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小镇散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2-12 21:51:0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别了小镇散文

别了小镇散文

妻子的故乡正在拆迁了,她说应该回去看看。

我的心莫名地一惊,那其实也算我的故乡了。我在山城学习工作了十几年,而对于那里的山山水水、人情风貌,已经早融入了我的血液里的。

我想,这是一定要回去看看的,就为了“故乡”这两个字。故乡曾经承载了许多我们无法忘怀的东西,也寄托了我离别的丝丝念情。然而,现在我与它不是离别的那种伤痛,而是诀别,这种永远不能再见的伤,我何能用语言来表达,只有将它深深地埋藏在内心,任岁月变迁,尘封在流失的记忆中。

故乡或许在未来将以另外一种更为繁荣的形态表现在我面前:有高楼林立的街道,有穿梭不停的车流,有热闹非凡的商场与超市……然而,它终究不是我记忆中的故乡了。

当故乡将成为一种记忆的时候,我就渐渐明白我失去的是什么了,我的美好的童年呢?那山坡上生长的野花呢?那山沟里静静流淌的小河呢?跟在我屁股后面摇尾的大黄狗呢?还有门前种的仙人树呢……而这一切,都将远逝,远逝。

尽管故乡只是长江边沿小镇延伸的山村,然而,那里有我儿时最快乐的时光。

在记忆中,小镇是古朴与宁静的,是热闹与繁华的,它有着山城一般小镇的共有特色,也有自己独到的韵味。它有一种古老与沧桑的美,也有别一样的闲情与舒适。

走进小镇,一条弯曲的青石路横穿而过,那是小镇的老街。

因为地势的高低起伏,老街有规律的起伏,就像曲谱上的五线,抬眼一望,也看不到尽头,总觉得老街的尽头就在转角处,然而踏着青石路寻去,才发现,转角后,还是老街。

老街两边的商铺,全是土坯及木结构房子,房顶灰瓦,瓦上青苔,房沿有屋檐,穿梁斗榫,虽经风雨,却依然保存完好,而各商铺的.门面均用木质门板一块块地拼接。那门板斑驳的颜色,那虫蛀的孔眼,那瓦上的青苔,那台阶的青绿,无不在显示着这街景的久远和深厚。

老街上最热闹的地方,要算那周家大院下面的茶馆了。

每至逢街赶场,那茶馆里总是座无虚席。头顶白帕的老者,背背篓的生意人,卖完果蔬菜品的农人,以及牵线搭桥的“媒子”,都会聚集在那里,或坐,或蹲,或立,时不时地传来茶馆伙计“茶来啦——”悠长的吆喝声。

小镇的茶馆,岂是一个小小的茶馆呢?它是小镇寻农取经、传递信息的最佳处所。

小镇之所以称其为“老”,我想,主要是它的青石路和那街边的商铺吧,儿时,我并不觉得它的古意,然而,现在看来,它的确是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以及小镇上的人情故事。

当踏着那一块块的青石板路,沿着老街向前走,清悠,寂静,脚下被磨得发亮的青石,告诉了它曾经经历过的岁月;脚底踏着青石,发出清脆的声音,仿佛也在诉说着这老街经历的沧桑。

妻子说,她曾经踏着老街从东走到西,手上总少不了一样吃的东西,不是一根冰棍,就是一块油饼。从老街东头走到西头,她不知道走过多少个来回,也从一个青涩的少年走成了一个花枝招展的青年,走出这江边的小镇,至现在为人妻为人母。岁月流失了,但情感依然留存下来。

沿着小镇的老街走到尽头,便可穿过狭长的街巷,街巷沿台阶一直向下,便是长江边。

江边是鱼嘴码头,那往昔的时候,码头边上下船的游客、叫卖的商贩、搬运的“棒棒”,人头攒动,热闹繁荣。我也曾和妻子在码头乘座过沿江而下的船舶,去寻找美好的梦,也是那时,妻子第一次远离了故乡,陪了我这一个外乡的而现在又成了这小镇故人的人。

然而现在,码头虽依然如故地存在着,但今非昔比了,冷冷清清的,小镇也失去了它原有的风貌,听不到商贩的叫卖声了,看不到茶馆里热闹的场景了,老街边的商铺都消失了,只留下一些残缺的瓦片与掉落的屋檐,还有仅剩下的几位照看老街的老人,还在老街那荒芜的街道上蹒跚着,就像秋风中的黄叶,迟早会随小镇的老街一样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

码头上的趸船,在江风中静默着、静默着。

伫立在江边,望着滚滚远去的江水,消失在那晨光雾气之中。

一阵寒冷的江风吹来,我的心一下子被吹凉了。

别了,小镇,别了,故乡!

第2篇:小镇时光散文

小镇时光散文

1.小镇槐香

五月,又到了槐花绽放的季节,芳香又沁满了这个小镇。

不用费心去考究小镇的名字——“孤岛”的来历,那条弯曲的黄河老故道若即若离地缠绕着它,可能是在逝去的久远时光里,它就是把小镇这块土地隔成孤立的。如今,这个荒凉的名字在小镇对外四通八达的交通映衬下,反而有点脱俗雅致了,人们开始络绎不绝的从四面八方涌来,领略似蛮荒又如何“不孤”的魅力了。

小镇还是很朴素的,没有什么深厚的文宗武脉,浑浊的黄河水曾经在此留下几道悠远的痕迹,沉淀下了丰韵的漫漫黄沙地。扎根此地的人们围着小镇栽植下了广袤的槐林,如今到处一片葱茏。再加上濒临海滨,宜人湿润的气候,朴实的人们便守着这块厚地,流淌着辛勤的汗水,孕育着各种丰收的希望和喜悦。

几场春雨过后,天渐渐的热了,小镇空气里多了一种香气,那是周围的槐树林的槐花如雪般地开放了。从小镇的街道延伸到不远处,周围都是一望无际的槐林,小镇的人不用刻意想着远方如诗如画的风景胜地,只要饭后简单的几步,眼前的美景就让你如愿以偿了。

槐树林如墨的林荫遮住了夏天的燥闷,掩起了小镇的模样,置于槐林之中,小镇这时倒应了它的名字。五月的天在小镇显得异常的清新和明朗,它也许是为槐花开放的时节预留的。人们茶余饭后或偶得闲暇,相约一起,走出小镇,走入槐林。一簇簇、一串串,点缀在茂密的绿叶间,它翘翘的,如同飞蝶展翅般的白得耀眼,繁得热闹,既无忸怩之态,又无需人工雕琢,整个槐林整个小镇都弥漫着它那清新淡雅、直入心肺的香气。人花相恋成趣,高高低低的槐树枝叶间,串串花絮低垂着,微微拂在人们脸上,人们则扬起脸倾心地闻着花香。

时见蜜蜂在空中飞舞,穿梭于花丛之间,这可人的精灵最引起人们关注的目光,不用费力寻找,那通往槐林的各个小路上码放着一排排整齐的蜂箱。其间,养蜂人或全副武装,头戴网罩,穿梭蜂箱,以几根树枝轻轻驱逐与他亲密无间的蜜蜂,顿时,无数的蜂儿倾巢而出,密密麻麻地萦绕着他,他依然从容地取出一个个结了厚厚一层花蜜的蜂框……再或闲暇下来,躺在小木房前的空地上的躺椅上,即使蜂群来回穿梭的嗡嗡声擂动了耳膜,他依然气定神闲,悠然自得,羡煞旁人。这儿的养蜂人整天浸在沉静的槐林之中,早就没了游徙养蜂的辛苦和烦躁,小镇从春到秋都是花香怡人,给了养蜂人厚报。不用过多的交流,养蜂人会大方给路人送上一瓶晶莹透亮的蜂蜜。

都知道孤岛的早晨更美,小镇此刻没了喧杂,异常的宁静,人们都舒展了心态,悠然漫步,无需寻觅,这儿处处都是宜人的景致。马路平直畅阔,路两旁花树成行,红楼绿瓦点缀在绿荫丛中,分外别致迷人。这种心情会一直延续到小镇外的大片槐树林,槐林深处,心情到了极致。槐花更是惹人,蘸满晨露,晶莹的如刚出浴一般淡雅,迎着旭日舒展芳姿。提一小蓝,伸手就能触及缀满串串珠玉的槐枝,轻轻一撸,洁白的瓣,粉红的萼,飘然篮中。不一会篮满了,没有贪心的,这满树的槐花是小镇居民每天饭桌上必备的心致,不用多,槐花丁点的清香甘醇就醉了每个人的心情。

美啊!如此雅致的小镇,掩映在如此美轮美奂的槐林中,槐花孤岛,芳香小镇。

2.小镇朗润

居于渤海岸边不起眼的一个小镇,虽不土得掉渣,但始终也没有过多的名气,又加之偏僻遥远,外人很少问津此处,于是,小镇也就出奇得平淡无奇。小镇上的人们也异常的平静,街道上朴实的喧哗也不显得吵闹。

小镇位于海岸边的陡弯处,于是有几条算有点名气的人工开挖的`河流由此汇集于海,再加上这儿地势平坦,水流就有点随意了,所以从小镇往北,望向大海,遍地的沟沟汊汊。

说起小镇的春天,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倒不是那么精彩,但也少不了或多或少的韵致。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徐徐的春风夹带着料峭的春寒,虽有点缓慢,但撩拨在脸上,照样是刺骨的疼痛。沟汊河流的冰已经酥骨了,水滴不停地从其中渗出,渐渐消融成了渣状,随之,不停地跌落,在水面上搅闹出腥白的泡沫。

海边居住的渔民只要等开春的讯息走来的时候,就不会再沉浸在春节、元宵两节的喜庆欢乐中,赶紧收拾家什,下到河沟里,把晒了一冬的船底再刷一遍桐油,等桐油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浸入船底的材质里后,人们便齐动手把不大也不小的船“划”(渔民非常忌讳“翻”这个字的)过来,推入河水中,挂上发动机,嘟嘟地从每个河汊里驶向不远处的大海。在波光荡漾的海面上撒下一张张希冀的大网,起获的是满仓的肥肥的梭鱼。

春天冰融后的梭鱼叫“开凌梭”,极其好吃,肉质鲜美,对一冬尝不到海鲜味的人们,其诱惑力自然是不可估量的。再加上那满肚子里,经过一冬的冬眠,已是空空如也的肠子,其滋味更是妙不可言,切上点葱花和干辣椒,放在笼屉里一蒸,端出来用馒头轻轻一蘸,放在嘴里慢慢一嚼,如果你定力不足的话,会立刻晕倒。

小镇靠近海边气候变化得让人捉摸不透。开春的缓风没吹几天,便强劲起来。也怪,小镇上的风一刮起来,就异常地狂躁,卯足了劲,一刻也不停。土地上的颗粒经过寒冬的摧残,已脆弱不堪,不像以前那样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变得柔软疏松,在春天干燥的阳光照射下,在地面上开始躁动不安起来。狂劲的西北风裹挟着海洋上苦涩咸腥的味道,鞭打起地面上的土粒,席卷上天空,便成了漫天的昏黄,让人看不清东西南北。走在路上,使劲躲进衣襟里,那些小颗粒仍肆意地钻进口腔和鼻腔里,满嘴得苦不堪言。

狂风卯足劲刮上半个多月后,天会突然变得晴朗起来,风也歇了,人们也兴高采烈起来,街上的三五成群的人多了起来。仅仅几天,风又会起来,不过不是那种强劲的西北风,而是换了风向,变成了暖洋洋的柔柔的西南风。这样的风不用刮很长时间,只有三天,你就会发现,天地顿时变了模样,已被嫩绿润色起来,枯黄的地面变得赏心悦目起来,到处是绿油油的一片,新绿开始盎然枝头,柳絮飘洒满地……人们脱下了棉衣,换上了薄衣,挎上篮子,漫地遍野地去搜寻各种各样的野菜。傍晚,回家团坐在饭桌旁,一盘野菜端放在其间,野菜经过清水的浸润,更加清新鲜嫩。端上一小盘甜酱,蘸上几下,有滋有味地吃上几口,一家人便胃口大开。

小镇的春天平淡,没有过多的争奇斗艳,只是被小镇的人们打理得朗润起来……

第3篇:江畔小镇散文

江畔小镇散文

在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放了学,约上布兴小学的老师一起组队出游。学生走后,我匆忙吃过饭,驾起车沿着弯曲的山涧小路向学校后面的大山驶去。因近年来退耕还林效果显著,苍茫的大山被浅绿的牧草覆盖,偶尔有一片低矮的碎米花,像似给大山的绿裙子点缀一丁点儿花边。延绵不断的大山上,只有一层薄薄的浅绿色牧草。三两个牧羊人聚在一起,聊着天、抽着旱烟,喝着集镇上打来的散装包谷酒,羊群在他们不远处的四周悠闲地啃着青草。一条简易的山间公路穿过牧区,伸向远方。我愉快地驾着车,缓缓地行驶在这被雨水冲刷而变成千沟万壑的路上。后面卷起一条昏黄色的灰尘长龙。在这离天最近的群山里,一切变得那么清新,视野变得开阔了,眼前没有高楼林立,没有机器轰鸣。唯一能证明现代文明的是一排由远到近,再向远方的电线杆和一座矗立在山头上的手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描写小镇散文

描写小镇散文

踏在潮湿斑驳的青石板路上,走过一条条幽深长长的巷子,屋檐下摇曳着红色的灯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描写小镇散文,欢迎阅读参考。

描写小镇散文

金秋十月,江南的小雨依然不紧不慢,扬扬洒洒,如烟如雾。放下工作的紧张与繁忙,走进烟雨江南的诗情画意,就像走进梦里。十月的江南是美丽和宁静的,而中国第一水乡的周庄更是一派古朴幽静,唐风孑遗,宋水依依,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历史沧桑和浓郁的吴地文化。

伫立于小桥之上,看桥街相连,河埠廊坊、过街骑楼、临河水阁。柳条儿随风飘荡,夹杂中丝丝萧条,倒映在淡绿的河水里,小镇如身着盛装的江南少妇,在秋色里安然恬静地展示着她独特的韵味。桥下河水潺潺,看往来穿梭的船只在飞花细雨中匆匆而过,这匆匆的游船就是河巷里一道美丽的风景。船顶搭着深蓝色布棚的乌棚船,在波光粼粼的水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小镇秋韵散文

小镇秋韵散文

秋风一来,天上就啥也没有了,空空的几朵流云,随意的飘散着,叶子,确实黄的红的还绿中带着凋零的,灿烂如花,飞舞着,去了长天的尽头。霜是重了,水明显的凉着,双指放下去,骨子里的提神。菊花香得满园都是。这样的时节,来了一场雨。这样的雨,我在这样的一座地图册上都找不到的小镇,扔了所有的电子设备,玩人间蒸发。

雨声来得断断续续,开始还以为是落叶,突然觉得是真的雨时,雨已沙沙的响在窗户上了,便直接停下了手上事,看雨。

秋雨清清冷冷的,有点伤人,反正是不敢仰面的迎雨,但,并不妨碍我一直就这样的喜欢着雨。不管是何时的雨,季节变更也好,人生选择也罢,不同的风雨,不同的味道。这雨儿下着的声音,可以韵律成太多的音节,哒哒坠落,点点跳跃,滴滴晶莹,特别的舒适,任何时候下着的雨,都能将世界洗一下,小雨可以润润土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小镇女人散文

小镇女人散文

六年前,我在一个小镇上住.小镇上有个女人,三十多岁,在街头摆个小摊卖卖小杂物,如塑料篮子.瓷钵子什么的.女人家境不是很好,住两间平房,有两个孩子在上学,还要伺候一个瘫痪的婆婆.家里的男人不是很能干,忠厚木讷,在一家工地上做杂工.这样的女人,照理说应该是很落魄的,可她给人的感觉却明艳得很,每日里在街头见到她,都会让人眼睛一亮.女人有瀑布般的长发梳理得纹丝不乱,头发还将用发夹盘在头顶.女人有修长的身材,她喜欢穿旗袍,虽然只是廉价衣料,却得窈窕有至,她哪里像是在摆地摊子赚生活啊,简直是把整条街当成是她的舞台,活得从容而优雅.

一段时期,小镇人茶饭后,谈论得最多的.就是这个女人.男人们的话语里带着欣赏,觉得这样的女人真是不简单;女人们的方语里却带着怨怼,说一个摆地摊的,还穿什么旗袍?后来一个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别了小镇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别了小镇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