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动物意象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2-02 07:02:0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诗经》中的动物意象

《诗经》中的动物意象

《诗经》是我国的文学作品之祖,是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共305片篇诗歌。

一、《诗经》中的马

马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就已被蓄养,作为六畜之一,执行着狩猎、农耕、役使的职责,《易经》中认为:乾为马,坤为牛。用天来形容马,可见马在周朝以农为主的时代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马在《诗经》中的出现频率也非常高,仅带马的诗歌就有五十篇,纵观这五十篇诗文中的马,它们主要用以军事、狩猎、迎亲嫁娶、招贤纳士、祭祀、杂役等用途,而马在周文化中体现的意义,体现在《诗经》里,也同样具有着表达先民的某种情感的功能,马在《诗经》中,有两种较为典型的意象:英雄主义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怀的展示、对贤者的渴望。

《诗经》中的《{风 载驰》便是一片典型的表现诗人英雄主义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怀的诗歌。这首诗的作者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有姓名可考得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许穆夫人是卫国国君的女儿,后嫁给许国国君许穆公。这首是描写的是当时卫国变更迭起,正要面临一场亡国之灾,而已嫁入许国的许穆夫人,想要返回国家救国,可是却受到当时拘于礼法的许国大夫的阻挠和非议,而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描写的。全诗分为四章,描写了许穆夫人驱马疾行,突破礼教,最终回到国家的故事。诗中描写的是一个女子如何快马加鞭回国,为国谋略的艰难过程。虽言马,但更喻人,尤其诗中最后一章:“我行其野,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却更是体现了许穆夫人的爱国主义情怀与英雄主义情怀。

而诗《小雅 白驹》则是一首表达了诗人对贤人渴望的典型诗歌。它是诗经中唯一一首以马起兴的诗,诗中主要有两个意象:一个是“皎皎白驹”,一个是“所谓伊人”,前面描写的是“白驹”与“伊人”在一起的快乐场景,然而,相聚的时候总是很短,最终要面对分离,诗中最后写道:“无金玉尔音,而有遐心”。《毛传》中写道“宣王之末,不能用贤,贤者有乘白驹而去者”。诗文以白驹起兴,代表那些不肯入世的贤才,与朝廷的关系也只能用“在彼空谷”来说明,体现了君王对贤才的渴求,希望贤才为国尽力,“而有遐心”的心愿。

综观上述观点,马在人类文化中,它不仅作为一种交通工具、田猎代步工具,而《诗经》中赋予它的各种意象使其更加特别,这让我们对马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

二、《诗经》中的鹿

无论在我国的古代传说,还是在印度的佛教故事中,鹿都是一种善良,吉祥的动物。在我国对鹿有较多的记载,其中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就有“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诗句。而在印度佛教故事中,则有《九色鹿》和《鹿王》两部典型作品。可见,鹿在先人的心目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其实,早在上古,鹿就是上古周部族的重要图腾,而且在后来的异类组合动物都有鹿的影子,如中国的四灵动物:龙、凤、麟、龟都其实或多或少借鉴了鹿的原型。而《诗经》,也自然少不了对鹿的描写:因为鹿性情温顺,被赋予谦谦君子的含义;而作为先古图腾,体现了先民对女性的崇拜,被其恰如其分的运用在诗歌中。

《小雅 鹿鸣》则是一首最具有代表性的描写鹿的作品,后来被曹操引用,在其中《短歌行》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诗句,体现了对贤才的渴望。《鹿鸣》三章,都是以鹿起兴的鹿群在广袤的原野上发出“呦呦”的叫声呼朋引伴,营造了一个和谐的环境。这首诗其实是一首宴会宾客的诗,在《诗序》中有这样的记载:“鹿鸣,燕群臣嘉宾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得尽其心矣”。这首诗,则以“我”为人君自称,“嘉宾”则指群臣,体现了一种君与臣,尽善尽美,和乐融融的场景。那么鹿在其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鹿生性温顺,善良,善于结伴,这种生活习性,被人们喜爱,在《小雅 鹿鸣》中及以后的诗歌中,鹿则被象征为谦谦君子的形象,而这,也大概成为了周代贵族宴会时的法定曲目的原因吧。

鹿作为上古时代的图腾,它是当时母系氏族社会的信仰,在原始先民的心中对于人类由来的梦寐而归结到女性身上,体现了对女性的崇拜。而鹿也就成了女性的象征。这些在《诗经》中同样有所体现,如《召南 野有死��》一诗,讲述了一对男女幽会的故事,诗中有“林有朴�桑�野有死鹿 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这样一句,“吉士”将用白茅包好的鹿送给女子,来表达爱情,是有特殊用意的,因为鹿的温文尔雅,所以以鹿喻女,来象征女性的美好品性。而鹿此时又有着象征男女婚嫁的意义。至于后来的理解,都只是封建经学家的心灵上的阴影,在我们看来,他只是一首人们渴望爱情的诗歌。

这样看来,鹿在古人心目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女性的崇拜及其象征着谦谦君子,都是通过“鹿”这个动物意象来婉转丰富的表达自己的情志的。

三、《诗经》中的“鸟”

同鹿一样,鸟也是母系氏族社会图腾崇拜的典型形象。《商颂 玄鸟》中就有明显的痕迹:“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是描写殷商族祖先契出生的诗歌,不仅如此,周朝祖先后稷的也受到了鸟的庇护,在《史记》中这样记载:“(姜��)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之”。这些,都证明了“鸟”在先民心中的地位。而在《诗经》中,描写鸟的诗歌众多,据统计,《诗经》中的鸟共有四十三种,人们将自己的心境,都含蓄的通过“鸟”这种动物来表达,从思想情感上说,寄托内容不外乎表达思念之情和婚爱。

所谓思念之情,小到对小家的思念,大到对祖先国家的思念。这些内容,在《诗经》中均有所体现。《小雅 鸨羽》则是一首表达对父母的思念、控诉沉重徭役的诗歌,诗一开头以鸨鸟起兴,后又写农民长期在外服役,庄稼荒芜,父母老无所依,发出了“父母何怙”、“父母何食”、以及“父母何尝”的感叹,《诗序》中写道:“《鸨羽》、刺时。昭公之后,大乱五世,君子下从征役,不得养其父母,而作诗是也”。这首诗虽说是控诉徭役,但字里行间都体现了主人公对家的思念,对父母的孝心。而更多以鸟类为意象的诗在《诗经》则是与怀念祖先有关,《小雅 小宛》是周士大夫遭逢乱世,相互训诫的诗,但开头是以对先祖的追思开始的:“彼鸣鸠,翰飞戾天,我心有伤,念昔先人。”看见鸣鸠,想起了先人,体现了对祖先的一种思念,诗人对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为它赋予了别样的感情。

而在《诗经》中的婚恋诗中,以鸟为兴象的诗有很多,《诗经》首篇《关雎》则是,以鸟起兴,通过雎鸠的和鸣求偶,引发了男子对“窈窕淑女”的思念与追求,而《关雎》也因此变成了我国最古老的一手上层青年男女的恋歌。《小雅 鸳鸯》则以鸳鸯起兴,比做夫妻,在秣马的暗示迎娶下,发出了“君子万年,福禄宜之”、“君子万年,宜其遐福”、“君子万年,福禄艾之”、“君子万年,福禄随之”的感叹,而鸟也变成了婚姻爱情的象征。

四、小结

《论语 阳货》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上述所谈的马、鸟、鹿则只是众多动物意象里的冰山一角,在中国文明的丰富内涵里,人们通过赋予动植物某种特别的意义,来曲折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情志,这也是《诗经》被历代人传唱、研究的一大原因,不仅如此,后人也经常借用这些意象,做自己作品的点睛之笔。而我们了解这些东西,也是为我们领略中国古代意象文化的做了铺垫,从此,这些动物不再是单纯的生物体,它们已经被先人赋予了一种新的生命,有了一种新的价值,为后人欣赏、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第2篇:诗经动物意象欣赏

诗经动物意象欣赏

冶工1103班 贺超 11495200321 摘要:《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出现了大量的动物意象。动物意象在中国诗歌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随着动物意象的内涵不断地被深化,它所承载的文化意蕴更加深厚。《诗经》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的结晶,从对《诗经》中动物意象的分析可以了解到诗歌创作之初的一种本真、朴素的状态,对于动物意象内涵和成因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与情感。

关键词:动物意象

《诗经》中出现了大量的动物意象,这些动物所包含的意蕴已经远远超过这些动物本身,对研究《诗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所以下面所提到的都是我们现在还比较常见的动物。动物意象在《诗经》中占有不小的比重,总的归纳起来,它们在《诗经》中的作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为生活中的平常事物出现

动物在一些诗篇中是作为工具而出现的,例如马通常都是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出现在诗句当中,如《鄘风·载驰》中的“驱马悠悠,言至于漕”还不乏美感;《秦风·车邻》“有车邻邻,有马白颠”中“白颠”两个简单的字就将马的特征描绘出来,可谓简洁精妙。还有牛羊等作为农家饲养的牲畜及祭祀中经常用到的牺牲,都是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不免被提到很多次。如《周颂·清庙之什·我将》中:“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飨之。”

借代的手法在描述动物时也时常被用到,也就是用动物来指代某种现象。例如鸡鸣在《齐风·鸡鸣》“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及《郑风·女日鸡鸣》“女曰鸡鸣”中被当作是太阳升起、开始新一天生活的标志,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一种习俗,连有些手机的闹铃都是公鸡打鸣的声音。

二、利用令人厌恶的动物讽刺统治者

在《诗经》中共有六篇文章提到鼠,其中有一篇是《鄘风·相鼠》,把统治者讽刺为“人见人骂”的老鼠,被责骂成“无仪、无礼、无耻”,最后甚至落到被咒骂成“胡不遄死”的这样的悲惨结局。当我们翻开卫国的史册,在位者卑鄙龌龊的勾当确实很多,如州吁弒兄桓公自立为君;宣公强娶太子伋未婚妻为妇;惠公与兄黔牟为争位而斗;昭伯与后母宣姜乱伦„„都说禽兽尚且恋群,而他们却是骨肉相残,本篇的诗人无疑是有感于这种现象而发。

另一篇是《魏风·硕鼠》,“黍”“麦”“苗”都是重要的农作物,却不幸被“硕鼠”所食,诗人把剥削者比为“硕鼠”。农夫年年岁岁辛苦地奉养,却得不到丝毫的回报。尽管寻觅的那片安居的“乐土”在当时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人民依旧不放弃对于幸福生活的迫寻,与黑暗统治继续进行抗争。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溢于言表,反映了农夫对于沉重的剥削的怨恨和控诉。

三、蕴含了人们对于未来的美好愿望

《周颂·潜》中有这样一句话:“猗与漆沮,潜有多鱼。有鳢有鲔,鲦鲿鰋鲤。以享以祀,以介景福。”漆水、沮水景色秀美,渔业资源丰富。鳣鱼鲔鱼不计其数,鲦鲿鰋鲤也群出其间。捕来众鱼恭敬奉祀,祈望祖先赐福绵延。由此可见,鱼自古就有着吉祥如意的意蕴,六种不同类型的鱼用来祭祀,表达了对未来幸福的强烈期望。

《小雅·鸳鸯》中写到:“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禄宜之。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这里鸳鸯也作为一个白头偕老、恩爱一生的意象出现在当时及其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之中,成为对于恋人夫妻美好未来的希望和祝愿。

《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传说中,商之元祖母简狄在家附近一温泉中误吞燕卵而生商祖契,正是美丽的玄鸟给人们带来了吉祥和幸福。这首诗追述了殷商民族的始祖和开国君主成汤的功绩,热烈赞颂了殷商高宗武丁复兴殷商的功绩及其后国泰民安、四方来朝的治世景象,表现出热烈庄重的祭祀氛围和肃穆虔诚的祈福。

四、用于起兴

“兴”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

例如《小雅·鹿鸣》的开头是:“呦呦鹿鸣,食野之萍”,与紧随的嘉宾笙瑟的场面截然不同。但是《小雅·鱼藻》中却把起兴的内容与其后的场景写得水乳交融:“鱼在在藻,有颁其首。王在在镐,岂乐饮酒。鱼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镐,饮酒乐岂。鱼在在藻,依于其蒲。王在在镐,有那其居。三个意象情态的相同之处令人回味无穷。“水藻丛中鱼藏身,不见尾巴见大头。周王住在镐京城,逍遥快乐饮美酒。水藻丛中鱼儿藏,长长尾巴左右摇。镐京城中住周王,喝喝美酒乐陶陶。鱼儿藏在水藻中,贴着蒲草岸边游。周王在镐住王宫,居处安逸好享受”。

孔子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经》中动物意象的作用并不是那么单一的,而是有多方面的深刻用意。《诗经》中的动物意象为后世了解古代的社会做出了不少贡献,同时也有助于情感的抒发,尤其在抒发作者含蓄情感上面有着独特的作用,让诗句更加富有生活气息,增添了情趣、意境之美,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诗经》 王秀梅 译注

第3篇:《诗经》中的“南山”意象

《诗经》中的“南山”意象

本文从《诗经》中“南山”意象涵盖的文化意蕴入手,从关涉男女情事,祝寿祈福,人生之失、社会之忧,“南山”之静美四个方面出发,力图较为具体地呈现“南山”意象,分析中也简要指出了后世“南山”诗的发展。

“南山”一词在古诗文中较常见,它的理性意义指“山”。《汉语大词典》中“南山”词条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指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如“夫南山,天下之阻也。南有江、淮,北有河、渭,其地从�陇以东,商雒以西,厥壤肥饶。”(《汉书・东方朔传》)其二,指祁连山。如“(西域)南北有大山……其南山,东出金城,与汉南山属焉。”(《汉书・西域传》)其三,指南屏山(今杭州西湖南岸)。其四,指荆南山,亦名君山、铜官山(今江苏省宜兴县南)。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诗经》中的植物意象

《诗经》中的植物意象

《诗经》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包含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植物便是《诗经》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从这些多种多样的食用植物、观赏植物、祭祀植物和其他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中可以了解到远古人民表达爱情的方式和在爱情中内心情感的变化。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诗经》中的植物意象,仅供参考。

《诗经》中植物种类繁多,据统计,《诗经》中的草木蔬果共有134种,可分为乔木、灌木、藤本植物、草本植物、水生植物、蕨类植物等①。本文将《诗经》中的植物按照其用途分为食用植物、观赏植物、祭祀植物和其他象征意义的植物这四大类进行阐释分析。

一、食用植物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远古人民将植物视为上天的恩赐,食用植物在《诗经》中的种类最多,可以将其细分为水果类、野菜类、药材类、蔬菜类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诗经》中“柳”的意象

《诗经》中“柳”的意象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等。以下是小编分享的《诗经》中“柳”的意象,欢迎大家阅读!

一、《诗经》中“柳”的意象

“柳,茂木也……杨柳,蒲柳也。”关于“杨柳”,有三种说法,其一,“杨”即为“柳”,“杨柳”实指柳树。《战国策西周策》记:“楚有养由基,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此乃“百步穿杨”的出处,说明古人也称“柳”为“杨”。其二,“杨”通“扬”,“杨柳”即为上扬摆动之柳。杨柳依依,姿态优美。其三“杨柳”,今人一般理解为杨树与柳树两种植机《诗经》中也有这种用法,如《陈风东门》“东门之杨,其叶群群。”杨与柳本为一科两属,故《说文》曰:“杨,蒲柳也。”又:“柳,小杨也。”段注:“杨之细茎小叶者曰柳。”但“杨柳”在《诗经》中合成一词时,与今人的理解有别。如《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诗经》中的动物意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经》中的动物意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