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冯骥才:文化是情感的载体
我们的祖国太大了,我们的文化太灿烂、太多样了。再不动手抢救,无数散落民间的文化遗产就要消失在历史尘埃之中! --冯骥才
从民居、古城到器皿、服饰,从人生仪式到节日庆典等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民间文化构成中华文化的半壁江山,但从未得到系统整理,在现代化进程中还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10年前,一群有文化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看到了这个现实,并积极地投入到保护文化遗产与抢救民间艺术事业之中。身为中国文联副主席的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是这个群体的旗手。在正在召开的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记者采访了冯骥才先生。
民间文化在消亡
作为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一直关注现代化冲击下的都市个性的存亡问题,包括文化的市场化、文化的传媒化、文化的趋同化以及纯文化的命运。十几年前,冯骥才就开始从一个作家的角度出发去关注传统文化,一手在抢救,一手在保护。
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在他和其他有识之士的共同倡导和努力下,“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于2003年2月18日正式启动,这一工程还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这个工程是我国首次对民间文化进行国家级抢救、普查和整理,工程将耗时10年,已经建立了两个民间艺术专项抢救中心,一个是在北京的中国木版年画,一个是在河北蔚县的中国民间剪纸。同时,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正在加紧制定之中。
冯骥才认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也加速了外来文化的融入。这一次融入和历史上以往的融入不同,这次融入是以市场为背景的流行文化唱主角,这种传播符合市场规律,但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商品文化,并最终导致了在不是很长的时间里,国民精神迅速粗鄙化。
流行文化像沙尘暴一样弥漫了整个中国社会,人们觉得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失去了魅力,从而失去对传统文化的信心和光荣感。因此,承载民族文化与情感的传统节日和民间艺术,不知不觉中已经淡出我们的生活,濒临消亡。“充满中国民间文化气息的春节本是民族凝聚力与亲和力的体现,而我们现在却不知道该如何去过了!如今节日没有了文化的载体,文化内涵变得越来越空泛,人们也就对节日失去兴趣了,所以商家把春节叫黄金周,让人们都去旅游。中国年文化的典型代表木版年画已由家家户户过年的必备之物,变成偏远村民或收藏者研究者之需。富有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在大量消亡,因为人们不关心它了。”
为此,冯骥才忧心忡忡,“我们正处在一个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时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我们的文化没有载体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人们对外来的东西觉得特新鲜,把原来的东西都扔掉了。现在很多少数民族的村寨都变成了洋楼,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如果这样继续发展,十几年后,我们传统的东西就都没有了。”
文化是情感的载体
冯骥才认为,中国民间文化就是中华民族情感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半,永远是民族文化的源头与根基。他感到遗憾的是,“文化遗产一旦消失将不可再生,而我们过去并没有好好地去认识它、保护它。”
现在,冯骥才和他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做民俗文化的普查和抢救工作中遇到很多阻力。“不管我们怎么喊,大张旗鼓的现代化改造仍在进行。历史街区不断地被拆除。就在我们说话的同时,推土机、挖掘机还在开着。极其具有文化底蕴的古村落聚居地在土崩瓦解,大批的年轻人到城市里打工,他们的文化也在瓦解。我们无法阻止一个时代的变化。虽然不能阻止,但是我们必须挽留。如果不挽留的话,我们的文化就会失去载体。”
从历史传承来看,民间文化分为物质的和非物质的。物质的文化比如长城、故宫等,要保护好比较容易。而非物质的文化,比如老艺人做的剪纸,他们的知识、情感、精神是靠口头、记忆来传承的。“无数的民间老艺人在无声无息地逝去。作为文化的携带者他们带走的是一种中国民间艺术的断绝!”冯骥才认为,应该有人去传承这些中国文化中最宝贵的民间艺术,留住中国文化的土壤。
但随着农耕文化和农耕社会的逐渐消亡,很多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可能烟消云散。“我们对自己民间文化的家底并不清楚。历史上也没有做过摸底,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这么大一个根的文化,这么多元灿烂的文化,我们一无所知。我觉得通过我们所做的抢救性的普查,要把家底摸清。”去年,“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已经在15个省展开,并对其中重要的民间文化进行保护,今年该工程将在另外9个省市进行。冯骥才还和地方学校合作编写乡土教材,培养青年学生的民族文化情感。
另外,冯骥才还要提交一个有关确立遗产日的提案。法国在20世纪60年代对全民族的文化做了一次普查。通过这次普查,树立了公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为了保持文化的继承,尊重自己民族的精神,法国政府把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天定为遗产日,用各种方式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进行纪念,但绝不涉及商业。遗产日在法国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文化节日。后来,欧洲的很多国家如德国、荷兰、比利时等纷纷仿效。“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遗产日。”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冯骥才放下了手中的笔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拯救民间文化的工作中,他甚至将自己积攒的几十万元的稿费都贡献出来用于拯救民间文化。他所进行的普查工作将构筑起一座中华民间文化的大厦:上千卷的《中国民俗志》、数百卷的《中国民间美术集成》以及民间分布地图集等。
可以预言,这座大厦必将成为世界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虽然为了这座大厦能够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他霜染两鬓;虽然为了这座大厦的崛起,他理应全心耕作的文学园地荒芜了;虽然为了这座大厦的封顶,他付出了十几年宝贵的时间。但冯骥才并不后悔。
大厦并不是终点。在今后的10年间,冯骥才还将计划把中国56个民族的民间艺术进行“地毯式”的登记、拍照、录像;出版2000多个民俗县集本;出版120卷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出版中国民俗民间艺术分布地图册;向联合国推荐一批文化遗产名单;命名一批文化艺术之乡……
拖着病体依旧到处奔走的冯骥才不知道自己努力的结果会是怎样,他只是希望,通过他的呼吁,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和有责任感的企业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出上一份力,哪怕只是助威。
冯骥才,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冯骥才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投入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组织多次大型文化抢救行动,对当代中国文化界产生深远影响。 (刘佳)
来源:中国妇女报
第2篇:公安文化载体
我的文化我做主
-------关于公安文化载体建设的几点思考
公安文化是公安工作中既陌生又熟悉,既亲近又有距离的一项工作。如何能够变陌生为熟悉,将距离感消除,让公安文化在引导民警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激发民警工作激情中起到积极地作用。贴合基层工作,我认为通过不同公安载体、建立不同的文化团体可以让公安文化成为萦绕在民警身边的强大动力,体现与众不同的价值。
一、以“三室一墙”为载体,营造浓厚警营文化氛围。公安机关的办公区要庄重、威严、规范,其他区域就要优美舒适。包括为民警提供休憩、警体、娱乐、就餐等文化生活需要的场所。也包括绿化美化的前庭后院,设施齐全的警体活动场所,恬静舒心的图书室,轻松浪漫的文化沙龙室,适宜温馨的用餐环境,这样才能将严肃和活泼将紧张的工作环境和放松的生活环境搭配好,形成张弛有度的公安文化环境。我认为基层所队要建立“三室一墙”:一是建立队(科所)史荣誉陈列室。将本单位的队(科所)史、荣誉以及优秀民警事迹集中展示,技能培养民警的荣誉感,同时能够激励民警向先进看齐努力进步。二是建立民警健身室。开辟健身活动场地、增设相应健身器械和设备,给民警营造良好锻炼和体育运动场所。三是建立综合阅读室。每单位设立专门的阅读室,包括书籍、杂志、报纸以及互联网以满足民警读书学习的需要。四是设立廉政文化墙。在办公场所放置、悬挂廉政文化标语、图画、家人嘱托等等,时刻提醒民警清正廉洁,营造高雅、激昂、求知的工作氛围。
二、以公安文艺社团为载体,搭建民警精神文化生活平台。
公安文化应该立足于文化服务于公安,我的想法是打造以社团组织为载体,寻找人才、搭建空间、培养人才、塑造团体这四位一体的文化创建工程。
首先寻找文化人才利用节假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各种节日广泛开展各种比赛例如演讲,歌唱、舞蹈、乐器、曲艺、相声、小品、征文,摄影、美术、书法、羽毛球、篮球、乒乓球、魔术、外语等各种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或者开展才艺展示大赛,旨在通过活动寻找在某一领域有特长的民警。
其次搭建文化空间将某一领域有特长的民警聚在一起成立相应的团体,例如宿迁市公安局合唱团、民警书画社、羽毛球协会、舞蹈团、摄影协会等组织。提供固定的专属活动空间(办公室或者球类训练场地),让有相同爱好的人有固定的活动场所、相互切磋的场地和空间。
3、培养领域人才。成立相应的团体后,号召广大的爱好者前来学习。特长民警是教员,有爱好的民警当学生,这样可以给广大的民警一个学习的渠道,让更多的年轻民警在休息时间有地方去,近年来,我们有很多外地民警,由于家不在这里所以生活的空间很小,我们提供活动的场所就能通过这些学习与交流取代宅在宿舍睡觉或者是凭借酒文化、上网吧来打发时间。培养人才就是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让这种资源更广泛的利用在所有民警中去。例如书画社可以成立民警书画班,每周利用休息时间开课,凡是有爱好的民警可以前来学习,书画班内的笔墨纸砚可以让喜欢的人前来练习,既
增加的民警之间的联系,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休闲学习场所,同时也增加了公安文化的书香气。在以后的比赛中我们就可以比那个社团培养的人才多,哪个社团编演的节目多,出的成绩多,这些良好的兴趣爱好足以给许多民警提供8小时以外的活动空间。
4、塑造文化团体。在寻找人才、搭建空间、培养人才后就能够确保在某一领域拥有专业人才同时还能够不断扩展这一领域的人才,固定的专业领域人才逐渐成为固定的团体,各团体之间在进行不断的交流,例如文学社可以为歌唱团写歌词,舞蹈队可以同合唱团合练歌伴舞,警乐队可以用文学社的词谱曲,曲艺社可以演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这样我们的民警就能做到唱自己写的歌,跳自己编的舞,弹奏自己的音乐,表演自己的故事。
在这个团体的设定中,我们还可以邀请退休民警但当教员,他们空闲时间多,既有时间有精力同时又有能力担当一些协会的组织者。这样既能够能达到老中青三代民警文化上的传帮带,同时也能让退休民警继续感受到警营温暖,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三、以家庭活动为载体,塑造民警的责任意识。
培养民警的责任意识,可以从家庭幸福感入手。六一儿童节可以举办亲子运动会、子女才艺展示比赛、子女照片展、妇女节、元旦可以举办家庭才艺大赛,甚至可以以科所队为单位进行家庭厨艺比拼等活动,重阳节可以请父母进警营等活动,让民警家属融入到警营中来,让他们来感受警营的温馨同时也能了解民警的工作环境,同时通过民警家属之间的交流,更能体会民警工作的辛苦,取得谅 3
解共同支持,这样的活动机能增强民警家庭间的互动,也能让民警感受家庭幸福,更加拥有责任感,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四、以新闻媒体为载体,展示新时期人民警察精神风貌。高度重视宣传工作在警察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宣传来肯定成绩,表达优势。
1、让民警成为镜头的主人。在一些活动中。多给民警机会面对镜头的机会,既能培养民警的表达能力,同时也能让民警焕发起职业的自豪感。让民警家属看到电视上的家人,让他们感觉到骄傲和成就感。
2、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图书等宣传媒介实行全方位的公安信息传播。加强法律知识和警察形象的宣传,通过警民之间的小故事、民警出警的小感受来抒发警察的感情,让群众感受到生活中的警察,感受到感情丰富多彩的警察,从而更好的塑造警民关系。
3、开启每人一本书活动。民警自己收集材料,从入警初期开始自己汇总自己的资料,每位民警退休时,凭借他的资料为其出一本属于自己的公安工作的书。让民警能够通过工作图片、文字和领导以及战友的寄语来回忆自己的公安生活。
总之,公安文化不是虚无缥缈的理论也不是简简单单比赛的形式,而是能够激励人心的动力。过硬的本领、严明的纪律再加上不断上升的文化素养能够够让我们的民警更加儒雅更加亲和,从而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第3篇:警察文化载体
警察文化载体,也就是警察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结合基层交通管理工作实际,我认为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抓好活动载体。开展警营开放日活动,通过图片展览、民警汇报、录像播放等形式,一方面可以展示大队交通管理成果;另一方面,可以展现民警的良好形象,便于警民之间的沟通。同时,也可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活动,“五
四、”“七一”、“十一”等节日,举办一些文化活动或是参观交流活动。
(2)抓好阵地载体。大队已建立荣誉陈列室、小图书室和健身房,要及时更新内容,补充器材,真正把它利用起来。建立荣誉陈列室,有助于民警了解本单位的历史,增强集体荣誉感,激发民警的职业归属感。小图书室的图书需要定时更新,充实公安文学以及与法律法规相关的专业书籍,鼓励民警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同时,还可以在办公场所统一规划区域,悬挂书法作品、
第4篇:美术是人类造型文化的载体
美术是人类造型文化的载体教案
教材分析:本课的设置突出体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旨在引导学生学会从文化的角度认识美术作品,认识美术作品所折射的时代文化特征,所打上的历史烙印,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美术欣赏习惯和发现各种关系的综合思维能力。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通过对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的欣赏、1.为什么称商周为青铜时代? 2.青铜器是实用品吗? 3.青铜器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美感?
(设计意图):
如何来理解”美术是人类造型文化的载体“这句话,让学生带着问题从如下几个方面进入学习。
a司母戊方鼎
商代后期祭祀用的青铜方鼎,因其腹内刻有”司母戊比较,让学生理解美术与社会、美术与历史、美术与文化的关系。并对“美术作品以它独特的方式承载、展示人类文化”这一观点有初步的理解和认识。
(2)隐性内容与目标:通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