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麻雀教学反思
读了屠格涅夫的《麻雀》,我确实被老麻雀那种伟大的母爱精神所感动。我反复地思索着:小小的生灵竟然有人性之爱?!我选择了本课上研究课,就是因为感动。课堂伊始,从“课文动画,激情导入”到“初读课文,初步感知”到“细读感悟,合作探究”再到“精读课文,感悟思想”的每一个环节,无一不是为了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而设置的。在教学的同时,我注意体现以下两点:
一、充分读与学会评价读。
过去在阅读教学中,长期存在烦琐的内容分析和千篇1律的教学程式。使语文教学的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特有的魅力坠失了……《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经过充分的朗读,获得了感知印象,并和已有的感知经验碰撞、接通,于是心有所悟,豁然开朗。由于语言文字隐喻性很强,许多词汇可意会不可言传,可体验而无法表达,有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的是“尽在不言中”。正是由于语言的模糊性,增强了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使符号化的文字被重新贯注了生命的血肉,抽象化了的概念重新赋予了生活的感性力量。
为了提高学生评议朗读的质量,教师应相机教给学生一些评议方法。比如:评议别人的朗读时,先评优点,再论不足;先看是否做到正确流利,再看感情处理;从整体效果到局部语句;先自己读一读,与他人比较后再作评议;根据语句的意义,评议朗读时轻重缓急、语气语调是否恰当;推敲重点语句,从而确定朗读时重音、停顿等是否合适,等等。掌握了评议的方法,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才会进一步得到提高。
二、自主实践,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程标准》语)。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自由、愉悦、和谐的实践氛围,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多读、多动、多思、多说、多听,尽情舒展生命活力。
在教学《麻雀》一课中,从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到精读课文,理解课文,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我都引导学生自已读,自已学,自己汇报,自己评价,亲自参与学习实践活动。从找老麻雀、小麻雀、猎狗的特点,到发现老麻雀救小麻雀时的矛盾的表现,再到体会“一种强大的力量”。整个过程,老师仅仅起到点拨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第2篇:《麻雀》教学反思
《麻雀》教学反思
洪冠第一小学 陈飞龙
《麻雀》是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重点课文,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这篇文章讲述了一只刚出生的小麻雀被一阵大风刮在地上,被猎狗发现,正当要被猎狗吃了的时候,老麻雀从高高的树上飞下来,不顾一切的保护自己的幼儿。
本课主要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老麻雀的爱子之情,感受母爱的无私伟大。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爱的力量——比死或死亡的恐惧更强大。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小麻雀的可爱、老麻雀的勇敢。我通过四个环节来落实自己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播放音乐,看课本插图,让同学们说说看到了什么,把想到的内容和大家分享。由此导入课题,打开课本60页—《麻雀》,齐读课题。学生们畅所欲言,然后安安安静静的书写课题,孩子们慢慢地走进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示: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有哪些角色?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2、在阅读过程中,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变化。任务一有助于学生整理整个文章的脉络,任务二便于把住文章的基调。
三、精读课文,感受真爱
好文不厌百回读,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象,看看哪些地方感动了你,写下自己的感受。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班内汇报。并同时进行阅读指导,在读中感悟提升。
这是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要让学生通过品词酌句去了解老麻雀的救子心切,体会它的大义凌然,剖析它的奋不顾身。在这里我做了几个不同方式的处理:
1、找出关键词,反复朗读,体会老麻雀的伟大。
2、和老麻雀对话感受母爱的力量。
3、变换角色,走进文本,身临其境,感受小麻雀的无奈、老麻雀的无畏,猎人的感动。最后让孩子们对老麻雀的赞颂呼之欲出。
细细回想这篇课文的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果能引导学生“从读悟写、读写结合”那就更好了。其实这篇文章练笔的点比较多,如写写生活中的母爱故事,再有就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从动作、神态、外形三方面把小麻雀描写具体的”,感悟写法,进行仿写练习,说说小狗向主人要吃的时的动作、神态、外形,进一步体会应用,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
第3篇:《麻雀》教学反思
《麻雀》教学反思
————下各镇中心小学
应微微
《麻雀》一课以前我也曾讲过,可是取得的教学效果都不太理想。最近我再一次讲了《麻雀》一课,给我了以很多感触。
根据对前几节课教学的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采取了以读促悟的学习方式,积极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自读自悟,通过创设情境开展换位思考,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鼓励他们自主探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由于这堂课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因此,课堂上学生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每张小脸上都洋溢着光彩。
如在教学课文第四、五自然段老麻雀勇救幼儿这一部分时,我采取了换位思考的教学方法,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假如你现在就是那只老麻雀,面对眼前凶猛的猎狗和身后那幼小的孩子,你最想做的是什么?此时心中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当时老麻雀那种急于
第4篇:麻雀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麻雀》教学反思
《麻雀》是语文S版四年级上第四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其免受伤害的故事,赞扬了父母爱的无私伟大。
我这节课的亮点是:
一、引导学生“从读悟写、读写结合”。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先引导学生回忆第二单元关于“了解文章叙述的顺序”这个专题主要是了解写景文章是怎样按顺序描写变化的景物的,在此基础上学习叙述性文章常见的表达顺序----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
在学习课文过程中,不仅要学生了解叙述的顺序,还让学生按照课后题第二题的要求----根据所给的段意实际划分一下每部分的内容。这样做,不是把“分段”作为目的,而是把它作为训练手段,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的,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方式。通过“从读悟写
第5篇:《麻雀》教学反思
《麻雀》教学反思
《麻雀》记叙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本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为拯救小麻雀老麻雀的所作所为,感受老麻雀的爱子之情,以及“我”唤回老麻雀的原因,能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老麻雀的爱子之情。
我在这节课上继续从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句子,结合重点词语谈体会来理解课文入手,逐步培养学生抓重点词体会感悟句意的能力。
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觉得小麻雀是一只怎样的麻雀?从哪儿看出来的?让学生从书上找出相应的词语谈体会,通过读书,有学生认识到:小麻雀是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是一只从树上摔下来的小麻雀,是一只无可奈何的小麻雀„„这些内容都能从书本上找到相应的词语,而后我又进行归纳整理进行总结,以此来训练学生抓关键理解语句的能力。
虽然,学生
第6篇:《麻雀》教学反思
《麻雀》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麻雀》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麻雀》教学反思1
(1)
《麻雀》是一百多年前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写的一篇文学作品的片段,记叙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弱者的同情,对幼小者的热爱。
这篇文章的语言的确不难,学生几乎一读就懂,文章的主题学生也能很快捕捉到。因此,在教这篇文章时,我先让学生谈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或者说自己明白了什么,最后再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问题,教师给予归纳、梳理。完毕之后,我紧抓住学生提出的“庞大的猎狗为什么会后退?”这一问题来统领全文,让学生去探究老麻雀奋不顾身要掩护的小麻雀
第7篇:《麻雀》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麻雀》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四年级上册一篇叙事性文章,文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向我们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赞扬了母爱的无私伟大。
我在教学本课时,紧扣这一中心,从重点词句入手,进行深度挖掘,剖析。从而升华“母爱”这一主题。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有情朗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体会老麻雀的爱子之情。为了更好地突破这一重难点,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打乱了文中原有的语序,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层层分析。并多处进行拓展,设想。如:麻雀妈妈哪儿去了?绝望地尖叫什么?让学生走出教材,大胆想象,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原计划在结尾处进行一次拓展:如果“我”不及时唤回猎狗,接下去又会发生什么呢?让学生课后改写结尾,续编故事。当然,由于自己
第8篇:《麻雀》教学反思
《麻雀》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麻雀》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麻雀》教学反思1
《麻雀》一文记叙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本课教学主要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老麻雀的爱子之情。本节课的教学,有优点,也有不足的,简单小结如下:
一、能够抓重点词语谈体会。
我在这节课上从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句子,结合重点词语谈体会来理解课文入手,逐步培养学生抓重点词体会感悟句意的能力。比如:教学伊始,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觉得小麻雀是一只怎样的麻雀?从哪儿看出来的?让学生从书上找出相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