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又是一年清明时
匆忙中,竟然发觉日子过得是如此之快,转眼又到了清明节。每年在这祭奠的日子里,我的心都会满是伤痛。总是不敢回忆,走进过去的时光,我不知道该怎样走出来。我只有在这祭奠亲人的日子中撒一捧思念的泪水。燃烧起的纸灰,春风过后就像黑蝴蝶一样飞起来飘动如那早以远逝的灵魂。那乘火光而去的纸钱载着亲人的思念,可以顺利抵达目的地?
今天一大早就和三弟驱车回家,为我的母亲和先辈们上坟,我的母亲在四年前清明节过后一周时的那天上午永远离开了我们,遥望远方飘去的白云,我时常痴痴地想,母亲活着多好,岁末年关,我们可以像远飞的大雁回到老家,抖落一年的风尘,给母亲买上一件合体的衣衫,带她到外面走一走,吃上一顿母亲亲手做的可口饭菜,聊一聊邻里的家常理短,母亲的脸上总会绽出会心的微笑。然而过去的岁月只能变成一种回忆,思念就如吹在风中的花瓣,不知该飘向哪里。天与地的距离到底有多远,我实在找不到一把能够测量的尺子!绵绵的思念总是压抑在心底,惊起时就如决堤的水一样汹涌而去,轻易就将我吞没。都说世上最远的距离是明明咫尺之遥,心却不能相知,那实在是他们没有经历过生离死别,天人永隔,一堆黄土阻住了所有信息。
到家时,父亲早已在等待我们,将饭菜端上了茶几,随手剥了两枚煮熟的五香鹅蛋,让我和弟弟每人吃一枚,当接过那热乎乎的鹅蛋时,我的心品咂出了老人家的良苦用心,吃好饭,父亲教我们把纸裁好,带上祭品和纸钱鞭炮,到了村口,三叔们早已等待在那,我们一路同行,先到先辈们爷奶的坟前,然后才到母亲的坟前,在蒿草从中,按下了一张张白纸,点上了三柱香,烧上一堆纸钱并燃放了鞭炮。围着坟头抷上一蓬泥土,在这祭奠日子里,我不想有过多的回忆,不愿意进入伤悲,但是被锁住的伤痛还是被祭奠唤起。把一切都埋在心底,继续让记忆去珍藏吧,这永远都不可能远离的伤痛。
母亲的音容笑貌时刻在我眼前浮现,我们在一起的日子里,我觉得母亲就是一本翻不完的百科全书,和母亲的交流中,免不了要接受母亲的训导,我们始终对母亲心存敬畏,理解了一个母亲是在倾其全部的生命体验和智慧在引领着自己的儿孙如何更好地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打拼。
我每次离家的时候,母亲脸上总会现出恋恋不舍的表情,她把事先准备好的东西用塑料袋装好,塞到我包里,然后送我出门上车。直到车开时,她还不住的张望,直到看不见她的身影。至今我的脑海里依然定格着母亲与我们离别时的样子。
母亲活着多好,母亲活着院子的花会开的更艳,母亲活着年迈的父亲就不会形单影只,母亲活着我就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然而谁又能补救人类失去亲人的缺憾呢?母亲走了,我们只能用无尽的思念守望母亲的灵魂,愿我们远在天国里的母亲安息!夜幕降临,淅淅沥沥的小雨又下了起来,我站在窗前,看着雨的世界,心好像也下起了雨。伴随着滴滴答答小雨敲窗的声音,心就像是包饺子揉面团一样,被揉来搓去。雨还在下,静夜的雨丝让人有些寒颤,灰蒙蒙的天空,此时看不到一丝光亮,闷的让人有些窒息。
只要懂得珍惜,知足,感恩你就会拥有快乐。人只有一辈子,谁都没有办法重活一遍,因此,我现在特珍惜与父亲在一起的岁月,希望在他有生之年,能够过上快乐的日子。
我一直喜欢看雨,不但喜欢看,我还喜欢在小雨中漫步,那是一番难得的惬意。听着雨水轻轻叩击树叶时沙沙的声响,那是一种能够滋润到心底的美妙。我本来喜欢小雨,可是今晚雨却不同。庞龙的一首《回家吃饭》把我从雨幕中拉了回来,听着句句揪人心弦的乐曲,在心里瞬间被温情颠覆。模模糊糊的泪眼,此刻看到了一丝光亮。
第2篇:又是一年清明时
又是一年清明时
昨夜春雷轰鸣,惊动了大地,惊醒了鸟虫。春雨绵绵,润滑着干涸的土地,冲刷掉杨柳的灰尘。早上起来,满眼的青翠令人目不暇接,心情也舒畅无比。
不由想起同事讲过的一位家在农村的同学,在一场春雨过后,早上起来做诗的故事,记得第一句就是:“早上起来,推开窗子,眼前一片绿麦。”很是有趣,深感人家那才是真的触景生情呢!
“清明时节雨纷纷”在南方尤其确切,几乎每年的清明前后都会下雨,这时候的雨,于庄稼是贵如油,于万物更是催化剂,你看春雨之后,路边的野草闲花儿贪婪地呼吸着春天的空气,争先恐后地拔节、开放,让你不由自己的要对它们注目。
春天的雷声好象是从地底滚滚而来,由远及近至你的脚下轰鸣着,震动着,似乎要惊醒沉睡在地下的先祖们,告诉他们清明节到了,该起来接受子孙的`礼物了!
清明祭祖,上坟、烧纸,寄托哀思,怀念故去的先人,是中国的传统也是文化。自殷商时代起,崇拜祖先就是重要的宗教信仰,对祖先的崇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认为祖先可以和天地的主宰者对话,是与人间联系的主要媒介,还肩负着保佑子孙后代的重任。除此之外,殷人还认为人即使身体不存在,灵魂也是存在的这个观念也一直流传了下来。
清明怀故人,踏青扫墓的活动涉及到每个家庭,在祭奠祖先的时候,报恩之情也会油然而生,感激先祖的佑护,感激父母的生养之恩,表达个人对亲人们的诚敬,如同上了一堂道德课,使人性深处的道德理性重被唤醒。
这一天,即使远在海外的游子,也会遥祝自己的亲人们在天堂里生活得幸福快乐!
清明怀故人,踏青扫墓的活动还加强了亲友间的联系和团结,在共同的先祖和亲人墓前,缅怀他们为家族的繁衍壮大作出的一切,继而学习他们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加强自身的修养,从而与家人亲友一起,继续发扬家族的传统美德。
清明也被称为清明节,这一天悲伤的成份并不多,相反节日的气氛倒是比较浓厚,因为扫墓是与天堂里的亲人的一次聚会,先让久违的亲人们品尝家乡的小吃,再干一杯醇厚的老酒,然后与各路后人相见言欢,互诉衷肠,向他们告知家族的各种悲喜信息,唠叨唠叨自己的心思,如此一来,对亲人的思念就变得真实了。
我祖先的墓地早已淹没在渭水河畔,不知我们从遥远的地方化去的纸钱和敬献的鲜花他们能否收到?但无论如何,在这一天,我都会遥祝自己的先祖们在地下安静长眠……
我地下的先祖和所有故去的亲人、友人们,请接受我的礼物,那是一串微带咸涩的水珠,是用我的思念和泪水穿成,它会带着我的祝福穿透地层,滋润你们的心田……
第3篇:又是一年清明时
又是一年清明时
(东阿县大桥镇中学 韩宇 指导教师:洪传印)
古人云:“又是一年芳草绿”,伴随着春姑娘的脚步,清明节很快就到了,清明的脚步已经不远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失去了亲人的清明,总觉得缺少些什么。但,在遗憾中突如其来的雨,却又让我对清明有了另一番体会。
今年的清明,我随同父母一起回到了家乡。或许是觉得有些落寞吧,便和家人上山去扫墓。那日的天空,一片阴沉,雷声隐隐,难道,是要下雨了吗。萧瑟的野草,低矮的坟墓,坟头的压钱,坟后的黄纸,墓碑前的祭品,蜡烛与纸钱,还有那白色的幡,一切对我来说都太过熟悉,熟悉得竟然有些陌生了„„走过童年之后,我再不怕坟墓了,也曾深夜里在山里行走,也曾在路边野草堆旁小憩,留下的是思念,还是„„直至现在,自己也搞不懂。
是啊,清明不过是一种形式罢了。“祭之丰不如养之薄”,生
第4篇:又是一年清明时
又是一年清明时
——写给我那已故去的母亲
樱桃园中心初中
刘福节
清明节,在中国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是失去父母的人们回家上坟祭祖烧纸钱的日子。小时候,读到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 行人欲断魂。”那时候年龄尚小,每每读这首诗,我都很不解,清明时节的雨何以会让人断魂?总觉得不切实际。
随着年龄的增长,哥哥姐姐们相继结婚,我也从师范毕业,分在了离家较近的一所乡中学教书。于是,每逢清明节,陪母亲去离家十几里地之远的姥姥家祭坟烧纸就成了我的责任。那时候,还没有实现村村通公路,村间小路还是土路,一下雨,特别难走。我骑着自行车,带着还并不年迈的母亲,心里有时十分不情愿,总觉得人既然已经离开人世了,烧纸钱纯粹是糊弄人的事,何必劳神费力跑这么远烧什么纸钱?她能收到吗?至于梦见已故去的亲人,也只是心里想念的缘故,封建迷
第5篇:又是一年清明时
又是一年清明时
双语中学六年级三班
李源科
清明时节的雨,如泣如诉。清明时节的风,忧伤飘渺。清明时节的人,黯然伤神。不因逝者灵魂不再,因为哀思日渐深浓。
清明时节,是一个感伤的时节——君不见,革命先烈们有的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为了彻底埋葬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前赴后继,英勇作战,抛头颅、洒热血;也有的在和平建设时期,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献出青春和热血。先烈们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时刻,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中国的新长城,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着拼搏。他们倒下了,但成千上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站起来了,他们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去继承烈士们尚未完成的事业。是先烈们把对国家、对劳苦大众的爱化作战斗中同敌人拼杀的精神力量,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先烈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最需要
第6篇:又是一年清明时
又是一年清明时
曾经那丰润的青蓝与翠绿,在转变成枯黄与赫红之后,春风吹又生了。满天纷飞着蒙蒙的雨丝,只有在这样清明的冷雨中才能纪念那些死去的亲人和爱友。谁家祖先草色青青的坟头上缭绕开了香烛的青烟?谁家的儿孙在湿漉漉的草地上燃烧开了纸钱?“鸟啼雀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青草绿”。这样的习俗,这样的天气,组合了我的心情,那是一种躁动不安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下来。它给了我一种无尽的思念和深沉的记忆,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虽不能在清明节还乡,但却怀揣一颗怀念故乡和亲人的心,依托着那朵朵纸质的白花,飘落在青草依依的春天里,落下一丝久违的缅怀和感动。
故乡印象中的清明节常是烟雨缭绕、细雨霏霏,“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一天祭祖扫墓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为了纪念那些长眠于另一个世
第7篇:又是一年清明时
又是一年清明时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2015年清明节即将来临,又是一年清明时,年年清明,今又清明。年年有此时,岁岁有此情。年年思念,月月思念,日日思念,今又思念;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翻滋味在心头。
人们常说,春风最是有情物。春风过处,万物萌生,草长莺飞;但在这祭叩的日子里怎能叫人不悲伤,此刻我的心里却是春风最无情,一夜风过,杨柳伤怀,草木含悲。缅父亲之遗容,思已逝之往事,不禁潸然涕下。此时此刻,若掬一捧家乡的黄土,可以报答父亲的生养之恩,我愿用双手把黄土掬满父亲的坟头;若叩头可以减轻心底的内疚之情,我愿把头叩至血迹斑斑;若下跪可以让父亲安息,我愿长跪不起,让他了无牵挂。可是无论我怎么不舍,怎样追悔,父亲,却永远闭上了他的眼睛。此后,思念他,便是我生命中永恒的主题。而对于父
第8篇:又是一年清明时
又是一年清明时
蔡琳琳(江西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又是一年清明时,天气依然是阴郁、惆怅的,好象老天总能够读懂凡人的心思似的。杜鹃花染红了苍翠的山野,沉闷、阴霾的天气同样也感染了人们思念先祖的心情,当然,我也不能例外。
远处苍山之间飘洒着几缕淡淡的清烟,此起彼伏的短暂而清脆的鞭炮声,表达着后辈对先人的感恩;并传递着他们追求更美好生活、工作更努力的自信心;寄托着人畜兴旺、家庭和睦等美好的期许。
由于高中学业繁重,而大学又在外地读书,所以我已经好多年没有到祖先的坟冢前祭奠了。
中华民族从来都是注重根源的民族。这次在离家乡比较近的鹰潭实习,清明有三天的假期,终于有机会回归内心深处的清明情结,去畅意抒发一个有根人的“根本情怀”,去采颉映山红,用蕨梗把它的花朵串起食之,红色中夹杂着天然浑成的淡雅的酸甜之韵味,渗
第9篇:又是一年清明时
又是一年清明时。
一`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由于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为冬至之后106天,寒食节的后一天。扫墓活动在节前后可延续十天左右。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中国传统的
第10篇:又是一年清明时
大地上的草芽已经探出了头调皮地张望着,还释出了一丝丝嫩绿。浅浅的新绿躲藏在一些衰草间,努力隆起丁点的芽苞,正在绽放春意。世界万物都在悄然变化,可惟有血肉相连的亲情,是不会随着万物变化而改变的,在遐想、思念中又是一年清明来临的时候。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对所有的人来说,清明节都注定是一个充满伤感和悲伤的日子。昔日朝夕相处的亲人己然远去,留下的那份痛苦与无奈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弥补的,活着的人,注定要背负那种失去至亲至爱的痛苦。
许久不曾回到千里之外的老家了,我以为,我已淡忘了那面斑驳的土墙,淡忘了那扇泛旧的木窗,淡忘了那屋后的竹丛,淡忘了那缕缕升起的炊烟、淡忘了那个望着远方的老人……蓦然听到一声耳熟的乡音,我的心底砰然激动,眼眸突然明亮,一份久违的感动让我的脚步由缓变快。
不知老屋旁那株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