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分数(苏教国标版三年级教案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2-12 21:53:3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认识分数(苏教国标版三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三年级(上册)教材98页~100页。

教学要求: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表示,从而理解分数产生和分数的意义。

2、能用操作的结果来表示分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3、通过平均分以后怎么表示结果的研究,让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体验创造的乐趣,培养学生创造的意识。

教学重点:12的意义。

教学思考:

分数的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及四则计算以后学习的新的知识,是对数的一次拓展,是学生认识数的一次飞跃,同时又是学生学习小数的基础。学生对分数并不陌生,多数学生都对分数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感性的,并没有把握分数的本质,所以教学时既要利用学生对分数有一定认识的基础,更要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本质,把学生的生活数学提升到学科数学的层面,实现知识和思维双提升。

数学上有各种不同的分数,但是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或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就是分数。教学时要注意抓重点,第一个分数12应当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因为它既是一个最简单的分数,也是课堂学习的第一个分数,通过对12的深入研究,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过程、把握分数的本质属性,建立起准确的分数的概念,为学习其他分数奠定坚实的思维基础,学生应用12的思维基础进行思考,就能自己完成分数意义的建构。

由于三年级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所以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直观图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把分数与具体的直观图形建立联系,建立起分数的表象,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构想:

一、通过分食品使学生感知在平均分时不能得到整数结果,要表示这样的结果就要改造一种新的数表示,于是就产生了分数,使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过程。

二、通过对半个苹果表示方法的研究,通过用不同方法表示半个苹果,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并对各种表示方法进行优化,渗透优化是数学研究思想。

三、通过折纸表示一张的12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知折的方法不同、一半的形状不同,但是都可以用12表示,再通过为什么都可以用12表示的研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12的意义,建立起准确的分数的意义,为后面分数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通过让学生研究:还可以表示一张纸的几分之几,使学生明白通过折纸不但可以表示一张纸的12,还可以表示14、18、13、……,拓展分数的范围,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那么知道我们要学习什么知识吗?(分数)

师:那么对分数熟悉吗?有什么要说的吗?(你想到分数可能与什么有关系?或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学生说)

师:好!我们今天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走进分数世界。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提问,既可以知道学生对有哪些了解,又可以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二、创设情境,引出分数

1、平均分食品得到整数

师:记得今年的春游活动吗?秦老师拍下这样一幅照片,请看:同学们正玩得高兴,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中午,薛文君坐在草地上正苦着脸呢!我想一定他的肚子饿了!我们再来看王欣怡正笑眯眯的看着秦老师呢!因为她知道秦老师要分发食品了!那么老师给他们俩发哪些食品了呢?请看(课件出示:四个桔子、两瓶口乐、一个大蛋糕)

生:四个桔子、2瓶可乐和一个大蛋糕。

师:他们怎么分这些食品才最合理、最公平?

生: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对!平均分最合理、最公平,你打算先分什么呢?

生:……(选择先分4个桔子)

师:把4个桔子平均分给2个人吃,每人分到几个桔子?

生:每人2个。(课件演示:每人分到2个桔子)

师:下面我们来分什么?(可乐)每人分到几瓶?

生:每人分到1瓶。(课件演示:每人分到1瓶可乐)

师:对,通过平均分我们知道了:每人分到2个桔子和1瓶可乐,像上面的1和2这样的数,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板书:整数),除了1和2外整数还有哪些?

生:还有3、4、5、6、7、……

2、平均分不能得到整数

师:我们最后来分这个大蛋糕,怎么分?

生:还是平均分?(课件演示:平均分成2份)

师: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到多少个蛋糕?

生:半个蛋糕。(课件出示:每人分到半个蛋糕)

师:每人分到半个蛋糕,那么这半个蛋糕可以用我们学过的整数表示吗?

生:不可以。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个人分到半个蛋糕,也就是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数表示了(板书:不能得到整数),也就不能用整数1、2、3、4……表示了。

师:不能用整数表示了,那么又怎么表示半个蛋糕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一会儿,把想出的方法写下来或画出来。然后让同座位的同学交流一下,最后全班汇报。

师:谁来汇报,你是怎么表示的?(学生上来展示)

【可能有三种方法:一、用图表示;二、用汉字表示:一半、二份中的一份,二分之一;三:阿拉伯数字表示12……】

分别研究(出现一个研究一个):

⑴图形表示:

你画的这个图是什么意思?(把蛋糕平均分成……),你们认为他画的怎样?为什么?

板书:平均分成2份,

⑵汉字表示:“一半”是什么意思?

“二份中的一份”是什么意思?是随便分成两份中的一份吗?怎么分?

“二分之一”又是什么意思?“二”表示什么?“一”呢?把“二分之一”连起来说呢?

⑶数字表示:12是什么意思?这个2表示什么?这个1呢?这条线呢?把这个12完整地说说什么意思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应用以有的知识、智慧、思维方式进行适当的创造,使学生了解分数怎么产生的,同时让学生研究表示半个蛋糕的方法不同,但是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使学生明白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知道分数的产生过程,同时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小结:同学们真的很聪明,居然想出了这么多方法表示半个蛋糕:有用图形表示的,

有用汉字表示的,也有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的。

请同学们下想一想:虽然有很多

★★★问:方法表示半个蛋糕,表示的形式不同,但是这些表示方法有相同的地方吗?怎么相同?(都是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

板书:其中的1份是12

师:你喜欢哪种表示方法?为什么?(最大可能是用12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表示方法的比较和优化,使学生了解一些数学研究的方法,明白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用12表示的简洁性。)

总结:从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一半,也就是半个蛋糕,表示半个蛋糕不可以用以前学习的整数表示,我们可以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半个蛋糕,也可以用汉字表示半个蛋糕,也可以用阿拉伯数字12表示半个蛋糕,但是用12表示最简便,我们把像12这样的数叫做分数。

★★★问:12表示什么意思?

3、反例验证:出示:其中的一份是12吗?为什么不是蛋糕的12?

4、研究12的写法、读法、各部分名称:

⑴写法、读法:

师:那么12那么写呢?(略)

怎么读呢?

⑵各部分名称:

师:这个2叫做什么?1叫做什么?这条线叫做什么呢?请打开书98页,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板书:分数线、分母、分子。

师:这条横线表示什么意思?这个2表示什么意思?这个1呢?

三、深入研究,把握本质

1、折纸操作,把握本质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一个蛋糕的12,就是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

12块蛋糕。好!现在老师手上有一张长方形的白纸,你有办法表示这张纸的12吗?

然后课件出示:拿一张长方形的纸,折一折,把它的12涂上颜色。

师:好,请你们用自己的长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

学生动手操作。然后展示成果。

可能有三种方法:课件出示:

★★★师:看到这三个图,那么有问题要问吗?

(课件出示:阴影部分的形状不同,为什么都是长方形的12?

讨论: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啊:第一个图是竖着分的,一份是12;第二个图是横着分的,一份是12;第三个图是斜着分的,一份也是12。老师弄不明白了:怎么形状都不同,为什么都是这张纸的12呢?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折12的动手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12的含义:只要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气愤就是它的12,与一份的形状没有关系。)

师:你们明白了吗?谁再说说:分的形状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12表示?

2、再折分数,建构分数意义

师:刚才我们用折的方法表示这张纸的12,请同学们想一想:用折的方法除了可以表示这张纸的12外,还可以表示这张的纸的几分之几呢?

课件出示:用长方形的纸还可以折出哪些分数?

想让学生思考一下,再让学生去折纸表示分数,最后汇报:

【可能有14、18、13……让学生折几个分数(注意:有的分数不太好折)。这是怎么想的?(学生说道理)】

师:你折出了几分之几?(……)还可以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学生说一个分数,让学生说应当怎么折?)

课件出示:先出示14的3个图,再出示13的图、18的图,最后出示12的3个图

小结:要表示几分之一,我们只要把这张纸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1份就是这张纸的几分之一。

3、比较分数的大小。

师:那么你能看出这些分数的大小吗?

12131412

18141214

四、巩固练习,消化提升

1、书上99页的1、2(课件出示题目,学生打开书,做在书上)

2、出示下图:好下面看这个图形(出示一个长方形),这是一个长方形,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出示:1)

出示下图:你知道图中阴影部分可以用几分之几表示?(课件出示12)为什么?

出示下图:图中的阴影部分可以用什么数表示?是13吗?怎么检验?(出示13)

出示下图:图中的阴影部分可以用什么数表示?是16吗?怎么检验?(出示16)

出示下图:这个图中的阴影部分可以用什么数表示?是不是呢,我们看一看?(验证后出示15)

五、分数介绍,拓展知识

师:其实分数不是现代数学的产物,人们在很早以前就研究分数了,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代埃及研究的是什么分数呢?请看屏幕,那么知道这个分数是什么吗?

1、古代埃及只研究分子的1的分数

1415

师: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你?我们来看屏幕:那么知道这个分数又是什么吗?

2、我国在2000多年前就研究分数了!比古代印度还早400多年!

我国古代是用算筹表示的:就是现在的分数:

25

六:课堂练习

100页5、6

七、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那些知识?

板书设计:

认识分数

平均分不能得到整数

用分数表示

画图表示:

文字表示:一半

二份中的一份

二分之一

阿拉伯数字表示:12

第2篇:认识分数(2篇)(苏教国标版三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98--10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都是1的几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圆纸片、正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讨论揭题

1、故事引入: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课件演示)你愿意帮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生交流:“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请拍手表示!”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2”(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瓶?”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1”(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无法拍手表示半个)“你会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吗?”

(学生尝试,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入1/2)

A:(学生中没有用1/2表示)谈话:你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这个蛋糕的一半,说明你们都很有办法,不过,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简便而且科学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时,可以用1/2来表示。(课件演示)

B:(学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谈话:“1/2是什么意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认识、强化平均分)“你在那里见过二分之一?”(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以肯定。并结合课件演示,介绍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家族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二、认识分数、操作深化

1、(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谈话:这一半蛋糕是这个蛋糕的1/2,那么,另一半蛋糕又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指名板书1/2)为什么也用1/2来表示?(学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样吗?(课件演示)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2、谈话: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课件演示,学生读)

3、谈话:“分数该怎样写呢?”(如果是B种情况,让学生讲,师补充;如果是A种情况,师讲解并示范)“写这个数的时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两份)“2就写在横线的下面,这半个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写在横线的上面,这就是分数1/2的写法。”“你们想试一试吗?”

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写1/2,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写的,检查一下谁写得更标准、更漂亮。

4、谈话:我们已经会读、会写1/2了,想不想动手做一个1/2呢?

活动要求:拿出老师发的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涂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学生的作品贴在1/2下面。

“还有谁与他的折法不一样的?”

提问:他是这样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的,涂上其中的一份表示1/2,可以吗?还有不一样的吗?(选择不同表示形式的作品也贴在1/2下面)

5、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谈话: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其它的分数吗?

(1)(课件出示第1题)学生读题目。

指导完成第1幅图。“这幅图是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几份?这其中的一份怎样表示?请在括号里表示出来。”“你是怎样写的?为什么用1/3来表示?”

其余几幅学生独立填写,完成后集体反馈。“怎样表示?为什么?”

(2)(课件出示第2题)学生读题目。

交流:你选第几幅图?为什么?其他三幅图有什么问题?

强调:只有把一个图形或者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才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1、教师板书:1/2、1/4、1/8,让学生读出各数。

谈话:“看到这三个分数,你能说出它们谁大谁小吗?”(学生猜测,交流)“究竟谁说的有道理呢?需要大家动手来验证一下,请从老师为你们提供的学具里选择合适的学具,折一折,比一比,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的发现。”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2、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3、5题。

(1)、(课件出示第3题)谈话:三张纸条的长度怎样?(一样长)

第一张纸条全部涂色,该怎样表示?

第二张、第三张纸条的涂色部分会表示吗?(生答,师演示)

你能根据三张纸条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较出这三个数的大小吗?

(2)、(课件出示第5题)指名读题目,并说出题目的要求。

学生独力完成,集体反馈。

四、延伸拓展、总结评价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图。

谈话:这次的黑板报有哪些板块?《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哪一部分大一些?

谈话: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分数,我们的生活中不光有整数,也有分数。

2、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今天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觉得还要学习什么样的分数?让我们课下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分数,好吗?

【课后反思:】

这节课作为区课改实验观摩课,经过多次修改拿出来后,获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作为本节课的实践者,我感觉有两方面做的比较成功:

1、情景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对新知的探索中。在设计本节课时曾设想,怎样才能让新课的引入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呢?经多次“磨课”后,选择了让学生拍手表示物体平均分后的数量.这样一来,表示“半个”就不可能再用一个手指来表示,而需要想其它的办法.课堂上学生的出色表现是令人惊叹的,他们在短暂的思考后,有的是把一根手指弯着出示,有的用另一只手挡住或握住另一只手的半根手指,还有的干脆说:没法表示,就写两个字--半个。这时老师提出:“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可以用0.5表示,也有学生提出用分数表示,还有的说用二分之一来表示,老师都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黑板上用数表示出来。然后老师有选择的告诉学生:“0.5可以表示半个,这是小数,以后会学到,而像这个数(指二分之一)叫做分数,也可以表示半个,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结合课件老师向学生介绍了分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学好数学的热情。

2、在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使学生会“做数学”。在进行“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猜想1/2、1/4和1/8哪个大,哪个小,然后为他们提供试验材料,鼓励他们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折、涂、比和交流中明确了对于同一个物体(或同样大小的几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一份的数就越小,所以1/2﹥1/4﹥1/8。这样一来,学生对分数的意义以及大小的比较的理解会更深刻,对探究数学的兴趣会更大更浓。

由此使我想到:只有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代学生设计教学,才会真正落实课标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3篇:分数的初步认识(苏教国标版三年级教案设计)

1、结合具体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能结合直观图形,初步学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通过开展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对“平均分”及分子、分母含义的充分感知和体验,为进一步认识分数积累感性经验。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出示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场景图中的各种食品。

小朋友们,在不知不觉中,秋天已经到了我们大家的身边了。(课件出示场景图)在这丰收的季节里,小明和小丽这一对好朋友相约来到郊外进行野餐活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都准备了那些好吃的食品?

2、引导学生把场景图中的各种食品平均分。

(1)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个?(让学生用手势表示,教师板书:2)

(2)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瓶?

(学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分数的初步认识(苏教国标版三年级教案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苏教国标版三年级教案设计)(精选16篇)由网友 “网易云” 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苏教国标版三年级教案设计),希望您能喜欢!

篇1:分数的初步认识(苏教国标版三年级教案设计)

1、结合具体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能结合直观图形,初步学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通过开展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对“平均分”及分子、分母含义的充分感知和体验,为进一步认识分数积累感性经验。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出示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场景图中的各种食品。

小朋友们,在不知不觉中,秋天已经到了我们大家的身边了。(课件出示场景图)在这丰收的季节里,小明和小丽这一对好朋友相约来到郊外进行野餐活动,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认识分数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江苏教育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98~100页“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使学生认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读、写表示几分之一的分数。

3.结合观察、操作、比较、联想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引导学生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冲突

⑴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

结合学生的交流,揭示:每份分得同样多,数学上叫做“平均分”。

⑵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

学生交流,自然引出“一半”。

⑶如何用数来表示“一半”?

学生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认识分数教学设计与评析(苏教国标版三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第98-10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能够正确读、写。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学具准备:三张圆形纸片两张长方形纸彩笔胶带

教学过程:

一、产生分数

“六一”儿童节到了,学校准备一次郊外野餐活动,你们想参加吗?

(出示主题图)小军和小云也参加了野餐活动。你们看,他俩准备了哪些食品?

(生答:苹果、矿泉水、蛋糕。)

这么多好吃的食品怎样分才会让两人都满意?

(学生回答:苹果每人两个,矿泉水每人一瓶,蛋糕每人半块。)

每人分得一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两个苹果、一瓶水都可以用学过的数表示出来,板书:2、1。半块蛋糕怎样用数来表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认识周长2(苏教国标版三年级教案设计)

学校 通师二附小 教者 施丹瑾 年级 三 时间 05.8.18

课题 认识周长 等第

教学过程 教学建议

一、 初步感知周长

1、由现实情景引出周长

视频:大头爸爸和小头儿子游南通濠河的影片。

电脑画面:濠河全貌,动画演示绕濠河一周。

大头爸爸提出问题:在豪河岸边每隔10米装一盏射灯,要装多少盏?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知道什么?

学生在图片上指出濠河一周的长度

师:这一周的长度叫作什么?

板书课题:认识周长

出示游泳池和网球场的图片,学生指出周长。

每个学生跟着电脑指一遍周长

师:在教室里找一找周长的例子,并指一指。

学生汇报,并指一指周长

2、迁移类推,自主感知平面图形的周长

师:刚才指的说的都是物体表面的周长,平面图形的周长你能找到吗?

出示影片中游泳池、网球场的画面,点击后隐去实物,留下图有填充色的两个平面图形。

师:物体表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认识=、>、<(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0~21页的例题,第21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教材在认识1~5和0这两段内容后面,安排了“=、>、<”,使学生认识表示数的大小关系的这三个符号,并加深对已学的数的┤鲜丁*

比较两个事物的多少,基本方法是一一对应。教材以“森林运动会”上的动物为素材,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并把比较的结果用=、>和<表示。先从兔子和猴子的只数一一对应的比较中,认识“同样多”,理解“=”的意思、读法和用法;再把松鼠和小熊一一对应起来,通过观察认识“…比…多”、“…比…少”,联系比较的结果,理解“>”和“<”的意思、读法和用法。教材中还分别安排了=、>和<的写法。

“想想做做”根据数的大小进行判断,使学生会用=、>或<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会用=、>或<表示两个数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认识分数(苏教国标版三年级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认识分数(苏教国标版三年级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