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最大公因数》数学教学反思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2-02 06:59:0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求最大公因数》数学教学反思

《求最大公因数》数学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倍数、因数的含义,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知道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通分以及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

第一节课,根据教材是以铺地砖的生活实际作为切入点,要铺整分米数的地砖而且要求要整数块,引入了求两个数的公因数的必要性。教材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先分别求出两个数的因数,并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出来,从而找出两个数的公有因数,称为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通过例1的教学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出求两数的公因数以及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练习时发现部分学生还是容易在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有疏漏,导致求出来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出错。

第二节课,我引入了求最大公因数的另一种方法,分解质因数法,介绍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这种方法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但也发现部分学生没有除尽,最后的商不是互质数,导致找错最大公因数。

不过相对于第一钟方法,第二种方法在书写上更简便,学生解题时还是比较容易理解,写起来也比较简洁,大部分学生在求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还会选择第二种方法。当然,我还是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关键是能理解,懂应用。

第2篇:教学反思:“求最大公因数”

教学反思:“求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反思

教材对求最大公因数的编排,只是让学生用边长是整分米数的正方形地砖把贮藏室的地面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边长最大的是几分米?由此引出最大公因数。但实际上求最大公因数的内容比较枯燥,学生不太容易感兴趣,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尽量的使它生活化,我把找公因数的问题融入实际生活情景中,比如:“有两根绳子,一根长12米,另一根长28米,要把它们截成同样长的小段,而且没有剩余,每段最长应是几米?一共截几段?”这样的题目,一个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一个是让他们明白求最大公因数的实际应用。虽然有了兴趣,但是求的方法还是有讲究的。

在教学求最大公因数时,我先采用了列举法,通过教学以后,发现如果数字小,还可以列举,但是,如果数字太大,就不容易列举出来。因此,我把求最大公因数的情况分为三种。

第一种,就是两者成倍数关系。像这种情况,较小的一个数就是他们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第二种,就是两者互质。像这种情况,他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最后一种,就是很一般的没有特点比如:36和

48、还是采用了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教学,效果就很好一些。就只需要用短除法来分解就可以了,就是要强调只把旁边的质数相乘,就可以求出他们的最大公因数是多少。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上,鼓励学生找最大公因数方法的多样化。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对方法进行优化,我认为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是一个很有效、很简便的方法,应该让学生掌握。在这中间教师应注意引导、小结、鼓励,重视方法和策略的渗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果要求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一定要强调,最后的数步要求两两互质,只要其中有一对互质就不用再求下去。

如此,步步推进,环环相扣,学生子在学习的时候,就会比较感兴趣,教学效果也会好一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适宜的教学环节,才能真正的达到高效课堂

第3篇:《求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求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胜利小学

冯娅玲 教学目标:

1、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2求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3、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教学重点:

会用列举法,筛选法,集合等多种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灵活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

老师想考考你们,(板书因数),说说你对因数有多少了解? 生1: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生2:如果说5×6=30,我们就说5和6是30的因数.二、探究新知

1、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看来“因数”已经成你们的亲密朋友了。下面老师想请大家帮帮忙,帮我找一找1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求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反思范文

求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反思范文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倍数、因数的含义,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知道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通分以及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

第一节课,根据教材是以铺地砖的生活实际作为切入点,要铺整分米数的地砖而且要求要整数块,引入了求两个数的公因数的必要性。教材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先分别求出两个数的因数,并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出来,从而找出两个数的公有因数,称为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通过例1的教学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出求两数的公因数以及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练习时发现部分学生还是容易在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有疏漏,导致求出来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出错。

第二节课,我引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数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数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第26~28页的例3、例4、“练一练”、“练习五”的第1~5题。

目标预设:

1、理解公因数的含义,掌握求两个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经历“猜测——验证”的数学学习过程,感受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感受数学的奇妙,培养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公因数的含义,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课程实施:

一、自主构建公因数意义

1、出示边长6厘米、边长4厘米的小正方形个若干以及一个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

猜一猜:你觉得哪一种正方形可以将这个正方形铺满。

2、组织学生同桌合作,摆放小正方形,

教师要帮助学有困难的小组完成活动任务。

3、交流: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纸可以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

为什么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正好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数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第26~28页的例

3、例

4、“练一练”、“练习五”的第1~5题。

目标预设:

1、理解公因数的含义,掌握求两个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经历“猜测——验证”的数学学习过程,感受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感受数学的奇妙,培养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公因数的含义,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课程实施:

一、自主构建公因数意义

1、出示边长6厘米、边长4厘米的小正方形个若干以及一个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

猜一猜:你觉得哪一种正方形可以将这个正方形铺满。

2、组织学生同桌合作,摆放小正方形,教师要帮助学有困难的小组完成活动任务。

3、交流: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纸可以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

为什么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

结合刚才的操作活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因数、找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找8和12的公因数的过程,让学生懂得找公因数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为了加深理解,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让学生明确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并对找有特征的最大公因数的特殊方法有所体验。

在教学中,教师重视让学生经历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例2中,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教材重点教学列举法、筛选法,而在“你知道吗?”的内容中介绍了分解质因数方法及短除法。在教学中,我把这几种方法同时展示,让学生体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发现学生大多都非常喜欢短除法这种方法,其次是列举法和筛选法,分解质因数只有个别同学选择去用。学生喜欢用短除法是因为非常容易理解,与除法计算相似,可是教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

对于本节课,我觉得有以下需要解决和认识。

1.复习寻找因数的方法。

2.联系实际体会学习寻找公因数的必要性。

3.探索寻找2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4.结合集合方法直观显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5.理解学习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以及应用。

6.结合短除法寻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个在人教版中作为了解,在本课中,我向孩子们了解介绍,但未做要求)

在课上,我以为长16dm宽12dm的客厅铺上正方形方砖,刚好铺满,能选用集中方砖,这在无形中蕴含这寻找16和12的因数,这样能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求最大公因数》数学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求最大公因数》数学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