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高中历史概念教学探索论文
高中历史概念教学探索论文
一、重返具体时空,认识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创设情境,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历史概念是历史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是人们对具体历史事物通过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而形成的。因此,历史概念的内涵是概括而深刻的。对正处于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的高中生而言,要准确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需要将抽象的历史概念具象化。教学中笔者提供了薄伽丘《十日谈》中绮思梦达冲破门第观念,与亲王侍从相恋的故事、皮科德拉米兰多拉《论人的尊严》讲演的节选及反映当时意大利人对假发等装饰品追求的现象等三则材料,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上述材料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怎样的社会现象?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价值取向?据此,你认为该如何定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通过上述情景设置,引导学生置身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社会场景中,把抽象的人文主义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反对神权统治,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核心内涵。2.重返现场,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外延。任何历史概念都包括内涵与外延两个维度,完整地理解历史概念还需准确理解其外延,否则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就容易片面和孤立。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重返历史现场,在具体的时空背景下理解历史概念。教学中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反映中世纪末意大利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等社会现象的典型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材料反映了中世纪后期意大利发生了怎样的社会变革?这些变革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怎样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与当时人文主义的兴起有何内在联系?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当时欧洲社会的现状:经济上,庄园式自然经济强大、教会占有地产最多,同时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市民阶层壮大、资产阶级兴起;政治上,国家分裂、教权高于王权,同时统一的中央集权和城市自治出现、民族国家开始形成;思想文化上,神学垄断精神生活,同时大学人文主义教育兴起;社会生活上,神学控制社会生活,同时市民开始追求现世享乐。由此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欧洲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这一社会转型时期的时空中具体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产物,并进而推动欧洲社会转型的进一步发展。
二、建构段落时空,理解历史概念的变化与延续
1.微观视角,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发展演变。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作为历史事物反映的历史概念也是动态而非一成不变的,其内涵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因此,教学中应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概念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否则学生容易造成困惑。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阅读有关薄伽丘《十日谈》中绿鹅的故事,观察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作品《大卫》的细节,并阅读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赞美人的内容等材料,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材料反映文艺复兴不同时期对人的赞美有何异同?为什么?通过生生合作与师生合作,使学生认识到: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讴歌人的价值与尊严,提倡人的自由个性,积极追求现实幸福和世俗享乐的观念是始终不变的,但在不同时期,其具体表现有所区别:14世纪时期,薄伽丘侧重于肯定人的本能欲望;15、16世纪,米开朗琪罗侧重于赞美人外在的自然美;而16、17世纪,莎士比亚则大力讴歌人性内在的丰富感情与高尚尊严。之所以会发生这种变化,是因为期间文艺复兴运动波及范围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经济经过二三百年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人文主义自然也随之逐步深化。2.宏观角度,认识不同历史阶段人文主义的延续变化。任何历史事物总是与相邻的历史事物相联系,而不会孤立地存在于某一具体的时空点上。因此,教学中应将历史概念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进行考察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历史概念的发展趋势,进而帮助学生认识历史演变的内在规律。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为原点,通过问题探究将学生的思维向前和往后延伸:(1)你认为文艺复兴运动是人文主义的复兴还是发展,为什么?(2)为什么人们一般将启蒙运动而非文艺复兴运动当做西方人文主义的成熟阶段?说说你的理解。通过点拨、总结,不断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认识到:文艺复兴通过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研究,继承了古希腊人文主义中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与作用的思想,主张以人为中心,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因此是西方人文主义的复苏与发展。但与启蒙运动相比,文艺复兴运动的革命性相对较弱。文艺复兴运动主要反对天主教会的禁欲主义及封建领主的割据状态,企图借助民族统一的君主专制政体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而启蒙运动除了反对教权主义外,还强烈反对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提出自由、平等、人权等理念并以这些理念为指导,建立反映资产阶级愿望的政治制度。因此,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系更为完整。通过上述分析,不仅有利于学生从西方人文主义发展演变进程中整体认知人文主义这一历史概念,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认识。
三、联系特定时空,体会历史概念的统一与多样
历史概念是一系列历史事物共同属性的反映。教学中我们较多关注历史概念的共性,而忽视历史概念的个性。事实上由于历史事物产生的时空不同,历史概念既有共性,亦有个性。因此,教学中还应联系特定时空,体会历史概念的统一与多样,以更有利于准确把握历史概念。为此,教学中笔者采取了以下两个维度展开教学。1.分析同一时期中西人文主义的不同走向。以文艺复兴为中心,建构14——17世纪中西历史发展的体系框架,认识同一时期中西人文主义的不同发展走向。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阅读但丁和王夫之对人的阐述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探究问题:(1)比较两则材料,概括意大利人文主义人本观与明清之际儒家人文观的异同。(2)为什么东西方相似的文化现象其命运却截然不同,西方的人文主义成为激荡社会的文化思潮,而中国的人文主张却“胎死腹中”?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通过探究可以发现:东西方的思想家都抨击了原有统治思想中的`非理性成分,歌颂了人的价值与欲望。但西方人文主义者歌颂的是具有独立个性与自由意志的个体的人,而明清思想家主张以封建礼教制约人的私欲,歌颂的是恪守封建儒家伦理规范的人。之所以当时东西方的思想具有相似性,主要是由于它们都兴起于东西方的社会转型时期。而两者的历史影响有所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所处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及思想来源不一样。2.不同时期中西方人文主义的不同特征。以人文主义为主题,分析文艺复兴与新文化运动时期中西方人文主义的不同特点。具体教学环节如下:呈现材料: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他强调政治机关是为全体人民的,每个人都是为社会国家做有益工作的人。他就把个人与社会相联系,把个人解放与民族救亡相联系。新文化运动所举起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大旗,也就指向了民族的救亡图存。它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文艺复兴运动中强调的个人的价值和情欲以及把个人与社会割裂的极端个人主义,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传统。——李海涛《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比较》探究问题: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从材料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侧重于民族的救亡图存,强调个人价值与民族利益相结合,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则侧重于个人主义,重视个性解放和个人价值。之所以会产生这些差异,主要是因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产生是新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和必然要求,而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则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爱国志士们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结果。
总之,时空观念对准确理解历史概念,构建历史联系,进而准确认识历史规律有着基础性的作用。重返具体时空,挖掘历史概念与时空背景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认识;建构阶段时空,侧重时序观念,在动态的时空发展中理解历史概念的发展演变;联系特定时空,侧重空间观念,还原历史概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目前,如何运用刚颁布的新课程标准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以达成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一线教师应该积极面对的问题。上述实践只是笔者对运用时空观念进行历史概念教学的一次尝试,愿为抛砖引玉。
【注释】
[1]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09页。
[2]赵恒烈:《如何纠正学生掌握的历史概念中的常见错误》,《历史教学》1963年第5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5页。
第2篇:高中历史概念教学探索论文
一、重返具体时空,认识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创设情境,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历史概念是历史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是人们对具体历史事物通过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而形成的。因此,历史概念的内涵是概括而深刻的。对正处于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的高中生而言,要准确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需要将抽象的历史概念具象化。教学中笔者提供了薄伽丘《十日谈》中绮思梦达冲破门第观念,与亲王侍从相恋的故事、皮科德拉米兰多拉《论人的尊严》讲演的节选及反映当时意大利人对假发等装饰品追求的现象等三则材料,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上述材料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怎样的社会现象?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价值取向?据此,你认为该如何定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通过上述情景设置,引导学生置身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社会场景中,把抽象的人文主义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反对神权统治,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核心内涵。2.重返现场,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外延。任何历史概念都包括内涵与外延两个维度,完整地理解历史概念还需准确理解其外延,否则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就容易片面和孤立。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重返历史现场,在具体的时空背景下理解历史概念。教学中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反映中世纪末意大利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等社会现象的典型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材料反映了中世纪后期意大利发生了怎样的社会变革?这些变革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怎样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与当时人文主义的兴起有何内在联系?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当时欧洲社会的现状:经济上,庄园式自然经济强大、教会占有地产最多,同时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市民阶层壮大、资产阶级兴起;政治上,国家分裂、教权高于王权,同时统一的中央集权和城市自治出现、民族国家开始形成;思想文化上,神学垄断精神生活,同时大学人文主义教育兴起;社会生活上,神学控制社会生活,同时市民开始追求现世享乐。由此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欧洲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这一社会转型时期的时空中具体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产物,并进而推动欧洲社会转型的进一步发展。
二、建构段落时空,理解历史概念的变化与延续
1.微观视角,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发展演变。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作为历史事物反映的历史概念也是动态而非一成不变的,其内涵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因此,教学中应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概念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否则学生容易造成困惑。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阅读有关薄伽丘《十日谈》中绿鹅的故事,观察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作品《大卫》的细节,并阅读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赞美人的内容等材料,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材料反映文艺复兴不同时期对人的赞美有何异同?为什么?通过生生合作与师生合作,使学生认识到: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讴歌人的价值与尊严,提倡人的自由个性,积极追求现实幸福和世俗享乐的观念是始终不变的,但在不同时期,其具体表现有所区别:14世纪时期,薄伽丘侧重于肯定人的本能欲望;
15、16世纪,米开朗琪罗侧重于赞美人外在的自然美;而16、17世纪,莎士比亚则大力讴歌人性内在的丰富感情与高尚尊严。之所以会发生这种变化,是因为期间文艺复兴运动波及范围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经济经过二三百年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人文主义自然也随之逐步深化。2.宏观角度,认识不同历史阶段人文主义的延续变化。任何历史事物总是与相邻的历史事物相联系,而不会孤立地存在于某一具体的时空点上。因此,教学中应将历史概念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进行考察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历史概念的发展趋势,进而帮助学生认识历史演变的内在规律。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为原点,通过问题探究将学生的思维向前和往后延伸:(1)你认为文艺复兴运动是人文主义的复兴还是发展,为什么?(2)为什么人们一般将启蒙运动而非文艺复兴运动当做西方人文主义的成熟阶段?说说你的理解。通过点拨、总结,不断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认识到:文艺复兴通过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研究,继承了古希腊人文主义中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与作用的思想,主张以人为中心,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因此是西方人文主义的复苏与发展。但与启蒙运动相比,文艺复兴运动的革命性相对较弱。文艺复兴运动主要反对天主教会的禁欲主义及封建领主的割据状态,企图借助民族统一的君主专制政体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而启蒙运动除了反对教权主义外,还强烈反对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提出自由、平等、人权等理念并以这些理念为指导,建立反映资产阶级愿望的政治制度。因此,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系更为完整。通过上述分析,不仅有利于学生从西方人文主义发展演变进程中整体认知人文主义这一历史概念,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认识。
三、联系特定时空,体会历史概念的统一与多样
历史概念是一系列历史事物共同属性的反映。教学中我们较多关注历史概念的共性,而忽视历史概念的个性。事实上由于历史事物产生的时空不同,历史概念既有共性,亦有个性。因此,教学中还应联系特定时空,体会历史概念的统一与多样,以更有利于准确把握历史概念。为此,教学中笔者采取了以下两个维度展开教学。1.分析同一时期中西人文主义的不同走向。以文艺复兴为中心,建构14——17世纪中西历史发展的体系框架,认识同一时期中西人文主义的不同发展走向。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阅读但丁和王夫之对人的阐述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探究问题:(1)比较两则材料,概括意大利人文主义人本观与明清之际儒家人文观的异同。(2)为什么东西方相似的文化现象其命运却截然不同,西方的人文主义成为激荡社会的文化思潮,而中国的人文主张却“胎死腹中”?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通过探究可以发现:东西方的思想家都抨击了原有统治思想中的非理性成分,歌颂了人的价值与欲望。但西方人文主义者歌颂的是具有独立个性与自由意志的个体的人,而明清思想家主张以封建礼教制约人的私欲,歌颂的是恪守封建儒家伦理规范的人。之所以当时东西方的思想具有相似性,主要是由于它们都兴起于东西方的社会转型时期。而两者的历史影响有所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所处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及思想来源不一样。2.不同时期中西方人文主义的不同特征。以人文主义为主题,分析文艺复兴与新文化运动时期中西方人文主义的不同特点。具体教学环节如下:呈现材料: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他强调政治机关是为全体人民的,每个人都是为社会国家做有益工作的人。他就把个人与社会相联系,把个人解放与民族救亡相联系。新文化运动所举起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大旗,也就指向了民族的救亡图存。它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文艺复兴运动中强调的个人的价值和情欲以及把个人与社会割裂的极端个人主义,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传统。——李海涛《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比较》探究问题: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从材料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侧重于民族的救亡图存,强调个人价值与民族利益相结合,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则侧重于个人主义,重视个性解放和个人价值。之所以会产生这些差异,主要是因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产生是新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和必然要求,而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则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爱国志士们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结果。
总之,时空观念对准确理解历史概念,构建历史联系,进而准确认识历史规律有着基础性的作用。重返具体时空,挖掘历史概念与时空背景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认识;建构阶段时空,侧重时序观念,在动态的时空发展中理解历史概念的发展演变;联系特定时空,侧重空间观念,还原历史概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目前,如何运用刚颁布的新课程标准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以达成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一线教师应该积极面对的问题。上述实践只是笔者对运用时空观念进行历史概念教学的一次尝试,愿为抛砖引玉。
【注释】
[1]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09页。
[2]赵恒烈:《如何纠正学生掌握的历史概念中的常见错误》,《历史教学》1963年第5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5页。
第3篇:高中历史概念教学探究论文
高中历史概念教学探究论文
一、历史概念的含义
人们基于对历史现象以及事件的了解,抽象总结形成的,它对历史现象的本质进行了揭露,是人们重新认识历史现象与事件以及人物的实质以及内在关联,这个就称为历史概念。在对历史概念进行说明时,一方面要反映出历史事物的地点、时间以及人和事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还要对历史事物的意义以及性质进行揭露。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让学生通过现象了解本质,从而产生相对完整的历史概念。
二、准确掌握历史概念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到:经过学习以及认识历史,加强学生的历史思想,拓展视野,对我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解,从而提高观察历史的能力,加强自身的历史使命感。由于能力培养要求的提高,历史概念的关键性就变得愈加重要,由于让学生了解历史概念,不仅是发展智慧的
第4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历史教学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1
【内容摘要】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引导,让学生介入课堂、参与课堂,直至主导课堂,以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青春蓬勃的精气神和热烈度来“炒热”课堂,这是唤醒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力手段。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活力;设计策略
由于高中历史的学科特性,许多历史教师在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时,多以单一乏味的知识记忆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课堂氛围死气沉沉,缺乏活力和效率。高中历史呼唤更具活力的课堂教学,就高中历史如何通过有效设计来“提升学生主动性,唤醒课堂活力”进行
第5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创新思维激发兴趣
打造高效课堂
——谈谈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作者:韩志华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第二中学教师 摘要:本文围绕新课改理念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堂,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多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小组合作探究发挥集体智慧等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新课改 激发兴趣 学生主体 合作探究 高效课堂 我校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四年,已有两届毕业生完全是在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学习并参加新课改后的高考的,他们的成绩和综合素质与前几届学生相比,从整体上确实有了明显的进步。这充分证明:新课改后的教学对学生的个体成长是有利的。笔者十几年来一直在教学一线从事历史教学,对新课改也经历了一个由不熟悉、有些困惑到了解、适应并逐渐把握的过程。我觉得这是一个大胆尝试和不断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创
第6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如何开展高中历史教学
摘 要: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作为一门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特殊学科,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开展高中的历史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成为了人们倍加关注的话题。本文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分析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如何开展历史教学三方面入手对如何开展高中历史教学展开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问题 措施
一、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一直被认为是“副科”,家长学生都不重视,导致学习时间保证不了,特别是一些学生认为历史课就是记记背背,没有什么智力含量,只要努力记就一定能学好,所以课余时间学生基本上不学历史,把时间用在学习“主科”上。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直接影响到了教学效果。
通过多年对高考的关注,我们很清楚地认识到了历史学科的重要
第7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2017年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一、打造阅读课堂,把握知识脉络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打造“阅读”这一环节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时间,对于学生的在历史知识方面的大略了解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的方式梳理课文知识脉络,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体系,从而为提高学习效率和加深知识印象奠定基础。第一,引导学生进行“目录阅读”,让学生在标题阅读中梳理历史知识。阅读能力不仅体现在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还体现在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丰富知识内容,累积知识经验加深对历史事件的串联效果。在历史教材中的目录不仅可以体现出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引导学生把握答题知识框架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该让学生经过阅读经验“学会阅读”,善于分析章节之间的联系和因果,从而在宏观上发现历
第8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摘要:课程改革的核心在课堂,课程实施的关键在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过程,以新的课程观为指导,创建新的课堂教学实践。但实施新课程以来不少教学行为的改革只是流于形式。为此,结合本人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对新课程改革中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课程改革 创新
历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一个值得永远重视的课题。新课程理念不应只停留在口头,而应是自觉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本文仅对新课程改革中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
1.反对借口把握历史基础知识,又使历史教学重新回到旧课程教学的老路上。历史新课程已实行几年了,但还有不少教师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