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读书笔记百年孤独
读书笔记---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拉美文学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许多不同的流派:智利诗人聂鲁达对人性的思考,委内瑞拉文学家卡斯帕斯对自然和谐美德赞叹,都曾深深地感染过人们。而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则以其对现实世界魔幻般的思索和诉说,开创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流派,而作者也因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作者在《百年孤独》中用梦幻般的语言叙述了创业的艰辛,文明的出现,繁衍与生存,爱情与背叛,光荣与梦想,资本主义的产生,内战的爆发,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民主与共和之争等足以影响拉美的大事,却让他们集中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名叫马贡多的乡村中。把布恩迪亚家的每个成员都深深的牵扯了进去。在故事的结尾时。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阅读了记载这个百年世家的命运的羊皮卷后说:“这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经看到过,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这个总结性的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历史是重复的,拉美的发展和历史进程都停滞不前。
这是一个神奇的世界。作者将整个世界浓缩成了这个叫“马贡多”的小镇,浓缩在邦迪亚家族的整个历史之中。
其实,刚开始阅读的时候,觉得自己并没有被书的内容吸引住。在读过故事的开头那句“许多年后,当邦迪亚上校面对行刑枪队时,他便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找冰块的那个下午„„”之后,这个冗长的故事,就带着浓重的意识流气息,在我面前展开了。读完大半内容,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太有趣的地方。
据说,《百年孤独》是第一部魔幻写实小说。它出生于一九六六年,到今年已经四十岁了。它,如同它的创作者般,已经不再年轻。
这两年,书店、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魔幻类的小说,其天马行空的程度,已经达到了让人匪夷所思的地步。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已经完成了许多曾经被人视为“不可思议”的事情。
当同性恋已经渐渐被大众接受,并且可以结婚;当一个人从男性转变成女性,或从女性转变成男性,成为现实;当心脏都可以更换的时候,究竟还有什么能让我们目瞪口呆,不自觉的呼出“这不可能”的惊叹呢?
我不清楚有没有科学家在研究“时光机器”?我想,或许是有的。那么,在未来的某一天,时空也不再是障碍。
可是,看着看着,我发现我错了。会犯这样的错误,完全是因为被之前的介绍弄的。在网上看到介绍时,介绍中尤其突出了“魔幻”的气氛。没错,这是一个脱离了现实社会环境的故事,在整个故事里,作者的想象做了充分的发挥,里面也有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东西。但,和《指环王》这样的作品比起来,魔幻的感觉就弱了许多。
其实,《百年孤独》的魅力,在于它的渗透精神。就像老邦迪亚带领着一批人,翻山越领,寻找属于自己理想中的乐土,最终在一片沼泽地里建立起马贡多一样。邦家的历史,从这里开始繁衍。
忽然之间,那个叫做“马贡多”的小镇,就在你的心里建立起来了。它的开始,是一片荒凉。中间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变迁,有过昌盛,有过战争,也有过平静。曾经没日没夜的被浸泡在风雨之中,之后就一直处于干旱状态。最终,被一阵大风吹过,再度回归到荒芜。
可是,那些人似乎明明白白的存在过。被捆绑在树下的老邦迪亚、活了一百多岁,仍然充满活力的易家兰、忽然之间发动辉煌战役的邦迪亚上校、从冰冷潮湿的高地嫁到炎热干旱的马贡多的卡碧娥、十四岁在玫瑰花从下升天的美女瑞米迪娥,以及爱得疯狂的亚玛伦塔和委良诺,他们终于实践了易家兰最初的恐惧,生下了长猪尾巴的孩子,而那个邦家最后的血脉,最终被一群蚂蚁啃噬。
直到看完最后,结局是这样的:“然而,他(委良诺)还没有看到最后一行,就明白他自己永远也走不出这个房间了,因为遗稿预言,当委良诺看完遗稿的时候,这个镜花水月的城镇(或说是幻影城镇吧)将会被风扫灭,并从人类的记忆中消失,而书上所写的一切,从远古到永远,将不再从演,因为这百年孤寂的家族被判定在地球上是不会有第二次机会的。”
遗稿对这个家族的铭文是这样写的:“这个家系的第一个祖先被绑在树上;最后一个
子孙被蚂蚁吃掉。”
这就是结局。所有的一切,就像它开始时的模样:从荒凉到荒芜,经历百年的历史变迁,却最终没有一丝痕迹的消失了。
我的心中无限唏嘘。
最后,对这个家族进行精辟总结的,竟是这个家族一切祸事的起源——一个叫透娜拉的女子。“这家的历史有如一架反覆旋转的机器,一个旋转的轮子,只要轴心不要转得太迅速,不要磨损到无法修复的程度,它便会继续向前去,直到永恒。”
这便是大轮回中的,一个又一个小的轮回。世界便是如此,人类也是如此。我们是在重复。我们就是那些被关在圆圈笼子里的白老鼠,当我们带着笑容,望着那些不断奔跑的小白鼠的时候,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也有这么一双眼睛,满含着与我们相同的笑意,望着在不断奔跑的我们。
易家兰在漫长的雨季过后,发出当年老邦迪亚的感叹,说,这个世界迟早要被昆虫占领,然后会有别的物种消灭掉昆虫,再占领这个地球。
这,就是所谓的“轮回”,人类永远轻视,却无法忽略的命题。
四十年过后,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似乎变得越来越华丽,也越来越陌生。其实,地球已经千疮百孔,破败不堪。
臭氧层的破洞越来越大、全球气温逐年升高、各种能源日趋紧张„„有着这么多这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所有地球人携手解决。这,原本应该是和平团结的时刻。可是,看看我们现在在干什么?中东一天到晚的战火纷飞、恐怖份子摧毁了世贸大厦和五角大楼、伊朗要进行核研究、日本吵吵着要建立军队,不承认曾经的历史,干脆连祖先一起否认掉算了!
每一个城市都在地下打洞。我们占领的地表还嫌不够,转而做起鼹鼠来,将城市的地下钻空,边成便捷的交通枢纽。
上帝原本给了我们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让我们得以生存。他让我们有了脚,可以行走;有了手,可以劳作;有了头脑,用来思考。可是,我们并没有为地球做出任何贡献。别说贡献,就连爱护,我们也没能做到。
可笑的是,我们竟成为这个星球上,最具破坏力的蛀虫!
数亿年前的恐龙,就是这样灭绝的吧?
终有一天,我们人类也会因我们的贪婪和残忍,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如今,我们正如此义无返顾的行走在恐龙灭绝的道路上。
人生来就是孤独的,苦苦在世上挣扎,人们渴望真情,但是怕孤独的恐惧又无时不刻的侵袭人们的孤独,让人仓皇不安,让人为了逃避恐惧而越来越远。一本《百年孤独》,一个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历程,百年的岁月,如同长江黄河滔滔如流,最终在百年之中,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终点回到起点,社会的发展,家族的变迁,都画着一个圆形的轨迹。
孤独的宿命围绕着这样一个家庭,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预示着他们相同的命运。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每个人的精神历程都是一个圆,他们从小就孤独,冷漠,古都似乎是这个家族每代人共同的特点,成如小说中写道:“布恩地亚家族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一种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独神情,长大后,他们都试图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独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动总是归于挫败地沮丧,他们又以不同方式,一个个陷入更深沉的孤独之中,对他们来说,孤独仿佛一种神秘的命运难以抗拒。”终点最终回到起点,让人感觉到巨大的苍凉与悲凉。
读这样的小说,感觉就像看作者站在一个高的平台上,去俯视整个布恩地亚家族的命运,听作者讲述一个已然逝去的故事。隔着距离从外看马贡多,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一个孤独的岛屿,而凑近了看家族七代人的悲欢离合,便可发现一个个更为悲凉的孤独的灵魂。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认为打破孤独进行种种艰苦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终以失败告终,如书中乌苏拉在非常孤单之时,只好去找她那不中用的被人遗忘在栗树下的丈夫,对他说:“你看看这个空荡荡的家吧,看看我们那些散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儿女吧,咱们又像当初那样只剩你我两个了。”而霍
基·阿卡迪奥对她的悲叹却是充耳不闻,她这些话好象是在讲给一个死人听,对于乌苏拉来说,岂止只是剩两人,其实只是剩她一个人孤独的生存着。生性孤僻的阿卡迪奥,在他生命的最后两个小时,他童年时代就一直折磨着他的恐惧突然消失了,在对人生的回顾中,他终于明白自己是很热爱过去最北他憎恨的人们,面对死亡,他感受到的不是害怕而是怀恋,他似乎时有所觉悟了,或许那种一之折磨他的恐惧便是对孤独的恐惧,人的存在就是选择,就是选择他的独特生活行动的方式,一直以来他都试图以自己的方式驱散这种恐惧,但最终未能如愿。
马尔克斯在谈及作品中人物孤独性时,他说过:“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这是以这个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他希望于整个民族的团结。“布恩地亚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他们的孤独并不是拥有真理的灵魂而具有的高洁峭拔,因不能与人分享智慧的快乐而孤独寂寞,而是由于与愚昧并存的感情的匮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与心的离异与隔膜,这样的孤独竟可以将一个昔日曾经繁华的小镇最终消失。在此,马尔克斯是告诉人们,孤独的实质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生存哲学,它意味着一冷漠、消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事实上,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生活同样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回报你,一个陷入孤独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只能与贫穷、愚昧和落后为伍。这样的作品现在读来仍有它的意义,在一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固守着一份自己的孤独,事实上,这种孤独会使人走向冷漠,最终如马贡多城一样灰飞烟灭,消失于无形。
第2篇:《百年孤独》读书笔记
《百年孤独》
一年前的某个夜晚行走在街上,看见一家有独特风格的书店,进去本无意,只是那一刻也许需要点书香的气氛而已,在随处翻阅的同时发现了一本仿佛很久无人去翻阅的书——《百年孤独》,看着它那泛黄的封面,心中感慨:也许这本书就像它的名字那样度过它的“百年”孤独,我喜欢孤独这个词,就像自己现在喜欢一个人的感觉一样,就如同陈果老师说的那样,什么是孤独?孤独就是从人群中偷来的享受,她高傲、优美,完全是精神的自由。孤独是需要有独处的时间,做到“如我所是”完全不需要装扮、做作,不需要戴着帽子抽个烟来装深沉。陈老师的话值得思索。只是缺点什么,我思索孤独这个忧伤与快乐共性的词,我想去找我的孤独,找属于我的“百年孤独”,于是我拿起了我眼中独特的它——《百年孤独》。
我感叹霍·阿·布恩蒂亚的梦想,但却是那么无力,梦想总是让我们付出很大的代价,我想起了在无力改变时,其实梦想往往就是孤独的开始。“东西也是有生命,只要唤起它们的灵性”我喜欢这句话,因为它可以让我感受到力量。
“科学缩短了距离”梅尔加德斯说。“在短时期内,人们足不出户,就可看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发生的事儿。”梅尔加德斯又想劝阻他,但他终于同意用两块磁铁和三枚殖民地时期的金币交换放大镜。乌苏娜伤心得流了泪。这些钱是从一盒金鱼卫拿出来的,那盒金币由她父亲一生节衣缩食积攒下来,她一直把它埋藏在自个儿床下,想在适当的时刻使用。霍·阿·布恩蒂亚无心抚慰妻子。其中文字忘记了,只记
得后面这样描述,由于长期熬夜和冥思苦想而变得精疲力竭的父亲,如何洋洋得意地向他们宣布自己的发现:“地球是圆的,象橙子。”乌苏娜的包容展现了爱,同时“科学缩短了距离”这样的语词我也会动心去和霍·阿·布恩蒂亚一样,地球是圆的,象橙子,值得内心微笑的结果,就如寂寞是迫于无奈的虚无,百无聊赖,无所适从,无法自处,就需要一种力量支持他,一种思绪占有孤独的栖息。
“她用手指尖抚摸着他的脑袋,让他尽情地哭。不需要他表白自己是为爱情而悲恸,她一下子就知道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眼泪;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是无法复原的,那最狂乱而又最坚韧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他隐约知道,一个幸福晚年的秘诀不是别的,而是与孤寂签订一个体面的协定。”书中的几句话让人感伤,她的爱以及她的苦,不想去描写什么感受,此刻觉得还是陈老师独特的表达不至于内心过于忧伤。陈老师说,没有什么“理所当然”的爱。他对你好,是因为他爱你,落实到行动是对你的理解、包容、奉献。爱,归根到底只是付出、自我牺牲、对他人的关爱,让我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在距离之外的暖意。这是我感觉对书中这段她的爱最好的诠释,书中提到回忆,回忆只是孤独与梦想的结合而已,虽然它让你感觉很美好,但是那是虚无的,这种虚无还是藏在心里的一个角落,我对作者为何如此写下这段关于回忆不想去思所;“一个幸福晚年的秘诀不是别的,而是与孤寂签订一个体面的协定”真的很喜欢这句话虽然我们还年轻,为了以后不孤苦,我愿意去了解孤独,感受孤独、享受孤独;孤独不等于
寂寞,自成世界独处,自成体系的完整的状态,孤独者表现出的事圆融的高贵、羽化、没有缺失的遗憾,孤独是我们的命运,但这绝不是糟糕的事。当我们无法改变时,恭敬的领会它,这是幸运的,思想者在心灵上的孤独,孤独者极其丰富有趣、拥有最诚实可靠的朋友。
“在那个没有尽头的漫漫长夜里,奥雷良诺·布·地亚上校长时间地搔着身上的痒,企图打破他身上孤独的坚硬外壳。命中注定孤独百年的世家,不会有出现在世上第二次的机会。”他算不上孤独,可以这样评论,她比烟花更寂寞。烟花绽放于无形,消失于乌有,当中有短暂的释放,伴随而来的却是无边的寂寞。“上校对他爸爸的鬼魂说,人不是该死的时候死的,而是能死的时候死的;一种想立即逃开却又想永远留在那恼人的寂静和可怕的孤独之中”,看了这句话有点心有微喜感,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吧,孤独不求外物,反求诸己。
“孩子看见,一个女人双手合成十字,跪在空地中间,神秘地摆脱了蜂拥的人群。霍·阿卡蒂奥第二也把孩子摔在这儿了,他倒在地上,满脸是血,汹涌的巨大人流扫荡了空地,扫荡了跪着的女人,扫荡了酷热的天穹投下的阳光,扫荡了这个卑鄙龌龊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乌苏娜曾经卖过那么多的糖动物啊。”“毫不战栗地回忆黄昏时庇埃德洛.格列斯身上发出的薰衣草的香味,把蕾蓓卡从悲惨的境地中搭救出来,——不是出于爱,也不是由于恨,而是深切地理解她的孤独。”理解是世界上最美的词,友情跟爱情一样,如此晶莹剔透、纯洁美丽,交朋友是因为爱他。爱他,就不要给他制造麻烦,就不要让他为自己多操心,就要去理解他。
“一个人是孤独的,因为没有言语。两个人是孤独的,因为通常有了言语而感觉到心的距离。三个人是孤独的,因为一个人会被冷落。很多人的时候是孤独的,因为会被遗忘。渐渐地,他变成了情妇的丈夫,妻子的情人。然而这种反复,不是为了摆脱孤独,而是为了保持孤独。”人需要孤独,独处的时候,精神的自由会给你一个正直的自我,你的绝大部分世界是属于你,在孤独中自得其乐,取之不尽的乐趣,不断的给生活提供新鲜的资源,在世间孤独与爱情是值得怜悯的,孤独与爱情区别在于你不能完成走出孤独,爱情却是终究被生活所招抚。
以上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原文和自己的评论,看完这本书对书中这七代人错中复杂的人物中写写我的感受。阿玛兰塔也许她的身上会有我的影子,我比较喜欢她这个独特的角色。
我突然间想起了席慕容的“如何遇见你,在我最美丽的时刻。”那么,此时,阿玛兰塔就在她遇见了英俊潇洒的皮埃特罗克雷庇斯。只是,在同样美丽,甚至还要更美丽的雷蓓卡的对比下,阿玛兰塔也只好无奈地被当成孩子而忽略。和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一样带着一股与生俱来的倔强与傲气的她,又怎么会妥协?她阻止婚礼的进行,恶狠狠地对着姐姐说:“要结婚,除非从我的尸体上踏过。”这样的话,以皮埃特罗克雷庇斯的母亲的名义寄出了一封假信„„我常常想象着阿玛兰塔写信给皮埃特罗克雷庇斯的情景:以一种绝望而自卑的心情混合着泪水写下自己的思念。书中也有“阿玛兰塔把自己关在房里,咬住嘴唇不哭出声来。她用手指塞住自己的耳朵,以免听见在与
乌苏拉谈论战争消息的那位追求者的声音。尽管此时她想见他想得要命,但还是硬以毅力克制着自己,不出去同他会面。”只是阿玛兰塔,你的柔情藏得太深,又有谁能看的出来?但正如乌苏拉所感悟到的那样: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你那强烈的爱情与怯弱之间的殊死搏斗,而最后却是那种荒谬的恐惧感占了上风。你的这种感情,始终凌驾于你那颗备受磨难的心。对于孤独爱情中一个女人在用一生的辛勤、最美好的青春,来维护一个承诺;她的虚荣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值得敬佩的。
这本书讲的很多,我也不想去了解,我只想了解孤独,为什么还是百年,孤独是一种心境和心理状态?孤独不是故作姿态,孤独是一种心境。沉默未必是孤独,孤独没有任何形式,那是孤独者精神上的自我流浪。装出来的叫浮躁,那是一种虚荣心,是为了招揽目光。我不曾去刻意理解书,那伟大的哲理,我只想了解自己的孤独,带着欣赏的态度,我们自己所处的分分秒秒,也许就是一种所谓的孤独,只是心是否感受到而已。我们要和自己所谓的孤独交朋友,这种朋友是相伴终生的,别怕它,它给予我们的也许很多很多„„
备注:黑体字为书中原文
第3篇:百年孤独读书笔记
《百年孤独》读后感
“若干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就是《百年孤独》的开开始。布恩地亚上校的记忆犹如一滴墨水坠落在宣纸上,无法停止地渲染开来。
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作”的《百年孤独》,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全书近30 万字,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缭乱。
这本书如一部情节丰富的厚重家谱,记载了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历程。孤独的宿命围绕着这样一个家族,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预示着他们相同的命运。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每个人的精神历程都是一个
第4篇:《百年孤独》读书笔记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百年孤独》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1
我常常自矜自己喜欢读书,爱好书籍,却又常常在读书时极为偏好,兴起试读名著,却又为那其中的晦涩难懂而撤退。事实上,于我而言,《百年孤独》正是如此。
读过一遍,心头复杂感情简直无法形容,最多的想法是:天哪,这写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什么奥雷里亚诺,乌尔苏拉,阿尔卡蒂奥,本就对各种又长又拗口的外文名敬而远之的我,更是读起来费力的将人物与身份对上。最要命的是,父亲跟儿子常常会起同样的名字,让我毫无头绪,一遍读下来,脑子里好像有浆糊,真是一点感想也没有了。
不客气的说,我实在是想着自己还有阅读笔记,才硬
第5篇:《百年孤独》读书笔记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百年孤独》读书笔记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1
《百年孤独》中的“孤独”能够如此透彻心扉,是因为它未曾在“孤独”的表象上倾注一字,而只是将沉闷的“活着”娓娓道来。
在这个比《红楼梦》还要繁复、难记的家族体系中,“活着”是所有情节发生的唯一齐源。为了寻找活着的可能,为了寻找活着的方式,为了寻找活着的好处……为了活着,一个生存在地球角落的百年家族陷入了无限的疲惫与孤独之中,在茫茫岁月之中上下求索,按照命运的规划忙碌。
搞笑的是,这并不是一个悲剧。
书的资料如果除去荒诞奇妙的羊皮卷,除去家庭里不断飘荡又不断
第6篇:百年孤独读书笔记
简析《百年孤独》
“若干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加西亚·马尔克斯在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的开篇这样写道。布恩地亚上校的记忆犹如一滴墨水坠落在宣纸上,无法停止地渲染开来。恰如《百年孤独》这个题目给人的感觉一样,开篇这段话,马尔克斯将时间和空间拉长延展,给读者以脱离现实时间的魔幻般的感受。
1965年马尔克斯开始创作《百年孤独》,1967年6月29日小说发表。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马尔克斯。马尔克斯曾言:“活着为了讲述生活,生活并非一个人的经历,而是他的记忆。”《百年孤独》里描述的那样一个几乎神话般的世界,那里有马尔克斯童年眼中整个拉美国家真实历史的影射,有近代拉美社会百年变迁的缩影和拉美人民的精神意识,同时也融入了人类百
第7篇:《百年孤独》读书笔记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
《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之著”。它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读完,书中病态的孤独,形形色色的畸形人格,漂浮在我的四周,久而不去。
书中的人物霍·阿·布恩帝亚本是一个勤恳务实、富有创造力的人。但由于他错误地对科学和求知痴迷,炼金术,上帝铜版照片……他完全发了疯,所以他是个孤独者。
他的妻子乌苏拉是个闪烁着母亲一切美好品质的妇女。在我看来,她其实就是这个家族的'地基。整部书都是她忙碌的身影,这个女人的身上拥有着另一种孤独感。
我想全书最悲哀的人物莫过于布恩帝亚的次子奥雷良诺了。他发动了无数次的武装起义,却都无果。所幸命很大,躲过了埋伏、暗杀以及枪决,顽强地活了下来。但活下来也许才是对他最大的折磨。他痴迷于做小金鱼,
第8篇:百年孤独读书笔记
《百年孤独》读后感
“若干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加西亚·马尔克斯在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的开篇这样写道。虚构市镇马孔多的兴衰在一系列的遗忘和孤独中犹如一滴墨水坠落在宣纸上,无法停止地渲染开来。
恰如《百年孤独》这个题目给人的感觉一样,开篇这段话,马尔克斯将时间和空间拉长延展,给读者以脱离现实时间的魔幻般的感受。也许是第一遍阅读的缘故,这部魔幻现实主义的巨作让我有些懵懂。1965年马尔克斯开始创作《百年孤独》,1967年6月29日小说发表。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马尔克斯。马尔克斯曾言:“活着为了讲述生活,生活并非一个人的经历,而是他的记忆。”《百年孤独》里描述的一个几乎神话般的小镇马孔多,这是马尔克斯童年眼中整个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