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综合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范文
综合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范文
一、实习目的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地域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野外实习能够提供给我们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使我们能够通过在实地的研究学习中,运用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对所看到的各种地理现象进行分析,提高了地理综合素质,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习的主要目的具体为:
1、扩大地理视野,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野外实习是我们充分接触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实践过程。不仅能开阔视野,使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得到印证,而且能让我们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去研究许多地理学问题。
2、培养野外考察和研究技能 野外考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地理野外实习是我们学习和研究的重要环节。
3、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野外实习改变了我们传统的学习方法,让我们在实践中去发现、去探索、去思考,使我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二、实习内容
区域自然环境概况
2.1 地理位置
赤水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赤水河中下游,东南与贵州习水县接壤,西北与四川省的古蔺、叙永、合江三县交界。城区距遵义300千米,距贵阳450千米,距重庆240千米,距成都350千米,距泸州70千米。
赤水位于东经105°36′35″、北纬28°17′02″,全境跨东经105°36′~106°15′,北纬28°16′~28°46′,东西轴线长61.85千米,南北轴线长55.35千米,地处贵州遵义西北部,赤水河中下游,与四川南部接壤,是黔北通往川渝的.重要门户。
2.2 气候
赤水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暖春早,夏季炎热多伏旱,全年日照少,初夏晚秋多阴雨,立体气候和地区差异显著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为18.1℃,年均降雨量1292.3毫米,年日照时数1297.7小时,年均相对湿度82%,无霜期340~350天,并随海拔高度上升而递减,800米以下地区无霜期300天左右,800米以上地区无霜期210~300天。赤水7月平均气温最高达28℃左右,1月平均气温最低仅7.9℃左右,气温年较差为20.1~20.5℃,极端最低气温为-4℃,极端最高气温39℃。由于地形遮蔽大,林木茂盛,40℃以上的伤害性高温罕见。年降水量在800~1700毫米之间,降水量主要集中分布在4~10月,约占全年的80%以上。夏季(6~8月)降水量最多,达383~681毫米,占全年雨量的40.12%~44.7%。冬季(12~2月)降水量最少,仅58.3~166毫米,占年
雨量的6.5%~10.5%。 常年主导风向为北风,夏季为东南风,冬季为北风。极端风速可达27米/秒,风力10级。平均风速1.6米/秒。8级以上的大风常发生在3~9月,7、8月最多。
2.3 地貌
赤水处于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境内有1300多平方千米全国面积最大、发育最壮观典型的丹霞地貌。地形主要为高原峡谷型和山原峡谷型,东南部重峦叠嶂,峡谷幽深,西北部丘陵起伏,河谷开阔平缓。地势为东南高西北低,海拔高度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最高处海拔1730米,最低处221米,相对高差1500米以上。境内地层出露有中生代的侏罗系、白垩系和新生代的第四系地层,分属3统6组,是贵州省内侏罗系、白垩系地层发育最好、出露最齐的地区。赤水土壤类型多,分布比较零散,有“数步不同土”之说,以紫色土壤为主,占赤水市土地总面积60.61%,耕作层含钾最高,但含磷低,保肥力较强。
第2篇: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学 实习报告
时间:2011年11月27日上午 地点: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后山 报告人:国际商学院2010级 陈兆锋1030809
5实习目的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学习自然地理学,了解更多的相关的地理知识,老师决定带领我们到学校后山进行野外实习,通过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向我们阐述相关的植物与地形地貌的知识,以达到学习的目的。
报告内容
我们从榕园广场出发,向秘水后面的山头出发。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几种栽种在学校内的植物,其中包括:榕树、台湾相思树、橡树。这些都是些亚热带地区常见的树,在野外及城市中十分常见。
榕树是亚热带地区常绿阔叶乔木的代表,其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榕树喜欢高温多雨、空气湿度大的环境。其树可高达20~30m;树冠扩展很大,具奇特板根露出地表,宛如栅栏。有气生根,细弱悬垂及地面,入土生根,形似支柱;树皮灰褐色,枝叶稠密,浓荫覆地,甚为壮观。叶革质,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有时呈倒卵形,全缘或浅波状,先端钝尖,基部近圆形,单叶互生,叶面深绿色有光泽。在校园中,主要分布在校道两旁,为学生提供树荫。
台湾相思树,顾名思义,原产中国台湾,遍布台湾全岛。树高可达15米,胸径在40-60厘米,树干灰色有横纹,枝灰色无刺,叶退化,叶柄呈叶状,披针形,头状花序叶腋生,花期5月份。花后结扁平荚果。根深材韧,抗风力强。根系发达,具根瘤,能固定大气中的游离氮。萌芽力强,生长较快。对土壤要求不严,耐干旱瘠薄,病虫害少。因此分布广泛。
橡树是一种具有多用途的树木,它的抗逆性强,耐干燥、高温和水湿,抗霜冻和城市环境污染,抗风性强,喜排水良好的土壤,但在粘重土壤中也能生长。但这些都不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橡树皮制造的软木的用途十分广泛。软木十分耐磨,发动机的缸垫许多采用软木作为原料。软木防潮、防虫蛀,可以保证葡萄酒不会随着岁月一同流逝。软木地板是一种天然的材料,又不破坏环境,具有极强的吸音、隔热、耐压性能,又防虫蛀、防潮,也易于清理和维护。可见,橡树的经济效益十分巨大。
在路旁,我们观察了一种蔓藤类的植物——薇甘菊。薇甘菊是多年生藤本植物,在其适生地攀援缠绕于乔灌木植物,重压于其冠层顶部,阻碍附主植物的光合作用继而导致附主死亡,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有害植物之一。近年来在中国被发现,如今已遍布珠江三角洲,危害野外树林的生长。还有一种是五爪金龙,这也是一种杂草,在华南地区广泛蔓延,覆盖小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但危害没有薇甘菊大。两种植物都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经过近十分钟的行程,我们开始上山。山上的植物很多,但主要的还是那么
几种。植被类型为:乔木是针叶的马尾松,灌木是野牡丹、芒萁。马尾松,由于它的叶子很像马的尾巴,因此被称作马尾松。马尾松是常绿乔木,高达45M,胸径1M,树冠在壮年期呈狭圆锥形,老年期内则开张如伞装;干皮红褐色,呈不规则裂片;一年生小枝淡黄褐色,轮生;冬芽圆柱形,端褐色叶2针1束,罕3针1束,长12-20CM,质软,叶缘有细锯齿;树脂脂道4-8,边生。其球果长卵形,长4-7CM,径2.5-4CM,有短柄,成熟时栗褐色脱落而不,脱落而不突存树上,种鳞鳞背扁平,横不很显著,鳞脐不突起,无剌。花期4月;果次年10-12月成熟。马尾松树干较直;外皮深红褐色微灰,纵裂,长方形剥落;内皮枣红色微黄。心边材稍明显。边材浅黄褐色,甚宽,常有青皮;心材深黄褐色微红。年轮极明显,极宽。木射浅细。而灌木野牡丹呈蒴果坛状球形,与宿存萼贴生,长1-1.5cm,直径8-12mm,密被鳞片状糙伏毛;种子镶于肉质胎座内。花期5-7月,果期10-12月。野牡丹的花,盛开在夏季,在鲜艳之中带点柔弱的粉红花朵,但又不失本身的野生性。因此野牡丹具有观赏价值,常用作园林盆栽。芒萁生于强酸性的红壤丘陵或马尾松林下,常大片生长,有保持水土之效,是一种酸性土壤指示植物,有药用价值。
除此之外,老师还介绍了两种有毒的植物品种:羊角拗,断肠草;还有食虫植物的典型代表猪笼草。羊角拗是华南山坡常见的野生灌木,叶长矩圆形,全缘,聚伞花序顶生,花冠漏斗状,裂片延伸成长线状,黄色。全株有剧毒,中毒症状为心跳紊乱,呕吐腹泻,神经性失语,幻觉,神志迷乱。而断肠草是葫蔓藤科植物葫蔓藤,一年生的藤本植物。其主要的毒性物质是葫蔓藤碱。据记载,吃下后肠子会变黑粘连,人会腹痛不止而死。一般的解毒方法是洗胃,服碳灰,再用碱水和催吐剂,洗胃后用绿豆、金银花和甘草急煎后服用可解毒。两种毒草经常出现在野外,如果有人误食,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老师告诫我们千万不要品食野外植物,即使植物你以前曾经吃过。因为大量植物形态十分相像,很容易混淆。
猪笼草则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植物。猪笼草拥有一个独特的吸取营养的器官——捕虫笼,捕虫笼呈圆筒形,下半部稍膨大,笼口上具有盖子。因为形状像猪笼,故称猪笼草。猪笼草为多年生藤本植物,茎木质或半木质,它差不多3米多高猪笼草在捕食,攀援于树木或者沿地面而生。叶一般为长椭圆形,末端有笼蔓,以便于攀援。猪捕虫笼由笼身,笼盖组成。笼身具有笼口、唇、翼、消化腺、蜡质区等结构,笼盖具有蜜腺、盖龙骨等结构。此外,部分猪笼草的捕虫笼还具有附属物。笼蔓尾出现于笼身与笼盖的衔接处。这是一种分布广泛、品种繁多的生物,也适用于室内栽培观赏。
除了植物以外,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山区的相关地形结构。在后山,主要的岩石分布为花岗岩。花岗岩是一种火山爆发的熔岩且受到相当的压力在熔融状态下隆起至地壳表层之构造岩。在地壳表层形成中,缓慢地移动冷却下来。属于火成岩之一种,在地壳上分布最广,主要成分是石英、长石和云母。而地壳运动在后山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断裂运动。断裂构造是指岩石因受地壳内的动力,沿着一
定方向产生机械破裂,失去其连续性和整体性的一种现象。因此产生了裂谷,山沟。由于山沟的出现,加上山上树木茂盛,降水充足,因此出现了山沟河流。
我们知道,水的类型可分为地表水与地下水。很明显,山上的地表水的活动形式为山沟河流。在上山过程中,我们发现路上有许多的大块的岩石,这是由于山沟河流的剧烈活动而冲刷下去的。但地下水的活动形式我们并不能亲眼看见,因此我们通过观察相关地区的水的外渗来了解地下水的情况。老师解释,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地下水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及承压水。而按含水介质(空隙)类型,可将地下水区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及岩溶水。在后山,地下水的主要形式为裂隙水。
裂隙水,存在于岩石裂隙中的地下水。与孔隙水相比较,它分布不均匀,往往无统一的水力联系。是丘陵、山区供水的重要水源,也是矿坑充水的重要来源。裂隙水的形成和分布直接受裂隙成因的控制。按裂隙成因,分为风化裂隙水、成岩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风化裂隙水埋藏在风化壳中密集、均匀、相互连通的风化裂隙网络之中,在一定范围内有统一的水力联系、统一的水面。风化裂隙水分布广,埋深不大,一般为10~50米,局部地区为100多米,易于开采,但水量不大,只能作为分散的山区居民生活用水或农业用水。成岩裂隙水赋存在岩石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原生裂隙之中。沉积岩和火成岩中均可形成成岩裂隙。喷发岩中的玄武岩层,一般岩性硬脆,裂隙发育,张开性强。裂隙网络中往往形成强大的潜水流,当被地形切割时,常呈泉群涌出。当具有成岩裂隙的岩层被隔水层覆盖时,成岩裂隙水就成为承压水。构造裂隙水赋存于岩石在地质构造运动中因受力而产生的裂隙之中。构造裂隙水按产状又分层状水和脉状水。层状构造裂隙水因各组裂隙相互切割,形成统一的含水层,一般分布均匀,水量不大。脉状构造裂隙水是埋藏在断层破碎带或接触破碎带中的地下水。这种裂隙水往往汇集周围透水性较差的层状构造裂隙水,水量较大,具有局部承压性质。
活动体会
本次活动历时两个小时,在活动过程中,我们通过野外考察的形式,学习了后山的植物大概分布、岩石结构及水资源分布,了解了大量的植物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活动中相关的野外考察注意事项等,也丰富了我们的课外知识。总而言之,此次活动受益良多。
第3篇: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城资系国土班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时间: 2010/4/24
天气:晴
地点:扬州大明寺、蜀岗
汉唐长江之港蜀岗,当时长江入海口就在现今镇江的位置。蜀岗以下蜀土为主,是由于风力堆积而成。当时扬州至镇江江面有90华里。江中有瓜洲,当时在扬州可以看到有名的广陵潮。
下蜀土渗水比较严重,利用率较差,只可作为旱地使用。由于流水下切形成岗地。原瘦西湖是古长江的河道。
由于长江中游修建堤坝防洪,使得中游主要功能为输水、输沙,下游堆积严重,长江入海口由扬州逐渐转向上海。瓜洲将江水分为南叉和北叉,北叉渐渐淤积,使得镇江形成了天然良港,而蜀岗由于堆积,逐渐被废弃了。
时间: 2010/4/24
天气:晴
地点:扬州新港
由于长江输水输沙的特点,导致泥沙堆积,主航道改变,扬州成为冲刷岸,成为港口的有利条件,现在扬州港(即扬州新港)岸线
第4篇: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学习与快乐的完美结合————我的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一、前言
2010年春季学期我们已经在课堂上学习了综合自然地理课程,对自然地理的综合研究在理论上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此次实习,我们通过路线考察的方式,从森林公园到龙王洞实地观察了张家界的自然结构,并对张家界的自然环境有了切实的体验。此外,在考察过程中我们还初步掌握了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方法,为将来继续深入开展地理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本文着重记录此次实习的实习内容。
二、张家界的自然地理概况
张家界市(原名大庸),位于湖南西北部,距省会长沙398公里(以市政府所在地永定区计算)。张家界距长沙全程高速320公里;它的地理位置坐标是:北纬28°52′至29°48′,东经109°40′至111°20′。东与常德市的石门县与桃源县交界,南
第5篇: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本文由xiexiebang.comwww.daodoc.com小编推荐给大家参考阅读!
一、实习目的1.了解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2.了解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3.溶洞形成相关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二、实习内容
1.简介:
瑞晶洞位于浙江临安市昌化地区的石瑞乡蒲村。东距杭州130公里,南邻千岛湖125公里西离黄山166公里,北连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51公里。该洞洞体呈垂直状,异常高大。第一洞厅垂直高度达82米,堪称国内第一,洞内岩溶景观密度大、品种齐全,尤其是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花”,大大小小的石花布满洞顶,使瑞晶洞 成了世上罕见的地下花园。
2.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地下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
第6篇: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实习名称: 学 院: 姓名和学号:
指导教师: 起讫日期:
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学综合实习 矿业工程学院
袁悦 201114430120 袁海春 201114430121 杨旭青 201114430102 柳莹 201114430129 王政 许永利 谷海红 2013年5月13日—2013年5月24日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目录
一前言.............................................................................................................................................….2 1.1.....................................
第7篇: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将书本理论知识与大自然的实际环境相结合,将实验技能与方法与野外实际探索相结合。实习目的是培养野外观察、分析以及解决实际自然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此次实习,我们能掌握野外工作的基本方法;认识并了解基本的地质、地貌现象;并能从有限的野外观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各种地质、地貌现象的内在联系,真正认识大自然的一些奥秘。
第一部分 实习概述
1、主要任务:
湖山普通地质实习:认识湖山地区自泥盆纪至三迭纪地层;
认识背斜、断层构造;
掌握野外工作方法,包括:路线布置;观察与记录;罗盘使用;认
识地质图
六合方山地质地貌实习:确定的观测路线为:六合方山南坡至北坡及桂子山采石场;
观察六合方山火山地貌特征以及了解组成方山火山岩的各种
岩石类型、岩性、产状等;
观察六合桂子山玄武岩的柱状节理
宜兴张渚地
第8篇: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一、 实习目的
1. 了解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2. 了解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3. 溶洞形成相关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二、 实习内容
1.简介:
瑞晶洞位于浙江临安市昌化地区的石瑞乡蒲村。东距杭州130公里,南邻千岛湖125公里西离黄山166公里,北连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51公里。该洞洞体呈垂直状,异常高大。第一洞厅垂直高度达82米,堪称国内第一,洞内岩溶景观密度大、品种齐全,尤其是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花”,大大小小的石花布满洞顶,使瑞晶洞 成了世上罕见的地下花园。
2. 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地下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的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