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优秀教案
2006-06-13 12:15:45|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长亭 送别 张生 曲文 碧云天 |举报|字号 订阅
【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教学重难点】
1、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导语设计]
1、导语1
同学们都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吧。为什么这部影片能够风靡全球,深深地打动无数人的心呢?它讲述的只是贵族少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的爱情故事,但是它演绎出的却是一种人性的美,一种无私的爱。
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爱,在幻想里,比在现实中更真实;爱,在回忆里,比在现实中更美好;爱,在舞台上,比在现实中更有价值。”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板书)。它讲述的就是相国千金小姐崔莺莺与穷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
2、导语2:
世间最令人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古往今来,留下了多少送别的诗词歌赋。而长亭历来就是离愁别恨的一个载体。柳永的词《雨霖铃》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的《送别》有“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我们今天要学的《长亭送别》第一、四部分也称得上一曲抒写离愁别恨的绝唱。有人称它是:浅雅的水墨画,真挚的抒情诗
[作者简介]
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当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编撰杂剧 13 种,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 贩茶船 》、《 芙蓉亭 》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背景简介]
[课文学习三步法]
第一步:学生朗读,圈点、勾画疑难点。
第二步:老师答疑解难。
第三步:强调重点知识:
1、基础知识点:
⑴、重点字词:
①、读音: 筵(yán)席 余荫(yìn)蹙(cù)愁眉 经忏(chàn)杯盘狼藉(jí)保揣(chǎi)身体 憔悴(qiáocuì)暮霭(ǎi)胸臆(xiōngyì)
②、词语:
倩疏林 萋迷 今宵 靓丽 挣揣 罗帏 菁华 遮蔽 腈纶 敝衣 狼藉
筵席:宴饮的酒席。
蹙愁眉:皱着眉头。蹙:皱、收缩。
杯盘狼藉:指饮宴后乱七八糟的样子。藉:践踏,凌辱。
金榜:古代科举殿试录取时,发榜公布的文告。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容不好看,精神不振。
胸臆:文中指胸膛,亦可指心里的话或想法。
2、分析故事情节:
⑴、与课文相关前奏:
通常被称作“长亭送别”的第4本第3则,是王实甫《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在第四本第一则“酬简”和第二折“拷红”中,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同张生私下结为夫妻的决定性一步。这种出于男女双方真诚相爱的自主选择,使封建礼教的维护者老夫人十分震怒,因此她拷问红娘严加追究。但红娘抓住了老夫人理亏的要害,非但拒不认罪,反而条分缕析,历数老夫人过错,使她不得不承认既成事实:“待经官呵,玷辱家门。罢罢!俺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与了这厮罢。”但是,老夫人又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强令张生“明日便上朝取应去”,并声称“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着新的威胁。“长亭送别”紧接第二折,所表现的正是同老夫人激烈斗争中取得胜利后的这又一次曲折,写莺莺、红娘、老夫人等到十里长亭为“上朝取应”的张生饯行。这折戏以别宴前后为时间线索,主要通过精心安排的十九支曲文,集中刻画了莺莺送行时的心绪。它在读者和观众面前展现的是一卷情景交融的别离图。倍增烦恼的暮秋天气,是这卷别离图的背景。
⑵、课文情节:
《长亭送别》一折戏因系老夫人以“相国门第不招白衣女婿”为由,硬逼张生赴京赶考,得中状元后才得与莺莺完婚之故,恩爱情人的分手才显得特别缠绵感人。
戏由三个紧密衔接的场面组成:
一、赴亭惜别;
二、把酒饯别;
三、残照离别。
三个场面,共十九支曲文,将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了莺莺送行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结构如图:
一.“暮秋天气”、“离人伤感”---底色和基调;
①“西风黄叶”“意痴心醉”---各自暗相思
二.②“合欢未已”“眼底空留”---重情轻名利
③“两意徘徊”“泪眼愁眉”---意恐迟迟归
三.“夕阳古道”“烦恼填胸”---怎一个愁字了得
3、分析人物形象与人物性格:①②③④⑤
⑴、莺莺:叛逆 倔强,一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爱情生活的多情钟情的女子。
莺莺是本折一方面描写了莺莺依依不舍的痛苦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莺莺重情轻利的思想。她为离别而悲啼愁苦,痛极之际,竟埋怨张生忘旧情而轻远别。这种埋怨正是爱极痛极的一种变态心理,是一种深情的痴语。莺莺既倾诉着内心的万种离愁、无限幽思。又流露出怕被遗弃的痛苦心理。此时此刻,莺莺该有多少肺腑之言要说,然而她对“怜取眼前人”的临别赠言,其实正是她内心隐忧的曲折吐露,也是当时社会中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的悲剧在莺莺心灵上的阴影的反映。在莺莺看来,状元及第并不值得羡慕,最重要的是夫妻并蒂相守。而事实上张生应试是被逼的,他们的分离乃是封建势力的压迫所致。因此莺莺发出了对封建势力的怨恨。莺莺还进一步把怨愤指向那可恶的名利思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世俗的名利观念造成了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而莺莺却对这种虚名微利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与痛恨,这就把莺莺的思想感情由一般的离别之苦,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附:
莺莺“怕”什么?
怕“停妻再娶”;怕“金榜无名誓不归”。
为什么“怕”?
莺莺的担心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有现实基础的。
莺莺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及时代局限性:莺莺的倔强表现了她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反封建精神,但是我们也可以窥见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气氛自己命运的痛苦。
4、主题:
《长亭送别》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她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动人心弦的离情歌。反封建礼教,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5、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⑴、曲文美:
①、意美。
从戏剧内容看,意美就是准确、生动、形象地表现性格。意美也可以延伸为意态美,意美还可以拓展为意境之美,“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等句表面上写倚楼观景,实际上大有深意。
②、形美。
形与意实为表里,相互依存。从戏剧形式看,曲文中方块字的排列,组合有其独特的魅力,对称的是整齐的美,不对称的是参差的美。不要把排比、对仗、骈四俪六之类看成纯粹形式主义的劳什子,那是汉字独具的建筑美。又因为舞台上的曲文有赖于听觉的鉴赏,所以形美更包括声韵格律的音乐美。古典曲文十分讲究句式、节奏、平仄、四声、押韵、衬字等等。“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等句形声兼备,谓为形美。
③、神美。
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使曲文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那是曲文的最高品位。神美的神,可释为神韵。神美往往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古往今来词家甚少得之。“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传说王实甫写至此处呕血而亡。事涉无稽,但这支曲子的神韵确实如风如水,可以感知、认同。
⑵、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
全折运用了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等结合,因情随物而设。例如,“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地表现感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都是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用了“红泪”和“青衫泪”两个典故,是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是夸张、比喻和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作品中的夸张描写,大都将人物感情寄附于客观事物,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叨叨令]一曲,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韵的回环往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⑶、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
作者善于把典雅凝练的古代诗词与通俗流畅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从而形成清丽华美、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
作品融入了不少古代诗词的语句,其特有的语义、情味和表达效果与剧中语境相契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例如,[端正好]中的“碧云天,黄花地”,化用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碧云天,黄叶地”语句,并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引用苏轼《满庭芳》词原句,形象地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耍孩儿]中“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词中“未饮心如醉”之句,一字之易,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作品还融入了大量运用民间口语,吸收了不少的方言词和俗语,而且善于将民间口语加工为富于文采的文学语言。例如[滚绣球]一曲的语汇、语句都具有民间口语的风格,可以说是口语的韵律化,通俗自然、生动活泼而又富于文采。
[课堂作业]
[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主要情节: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感情变化:痛→恨→怕→念
崔莺莺:轻功名 重爱情 叛逆 倔强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景: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霜林染醉
交 融(烘托气氛 诗情画意 化用诗词 加深意境 促人想象)
情:痛(愁苦,怨恨)
[资料集锦]
1、比较阅读:
杜甫《登高》
范仲淹《苏幕花》
苏幕遮(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本篇写旅次乡愁和离情别恨。上片写景。“碧云”,写出了秋高气爽的天气;天连水,水连山,山连草;天接云,水接烟,山接斜阳。自上而下,由小到大,由近及远,呈现出一派俊爽空灵的境界;下片言情。头两句承上启下,极言相思之情的挚着、深沉。从第三句开始,句句用映衬手法。“好梦留人”,说明除酣梦之外,整日为相思别情所困扰。“明月楼高”,以美好的事物来反衬,突出离人的孤寂。结尾又推进一步,暗用“举杯浇愁愁更愁”诗意并巧妙地通过“愁肠”把酒滴转化成泪滴。形象地说明离愁别恨已无法排遣。
晏殊《喋恋花》
张继《枫桥夜泊》
2、写“愁”的诗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煞][收尾]两支曲子,便刻画了莺莺的这种怅惘情景和依依心情。“夕阳”一句,看似平易,含情极深。夕阳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
“长亭送别”并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作者将艺术触角伸展到真实描摹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上的莺莺的心灵深处,细腻而多层次地展示了“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内涵-----交织着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离别”的亲人的百般依恋,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别离的无限悲戚,对逼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强拆鸳鸯在两下里” 的做法的深深怨恨,对当时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爱情悲剧的不尽忧虑;同时,也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一复杂心理内涵的纯净的灵魂美。
第2篇: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
临朐一中
张秀娟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戏剧语言,把握人物的情感变化,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
2、鉴赏戏剧语言,欣赏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教学过程
一、导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几句诗句,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送别”。送别是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材,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部有关“送别”的戏剧作品——《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
二、检查预习出示幻灯片:
迍迍()
金钏()
靥儿()
搵()泪
玉醅()
白泠泠()谨赓()一绝
谂()知 学生读字词,教师明确。
三、明确目标
四、分析形象
1、熟悉课文内容,明确文章结构 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师提示:崔莺莺送张生进京应考,在哪里送别?(长亭)用什么方式送别?(饯行)他们直接到长亭开始饯别的酒宴吗?在开始饯行之前,他们在哪里?(前往长亭的路上)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酒宴结束后,他们又做什么?(分手,送别)
以“长亭”为中心,可以把文章的情节划分为三个场景:长亭路上,长亭饯别,长亭分别。
本文的情节并不复杂,但送别从来都是一件伤感的事情,更何况对于张生莺莺这样的热恋中的男女。因而这一分别,自然是百般滋味在心头。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女主角崔莺莺的内心世界,看一颗敏感多情的女儿心。
2、明确人物的心理变化
出示幻灯片
请一位同学读【滚绣球】【朝天子】【二煞】三支曲子。其他同学从这几支曲子中找出可以反映崔莺莺在送别时心理变化的关键词语。
(通过小组交流,明确每支曲子的关键词。)【滚绣球】学生找出关键词——恨。
在这支曲子中“恨”出现几次?明确:第一次“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这是恨什么?(相见恨晚,但分别太快)第二次“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疏林”把“斜晖”挂住的目的是什么?(让时间停驻,让分别来得再晚一些,与张生再多相处一会儿,就可以晚一些面对离别之苦了。)第三次“此恨谁知?”这是因什么而产生的恨?(听得道一声“去也”,遥望见十里长亭。也就是因离别而产生的“恨”)恨的结果或表现是什么?(松了金钏,减了玉肌。这两句用了夸张的手法,极力表现了崔莺莺因离别而产生的心力交瘁。)
这支曲子中的“恨”都是因离别而产生的,因而这种“恨”是“离愁别恨”(板书)。而且,离恨越强烈说明了崔莺莺内心的爱越深越重。【朝天子】学生找关键词——恨。
这支曲子中的“恨”与【滚绣球】中的“恨”是否一样?(不一样。这支曲子选自“长亭饯别”的场景,在座的除张生、莺莺外,还有老夫人、长老、红娘,因而那些离愁别恨的话不好直说。在长亭路上已经为离别而非常痛苦的莺莺,此时连这些话都无法向心上人倾诉,因而此时的恨应该是一种怨恨。)那么把一对有情人拆散的究竟是什么?(“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表明了崔莺莺对待功利的极度轻视和淡泊。)
这支曲子中的“恨”是崔莺莺对拆散自己和张生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的怨恨,因而这种“恨”是“怨恨功名”(板书)。为区别【滚绣球】,我们可以明确这支曲子的关键词——怨。
【二煞】学生找关键词——怕(忧)崔莺莺“怕”的是什么?(“停妻再娶妻”“一春鱼雁无消息”“金榜无名誓不归”“见了异乡花草,再似此处栖迟。”)按常理,在情人分别之时,外人都离开了,两人可以说一些情话了,可为什么莺莺在这里非要说她的“怕”“忧”呢?莺莺的“忧”“怕”有没有道理?(张生得中与否都是对他们爱情的巨大考验:如果落第,老夫人不会承认这个白衣女婿,如果得中,张生又极可能成为高门望族的择婿对象。如果张生不是忠厚至诚的君子,那么崔莺莺弃妇的命运就是不可避免的。应该说这种怕被抛弃的心理是当时女子很普遍的心理,只不过两情相悦时,人们往往会暂时忘记,一旦离别在即,它就会凸显出来,让人不安。莺莺是一个多情的女子,自然也不能例外,所以最后分别时刻,莺莺内心又平添了忧虑。)
这支曲子中,莺莺的“怕”显示出它对未来的忧虑,因而是“忧怕未来”(板书)。
3、人物形象特点
在短短的一折戏中,莺莺的内心有恨,有怨,有怕,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她的内心经历这样的波折起伏呢?在她身上,有没有让你非常感动的一面?从这三个字中,可以看出崔莺莺是一个怎样的女性?
明确:莺莺在送别张生时的依恋、痛苦、怨恨、忧虑,都是与她美好的爱情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崔莺莺的恨、怕说明她非常看重爱情,在她心中爱情高于一切;而对功名利禄的怨恨、蔑视,则是莺莺身上的极为可贵的品质,她对张生的爱,是互相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因而,崔莺莺是一个“重爱情,轻名利”的女子。
五、欣赏意境
王实甫确实是一位写人的高手,他塑造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直到今天仍然让我们感动,他笔下的纯真的爱情直到今天仍让我们憧憬。同时,王实甫的戏剧还有一个极为鲜明的特征,就是他的戏剧富有诗意,语言典雅。有人曾把他的《西厢记》称作古典戏曲中的“花间美人”。我们通过《长亭送别》中的几支曲词,来领略一下王实甫为我们创设的一个充满着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出示幻灯片
学生齐读,再找一位学生诵读。
这几支曲子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将这几支曲子扩展成写景的文字。(任选其一)
(学生读所写文段,其他同学闭眼想像画面。)
【端正好】这幅画面有什么特点?(凄凉、惆怅、凋零、衰落)【脱布衫】这幅画面有什么特点?(萧条、衰败)【一煞】这幅画面有什么特点?(苍凉、怅惘、寂寥)【收尾】这幅画面有什么特点?(苍茫、衰败)
这几支曲子中的景物有何共同特点?
都选取秋天特有的景物,且突出一种凄凉衰败的意境。如“黄花”,即菊花,这是一种在深秋临霜开的植物,在寒冷中开放又在更寒冷中凋零。周杰伦的《菊花台》中有“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李清照的《声声慢》有“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醉花阴》中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除此之外,“衰草”“残阳”也都代表着一种凄凉,萧条。
看到这样的景物,崔莺莺的内心情感又是怎样?
崔莺莺此时正因离别而愁苦感伤,看到这样的景物,心中的愁苦自然加倍。生活中我们也有这样的体会:心情不好时,若窗外秋雨绵绵,心情会更加糟糕;心情好时,窗外的阳光灿烂则更加令人神清气爽。
明确:这四支曲子中所描写的均是充满哀伤的景物,而人物内心此时也是悲苦万分。“一切景语皆情语”,以哀景写哀情,这正是景情关系中的正面衬托,起到的作用是“烘托渲染”(板书)
要想更好地把握景物描写中营造出的意境,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就是背诵。请同学们从中选取一支曲子,当堂背诵。
(3分钟后,请学生有感情的背诵,加强对曲词的理解。)
《长亭送别》中这四支曲子中的景物描写,恰恰是崔莺莺情感的外在体现,眼前的景物和内心的情感交织在一起,真正产生了一种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有人说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动人心弦的离情歌,此言实不为过。
六、拓展延伸
我国近代著名的艺术大师、高僧李叔同(弘一法师)曾经选取【一煞】中“夕阳”“古道”等意象,创作了一首歌,名字就叫《送别》,我们一起听一听这首歌,同学们可以一起哼唱,并体会其中景情的关系。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明确:这首歌表达的是一种与朋友分别时忧郁、感伤的情绪;歌中选取“长亭”“古道”“晚风”“夕阳”等萧瑟感伤的景物,烘托渲染了一种离别的愁绪。此外,“芳草”这意象,并非意味着茂盛、生机。李煜的《清平乐》中有“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更生”,芳草连天,表明离愁不断。
从《长亭送别》和李叔同的《送别》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在表达情感时,往往不是直接表达,而是借助一些外物,把情感烘托渲染出来。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也可以借鉴这种手法,不管表达内心的悲伤、喜悦,都可以通过对景物的描摹,来烘托、渲染你的情感。
七、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跟随王实甫认识了一个可爱、倔强、执着的莺莺,也领略了古典戏曲中诗情画意的唯美意境。而这也只是窥豹一斑,《长亭送别》中还有许多许多值得我们品味、欣赏的亮点,希望同学们课下继续学习。
八、、课后作业
1、背诵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四支曲子。(必做)
2、课后搜集与“悲秋”主题有关的古典诗词,思考其中景情关系。(选做)
2、阅读《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思考崔莺莺和朱丽叶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选做)
此刻,窗外已是夕阳西下,暮霭沉沉的时刻,与同学们短暂的相处之后,我们也要迎来分别。在这分别时刻,我想用一首歌表达我内心的感受,希望大家也跟我一起唱。(唱《送别》)希望这一次的分别,能够成为下一次相聚的开始。谢谢大家,再见!
板书:
长亭送别
离愁别恨——怨恨功名——忧怕未来(人物形象)以哀景写哀情——正衬——烘托渲染(情景交融)
第3篇:《长亭送别》 教案
《长亭送别》 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王实甫作为“文采派”代表的戏曲语言特点。
2、学习情景交一融,运用景物气氛描写来烘托戏曲人物形象的写法。
【能力目标】
1、能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本剧语言的诗情画意之美,并正确赏析用诗词典故对人物感情与性*格的表达效果。
2、能够根据剧情正确分析概括人物性*格及主题。
3、能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提高欣赏戏曲语言艺术的品位。
【情感目标】
能正确认识封建家长制与礼教思想对青年男一女爱情婚姻的压制与残害,能欣赏张生和莺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及叛逆性*格。
第一课时
一、由柳永〈雨霖铃〉导入。
全词中心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对爱情执着追求,胜过荣华富贵的名句:
次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以特殊时间、地点与景物衬托离愁悲苦
第4篇:《长亭送别》教案
淮安市新马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学案
《长亭送别》启发性学案
备课:杨文婷 审核:许长宇
学习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
2.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
3.认识崔莺莺的形象;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4.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学习重难点:
1.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多种修辞方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2.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及对当代年轻人的指导意义。学习课时:二课时
预习案
一、文学常识(见补充材料)。
二、初读文本,了解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课文开头至“凄凄惶惶的寄”。(1)北雁南飞
南:名词作状语,向南(2)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倩:请,央求
第5篇: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主旨。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理解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教学重点:主旨和情景交融的特点。教学难点:情景交融的特点。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解读赏析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作者作品并梳理文章内容 一.导入: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关汉卿的《窦娥冤》,了解了元杂剧中的一个个性鲜明、敢于反抗的妇女窦娥的光辉形象,今天我们将学习了解元杂剧中另一个勇于反抗现实的妇女崔莺莺的形象。
二.介绍王实甫和他的作品: 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三、检查预习略 四.理清剧情结构:
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素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
第6篇:长亭送别教案
“眼镜与境”为你分享20篇“ 长亭送别教案 ”,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长亭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3.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数
4.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问答法、合作探究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
1、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2、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教学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西厢记
第7篇:《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
指导思想:
积极贯彻我校新课改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师生互动,学习并感受古典文化的诗情画意,初步让学生学会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努力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设想:
1、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唤起旧知,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
第8篇:《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
预习题目 :结合注释,了解《西厢记》的故事梗概。
1. 划分层次。
2. 选择自己喜欢的曲子背诵并鉴赏(不少于三支)
3. 概括莺莺在本折戏里面的心理。
4. 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5. 找到并重新背诵柳永的《雨霖玲》。
教学目标:
1.赏析本文写景、抒情的手法
2.概括莺莺在这折戏里的感情
3. 把握全文的主旨
重点难点:
情景交融手法的理解把握。
[整体把握]
《西厢记》突破了杂剧一本四折的形式,是五本21折的连本戏。《长亭送别》,共十九支曲文,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场面。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别张生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局部分析]
一.送别途中(长亭路上)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端正好] 其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是怎样情景交融的?
(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