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论语别裁》读后感
随着国学热潮的汹涌而至,我也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国学积淀和文化素养,让自己更充实起来。阅读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一书,我从中读出了先生的谦虚和虚怀若谷,把学问做透的执着态度。特别是读完先生对《卷二?里仁第四》的解读,如在《里仁第四》、《月是故乡明》、《兼收并蓄见仁心》等篇章对“仁”的阐释和讲解,让我更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仁”的认识,更坚定了“仁在心,学做人”的信念。
南怀瑾先生认为“里仁”是人如何处在仁的境界,要求我们重视个人修养,强化精神提炼,追求“仁”的境界。这就引导我们以“里仁为美”,让修养、学问、做人达到智慧之境,达到真善美的境界。这就启迪我们从以下三大方面要求自己:
树“仁”之人生观,做到知行合一。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只有以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待他人,以博爱之心“泛爱众,而亲仁”,能够深刻认识到“仁德”是人之本、人之性,以仁爱作为真正的做人之道,逐渐超越血缘基础之上的亲亲之爱,以无限的温暖照亮他人,逐渐让“仁爱”作为一种品性和能力,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落实,让自己的言行举止都能展现出“仁”的风范,并成为一种行为的自觉。
坚信心中有爱,以仁爱之心爱人。在日常生活中,坚信“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想别人所想,以一颗仁慈之心学会关爱,做到在家爱父母、爱兄弟姐妹,在外爱朋友、爱他人,逐渐构建爱的和—谐氛围。做到以宽以待人的胸襟勇于承担,摒弃自私自利之念内修文德。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以仁爱之心平等对待他人,以和睦相处促进团结协作,那么怎么会成不了真正的正人君子和仁人君子呢?
聆听圣人启迪,提升综合素养。通过学习阅读,从先贤圣人那里学习做人之道,以“恭、宽、信、敏、惠”要求自己,真正成为“至仁之人”,以此才能行于天下。在生活工作中,以“恭”要求自己,坚持做到必恭必敬,对世界、对他人有恭敬之心,做到恭则不侮;以“宽”勉励自己,以自然宽和之态善待他人,以宽容和美汇聚人心;以“信”立人品,做守信之人,讲求信用,力争做到诚以修身,信以立世;以“敏”提升做事效率,在工作中以敏锐、敏捷的态度抓住机遇,能以敏锐的应变能力力争敏则有功;以“惠”警示自己,能以慈惠之心感动别人,发挥精神感染力。
总之,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学习中,我都将以“仁”为追求人生向善的动态的进取过程,进行自觉地地“仁道”选择。最终,以良好的品性为保障,以过硬的本领为支撑,以远大的理想追求为航标,以超强的主观能动性为自觉,以恒久的“仁心”勤践行,以推己及人之心温暖世人,温暖世道!
第2篇:论语别裁读后感
论语别裁读后感
5120309127吴威辰
最近在看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后,我觉得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我现在的心情:“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我觉得在以前,我看问题的角度都是被固化的。基本上都是老师在说什么,我就跟着想什么,有的时候不会也不愿给自己的想法一点空间。很多时候就是“唯师是从”,无法提出自己的质疑。但是在翻开论语别裁这本书后我觉得我被“毁三观”了。南怀瑾先生的第一个主题就拿我最熟悉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自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开刀。乍一听我觉得南先生就是在胡诌。但是越往后看,越觉得他说的在理。我以前看过南先生评注的书籍《庄子諵譁》书中的南怀瑾先生就是以自己风趣机智的语言进行评说。当我觉得他说的在理的时候,我就开始真正的领悟书中的道理了。首先就是学而时习之,南先生讲的“学”是思想的学问。学而时习,就是对自己的做人的方式做一个清醒的认识以及反思。对于我个人来说,我觉得我做的真的不够好。很多时候我自己为了迎合别人而做出了很多的违背自己内心的事情。我想现在很多人跟我的想法是一样的。张老师说过,选修课的成绩才是你真正的水平,因为你是以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的。但是现在的情况是,我们很多人,在选择自己的方向时是以利益的多少来衡量的。就拿选修课来说,很多人并不是以自己的爱好,而是课程给的分数的高低来衡量自己是否应该上这门选修课。所以我觉得想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点是不容易的,只有我们真的理解自己为人时的道理,才能真正的把自己变得更加的完美和强大。
接下来,我想说说寂寞。南先生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讲的是孔子的寂寞。我觉得人一辈子最大的成就就是耐得住寂寞。很多人在自己的人生中都是经历低潮。这段时间短则几个月,多则几年十几年几十年。我想只有耐得住寂寞的人,坐得住板凳的人才能真正变成一个有成就的人,这里我说的成就是思想与事业成就。现在的我,浮躁有余,宁静不足。每天都是出于忙碌的状态,每天遇到事情都是像子路一样,很冲动,不假思索的就去干了。喝多时候自己总是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小成就,就不住的炫耀。现在回想起来,那是多么的可笑。我觉得真正的学问是寂寞的学问,享受寂寞,在寂寞中领略自己身边的一点一滴。以自己的灵魂作为自己的伴侣。这听起来好像是有点想苦行僧一样的生活,但是细细品味下来,这并不是与世隔绝的寂寞,而是入世之后的自己的洒脱。
书只读了这么一点,就产生了这些领悟。我觉得这是孔子的伟大,也是南怀瑾先生的伟大。
第3篇:《论语别裁》读后感
读《论语别裁》有感
最近门店组织的读书会,我们集中读了一点《论语别裁》来充实自己。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以渊博的学识,旁征博引,谈古论今二而撰写成《论语别裁》,通过南怀瑾先生的论述、诠释,希望自己从《论语》中学到一点道运用到我的工作、生活中。下面谈一丁点读《论语别裁》的感受。《论语别裁》这部书是南怀谨先生对《论语》这部书别出心裁的解释,特别是有别于明朝朱熹对《论语》的解释。他认为现在人们对于儒家学说的错误认识和理解,多是由于朱熹的解释给人们的误导。
经历了10年的社会生涯,有时候会对社会有悲观的想法,对人生有无奈的想法,现在周围,好象始终是那些有关系的人吃得开,利益始终是大家关注的焦点,“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熙熙攘攘,皆为利往”,不但是那些社会的宠儿,哪怕是平民百姓,都在为手头的工作而生存,有几个人可
第4篇:《论语》别裁读后感
《论语》别裁读后感
《论语》为四书之一,经典之一,过去考取功名的教科书,这个过去指的是科举时代,明代起,还必须用朱老夫子的注解,论语别裁读后感。在我,所谓受过现代教育的人,只听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至于《论语》是个什么样子,没有读过。觉得那是旧的东西,没用的东西,如果去看是个搞笑的事情。这是南怀瑾老师讲解《论语》的书,南老谦虚地称为《别裁》, 原来自己曾经那么多耳熟能详的格言和警句出自《论语》,如: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洛不出书 后生可畏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读后感《
第5篇:论语别裁读后感
论语别裁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别裁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语别裁读后感1
这个月还是接着读《论语别裁》,毕竟这本书也比较有分量,需要我们细细咀嚼,慢慢品尝。
总所周知,孔老夫子学问的中心思想可以一字记之曰:“仁”,南怀瑾先生从一开始就给我们讲学而时习之,而学的就是“仁”。孔子的语录总是“微言大义”,以至于后人对这个“仁”有很多解读,莫衷于是。
“博爱之谓仁”韩愈如是曰;宋儒则道:“仁者核之心也。”认为仁便是道体的心空境界……韩愈研究的是墨子的思想,把墨子“兼爱”的思想融会到儒家思想里,去解读孔子的“仁”总有画蛇添足的嫌疑;而宋儒用佛家和道家的东西去解读“仁”则难辞生搬硬套之咎。总而言之,后人
第6篇:《论语别裁》读后感
《论语别裁》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成的《论语别裁》,是一本关于《论语》的讲演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论语别裁》读后感(一)
《论语别裁》是南怀谨先生对《论语》的解释。整本书都在教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
我不是一个善于总结反思的人,对于《论与别裁》可能理解的不深,只能记下自己一些零星的感受。对于《论语》里经常提到的“君子”“小人”其中有一句对我的感触特别大。“小人之过也必文”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文过饰非”。有些人对于自己的过错,总喜欢给自己找一个借口、理由来掩盖自己的过错。而一个君子错了,就承认错了,所谓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和太阳、月亮一样,偶尔有一点黑暗阴影,大家都看得见。可是等一会就会过去,仍不失原有的光明。君子不怕有过,不要自己去掩饰,错了就坦诚错了,大家
第7篇:论语别裁读后感
论语别裁读后感(一)
近日偶读书,南华瑾先生一字一句一行一书尽入眼目,咀嚼回味,口齿留香……
人生在世几百年间,能看尽沧海桑田,月缺月圆,参悟其中道理玄机者又有几分?
谈学问,简言“学”,一字好写,秉承几难?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名言,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
第8篇:《论语别裁》读后感
《论语别裁》-读后感
这几天我认真拜读了台湾国学大师南怀谨老师的《论语别裁》。书中,南老师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以通俗、风趣的语言阐释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的理解,让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深深折服于他那丰厚的文化底蕴、探究学问一丝不苟的精神和独特而精辟的见解,和南老师的谦虚和虚怀若谷,把学问做透的执着态度。书中对“仁”的阐释和讲解,让我更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仁”的认识,更坚定了“仁在心,学做人”的信念。
南怀瑾老师认为“仁”是人如何处在仁的境界,要求我们重视个人修养,强化精神提炼,追求“仁”的境界。这就引导我们以“仁为美”,让修养、学问、做人达到智慧之境,达到真善美的境界。要树“仁”之人生观,做到知行合一;坚信心中有爱,以仁爱之心爱人;聆听圣人启迪,提升综合素养。
而研究学问,不能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