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教案设计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教案设计
引导语: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下面就是小编收集他的这篇文章的教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王安石的简况及“书”的文体特点;
2.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其思想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绝求正所以经世务”,设置专局,使子与门人纂修各经新义,以为诵习的定本。《诗》、《书》、《周官》三经新义最为重要,《周官新义》尤能阐发新政理论。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画·金陵怀古》颇有名。所著《字说》、《钟山目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子注》若干条。
二、背景与题解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身为参政知事(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司马光(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所以称为“司马谏议”)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长信,列举了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是作者的复信。信中主要辨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并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不满。文章批驳了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而又文笔犀利,注意分寸而入情入理,举重若轻而简明扼要,既表明决绝的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
三、整体感悟
结构分析
(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本文共4个自然段,分为4部分:
第一段:交代写信的缘由。
第二段: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弊端,逐一驳斥。
第三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示对失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第四段: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2)结构图:
┏一、交代写信的缘由┓
答司马谏议书┫二、驳斥谬论┣针锋相对
┃三、分析原因┃态度坚决
┗四、书信常规的结┛
四、问题探究
1、你对王安石推行新法是如何认识理解的?
【明确】王安石推行的心法虽然没有也不可能触及正个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的根本。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却敢于对传统政策进行改革和冲击,敢于对大地主大官僚的种种特权加以抑制和打击,把封建生产关系中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进行一些调整,提出在当时已经存在的物质条件下能够解决的任务。作为地主阶级的一个成员,他能看到由于大地主大官僚的过度剥削所造成的“富者财产满布洲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风俗》)的状况,又能认识到“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与《马运判书》)亦即认识到发达所有生产力去生产天下的财富以求增加国家收入的重要性。这些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还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不仅以“理财”增强国力,而且以“整军”改变北宋王朝的腐败军制。他打击大地主大官僚的兼并势利,为反击契丹贵族和党项贵族的割据政权的侵犯作好了物质准备,尽力改变北宋王朝长期以来“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的屈辱处境,欲在全中国再一次纳入一个政权的统治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王安石领导的变法图强的革新运动,也是一次爱国主义的政治运动。
因此,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斗争,虽然是统治阶级内部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政见之争,但它实在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一个重要事件。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论书》,便是这一场斗争中的生动速写,这一大事件的真实纪要。它是在“积贫积弱”的困境中发出的发奋图强的呼声,它直接宣传了变法革新的积极思想。所以九百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2.你是如何评价司马光的?
看人要用辩证的观点,对待人一分为二,在否定其缺点的同时,也要肯定其优点,不能一概否定,一棍子打死。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长信,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阻挠王安石变法,他是政治上的保守派;但是司马光在学术上是一位贡献很大的历史学家,他用十九年时间主编了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后人把他和司马迁称为史学界“前后两司马”。
3.如果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这封信,他会怎么样?
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信后,一方面会为王安石雄辩的才能折服,另外一方面也会看到王安石变法态度的坚决,又会很恼火,他可能会纠集更多的保守派公开和王安石作对,使王安石的变法不能顺利进行。(发挥想像,合理即可。)
4.写作特点分析
(1)言简意赅,措词委婉而坚决。
这篇文章语言柔中带刚,态度委婉而坚决,运用这样的外交辞令符合答复指责性书信的特点。而驳斥司马光指责的语句言简意赅,不容置辩,干净利落。
(2)例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见解新颖,风格峭丽,堪称古代政论文典范。
五、课文翻译
第2篇: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29、《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王安石
一、教学目的:
1、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作者在本文中对实施变法出现四个问题的解答。难点:文中出现的文言的一些客套话。
三、教学设想
1、先疏通文字,然后采用课堂研讨学习的方式来了解王安石变法所受的反对与阻挠。
2、从了解古今汉语语序的不同,进而掌握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一些规律。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公元1069年北宋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然而却遭到许多士大夫的极力反对,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或许能从中了解到王安石实施变法所受的阻力及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
二、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三、背景简介
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
四、题解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五、听课文录音
先听录音然后学生默读
六、文字疏通
重点的字词
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蒙教:承蒙赐教。窃:谦词,私下,代“我”。
操:持。
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强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略:简略。
上报:回信。重念:又想到。
视遇:对待。厚:优厚。
反复:书信反来。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
见恕:原谅我。名实:名义和实际。
人主:皇帝。
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生事:生事扰民。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
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举:推行。
辟:排除,驳斥。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固:本来。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
恤:考虑。汹汹:波涛声。这里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
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互相。
非特:不只是。特,只是。度(dù):计划,主张。
度(duó):考虑。
膏泽:给以好处。
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敢知:敢于领教。知,领教,接受。
由:机缘,机会。不任:不胜。
区区:情意诚挚。
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
七、课文的结构(段落层次)
全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段: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朗读课文。
2、翻译下列句子。(1)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昨天承蒙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与您交好已经很久了,可是议论事情每每意见不合,是因为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蒙教:承蒙赐教。窃:谦词,私下,代“我”。游处相好:交往共事相互友好。)(2)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
虽然想强作解说,可想到终究一定不会得到谅解,所以想约略写此回信,不再一件一桩地替自己辩解。(3)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原来读书人所争辩的,主要是名义和实际是不是相符的问题。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搞明白了。(名实:名义和实际。得:明白。)
(4)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现在您所拿来指教我的,认为是侵犯职权、生事扰民、搜刮钱财、拒绝进谏,致使天下人怨恨咒骂。
(5)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从皇帝那里接受旨意,在朝廷上讨论法令制度,进行修订,把它交给主管官员去执行,算不得是侵犯职权。
(6)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了。大小官员大多把不关心考虑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当作上策。
(7)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当年盘庚迁都,怨恨的是老百姓,不只是朝廷里的官员罢了。(8)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考虑得合情合理之后才行动,这样就看不出有什么可后悔的。(9)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如果说现在应当不做任何事情,只是墨守以前的陈规旧法罢了,(这)就不是我所敢于领教的了。(知:领教,接受)
二、研读课文
(一)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
己辩解。
2、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
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可引用课文中句子作答。)
3、王安石认为他和司马光在议事上意见常不一致的原因是什么?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4、为什么起初只想简单地写回信?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5、后来为什么改变主意,详写了回信?表现王安石什么态度?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鲁莽。表现王安石慎重,礼貌的态度。(二)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6、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人------“习于苟且”
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上------“欲变此”
7、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1)天下------“怨谤”;众------“汹汹然”。
(2)他们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追问: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事?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辟邪说,难壬人”。
8、王安石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9、在如此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 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
坚持变法,义无反顾。集中体现立场的语句:“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10、你觉得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11、从文中哪个句子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12、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
为了借此来说明自己实施新法的坚定性和正确性。
二、练习巩固
(一)段落层次
1、第1段:交代写信的。
2、第2段:针对信中指责自己的、、、、,逐一加以驳斥。
3、第3段:分析
对新法怨恨、诽谤的,并表示对士大夫、、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4、第4段:书信常规的 语,使全文结构。
参考答案:
1、缘由
2、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致怨
3、反对派 原因 不恤国事 苟且偷安 墨守成规
4、结束
严谨
(二)字词过关
1、解释加点字 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②、重念蒙君实视遇厚()..③、而天下之理得矣()④、辟邪说()..⑤、故略上报()⑥、故今具道所以()..⑦、举先王之政()⑧、不恤国事()..
2、用现代汉语译下列句子
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②、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③、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参考答案:
1、①持 ②优厚 ③明白 ④排除,驳斥 ⑤简略 ⑥详细 ⑦推行 ⑧考虑
2、①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
②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就搞明白了。③至于怨恨咒骂的人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就知道会这样的。
三、写作特点
词语运用:简明扼要,铿锵有力。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说道:“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坚持自己的信心。
中心表达: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
写作借鉴: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这是同学们需借鉴的。
四、板书设计
第3篇: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能顺畅朗读课文。
2.能理
第4篇: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鉴赏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鉴赏
引导语: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作者的《临川先生文集》。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鉴赏,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原文】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
第5篇: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教案(推荐14篇)由网友 “夏雨爱看刘星雨”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篇1: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
第6篇:《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教学设计
“我没什么话要讲”为你分享14篇“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教学设计 ”,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一、教学目的:
1、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作者在本文中对实施变法出现四个问题的解答。
难点:文中出现的文言的一些客套话。
三、教学设想
1、先疏通文字,然后采用课堂研讨学习的方式来了解王安石变
第7篇: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教案(材料)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王安石
流渡中学 严庄坤
一、教学目的:
1、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作者在本文中对实施变法出现四个问题的解答。难点:文中出现的文言的一些客套话。
三、教学设想
1、先疏通文字,然后采用课堂研讨学习的方式来了解王安石变法所受的反对与阻挠。
2、从了解古今汉语语序的不同,进而掌握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一些规律。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公元1069年北宋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然而却遭到许多士大夫的极力反对,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或许能从中了解到王安石实施变法所受的阻力及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
二、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
第8篇: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翻译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答司马谏议书
〔宋〕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