者就可以等同于成人。这种做法在旧社会较为普遍,迎合了有些人“家族坟地没有孤坟”的心理。但由于这种习俗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某些陋习,有的还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不值得提倡。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结阴亲”这种习俗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虽然有些习俗已随着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为人们所淡忘,甚至有些已成为陋习,为现代人所摒弃。但作为曾经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人们的生活习俗总能从某个角度或侧面反映整个民族的文化脉络。清明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全民参与追念先祖的节日,犹如一条永不开裂的纽带,将中国人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第3篇: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习俗
关于清明节习俗,我的印象就是吃煮鸡蛋,荡秋千,扫墓。
离万松山(鲁中革命烈士陵园)近,小时候的清明节,老师带我们去扫墓。虽然口头上喊着什么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革命传统之类的口号,心却被春游和煮鸡蛋吸引着。万松山前绕着小汶河,山上松柏翠绿,在春回大地的清明时节,可以想象景色是多么美好。你想,被严寒桎梏了一冬的孩子,来这里扫墓,该是多么的幸福啊......跟孩子们相比,山上的松树和河边的柳树就遭殃了--家家户户的磨眼里、门口都要插松枝和柳枝。孩子们就趁扫墓的时候,把树枝折回家。那时不懂插这些是为了纪念谁,就知道把柳笛和松笛吹的不亦乐乎。
秋千好像是清明节才有的游戏。我们那里叫“悠千”。找两棵靠的近的大树,一根粗绳子,让有力气的大人给拴好,几个孩子便有了自己的天地。一根绳子也让孩子们玩得花样叠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