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2-02 06:59:4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关于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关于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烛之武退秦师

一、重点词语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己(为:做)

2、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代对人的尊称)

3、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版:筑土墙用的夹版)

4、将焉取之(焉:哪里)

5、焉用亡郑以陪邻(焉:何)

6、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

二、本文出现的通假字

1、今老矣,无为也已(已:矣)

2、共其乏困(共:供)

3、秦伯说(说:悦)

4、失其所与,不知(知:智)

三、一词多义

1、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象)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假如)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2、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说)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

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

3、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别)

不辞劳苦(推托)

4、鄙: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把当作边境)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见识少,眼光短)

5、微: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不是,没有)

6、之:辍耕之垄上(走,往)

子犯请击之(他,代秦师)

是寡人之过也(的)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不译)

四、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作动,驻扎)

2、越国以鄙远(鄙:名作动,把当作是边邑)

3、既东封郑(东:名作状,向东)

4、夜缒而出(夜:名作状,在夜里)

5、若不阙秦(阙:使动,使减少,削减,侵损)

6、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形作动,增加;薄:形作动,削弱)

五、古今异义词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东边道路上的.主人。今: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古:出使的人;今:外出时带的日常用品)

六、特殊句式

1、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2、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后置)

3、晋军函陵(省略句)

4、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七、重点句翻译

1、是寡人之过也

译:这是我的过错啊。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矣。

译: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地当作边邑,你知道这是很难的。

3、焉用亡郑以陪邻?

译: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使邻国增加土地呢?

4、邻之厚,君之薄也。

译: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互相往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是没有什么损害的。

6、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使秦国土地减少而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译: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译: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

第2篇:高考文言文通假字知识点梳理

高考文言文通假字知识点梳理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而:通尔你。人称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

反:同返返回。动词。人穷则反本。

奉:同捧两手托着。动词。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名词。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同弼辅弼。动词。入则无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华: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词。混黄华叶衰。

皇:通惶恐俱,惊慌。形容词。赢得仓皇北顾。

皇:通惶恐惧,惊慌。形容词。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火:同伙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出门看火伴。

简:同拣挑选。动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第3篇:《赤壁赋》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

《赤壁赋》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

引导语:北宋大文豪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后人称之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这两篇赋.这个时期,作者的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残酷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下面是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的知识点的整理,欢迎大家阅读与学习。

一、 知识点梳理

1、文体知识

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高考语文文言文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

高考语文文言文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

《荆轲刺秦王》出自《战国策·燕策三》,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为燕国勇于牺牲的精神。文章通过一系列情节和人物对话、行动、表情、神态等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了英雄荆轲的形象。下面是小编收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欢迎阅读与借鉴!

文学常识: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 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一.通假字(解释加点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__ __,________)

2.共其乏困(通__ __,________)..3.秦伯说(通__ __,________)4.失其所与,不知(通__ __,________)..5.今日往而不反者(通__ __,_______ _)6.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_ ___,________)..7.秦王还柱而走(通_ ___,_____ ___)8.卒起不意,尽失其度(通__ __,________)..9.距关,毋内诸侯(通_ ___,_______ _)

10.要项伯(通_ ___,________)

..

11.不敢倍德(通__ __,_____ ___)12.不可不蚤来(通_ _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