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九日齐山登高(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牧及其创作。
2.理解本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教时
授课过程:
一.作者与背景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杜牧善文工诗,人称“小杜”。亦工书画,传世书迹《张好好诗》最为著名。《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
齐山位于池州市城南1.5公里。齐山得名,旧说有二:一说齐山十余峰等齐,故名齐山;一说唐贞元间齐映任池州刺史,“惠及于池”,“因以名其山”。该山周围5华里,形似伏虎。坐西向东。因其地质基础为石灰石,经长期风化、侵蚀,山上怪石磷峋,有华盖等12名洞,有醒翁等13名岩,有二峡峪等11名泉。山上自唐至清建有庙宇、书院。杜牧于唐会昌四年(844)九月刺池州,次年与其友张祜,登齐山共度重阳,有名篇《九日齐山登高》,其友张祜以诗和之。
二.诵读思索主旨:
1.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试分析.
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至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那是另一回事。
2.思考:诗人的愁闷何以那样深、那样难以驱遣呢?
除了因为杜牧自己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外,还与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诗中所称的“客”有关。这位“客”不是别人,正是诗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江苏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杜牧对他的被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这才是诗人无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
三.感悟风格特点:
诗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为爽利豪宕;诗人的抑郁,表现为思想感情上“尘世难逢开口笑”、“不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的凄恻低回,这种愁情拂去了又来,愈排遣愈无能为力。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诗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
四.自学<<寄扬州韩绰判官>>
第2篇:《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牧,理解诗歌内容。
2.赏析诗歌,领会其独特的情感表现。3.掌握方法,提高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把握情感。2.掌握分析诗歌情感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入一】就学过的登高诗总结“登高”题材诗长表达的情感。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思乡、思亲。
杜甫《登高》——漂泊羁旅、孤弱病老、功业未就等 孟浩然《与诸子登砚山》——怀才不遇、人世无常等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人生短暂、怀才不遇等
【导入二】我们以前曾经学习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一首登高诗,还学习过杜甫一首直接以登高为题的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登高诗《九日齐山登高》 2.在自己阅读感知文本的基础上,你认为本诗是抒发一种旷达欢愉之情,还是抑郁苦闷之情? 【明确】
作者这次登高,表面上心绪坦荡,对自己怀才不遇似乎有点超然物外,其实内心并不超然。此诗八句,一开始面对秋景,兴致勃勃,接着感叹人生愁多乐少,继而惜乎光阴易逝,旷达中寓自勉,最后两句委婉抒发内心不平和感慨。“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出生名门之家,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杜牧的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祖、父相继去世后,他家日益贫困。杜牧20岁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23岁写《阿房宫赋》。文宗大和二年(828),26岁进土及第。同年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岁暮卒于长安,终年五十岁。
诗歌具有独特风格。刘熙载《艺概》把他的诗风和李商隐加以比较说:“杜樊川诗雄姿英发,李樊南诗深情绵邈。”指明了两人的区别。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前人用“俊爽”二字来概括这一基本风貌(胡应麟《诗薮》),是比较中肯的。留下名诗很多:《过华清宫》、《江南春》、《泊秦淮》、《赤壁》、《山行》、《清明》。才华横溢、浪漫风流。——“唐朝楚留香”
2.写作背景:杜牧晚唐诗人。“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虽有报国之志,但不受重用,只能外出为官。当时代的衰颓和自身的怀才不遇使他感到无可奈何时,他也常常以自我旷放来寻求解脱,希望有一种闲适的生活和恬静的心境。在做州官时,喜欢与友人游山玩水,因此登临咏怀之作的笔下常常融合了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总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张祜,杜牧的朋友,较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见用,终不见用,流浪各地。这次张祜从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他们都是失路之人,惺惺相惜。杜牧对他的被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这才是诗人无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
三、朗诵诗歌,体会情感及题解 1.个别学生朗读。
2.全班自由朗读,体会诗歌情感
3.题解:慧眼知多少?时间——九日 地点——齐山 事件——登高
五、走进文本
1.整体览之,既登高,所见何物?
【明确】江涵秋影、雁南飞、翠微、菊花、落晖
2.下面让我们来着重欣赏第一幅美景——江涵秋影雁初飞
①我们从这七个字中可以看出这幅美景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青山掩映下的江水,清澈透明,天空中朵朵白云,一排大雁倒映在碧波之中,正在振翅往南飞。此时的江水显得更加清澄肃静。山水一色,浑然一体。
②而在这句诗中,有一个“涵”字用得比较好,你知道好在何处吗? 【明确】
“涵”:包容(还望海涵)之意,也有理解为浸润之义。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大江像人一样张开双臂,包容万物,有着宽广的胸怀,一个“涵”字把江水给写活了。无论鸿雁飞往何处,倩影皆倒映碧波之中,此乃“任尔东南西北飞,只是江心一点影” 表现江水辽阔,胸襟广大。A.大江:包容开阔
“涵”:是“沉浸”的意思,诗人描绘秋景,不再是迎面远眺,而是俯览江水,从碧波如画的清溪中,见到鸿雁南飞和齐山的倒影,把这里的一派秋光通过“涵”字,曲折地摄入眼底。
B.江水:清澄肃静
“涵”字也把诗人站在高处俯视江水的动态写出来了,再加上大雁从中飞过,从而使人与水都具有了动态之美,周围环境静谧万分,动静结合,浑然一体。C.环境:动静一体
③面对如此的美景,可谓是万水千山都是情,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借此美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明确】
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
写了赏心悦目的秋景,流露出愉悦的心情。
借赏心悦目之美景 抒愉悦畅快之心情(板书)
【过渡】中国的文人是非常容易动情的,秋天一到就有一种“伤秋,悲秋”的情怀,(欧阳修的《秋声赋》,为何作者却心情高兴愉悦而不伤秋呢?诗中哪些词能表明作者今天特别高兴?【明确】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与客携壶上翠微 开口笑,菊花插满头,酩酊,不用恨
3.颔联:作者表达何种情怀或心情?为何在众花之中选择菊花插满头呢? 【明确】
开口笑:兴奋、喜悦,“人逢喜事精神爽,酒逢知己千杯少”
菊花满头:豪放、洒脱、不拘小节,不仅戴花,而且是带满头的菊花,他的头简直就是花园,对于一个男人插满头花已经不可思议,对于这样一个名人更不可思议,而对于一个喝醉酒的名男人满头菊花而归太不可思议了,旁人会感觉他太疯癫和放浪无羁了。然而正如唐伯虎所言“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表面的旷达隐藏的是却是内心的隐痛。今日的开口一笑言下之意却是于昔日的尘世中长久的春恨秋愁。身在红尘,心冰苦海!【补充】菊花:用典,高洁人格的象征 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元稹“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便无花” 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宋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哪些地方看出诗人不得志,苦闷? 【明确】 难逢 但将酩酊 不用登临恨落晖——愁苦伤感 ......4.颈联——酩酊酬佳节,不必恨落晖说明了什么?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因此诗人酩酊大醉,但愿长醉不复醒。作者在此用到了“但将”二字,其实就是“只能用酩酊大醉来酬答重阳佳节,实在没有什么其它好的办法了。“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然而举杯浇愁愁更愁,这里面也写出了不为人知的对现实生活的无可奈何。现实生活无法改变,但可以改变自己,告诫自己要及时行乐,“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不要再为落日的余晖而莫名的伤怀了,也不要为它感慨怨恨了。这句话也透射出了诗人内心无比的痛苦之情。斜晖:象征人生迟暮:“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5、尾联用了何种手法?原意为何?作者表达何意? 【明确】
用典,因此古往今来只如此,自古圣贤皆寂寞,又何必像齐景公那样面对牛山独自流泪呢?诗人在此引用齐景公的典故意在劝说友人不要为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落泪伤怀,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坦然地面对这个现实。然而我们可以联系作者的身世以及做官的坎坷,诗人虽然没有像齐景公那样在众人面前流泪,但他的心一定是在流泪了,心有所郁结而在此他只不过是通过表面的超然物外,来委婉曲折地抒发自己内心的不平和感慨,消沉中含有执着,既是自勉自励,自我解嘲,也是壮志不得施展的愤激之词。
六、总结
诗中所表达所谓情感复杂,一面显着洒脱无羁和看破红尘似的高逸情致,一面又透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尤如那黄昏落日不可挽回,世事和人生都很难勉强,还不如在一时的良辰美景中沉醉,这正是哀中生喜。痛苦低沉,愤愤不平,欣喜与抑郁交织,旷达与感伤交替。
作者又是如何把这些复杂的情感表现出来呢?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通过对自己言行的刻画,通过自己不断劝伤心的友人表现出了诗人的欣喜,旷达,逸情。
同时又通过平时难得开口笑,渴醉酒,恨落晖表现出了作者内心的痛苦抑郁与感伤的作者内心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不断地在进行挣扎着,以致终生。
我们可以联系作者的身世以及做官的坎坷,诗人虽然没有像齐景公那样在众人面前流泪,但他的心一定是在流泪了,心有所郁结而在此他只不过是通过表面的超然物外,来委婉曲折地抒发自己内心的不平和感慨。此诗可出的题型:
1.诗中,有一个“涵”字用得比较好,你知道好在何处吗? 2.为何不必恨落晖?
3.尾联用了何种手法?作者表达何意? 4.诗言志,歌抒情,表现诗人哪些情感? 【明确】
快乐——纵情畅游 旷达——纵游放浪
失意不满——壮志不得施展
七、拓展探究
(1)比较本诗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杜甫的《登高》在思想情感上的差异?
王诗:写游子思乡怀亲,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杜甫诗:杜甫诗,表达诗人长年漂泊、老病愁苦的复杂情感,沉郁顿挫,慷慨激越,动人心肺,意境雄浑高远。
杜牧诗:抒写诗人的抱负难以伸展的愁闷情怀,但在意境上显得悱恻低徊,缺乏雄浑阔大的高远气象。
(2)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你同意吗,试作分析?
同意!
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至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那是另一回事。
诗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为爽利豪宕;诗人的抑郁,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笑”、“不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的凄恻低回,愁情拂去又来,愈排遣愈无能为力。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诗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
八、板书设计
九、教后感
第3篇: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博立中学高二年级(下)语文教案
编号:14
课题:九日齐山登高
制作人:温彦峰 审核人:语文组 时间:2014年3月11号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牧的生平,理解诗歌内容。
2、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3、背诵全诗 【学习重难点】
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 【学习方法】
诵读探究法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我们以前曾经学习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一首登高诗,还学习过杜甫一首直接以登高为题的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登高诗《九日齐山登高》
二、作者介绍
杜牧晚唐诗人。“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
第4篇:《九日齐山登高》教案(用)
【课 题】《九日齐山登高》
【备课时间】2011-9-8 【上课时间】2011-9-10【课 型】新授课 【执 教】严 勇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牧的生平,理解诗歌内容;
2、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
3、了解登高诗的主题内涵;
4、背诵并默写全诗。【学习重难点】
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 【学习方法】 诵读探究法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道具】
多媒体、教材、学案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投影1)
由照片(二十四桥)导入(投影2)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首《寄扬州韩绰判官》已流传了一千多年,可谓妇孺皆知。诗因桥而咏出,桥因诗而闻名。
《扬州鼓吹词》说:“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据说二十四桥原为吴家砖桥,周围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本是文人欢
第5篇:《九日齐山登高》版
《九日齐山登高》(备课人:武学斌)1
九日齐山登高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牧的生平,理解诗歌内容。
2、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
3、了解登高诗的主题内涵。
4、背诵并默写全诗。
【教学重难点】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教学方法】诵读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照片(二十四桥)导入: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首《寄扬州韩绰判官》已流传了一千多年,可谓妇孺皆知。诗因桥而咏出,桥因诗而闻名。
《扬州鼓吹词》说:“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据说二十四桥原为吴家砖桥,周围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本是文人欢聚,歌妓吟唱之地。唐代时有二十四歌女,一个个姿容媚艳,体态轻盈,曾于月明之夜来此吹箫弄笛,巧遇杜牧,其中一名歌女特地折素花献上
第6篇:唐诗《九日齐山登高》
唐诗《九日齐山登高》
《九日齐山登高》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原文: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鉴赏:
这首诗是公元845年(唐武宗会昌五年)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重阳佳节,诗人和朋友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这就是所谓翠微。人们登山,仿佛是登在这一片可爱的颜色上。由高处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
第7篇:重阳节唐诗:九日齐山登高
重阳节唐诗:九日齐山登高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日齐山登高》是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为安抚友人张祜的失意情绪而作,诗以看破一切的旷达乃至颓废,来排遣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表现了封建知识分子的人生观的落后、消极一面。
注释
①九日:旧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旧浴登高饮菊花酒。齐山:在今安徽省贵池县。杜牧在武宗会昌年间曾任池州刺史。
②翠微:这里代指山。
③酩酊(mǐng dǐng):醉得稀里糊涂。这句暗用晋朝陶渊明典故。《艺文类聚*卷四引“续晋阳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④登临:登
第8篇:九日齐山登高阅读答案
九日齐山登高阅读答案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九日齐山登高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注释:
①此诗写于杜牧被贬任池州(在今安徽南部,北临长江)刺史其间。
②牛山:《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游牛山时,面对美景,因感叹人生短暂而流泪。
1、首句“江涵秋影雁初飞”形象地描绘了无限的“秋影”倒映在水中的景象,一个“涵”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江水、的特点。(2分)
2、有人评价这首诗“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请结合颔联简要分析。(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