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胡同文化》是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教学用书《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是学会梳理文章思路。在对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着力于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的要点,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课文。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言,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京味语言是文章的一大特色,所以应该好好的让学生品读、欣赏,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此外,通过本文,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查阅资料,对广州本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和反思,这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与加强实际语文应用能力训练来说,是很好的材料。【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基础一般,具备初步的概括能力,进一步梳理思路的概括能力有待提高;南方学生对北方的风土人情不是很了解,但通过与广州本土文化做对比学习,对作者复杂的情感更容易引起共鸣;学生运用网络工具搜索资料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共同提高查阅资料的应用能力,培养新的学习习惯。【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阅读全文,了解北京胡同的有关知识及其中体现的文化内涵。(2)能力目标
通过概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概括要点、梳理文章思路的能力。通过诵读与讨论,体味本文京味语言特色,培养审美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通过拓展研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观察生活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3)情感目标
领会“胡同文化”的“封闭”和“忍”的特征及其典型意义,学会辨证地评价“胡同文化”产生的背景和原因,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身边的文化现象进行关注与思考。【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概括要点、梳理文章思路的能力;训练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对身边的文化现象进行关注与思考。【教法学法】
教法拟采用任务驱动法、跳读法、讨论法;学法采用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环境与资源】 多媒体课室 【课时安排】
二课时(80分钟)【课前准备】
1、自读课文,找出各段的关键句,并思考以下问题:(1)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胡同文化,其内涵是什么?(3)作者对胡同有怎样的感情?
2、分组合作:提前一周左右布置并安排好学习小组,教师给与适当指导 以“西关文化”为主题,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每个小组一项具体任务:可以图片展览、放映多媒体资料等形式展示成果,并选派一名同学进行解说。
参考选题:陈家祠、茶文化、饮食文化、西关大屋、骑楼宅居文化、花市风情、粤剧风俗文化等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易中天老师的《读城记》说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在他的笔下,北京是一个大气的城市,广州则是一个生猛鲜活的大市场。提问:北京城的城市名片有哪些?
学生讨论,提出长城、故宫、圆明园、胡同、四合院等等。播放音频评弹《说唱胡同》,投影胡同的图片资料。
教师:胡同、四合院是老北京的居住方式,它们就像广州的骑楼、西关大屋一样,也成为了北京城的地方文化的载体。
让我们来看看北京的胡同是什么样的?它们有什么特点?胡同里的文化又有什么特点?
二、作者简介(5分钟)
请同学们简要介绍你所了解的汪曾祺。
汪曾祺,1922年出生,当代作家。作品有小说《受戒》《大淖纪事》等。写的内容大多是他对已经逝去的岁月的回忆。作品中展示的是苏北水乡优美的自然风光,诱人的地方风俗,以及真正普通人民的美好的情愫与品性。作者注重挖掘生活在旧时代的下层人民身上的善与美,把人引入历史文化境界,讨取往昔生活中的美趣。他的小说具有一种散文美,并不着意于小说的结构,而是以朴实自然的文笔,抒写生活的内在诗意。
三、整体感知、梳理思路(20分钟)1.胡同文化
请引用作者的一句话回答什么是“胡同文化”?
明确:第5段中“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让我们来了解孕育北京市民文化的环境——胡同。2.筛选有关“胡同”及“胡同文化”的信息。(1)哪几段写胡同? 明确:1-4段。
(2)胡同的特点是什么呢?(速读,并抢答)明确:
第1段 方正(“方正”也是皇城建筑格局的特点)。第2段 胡同的取名。
追问:第3段具体写了什么特点?到底是哪一句?
明确:文中没有现成的答案,那就必须用自己的话将两个意思同时归纳进去,想想看该怎么说?
第3段 胡同的大小和多少(宽窄、数量)。第4段 方便,安静(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小结:以上在概括内容要点时,我们主要采用了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摘录文中语句,另一种是根据理解由自己组织语言。提示概括要点的方法:
①找关键句,如总起句、总结句、主旨句、关键词等;
②对没有关键语句的,找出全段围绕其阐述的规律性的内容加以概括。(3)依照这两种方法概括第6至第12段要点。第6段 封闭,安土重迁。
第7段 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 第8段 易于满足(知足)。
第9段 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第10段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文章第十一、十二段分别举“我的小说”和“生活”中的两个例子来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没有要点可以直接画出。明确:这里具体介绍了“胡同文化”的特点。
3、根据概括出来的各段要点,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层次。明确:
第一部分(1—4),介绍北京的胡同。布局,影响,取名,数量。第二部分(5—12),胡同文化的特征。从居住、交际、娱乐、饮食、处世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13—15),作者对胡同文化没落的感受与思考。作者写到北京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的衰败和没落,带有明显伤感的情绪。
4、作者是如何安排“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体会文章的结构整体安排的匠心。明确:作者在第5自然段指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本文的枢纽,它连接着“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两部分。先说胡同,再说文化,最后扣住“没”字,写今日胡同衰败的现状、必然消失的前途,顺理成章抒发作者对胡同及胡同文化的感受,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合乎事物发展的规律,也符合人们的认识心理。
四、突破难点,探究学习,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10分钟)
普普通通的胡同,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这种文化内涵表现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流露在作者的笔端。
1、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向我们展现“胡同文化”的?
讨论明确:先写人们的生活习惯,再写他们的人际交往,然后写到处世哲学及精神面貌。(1)居住方式上“独门独院”,而且安土重迁,舍不得挪窝儿;饮食条件上有窝头就知足了,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大白菜文化。
(2)为人处事上爱热闹不爱管闲事,典型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2、北京人在生活方面封闭保守的种种表象,其实质是什么呢?胡同文化的精义是什么? “忍”,用书上的八个字概括:“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3、这样一种封闭保守,易于满足的文化形态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深入探讨 教师解读:1北京城的建筑格局,方方正正;2北京城悠久的历史。胡同文化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其实这不仅是北京人的一种传统心态,试想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所以封闭守旧是一种民族心理,惯于忍耐更是一种民族性格。林语堂在30年代就指出:“遇事忍耐为中国人的崇高品德,凡对中国有所了解的人都不否认这一点,然而这种品德走得太远,以致成了中国人的恶习。”作者举了两个例子来证明老北京的“忍”劲。“睡不着眯着”这话形象地活画出一个“北京小市民”的形象。“眯着”,就是本来睡不着但又非得把眼微微闭上装睡。“北京小市民”对社会上一些丑陋现象本也看不惯,但非把眼微微闭上假装看不见,求的只是自家门前干净而已。
五、品味语言,体验情感(10分钟)
1、课文中语言富有京味,这些语言既写出了北京人日常生活的心态,也表达出作者对这种“封闭”“忍”的文化的情感,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朗读。以下句子重点品味:(1)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充分表现了北京人极其满足的心态。(2)‘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活画出其神态,对“忍”最好的注解。——“真有你的”赞赏还是否定?(有调侃、嘲讽,更有无奈。)
(3)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书面语表现出胡同之没带来的惆怅伤感的悲凉。
明确作者本文语言特点:朴实、雅致,自成风格,富有表现力。
2、比较朗读(用普通话和广州话分别读下面的句子):
“有窝头,不错。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很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OK。虾米皮熬白菜,耶!”
学生讨论与原文的区别,评价:呆板,单调,无生活气息。两厢对比,还是原句京味儿浓。
3、胡同离我们远去,作者对这种“封闭”的、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集中体现在哪几段?(展示几幅衰败的胡同的照片)
学生齐读最后三段,注意要能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读出韵味来。明确:怀旧,伤感,无可奈何!
态度很复杂,既喜欢又否定,在情感上“怀旧和感伤”,但当他直面衰败的胡同时,也认识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封闭的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所以,无奈中有怀念,批判中有失落。
展示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
“过去的总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在无可奈何之中,总有新的希望在生长。” ——汪曾祺《日子就这么过来了》
六、拓展迁移,综合活动(25分钟)
胡同文化是北京的市民文化。生活中,常听到这样的说法,蒙古有草原文化,江南有水乡文化,“胡同、草原、水乡”构成了文化诞生的生活环境。让我们来了解孕育广州市民文化的环境——
请同学们选择广州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西关骑楼、东山洋楼、城中村、恩宁路、猎德村、陈家祠、饮食文化),进行实地调查或利用网络信息,整理搜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阐述自己对这些旧民居的认识和看法;也可以将其制作成演示文稿(PowerPoint),可以展示广州西关文化的全景或多样风貌。(任务课前布置,课堂展示)学生展示,教师评价。参考内容:
1、以陈家祠为标志,体现书院文化、姓氏文化、儒家文化;
2、以茶楼、艇仔粥、中药行为标志,体现茶文化、饮食文化、中成药文化和中西结合的饮食医药文化;
3、以西关大屋、骑楼为标志,体现宅居文化、街市文化、古巷文化;
4、以花市、粤剧为标志,体现风俗文化、风情文化。
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5分钟)
1、请同学们回顾本课所学的学习重点:概括要点,梳理思路的方法。
2、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胡同的没落,是历史变迁的必然结果。保守封闭的胡同文化终将随着胡同的衰落而没落,高楼大厦代替了红墙碧瓦,古老的广州骑楼也将焕发新的容颜,猎德村将会变成广州新的商业中心,新的文化、新的意识正在兴起,希望同学们能在时代的变迁中记住传统!
3、布置作业:将小组合作的作业形成文字,谈谈自己对广州文化的认识与看法。
【板书】
胡同文化
汪曾祺
胡
同
格局:方正
取名:奇
数量:多
环境:静
感情:
伤感
批判
胡同文化
封闭
自足
保守
隐忍 无奈
(复杂心情)
留恋
第2篇:《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
东宝子陵职高
李维华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及胡同文化的内涵。
2.把握关键语句,概括要点,理清思路。
3.品味平淡、朴素、口语化而又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思考、讨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传统文化的一往深情,及胡同文化走向没落的必然性。培养对传统文化继承与批判的文化心态。●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借助有关的语句概括要点。
难点:品味语言及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传统文化的感情。
解决办法:学习概括要点的方法;有表情地朗读,体会作者复杂伤感的思想情绪。●学生活动设计
1.阅读有关资料,了解北京胡同概况。
2.朗读、揣摩、讨论。●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圆明园、颐和园这些地方,以前都是那些皇宫贵族居住和游玩的地方,普通的老百姓大都住在什么地方?
明确: 大大小小的胡同里面。那我们就来看看北京的胡同是什么样的?它们有什么特点?胡同里的文化又有什么特点?
二、介绍胡同、作者、序言
三、阅读、感知
1.积累词语 嫌 喧闹
安土 重迁
挪窝 摞
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逆来顺受
烦躁
凭吊
衰草离披 无可奈何
席卷
2.借助有关的语句给每段作现成的概括,无法借助有关语句进行概括的说明理由。提示:第1段,“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第2段,“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第3段,“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第4段,“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第5段,“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第6段,“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第7段,“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第8段,“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第9段,“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第10段,“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第13段,“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第14段,“这是无可奈何的事”。第15段,“再见吧,胡同”。
文章第十一、十二段分别举“我的小说”和“生活”中的两个例子来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因此,就没有要点可以直接画出。
3.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4),介绍北京的胡同。布局,影响,取名,数量。
第二部分(5—12),胡同文化的特征。从居住、交际、娱乐、饮食、处世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13—15),作者对胡同文化没落的感受与思考。作者写到北京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的衰败和没落,带有明显伤感的情绪。
四、具体分析
㈠关于文化
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内涵丰富,表现人类全部生活的概念。联系生活实际,可分为物质型、精神型、心理型等类型,比如,茶文化、服装文化属于物质型,文艺作品属于精神型。本文的胡同文化并不是建筑和民居文化,而是观照胡同里居民的心理,说的是心理文化。用课文的话说:“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因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
㈡胡同特点
那么北京胡同是怎样的呢?请浏览1~4段,思考:1~4段介绍了北京胡同的那些特点? 明确:正、奇、多、静
㈢胡同文化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建筑。反过来也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建筑,就可以看出它是什么样的文化。那北京胡同这样的建筑能反映出北京胡同怎样的文化特点呢?请几位同学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语速不要过快,要尽量读出韵味来。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作者以怎样的感情来描绘胡同文化的? 明确:封闭、满足、袖手、“忍”
胡同文化有这么多的内涵,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请同学谈谈个人的感受和理解。明确:
1.封闭性——封建社会传了几千年,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作为几朝古都的北京成了其中的代表。这种封闭的思想必将带来观念上的保守与落后。
2.“处街坊”一节――他们表面上是有来有往,礼尚往来,可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可见他们的来往仅仅是一种礼节上的应酬,他们的内心还是封闭的。
3.北京人爱睢热闹不爱管闲事――北京是民主运动的发源地,但因为他们生活在皇城根下(就是皇帝的眼皮子底下)所以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否则随时会有杀头的的危险。所以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就是一个“忍”。
4.满足――
写北京人易于满足,作者有几句非常典型的细节描写,找出来读读。要读出韵味,读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
明确: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嘿”字不能按常规读去声,应把音拉长,并把声调向上提。推荐一个学生再朗读。全体学生再朗读体会京味儿语言的魅力。
为什么要从“吃”的角度来说明北京人的易于满足? 明确:在“衣食住行”中,“吃”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过去温饱问题尚不能解决的情况下。“民以食为天”,我们这个民族对于吃食的追求恐怕是无与伦比的。菜系之多,名目之繁,口味之杂,都是任何一个民族无法比拟的。就日常生活而言,一个人对于吃食、口味的态度,便可看出他对于生活的态度。所以,作者选取极平常的吃食,便反映了人们的内心的思想意识、生活态度。信手拈来,意味无穷。比较阅读:
“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评价:呆板,单调,无生活气息。两厢对比,还是原句京味儿浓。
5.“忍”
你怎样评价北京人的“忍”? 明确:是生存法则,明哲保身;
生活小事应提倡“忍”,这样人际和谐,深灰和睦;但对于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我们不该“忍”,不该袖手旁观,而应见义勇为,否则社会就没有正气,该出手时就出手。全体同学再朗读有关胡同文化特点的段落。
(四)体验感情
1.作者对北京胡同、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集中体现在哪几段? 明确:最后三段
2.生齐读第十三段,注意要能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读出韵味来。
3.把最后几个短语再齐读一遍。细细品味其中的感情。“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探讨:
这几句语言有什么特点?和前面写北京人“易于满足”一节是同样的语言风格吗? 明确:不同――前面几句是北京市民的口头语言,而这几句是书面语。前者较轻快,后者较深沉。
如果把它换成和前面一样的语言,该如何换?效果如何?试试看。
明确:“那种衰落的样子,还有什么说的。”“ 那荒凉的景象,真没得说。”“那种衰败,确实很惨。”――效果完全不同。是口头语,但无京味儿,没有书面语的回味无穷,意韵悠长,而用了书面语之后,感伤惆怅之情扑面而来。
学了汪老两处不同的语言风格后,你有什么启发或感受? 明确:雅俗共赏,他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语言范例,使我们受益匪浅。
4、面对如此衰败没落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他的心情?从下一段中找出三个词语。
明确:怀旧,伤感,无可奈何。
这三个词加在一起,是不是说汪老是一个跟不上时代的遗老,一个抱残守缺的保守派? 明确:“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面对现实,他也有超脱理智的一面,改革之后,新思潮新文化将会兴起的。
5、我们准确的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就容易领会他在结尾句中流露出的感情基调,请大家齐读这一段,注意应用中速朗读。
作者长期生活在北京市民中间,耳濡目染京味文化,对北京话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文字中常自然带有一些富有表现力的京味京腔,例如“东去!”“西去!”“唤头”“惊闺”“挪窝儿”“处街坊”“待姑奶奶”“闹学生”“过学生”等等。
五、小结、扩展
汪曾祺的这篇书序不同于一般的评点或介绍类书序,作者并没有把这篇文章当作正儿八经的序来写,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现在这样一篇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读这篇文章,并不使读者觉得累,而是从中了解北京胡同文化,增长见识;阅读的过程,是一种与北京胡同市民相类似的感觉;散淡、平和、自足;作者确实有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对生活的思考。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感受到了汪老先生京味语言的醇厚魅力,也体会到了北京市民的散淡平和自足及作者的怀旧伤感与超脱理智。作者的眼光非常敏锐,从北京的胡同就可看出北京市民文化的特点。附:板书设计 胡 同 文 化 汪曾祺
介绍胡同 胡同文化
布局:方正 居住:安土重迁、封闭 影响:北京人的生活 交际:自闭、随意 北京人的思想 娱乐:闲适
取名:与生活密切相关 饮食:易于满足 处世方式:冷漠、隐忍
数量:数不清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对胡同文化没落 惋惜、感伤、无可奈何;
清醒认识其衰败没落的必然性。
第3篇:《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胡同文化》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1
一、课文悟读
北京城为何“四方四正”?这要从我国古代城市的布局理论讲起。我国古代城市布局十分讲究“方正”。《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意为:都城的建造要作正方形,每边长九里,各有三个门。城中有纵横交错的道路各九条。左边是祖庙,右边是社稷坛,南面建宫殿,北面设市场。这一城市布局理论自古至今一直影响着我国城市的布局形式和布局规划。最符合《考工记》设计思想的
第4篇:《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主备人:刘艳慧
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
2.通过对中心句的提炼,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对北京胡同“即将没落”的情感。教学重点:掌握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对北京胡同“即将没落”的情感。
课堂思路:引导为主,师生互动,构建活泼开放的课堂氛围。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马上要十一长假了,如果有机会到北京去旅游,你最想去哪儿?要想真正的了解北京,你一定要到北京的胡同去看看,去感受一下老北京的文化气息。让我们跟随汪曾祺,走进他笔下的胡同,去感受胡同文化的内涵。
二、了解作者
汪曾祺(1920-1997),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有“短篇圣手”之称。他
第5篇: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胡同文化》虽然是摄影集《胡同之没》的序文,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评点和介绍类书序。作者在文中将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其中凝聚浸透着的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合起来,使我们对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生动深刻地了解,文中也流露出作者对胡同文化怀旧感伤的思绪。学习中应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勾画,筛选重要信息,理解概括胡同的特征以及由它衍生的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通过品读,理解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做好字词(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不理解的字词、熟语等)积累。
2、领会胡同文化的“封闭”和忍的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归纳胡同文化的特点,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品读体验,体
第6篇:《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积累重点字词。
2、通读全文,了解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理通作者的行文脉络。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概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2、通过品读,体味本文京味语言的特色,提高学生的语言欣赏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2、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教学重点:训练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教学难点:品味胡同的文化韵味,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教学方法:
1、跳读法。本文篇幅比较长,但是语言比较浅白,适合用以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同时找关键词、句,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2、朗读法。语言要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品出其中的韵味,让学生读出其中的一些句子,并说说它的妙处。
第7篇: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第 1 页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授课人:西宁十四中 马继福 2004年10月13日
教学设想
以《胡同文化》为教学内容,营造人文化的课堂气氛,让学生陶醉其中,设身体验,接受人类文化的濡染和熏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人文教化。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广泛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从感性上认识文化,获得一些有关文化的初步印象。
2、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十四中这一文化实体,获得关于文化的一些直观认识。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1、大家知道我们学校所处的街道“文化街”的来由吗?
(提示:由于这里有一座承载和记录了中国文化深厚底蕴的文庙而得名。文庙又称孔庙。1644年建。)
2、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的文化现象,只要我们认真观察自己的周围,一定会有很多收获,想一想,你所知道的文化有哪些?这些文化有什么
第8篇: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概括胡同文化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查找并陈述如下相关资料:胡同、胡同文化、北京市的市民文化、北京文化、大白菜文化、2、品味作者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特点的概括基础上,找出文中朴实雅致、表现里的语句,通过诵读体味调侃、讽刺的语气)。
3、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和胡同流露的复杂感(在诵读、占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从关键语句出发探讨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态度)。
教材分析及教学设想:《胡同文化》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教学任务之一是“概括要点,提取信息”,但本课的中心和段意相对而言是较为显豁的,且“概括要点、提取信息”的训练在前几个单元已多次进行,故这一教学任务主要采用学生自学讨论、老师点拔的方式完成;《胡同文化》是汪曾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