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音乐第二单元友邻多佳音教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2-05 08:28:4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六年级音乐第二单元友邻多佳音教案

六年级音乐第二单元友邻多佳音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音乐第二单元友邻多佳音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单元目标

1.学生在欣赏、歌唱、律动、吹奏、创造等音乐活动中,接触朝鲜、日本、印度等亚洲国家具有民族特色的代表性音乐作品,扩大音乐文化视野,借助音乐领略亚洲各地的人文风情。

2.学生在分析、讨论、表现等实践活动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表现自己对邻国音乐风格的感受与理解。在鉴赏亚洲音乐时有一定的识别能力。

3.熟悉具有代表性的亚洲歌曲、乐曲的主题,体会它们各自具有的鲜明的民族特点,能演唱、吹奏其中的部分歌曲和乐曲的旋律。

二、课时安排

课时

拓展

《樱花谣》

《清津浦船歌》

我的创造:旋律即兴创作

《佳美兰》

《故乡恋情》

《我的小花园》

模仿演奏佳美兰音乐

印尼、泰国的音乐文化与风土人情

《脚铃舞曲》

《哈罗哈罗》

露一手:制作脚铃、随音乐舞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听:《樱花谣》(日本)

唱:《清津浦船歌》(朝鲜)

教学目的

1.在欣赏、唱歌、律动、吹奏、创造等教学活动中,接触朝鲜、日本、孟加拉等亚洲国家具有的民族特点和代表性的音乐,感受音乐的不同风格,扩大音乐文化视野,从音乐中领略亚洲各地的人文风情。

2.在鉴赏亚洲音乐的地域与风格特征时有一定的识别能力。

3.能流畅地演唱歌曲《清津浦船歌》,熟悉本节课所介绍的歌,乐曲的主题,能唱、奏其中的'部分旋律。教学重点、难点

1.体验亚洲各地音乐的不同风格。

2.熟悉具有代表性的亚洲歌曲、乐曲的主题。

课前准备

多媒体、钢琴、打击乐器、课堂乐器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音乐游戏:听赏竞答

多媒体展示游戏内容,听赏音乐,参考风景图片竞答国家名称、音乐名称、风景名称。竞答方法:

1.说出国家名称得一颗星,风景名称得一颗星,音乐名称得两颗星,说出一种与这个国家相关的人文风情得一颗星。

2.在音乐播放结束之后即可抢答。

3.教师将清楚活动的规则和要求。活动中仔细观察学生活动情况,及时捕获具有亮点的教学资源信息,及时点评、总结。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三、欣赏与表现

1.欣赏女生独唱——《樱花谣》(日本)

⑴欣赏日本筝演奏的《樱花谣》,说出演奏乐器和所属国家的名称。

⑵欣赏女生独唱——《樱花谣》,教师启发学生尽情想象音乐所描述的情景。

⑶学生交流自己所感受到的音乐情景,教师点评并小结。

⑷听老师演唱《樱花谣》的歌谱,学生将歌中所用的唱名按由低到高的顺序写出来

⑸用课堂乐器将所写音列吹奏出来,揭示其调式音节为日本特有的“都节调式”。

⑹跟琴视唱另外一首用都节调式写成的民谣《樱花》。

2.学唱朝鲜民歌——《清津浦船歌》(朝鲜)

⑴学生听赏歌曲并思考、回答问题:听辨这首歌曲的节拍,感受歌曲的强弱变化,用律动来表现音乐的强弱关系。

⑵简介歌曲。找出歌曲中模仿锣鼓声音的衬词,并在凳子上按节奏敲击,使歌曲更添生活的情趣,表现渔民劳动的快乐和乐观的精神。

⑶出示《清津浦船歌》乐谱,学唱歌曲。

⑷歌曲常常用朝鲜最富有代表性的乐器——伽耶琴与长鼓作伴奏(出示伽耶琴与长鼓的图片),学生自己选择音源,用长短不同的节奏,模仿伽耶琴与长鼓为歌曲伴奏。

⑸分组运用歌唱、吹奏、律动、打击乐器伴奏等形式表现《清津浦船歌》。

⑹各小组交流创作表演成果,并总结关于“朝鲜音乐的风格特征”。

四、教师总结

亚洲,有地球上面积最大的陆地,亚洲,是世界上居住人口最多的“村庄”。在这里,升起了人类文明的曙光;在这里,蕴藏着丰富多彩的艺术宝藏。我们是亚洲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有着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我们的邻居日本、朝鲜、泰国、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马来西亚……每个国家都有其风格独特的音乐。通过欣赏这些音乐,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这些国家音乐文化的丰厚底蕴,而且还能领略到这些国家风土人情及人文习俗的缤纷多彩。音乐是一种没有国界的美丽语言,今天我们在“亚洲音乐之旅”中领略到了日本、朝鲜、孟加拉国的音乐魅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听:《佳美兰》、《我的小花园》(印尼歌曲))

唱:《故乡恋情》

教学目标:

1、在欣赏、歌唱、律动、创造等音乐活动中,接触泰国、印尼等亚洲国家具有民族特点和代表性的音乐,扩大音乐文化视野,借助音乐了解更多亚洲国家的人文风情。

2、能用轻快、依恋地感情演唱歌曲《故乡恋情》,用声势动作为不同风格的歌曲伴奏。

3、能以独特的方式表达、表现对邻邦国家音乐风格的理解,能区别泰国、印尼两国音乐的异同。

教学重难点:

1、熟悉具有代表性的亚洲歌曲。

2、为不同风格的歌曲加声势动作。

课前准备:

多媒体、钢琴、卡片、打击乐、音响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走进亚洲国家

1、以导游的身份带领大家去亚洲另外的两个国家泰国、印尼游览,多媒体出示亚洲地图,了解地理位置。

2、和学生共同讨论这两个国家的人文风情,说一说你对他们的了解。

3、媒体出示泰国“千佛之国”,印尼“千岛之国”风情图片,请学生连一连,辩一辩。共4页,当前第2页1234

三、走进亚洲音乐

1、导入

师:“不同的国家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人文风情,更奇妙的是他们将给我们带来不同的音乐享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吧!”

2、新歌教学《故乡恋情》

1)请学生聆听《故乡恋情》,思考:音乐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2)出示乐谱第一部分。提问:这部分有几个乐句?并跟琴用“lu”哼唱。

3)用琴指导每句的弱起。

4)在读歌词与唱歌词中感受这一段在节奏、音程、旋律、力度、情绪五方面的特点。

5)教师范唱第二段,感受与第一段在五个方面的不同处,并用卡片作对比出示出来。

6)学生完整唱第一、二段,情绪不段升华,但意犹未尽,教师范唱第三乐段,总结乐曲的结构形式为:a—b-a形式,复习d.c和fine记号。

7)用轻快与依恋地感情完整地演唱歌曲,纠正升5和升4的音高。

3、拓展歌曲

1)学生唱歌曲a段,教师在每句结束处唱回声。

2)师生互换,学生长回声,教师指挥提示。

3)请学生用身边的打击乐(圆舞板、沙球)为歌曲伴奏,听一听哪种节奏最合适。

4)教师示范:回声用沙球、乐句用圆舞板。

5)和学生一起用打击乐表现,并加入身体语言(扭胯)

4、欣赏、表现《我的小花园》

1)多媒体欣赏《佳美兰》,教师介绍何为佳美兰。

这个词是爪哇语,原意为“用手操作”、“敲击”。现在即指以打击乐器为主的乐队,也指由它演奏的音乐。

2)复听音乐,思考:你对作品中哪几样乐器的音色有印象?教师出示若干打击乐器,找出类似的音色。

3)学生用找出的打击乐试奏主要旋律,体验印尼人民节日的快乐。

4)教师范唱另一首印尼民歌《我的小花园》,体验歌曲的情绪:活泼、优美地。

5)用视唱法学唱歌曲主旋律。

6)打击乐演奏主要节奏:ox x,重点解决弱起。

7)师生接口唱乐句,熟悉旋律。

8)请学生选择乐器为歌曲伴奏。(一人分奏一个音)

9)(机动)欣赏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宝贝》、《梭罗河》。

四、教师总结本课,结束教学。

音乐无国界。这节课,我们又来到了美丽的亚洲国家泰国、印尼,领略了那里的迷人风光,并演唱了他们富有民族特色的歌曲,希望同学们课后能找一找更多亚洲国家的歌曲,唱响我们亚洲人自己的歌。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哈罗!哈罗!》

欣赏《脚铃舞曲》

露一手:制作脚铃,随音乐舞蹈。

教学目标:

1、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感受歌曲热烈欢快的情绪。

2、能用自制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表现马来西亚人民在节日里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

3、了解马来西亚和孟加拉国的音乐特点,感受两国的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对比欣赏两国的音乐风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自制打击乐、自制脚铃。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去领略了日本、朝鲜、泰国和印尼的风情画卷,这节课我们继续进行我们的旅程。今天老师带大家去认识我们另外两个邻邦国家——马来西亚和孟加拉国。

三、走进马来西亚

1、师:首先,让我们先到马来西亚看看。(多媒体播放马来西亚的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师简介。

师介绍马来西亚的音乐。

2、欣赏歌曲《哈罗,哈罗》共4页,当前第3页1234

听了歌曲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马来西亚的人民特别好客,看到我们的到来,很高兴的对我们说:“哈罗!哈罗!我的朋友”。播放歌曲录音,师在色块处加进“哈罗!哈罗!我的朋友。”

x x x x / x x x x /

哈罗!哈罗!我的朋友(生齐读)

教师范唱歌曲,学生模仿好客的马来西亚人在歌曲色块处加入“哈罗!哈罗!我的朋友。”的邀请声。

4、学唱歌曲

①学生跟琴用lu哼唱歌曲。

②注意休止符。演唱时在休止符处可用拍手等动作帮助演唱。

③学生唱词。教师及时纠正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④提问歌曲中出现的一些音乐记号。

如:反复跳跃记号、换气加号、连音等。

还要注意最后一个音唱够5拍。

⑤学生完整演唱。指导学生用轻快、活泼地声音演唱歌曲。

5、表现歌曲

①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人演唱歌曲、一组人加入邀请声。

②拍一拍节奏。

0 x x x / x 0 0 / /

用自制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注意乐器休止两拍再加入,形成轮奏的效果。学生练习。

③完整表现。

将学生分成三组,一组演唱歌曲、一组打击乐伴奏、一组加入邀请声。

四、走进孟加拉国

1、欣赏孟加拉国的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

2、听孟加拉国《脚铃舞曲》,教师启发学生尽情想象音乐所描述的情景。

3、学生交流自己所感受到的音乐情景,猜测演奏乐器的名称,教师点评并小结。

4、欣赏印度与孟加拉国歌舞电影片段,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两国音乐舞蹈之间的渊源关系以及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载歌载舞。

5、女生在自己的脚踝上系上小铃,随音乐舞蹈。男生拿出自制的手鼓为女生伴奏。

五、小结

比较两国音乐特点,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2篇:六年级音乐教案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学唱两首英文歌曲》

第 一 课时

课 题:《OH!SUSANNA》 课 时:第5课时 课 型:歌曲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热情,使他们感到学习音乐的快乐,发展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即兴创作表演的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积极参与精神。

2、过程与方法:能用断、连的演唱技巧唱歌。培养学生的歌唱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对朋友的友谊为中心,表达出对友情珍惜。

教学重点:歌曲教学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切分节奏:

教材分析: 《OH!SUSANNA》

这是美国民谣之父福斯特的早期作品,自斯蒂芬.福斯特在1848年创作这首歌以来,已经无法去计算全世界有多少人唱过或是听过这首歌。这首歌其实是一支旋律很欢快的西部歌曲,全曲曲调流畅、奔放且富有浓郁的民歌色彩,深受人们喜爱。

歌中表达了主人公对苏珊娜的刻骨铭心的爱。为了这份爱他可以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为了爱人王土埋身也心甘情愿。他远离家乡,四处寻找心上人,冒着酷暑顶着烈日心却像冰一样的冷,但此心不变。

教学方法及手段:视听唱结合的方法教学 教 具:多媒体、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1、讲故事:在阿拉伯神话故事里,有一张神奇的魔幻飞毯,有一个小男孩坐上它去过想去的国家。今天飞毯带我们去一个地方,去哪儿?哈!我们可以从这段音乐《噢!苏珊娜》中找到答案。

2、音乐律动:随音乐节奏做原地跑跳步。

3、解疑惑:“到哪儿呢?”

4、简单作曲家、创作背景及美国人文知识。

5、出示图片:头戴牛仔帽,脖子系方巾,手抱吉它的乡村歌手。

二、聆听歌曲,体验情绪

1、感受音乐并讨论:音乐使你的心情怎样? 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老师指导并给予评价。

2、“选帽子”游戏:学生选择各种颜色的牛仔帽图片贴到黑板上,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三、用颜色及图谱表现音乐结构。

1、小组探究:仔细听音乐,把相同乐句用同一颜色、同一形状的方巾表示,不同乐句用另一种颜色、另一形状的方巾表示。

2、听乐曲,随教师的琴声模唱旋律。大家熟悉了这首乐曲,我们可以试着用“la”来唱。比比谁唱得准确。

四、学唱歌曲,表现歌曲。

1、首先调整坐姿,然后有节奏地、轻声、高位置的朗读并理解歌词。歌词以对朋友的友谊为中心,表达出对友情珍惜。

2、教师示范演唱,关注难点的解决。

使用打击乐器铃鼓、木鱼:大附点(Ⅹ· ⅩⅩ)(嘭·哒哒)小附点Ⅹ·Ⅹ(嘭·哒)

情境设计:采用角色的口吻表达:当我思念朋友亲人的时候,我心爱的五弦琴发出(Ⅹ· ⅩⅩ)(嘭·哒哒);当我们欢乐地歌唱、尽情舞蹈时,五弦琴会这样响起Ⅹ·Ⅹ(嘭·哒)

3、能用断、连的演唱技巧唱歌。培养学生的歌唱技能。

4、变化的演唱形式:轻声地集体唱——欢快地小组唱——个人表演唱

五、创设舞台、拓展延伸 1、听音乐,创编音乐活动

吉它组;一边模仿吉它的演奏姿势,即兴创造表演各种演奏场景,一边哼唱歌曲。方巾组:借用自身配带的红领巾随音乐创编动作。如挥舞、摇摆等。

帽子组:创编集体舞。如以跑跳步为基本步伐,小组创作圆圈舞、双人舞、邀请舞。教学反思:学生热情高涨

课后拓展作业 继续搜索歌曲需要歌曲资料

第二单元:《学唱两首英文歌曲》

第 二 课时

课 题:《铃儿响叮当》 课 时:第6课时 课 型:歌曲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歌曲《铃儿响叮当》,让我们从中体验一个文化主题——对大自然的赞美,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歌颂。

2、过程与方法:过歌曲《铃儿响叮当》的合唱训练,让我们从中体验到和声的美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演唱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不同版本的《铃儿响叮当》的欣赏,把握不同的音乐要素所带来的音乐形象的不同。

教学重点:歌曲意境的感受以及用不同情绪生动的演唱来表现它。

教学难点:歌曲的赏析与演唱表现艺术处理的结合统一以及尝试用不同的音乐要素表现歌曲。教材分析:

《铃儿响叮当》是一首曲调流畅、情绪欢快的美国歌曲。生动的歌词描绘了一群孩子冒着大风雪,坐在马拉的雪橇上,他们的欢声笑语伴着清脆的马铃声回响在原野„„表现了孩子们热情奔放的性格,抒发了热爱美好生活的真挚情感。歌曲为再现的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以“3”、“4”的同音反复为主,加上 “ ×× × | ×× × |×× ×.× | × - |”节奏的运用,塑造了马儿奔跑、铃儿叮当的欢快的音乐形象。第二乐段从第一乐段的最后一小节后半拍开始,“ × | ×× ×× | × - |”的节奏从弱起进入,这一节奏的重复出现,加上曲调的逐步上移,给人以推动感,刻画了孩子们随着雪橇冲破风雪、飞奔向前的情景。歌曲的最后乐段的重复再现,并在结尾用一延长的、渐弱的高音“1”,结束了全曲,仿佛雪橇已渐渐远去,而那充满欢笑的歌声仍在风雪中回荡。

教学方法及手段:视听唱结合的方法教学

教 具:多媒体、电子琴

教学过程: 引入部分:

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走到咱们的课堂当中来,大家紧不紧张啊?老师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有些紧张,大家能不能来点掌声鼓励鼓励老师啊?!导入部分:

师:最近几天的天气可以说是春光明媚、春风拂面,非常舒服!大家能不能用声音来模仿一下春风是怎么吹的?用“WU”。师示范,生跟唱。

4/4 5 - - - | 5 - - - 学唱歌曲:

1、师:大家刚才表现的非常好,老师也想和大家比试比试。(师单簧管演奏)老师演奏的音乐线条和刚才黑板上的哪条旋律线相似?

师单簧管演奏《铃儿响叮当》

第一段: 单簧管低音区 《铃儿响叮当》B部分 缓慢

第二段: 单簧管高音区 《铃儿响叮当》A部分低声部 欢快 生答,师复奏,学生随音乐律动

2、师:刚才老师演奏的曲子大家熟悉吗? 生答:《铃儿响叮当》!

师: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首《铃儿响叮当》!出示课题。(多媒体)

师: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首圣诞歌曲,是由美国的作曲家彼尔.彭特所作。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这首歌的录音,听的时候注意,这首歌是几拍子的?情绪怎样? 录音:《铃儿响叮当》

生答:„„2拍子,欢快„„

3、师出示旋律谱。

师:跟着老师的钢琴划拍视唱全曲。(低声部视唱,高声部评价)。强调:把坐在雪橇上的感觉唱出来。(高声部视唱,低声部评价)、4、师:这首歌曲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生答:„„第一段和第三段相似,第二段不同„„ 师:第三段和第一段有什么不同?(结束部分不同)分声部视唱第三部分。

5、生口琴视奏A部分,双声部合奏。并视唱A部分。

6、师讲解歌曲的曲式结构: A——B——A`

7、师:刚才我们把A部分和A`部分学会了,B部分大家非常的熟悉,还用老师教吗?(跟琴视唱。)

8、讲解弱起。(B部分)

9、跟琴有感情的完整视唱。

10、跟琴试唱歌词。

11、师吉他弹唱范唱全曲。

12、生有感情的跟琴完整演唱,歌词的问题留待下节课解决。拓展部分:

教学反思:学生热情高涨

课后拓展作业 继续搜索歌曲需要歌曲资

第3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音乐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丝竹流韵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听:《欢乐歌》、《卜算子.咏梅》 教学目标:

通过学欣赏《卜算子.咏梅》、《欢乐歌》,领略江南风情,感受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初步了解江南丝竹的知识。感受民间戏曲与歌曲的完美结合,初步了解昆曲和苏州评弹这两种地方曲艺,激发学生对家乡江南悠久文化的热爱。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欣赏、感受“江南丝竹”: 1.欣赏《欢乐歌》

欣赏乐曲,说出乐曲的情绪风格、主要演奏乐器。揭示曲名,简介“紫竹调”

2.介绍“江南丝竹”:流传于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以及上海一带的丝竹音乐。主要乐器有笛、箫、笙、二胡、琵琶、三弦、扬琴等。

3.完整欣赏《欢乐歌》,留心听以上几种乐器的音色。4.完成P31/露一手

三.欣赏、拓展“昆曲”、“评弹”

1.师:江南的地方戏曲有很多,你们知道哪些?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二单元 八音盒

第二单元 八音盒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单簧管波尔卡》

《拨弦波尔卡》

教学目标

1、简单介绍西洋木管乐器,使学生对其有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通过聆听两首《波尔卡》,感受音乐快速跳跃的情绪特点。并指导学生能用图形式或线条表示自己听到的音乐。教学重难点

感受单簧管的音色特点,乐曲所表现的“波尔卡”的跳跃情绪特点及乐曲曲式结构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学一学

1、师:孩子们,今天木管家族邀请我们去做客,让我们一起坐上心爱的小马车出发吧

2、木管乐器的自我介绍:

A、长笛:是木管乐器中的高音乐器,音乐宽广,音色清澈柔美,常把它比作乐队中的“花腔女高音”。

B、短笛:短笛是长笛的同类乐器,形状与长笛雷同,发音管比长笛短而细,音色响亮清脆、很有色彩。适宜于演奏各种

抒情或华彩性的乐曲。

C、大管:又称“巴松”,是木管组中的低音乐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六年级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教学主题及重点]

本单元以《友邻多佳音》为题,有选择的将邻邦富有特色的民歌、民间器乐曲呈现在同学面前,犹如一座万紫千红的百花园,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音乐了解我们友好邻邦绚丽、迷人、独特的风景画卷,感受其“真”的神韵,“美”的风采。

六年级音乐上册第二单元教材赏析 目标要求: 1.学生在欣赏、歌唱、律动、吹奏、创造等音乐活动中,接触朝鲜、日本、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国家具有民族特色的挖根生音乐作品,扩大音乐文化视野,借助音乐领略亚洲和声的人文风情

2.学生在分析讨论、表现等 实践活动中,能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私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表现自己对邻国音乐风格的感受与理解

3.熟悉阿根廷一的亚洲歌、乐曲的主题,体会它们各自具有的鲜明的民族特点。教学重点:

1、在欣赏、歌唱等主题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八年级音乐教案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黄河俩岸的歌》

(五课时)

第一课时《半个月亮爬上来》

教学内容:学唱和欣赏《半个月亮爬上来》、《军民大生产》

教学目标:1.能够感受、体验《半个月亮爬上来》的音乐情绪,理解歌曲所表达的生活内容,掌握混声合唱的相关知识。

2.能够用自然圆润、略带弹性的声音和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半个月亮爬上来》、《军民大生产》,并能用固定节奏为歌曲伴奏。

教学重点:领会、体验歌曲的民族风格及合唱所形成的艺术效果。教学难点:领会、体验歌曲的民族风格及合唱所形成的艺术效果。教学过程:学唱和欣赏《半个月亮爬上来》

一、导入:讨论导入。看书本第14页黄河两岸地图,师生简单交流对黄河两岸各省的地域、地貌特征、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的了解。

二、学唱—听、唱、视

1.欣赏及主旋律学唱:聆听歌曲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用画旋律线或图谱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一年级音乐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春天来了》

第一课时 欣赏《春之歌》 总第 课时

教材分析:

春天象征着生命,春天象征着希望和力量,从古到今,无数文人墨客,名家艺人无不为春的色彩而陶醉,被春的生机所打动,留下了很多赞美春天的艺术作品。春天是一首诗,是一幅画,是一首永远也写不完的诗篇。春天,永远是艺术家眼中永恒的主题。

本课题《春之歌》通过对春日的抒情,让学生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认识春天,赞美春天的同时,懂得珍惜大好时光,并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去感受春天,学会用歌唱、演奏、绘画、制作等多种艺术形式去赞美、描绘春天,共同分享春天带来的喜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诗词歌赋、绘画、舞蹈、音乐艺术的鉴赏,使学生学会运用简单的艺术表现方法,亲自参与艺术实践和艺术表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诗词、歌赋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第五单元 睦邻佳音

第五单元 睦邻佳音

单元总目标:

一、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本单元的各项音乐活动,感受日本、孟加拉、泰国、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各具民族特色的音乐特点,拓展音乐视野,领略音乐所表现的亚洲各地的人文风情。

二、在演唱歌曲《故乡恋情》、《哈罗!哈罗!》时,能准确地把握弱起节奏、升re和升fa等变化音的音准。能用舒展连贯和弹性跳跃的声音演唱,表现出两首歌曲不同的情感及音乐形象。

三、欣赏《樱花谣》、《脚铃舞》能通过音乐对日本调式产生印象及对东南亚音乐的不同体验。.教学重点:

用舒展连贯、弹性跳跃的声音演唱《故乡恋情》、《哈罗!哈罗!》,欣赏歌曲《樱花谣》《脚铃舞》了解各国的人文风情及音乐感受。

教学难点:用舒展连贯、弹性跳跃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 图片 教学课时: 三课时

修订栏 第五单元 第1课时

(课型: 设计人:孙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六年级音乐第二单元友邻多佳音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年级音乐第二单元友邻多佳音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