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文言文习题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2-06 08:26:3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毛遂自荐文言文习题

毛遂自荐文言文习题

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谓平原君曰: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何也?楚王谓平原君曰:客何为者也?平原君曰:是胜之舍人也。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县于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从于殿上。毛遂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15.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毛遂比至楚 比:等到

B. 一战而举鄢郢 举:攻占

C. 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 奋:振作、发扬

D. 而王弗知恶焉 恶:憎恨

16. 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是胜之舍人也

子犯请击之

B. 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C. 而王弗知恶焉

夜缒而出

D. 吾君在前,叱者何也

夫晋,何厌之有

17.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毛遂是一个不但胆识超群、辩才出众,而且能主动请缨、善于抓住施展才华机会的人。

B. 毛遂终于赢得了同行的信服,是因为在关键时刻当其他人一筹莫展时,只有毛遂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凭才华逼迫楚王接受合纵。

C. 毛遂之所以迫使楚王接受合纵的盟约,主要是以赵国的实力为后盾,有类似于城下之盟的意味。

D. 毛遂与楚王说理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之以利害,在外交场合真是做到了有理、有据、有节。

18.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网

15、D(恶:羞愧)

16、D(D疑问代词,什么。A.结构助词,的/代词,代秦军。B.介词,凭借/连词,因为C.转折连词,可是/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17、C(主要是以赵国的势力为后盾错,主要凭勇气和不怕死的精神,由今十步之内,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县于遂手可以看出。)

译文:

毛遂到了楚国,与十九个人谈论,十九个人都折服了。平原君与楚国谈判合纵的盟约,(反复)说明合纵的利害关系,从太阳出来就阐述这些理,到太阳当空时还没有决定,那十九个人对毛遂说:先生上去!毛遂手握剑柄登阶而上,对平原君说:合纵的利害关系,两句话就可以决定。今天,太阳出来就谈论合纵,日到中天还不能决断,(这是)为什么?楚王对平原君说:这个人是干什么的?平原君说:这是(我)赵胜的舍人。楚王怒斥道:为什么不下去?我是在同你的君侯说话,你算干什么的?毛遂手握剑柄上前说道:大王(你)敢斥责(我)毛遂的原因,是由于楚国人多。现在,十步之内,大王(你)不能依赖楚国人多势众了,大王的性命,悬在(我)毛遂的手里。我的君侯在眼前,(你)斥责(我)是为什么?况且,毛遂(我)听说汤以七十里的地方统一天下,文王以百里的土地使诸侯称臣,难道是由于(他们的)士卒众多吗?实在是由于(他们)能够凭据他们的条件而奋发他们的威势。今天,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持戟的土卒上百万,这是霸王的资业呀!以楚国的强大,天下不能抵挡。白起,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竖子罢了,率领几万部众,发兵来和楚国交战,一战而拿下鄢、郢,二战而烧掉夷陵,三战而侮辱大王的祖先。这是百代的仇恨,而且是赵国都感到羞辱的事,而大王却不知道羞耻。合纵这件事是为了楚国,并不是为了赵国呀。我的君主在眼前,(你)斥责(我)干什么?楚王说:是,是!实在象先生说的,谨以我们的社稷来订立合纵盟约。毛遂问:合纵盟约决定了吗?楚王说:决定了。于是,毛遂对楚王左右的人说:取鸡、狗和马的血来:毛遂捧着铜盘跪着献给楚王,说:大王应当歃血来签订合纵的盟约,其次是我的君侯,再次是(我)毛遂。于是毛遂在宫殿上签定了合纵盟约。毛遂左手拿着铜盘和血,而用右手招唤那十九个人说:先生们在堂下相继歃血。先生们碌碌无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依赖别人而办成事情的人啊。

第2篇:文言文毛遂自荐译文

文言文毛遂自荐译文

上学的时候,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毛遂自荐译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谓平原君曰:“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何也?”楚王谓平原君曰:“客何为者也?”平原君曰:“是胜之舍人也。”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县于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从于殿上。毛遂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

译文

秦兵围困邯郸的时候,赵国派遣平原君请求救兵,到楚国签订“合纵”的盟约。平原君约定与门下既有勇力又文武兼备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平原君说:“假如用和平方法能够取得成功就太好了;假如和平方法不能取得成功,那么,(我)就在华屋之下用”歃血“的方式,也一定要合纵盟约签定再返回。随从人员不到外边去寻找,在门下的食客中选取就够了。”平原君找到十九个人,其余的人没有可以选取的,没办法补满二十人(的额数)。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毛遂(我)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我)赵胜门下到现在(有)几年了?”毛遂说:“到现在(有)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士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现在,处在(我)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的话),赵胜(我)也没有听到(这样的)赞语,这是因为(你)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我)就会象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楚国)。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毛遂到了楚国,与十九个人谈论,十九个人都折服了。平原君与楚国谈判“合纵”的盟约,(反复)说明“合纵”的利害关系,从太阳出来就阐述这些理,到太阳当空时还没有决定,那十九个人对毛遂说:“先生上去!”毛遂手握剑柄登阶而上,对平原君说:“合纵的'利害关系,两句话就可以决定。今天,太阳出来就谈论合纵,日到中天还不能决断,(这是)为什么?”楚王对平原君说:“这个人是干什么的?”平原君说:“这是(我)赵胜的舍人。”楚王怒斥道:“为什么不下去?我是在同你的君侯说话,你算干什么的?”毛遂手握剑柄上前说道:“大王(你)敢斥责(我)毛遂的原因,是由于楚国人多。现在,十步之内,大王(你)不能依赖楚国人多势众了,大王的性命,悬在(我)毛遂的手里。我的君侯在眼前,(你)斥责(我)是为什么?况且,毛遂(我)听说汤以七十里的地方统一天下,文王以百里的土地使诸侯称臣,难道是由于(他们的)士卒众多吗?实在是由于(他们)能够凭据他们的条件而奋发他们的威势。今天,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持戟的土卒上百万,这是霸王的资业呀!以楚国的强大,天下不能抵挡。白起,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竖子罢了,率领几万部众,发兵来和楚国交战,一战而拿下鄢、郢,二战而烧掉夷陵,三战而侮辱大王的祖先。这是百代的仇恨,而且是赵国都感到羞辱的事,而大王却不知道羞耻。合纵这件事是为了楚国,并不是为了赵国呀。我的君主在眼前,(你)斥责(我)干什么?”楚王说:“是,是!实在象先生说的,谨以我们的社稷来订立合纵盟约。”毛遂问:“合纵盟约决定了吗?”楚王说:“决定了。”于是,毛遂对楚王左右的人说:“取鸡、狗和马的血来:”毛遂捧着铜盘跪着献给楚王,说:“大王应当歃血来签订合纵的盟约,其次是我的君侯,再次是(我)毛遂。”于是毛遂在宫殿上签定了合纵盟约。毛遂左手拿着铜盘和血,而用右手招唤那十九个人说:“先生们在堂下相继歃血。先生们碌碌无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依赖别人而办成事情的人啊。”

平原君签订“合纵”盟约之后归来,回到赵国,说:“赵胜(我)不敢再鉴选人才了。赵胜(我)鉴选人才,多的千人,少的百人,自以为没有失去天下的人才;今天却在毛先生这里失去了。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威望高于九鼎和大吕。毛先生用三寸长的舌头,强似上百万的军队。赵胜(我)不敢再鉴选人才了。”于是把毛遂作为上等宾客对待。

内容拓展:

《毛遂自荐》教案

【教学目的】

1 、学习毛遂挺身而出、勇纾国难的精神

2 、成语: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因人成事

3 、文言实词:赞、目、奉、恶、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人们常用“毛遂自荐”来比喻自己推荐自己,那么毛遂究竟何许人也,他究竟有何德何能,敢于冒着被人扣上“穷出风头”的恶名,自己推荐自己呢?今天就让我们循着司马迁的生花妙笔去结识一下这位具有超群的胆识和才能的毛遂先生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正音,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2、学生自读,找出文中的生字难字,归纳总结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3、教师点拨:

A、通假字

合从于楚 “从”,通“纵”

其末立见 “见”,通“现”

使遂蚤得处囊中 “蚤”,通“早”

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 “奉”,通“捧”

公等录录 “录录”,通“碌碌”

B、重点实词

前自赞于平原君曰

遍赞宾客

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在)

幽独处乎山中(居住)

养尊处优(处于,过着)

夫贤士之处世(处在世上)

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名词用如动词,用眼光示意)

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看待)

范曾数目项王(递眼色)

王弗知恶焉(羞耻)

学恶乎始,恶乎终?(哪里)

C、古今异义

(1)与十九人论议 (两个词,今一个词)

(2)今楚地方五千里 (土地方圆)

D、特殊句式

(1)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定语后置)

(2)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状语后置)

三、课文内容研讨

1、试分析:毛遂是如何一步步让楚王定盟约的?

明确:按剑而前……今十步以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旋于遂手(示之以力)

合众者为楚,非为赵也。(示之以利)

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示之以信)

2、有人说毛遂自荐是出风头,你怎么看?

教师总结:

(1)自信是一种优秀品质

(2)有胆 勇纾国难,精神可嘉

(3)有识 知天下,有辩才,实现了定纵奇迹

3、在今天,作为人才自身、用人的领导应该注意些什么?

教师总结:

①人才自身:不妨自荐(自荐并不等于出风头,自荐是为了推销自己;目的是为社会出力,实现自身价值,不必介意用什么方法)

②领导:不可妒才,努力相马,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四、归纳总结毛遂的人物形象

(一)人物的出场不同凡响。《毛遂自荐》可以说是一篇人物传记,但其开篇并未象一般的人物传记那样先交待人物的籍贯,而是渲染的一种紧张的气氛。秦军大兵压境,赵国于是派平原君前往楚国订立联合抗秦的盟约。平原君决定带二十个门客一起前往。但“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在这关键时刻,毛遂挺身而出,“自赞于平原君”。平原君一行来到楚国后,与楚国的盟约迟迟不能订下来,“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此时,其他的门客一致推举毛遂,毛遂于是“按剑历阶而上”。

(二)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一用其他的门客衬托毛遂。当毛遂挺身而出后,“十九人目笑之而未发也。”显然瞧不起毛遂。但到楚国后,“与十九人议论,十九人皆服。”先抑后扬,表现了毛遂的才华。在盟约迟迟不能确定的时候,十九人一致推举了毛遂。这又进一步表现了毛遂不同一般。二用平原君衬托毛遂。“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与毛遂的三言两语,“遂定从于殿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毛遂的胆识和辩才。平原君从开始不信任毛遂到最后“胜不敢复相士”,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又从侧面表现了毛遂的才华。可见,对比衬托的运用,是本文刻画毛遂的重要手段。

(三)语言的个性化。平原君以锥处囊中为喻,说毛遂没有才能。而毛遂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说自己并未处囊中,如果有机会的话就“非特其未见”而是“颖脱而出”。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毛遂说服楚王时的一段话。毛遂首先是压之以“力”:“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一下子震住了楚王。再激之以“耻”:“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最后动之以“利”:“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三言两语,将盟约订了下来。毛遂以极富个性的语言,表现了他过人的胆识和高超的辩才。

第3篇:文言文习题

文言文习题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⑴顾野有麦场: ⑵一狼洞其中:

1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刀劈狼首 先帝不以臣卑鄙 B.其一犬坐于前 皆以美于徐公

C.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毛遂自荐

毛遂自荐

毛遂自荐1

【注音】máo suí zì jiàn

【典故】《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赵国。

【释义】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自告奋勇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自告奋勇

【相反词】自惭形秽

【同韵词】无丝有线、不可侵犯、风云万变、朱唇粉面、风轻云淡、天转地转、因利乘便、优游少断、神魂撩乱、一掷百万、......

【年代】古代

【谜语】自己推举自己

【邂逅语】孙猴子作官

【成语故事】战国时赵孝成王九年,秦兵攻打赵国,赵孝成王命令平原君赵胜到楚国去求救,平原君的门客毛遂主动自荐随同前去。平原君与楚王谈判半天没有成效,毛遂手拿宝剑走上宫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毛遂自荐

毛遂自荐

毛遂在平原君门下已经三年了,一直默默无闻,总得不到施展才能的机会。

一次,碰上秦国大举进攻赵国,秦军将赵国都城邯郸团团围住,情况十分危急,赵王只好派平原君赶紧出使楚国,向楚国求救。

平原君到楚国去之前,召集他所有的门客商议,决定从这千余名门客中挑选出20名能文善武足智多谋的人随同前往。他们挑来挑去最终只有19人合乎条件,还差一人却怎么挑也总觉得不满意。

这时,只见毛遂主动站了出来说:“我愿随平原君前往楚国,哪怕是凑个数!”

平原君一看,是平常不曾注意的毛遂,便不大以为然,只是婉转地说:“你到我门下已经三年了,却从未听到有人在我面前称赞过你,可见你并无什么过人之处。一个有才能的人在世上,就好像锥子装在口袋里,锥尖子很快就会穿破口袋钻出来,人们很快就能发现他。而你一直未能出头露面显示你的本事,我怎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毛遂自荐文言文习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遂自荐文言文习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