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大夫观后感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30 08:29:5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爱德华·大夫》观后感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很神奇,很深奥,很有难度,很有技术含量,特别喜欢《爱德华·大夫》里面的女主角和女主角的老师。

对于女主角,特别喜欢她对爱情的执着,对来访者的负责,或许这就是电影,并非现实。想想也许吧,现在有多少正常的人能够坦然、平等的对待所谓的“精神病人”呢,对于我们,如果我们没有去四院见习,接触精神病患者,那么,在我看来,我们也会跟大多数人一样,想着精神病患者是如何如何的可怕,如何如何的跟我们这些正常人天差地别,当然,就我们见习的一丁点经历,想让我们坦然、平等的对待精神病患者是不大可能的,对我自己来说,当我面对精神病患者的时候,还是会有些许的恐惧和不安,更不用说没接触过精神病患者的人了,更何况电影中女主的爱人是精神病患者,之所以佩服女主,是因为她得知男主是精神病患者之后仍能一如既往的与之相处,换成是我们,又有谁能够保证所谓的一如既往呢。我想,当我们与精神病患者相处时,我们首先觉得的有很大可能是“好丢脸”之类的吧,毕竟人是有尊严的。

对于女主的老师,特别喜欢他炉火纯青的技术,在电影中,他给男主喝的一杯混有镇定剂的热牛奶这一镜头,凸显了他精神分析知识的渊博,可以说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再看看自己,不知猴年马月才能达到他的技术的百分之几,但我能确定的是,没有付出就不会有回报,没有日积月累哪来的精湛技艺,现在能做的就是多学习,真正的多学习,或许毕业后的工作不是心理学这方面的,但是我能肯定的就是,学心理学必能修身养性,不同与人。

很高兴,自己能够把黑白的电影《爱德华·大夫》看完并且有所获。

第2篇:《爱德华大夫》观后感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

起初我并不清楚为什么老师要用《爱德华大夫》这部电影作为我们写论文的题材,看过

这部电影后我才发现原来这是一部对病人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的经典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专注学术的美女大夫比特森与新来英俊不凡的爱德华大夫之间很快产

生了彼此爱慕之情。但比特森很快发现他其实不是爱德华大夫,而是一个被某些可怕事情困

扰的失忆症病人约翰.布朗,而第二天赶来的爱德华的秘书更使他背上谋杀爱德华的罪名。而在彼得森和其老师的努力下,终于与被无罪释放的约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很

好的体现了精神分析的实质是发掘潜意识。并很好的体现出释梦理论一大亮点。

影片《爱德华大夫》采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叙述影片中的主要人物J.B心理疾

病心理疾病形成的原因。j.b在童年时因为误伤弟弟,将弟弟推下台阶使得弟弟跌落栅栏被

刺死之后非常内疚留下严重心灵创伤并被隐藏于内心深处试图遗忘,当时是大雪纷飞的寒冷的冬天。尽管这只是一件偶然的意外事件,但它给J.B幼小的心灵所造成的伤害却是无比震

撼而强烈的,从此噩梦开始伴随着他。而当爱德华大夫被枪杀时,雪地,白光等一些特殊条

件触碰到了他的潜意识,与他同年时的经历有太多的吻合,所以J.B混乱地以为自己就是凶

手,为了逃脱法律,J.B就开始扮演爱德华大夫的角色。而事实上J.B并无法真正摆脱这么

大的精神压力,而最终导致了整个故事的发生。

彼特森为了爱情和J.B一同潜逃,并在逃亡的路上,帮助J.B恢复意识.在警察的严密

搜捕下,万般无奈的彼特森带着J.B来到了自己恩师阿历克斯的家中,慈祥的老人收留了他

们,并帮助自己的学生一同治疗J.B的病。屋外的白雪、明亮的强光这些不起眼的东西可以

强烈的影响到J.B的情绪并且在梦中常常会梦到这些可怕的东西。弗洛依德认为人具有两种

心理机能——即原发过程,以做梦为代表和继发过程,以日常清醒的思维为代表。前者是以

凝缩、移置和象征为特点,毫不顾忌时空规范,并用睡眠时满足欲望的幻觉来缓解本能的冲

动;而后者即继发过程,则严格遵循语法和形式逻辑。做梦就代表着在压抑下拼命寻找幻觉

满足的原始欲望尚未消失,因而从根本上说,梦是一种精神病症状。所以,从梦入手,渐渐的,师徒二人找到了病情的根源,若把一切的来龙去脉都弄清楚了,解开那些梦魇般的情结,病症就会减轻,甚至可以痊愈。经过治疗,J.B说出了自己的梦境,为了让J.B彻底噩梦,彼特森和他来到滑雪场,J.B在两人的危急关头,终于想起了儿时的痛苦回忆。在影片中

导演给我们呈现了非常经典的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在心理医生彼特森的帮助下,J.B叙述

了自己的梦,最终彼特森也因为对梦的分析揭露出了真相拯救了J.B。警察按J.B提供的线

索找到了爱德华大夫的尸体,但却从尸体中找到了子弹,J.B仍然无法摆脱谋杀的指控。彼

特森为了J.B多方奔走没有结果,但她并没有放弃,她相信自己的直觉,始终相信J.B不可

能是杀人凶手。她回到医院后无意回想起默庆森主任的一句话,通过分析,她发现真凶是默

庆森主任,于是,他找默庆森主任证实,最后默庆森主任因为阴谋败露而饮弹自杀。

其实,这个悲剧的一切根源是嫉妒。正是因为默庆森大夫对爱德华大夫的嫉妒导致了

这一切悲剧的发生。有时候嫉妒是可以产生正能量的,处于嫉妒中的人们可以通过正当竞争

去提升自己,将其正确的引导入敌对的目标与方向,对自己和他人来说是有益的。但是,如

果处于嫉妒中的人不能容忍发生在别人身边好的事情,会用各种手段去伤害别人,甚至采取

十分卑劣的手段,那实在太可怕了,他们自卑、阴暗,享受不到阳光的美好,体会不到人生的乐趣,同时,他们又是可怜的,为了让自己活下去,不得不用一个又一个谎言去掩饰,去

伤害更多的人,最终使自己伤痕累累。所以,我们要正确的认识嫉妒,学会用辩证的思维客

观的考虑问题,这样,恶性的嫉妒说不定会减少。

影片是充满戏剧性的,是什么促使故事有一个好的结局呢,是爱。“女人能成为最出色的心理分析专家,但一旦坠入爱河,就可能是一个典型的病人。” 这是影片中的一句话。彼

得森大夫在所谓的证据面前没有选择相信,而是相信爱人与自己的的直觉,即使道路再艰难

坎坷,她也坚持下去,不放弃不后退,最终,她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在爱情中,自我让位于博大与利他,思索让位于感受与直觉。正是爱情促成了女主人公职业生涯中最精彩的一场心理分析!从中我们应能感悟到,爱是治愈心灵创伤,以及提升生命的最佳途径。在爱中,紧闭的心灵之门能够一扇扇打开。这里所指的爱不光是爱情。情感和直觉也是影响咨询成功的因素,作为每个人,也应该敢于面对爱情、亲情、友情、家乡情。

影片中彼特森医生也给了我启示,她在知道真相后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而是直接去找默庆森大夫证实自己的分析,其实她在行动之前早就做好了对默庆森大夫的思想分析,通过分析她知道默庆森大夫是不会对自己构成伤害的,于是她勇敢地去寻求答案。要能在关键的时候保持清醒的头脑去分析判断并不断丰富知识并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心理医生,才会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第3篇:爱德华大夫观后感

爱德华大夫

电影名称:爱德华医生/爱德华大夫/意乱情迷(Spellbound)

类 型: 神秘 / 爱情 / 惊悚 / 剧情

导 演: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Alfred Hitchcock

编 剧: May E.Romm

Hilary St.George Sanders

John Palmer

本·赫特 Ben Hecht

Angus MacPhail

Francis Beeding

主要演员: 英格丽·褒曼 Ingrid Bergman

格里高利·派克 Gregory Peck

迈克尔·契科夫 Michael Chekhov

利奥 G.卡罗尔 Leo G.Carroll

朗达·弗莱明 Rhonda Fleming

John Emery

诺曼·劳埃德 Norman Lloyd

上映日期: 1945-10-31

评 分: 7.6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爱德华大夫观后感

从《爱德华大夫》看精神分析治疗

影片《爱德华大夫》采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叙述了一个童年时误伤弟弟,导致弟弟意外死亡后患上心理疾病并经历一系列的战火、坠机、甚至被认定为谋杀犯的男士约翰•布朗(简称为J.B),被善良执着的心理医生彼特森用精神分析治疗法拯救,并使案情最后水落石出,两人终成眷属的故事。

通过观看影片中彼得森大夫和艾力克斯大夫对JB的治疗,我认为主要体现了精神分析理论与方法中的以下几点:

一、焦虑理论

影片中主要体现的是道德焦虑,即良心上的不安所产生的罪恶感和羞耻感。影片中,J.B在童年时因为误伤弟弟,将弟弟推下台阶使得弟弟跌落栅栏被刺死之后非常内疚留下严重心灵创伤并被隐藏于内心深处试图遗忘,当和爱德华医生滑雪看见爱德华医生坠落悬崖后,因良心上的不安所产生的罪恶感和羞耻感,认为一切都是自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观后感爱德华大夫

梦的解析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潜意识的精神过程是一个确定的事实。

——弗洛伊德马哲课堂上我们观看了希区柯克的精神分析片《爱德华大夫》。这部影片虽然是一部老片,画面是黑白的,没有高超的特效技术,但当我真正地融入到演员所演绎的故事里,直感受益良多。影片是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为主线,暗含着丰富的哲学观点,下面谈一下我对这部影片的认识。

《爱德华大夫》原名是《迷魂咒》,又名《意乱情迷》,是电影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第一部悬疑片。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爱德华大夫接任某精神病院疗养院的院长一职,新走马上任的爱德华院长以其个人魅力吸引了年轻漂亮的彼特森医生,两人很快坠入爱河。但彼特森很快就发现爱德华的异常,直至确定“爱德华大夫”并非真正的爱德华大夫。当她知道自己的爱人竟然是一个冒名顶替的精神病患者时,面对着这个可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爱德华大夫》观后感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

看了《爱德华大夫》的开头,原本以为这是一个老套的爱情故事,还是我认为不可能的一见钟情,但是作为一个女生来讲,饰演“爱德华大夫”的格里高利•派克,的确是那种能让人一见钟情的男人。因此,一见钟情就在这部影片中变得可能了,而女主人公彼特森也长得十分美丽,虽然开头似乎有些古板,但她并不古板,反而十分聪明,是一个非常好的心理医生。这两个人作为一对情侣,的确是非常养眼的、般配的。

但这个开头有些俗气的故事,却没有按照我的预想继续下去,比如说,刚开始对彼特森大夫表达了爱意的那位医生(很抱歉,我忘记他叫什么名字,因为他出场也不过几分钟)可能会对这两人的恋情多加阻挠,或者又出了什么事,而这两个人会齐心协力化解困难,最后奔向“他们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结局。虽然如果概括起来,大致也是这种走向,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爱德华大夫》观后感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

片子讲述了一个有关心理分析的惊险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约翰·贝兰特因为小时候不小心从屋顶上滑落导致了弟弟死亡,以至于有了心理疾病,再加上他目睹了爱德华大夫滑雪出事死亡的场景,和他弟弟从屋顶上滑出去意外死亡的场景重合,使得他的心理疾病加重了,他忘了以前的事,他以为自己就是爱德华大夫,去了一家精神病院当院长,而这家精神病院的原院长恰好就是杀害爱德华大夫的真凶!随着故事的发展,约翰·贝兰特的记忆渐渐恢复,但是他却以为是自己杀的爱德华大夫,片中的女主角彼特森一直坚信约翰·贝兰特是清白的,所以她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逐步引导约翰·贝兰特回想起案发的情景,为了让约翰彻底摆脱噩梦,彼特森和他来到滑雪场,约翰在两人危急关头,终于回忆起小时候的情形,摆脱了犯罪情结,也记起了爱德华出事的情形。警察按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爱德华大夫》观后感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爱德华大夫》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1

片子讲述了一个有关心理分析的惊险 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约翰?贝兰特因为小时候不小心从屋顶上滑落导致了弟弟死亡,以至于有了心理疾病,再加上他目睹了爱德华大夫滑雪出事死亡的场景,和他弟弟从屋顶上滑出去意外死亡的场景重合,使得他的心理疾病加重了,他忘了以前的事,他以为自己就是爱德华大夫,去了一家精神病院当院长,而这家精神病院的原院长恰好就是杀害爱德华大夫的真凶!随着故事的发展,约翰?贝兰特的记忆渐渐恢复,但是他却以为是自己杀的爱德华大夫,片中的女主角彼特森一直坚信约翰?贝兰特是清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爱德华大夫观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爱德华大夫观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