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周长》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29 08:36:2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周长》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周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周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周长》1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较为熟悉地掌握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会进行单位名称的填写。

2、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表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3、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在交流中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资源:

投影仪、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做练习八第1题

1、出示题目,齐读要求,让学生实际指一指,摸一摸。

2、你能估计出课桌面的周长和面积吗?

3、同桌合作完成。

4、反馈交流。

二、做练习八第2题

1、出示题目: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课桌长106()

(2)一张邮票的面积是6()

(3)一座塔高36()

(4)一个房间地面的面积是14()

2、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3、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明确选择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再作出判断。

三、做练习八第3题

1、先让学生独立算一算,填一填。

2、再指名说一说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强调:要求长方形的周长、面积必须知道它的长和宽;要求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必须知道它的边长。

四、做练习八第4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同桌讨论:这题该怎样计算?

2、全班交流。

3、提问:单位之间是怎样换算的?

五、做练习八第5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仔细看图和题目。

2、让学生判断要求的是面积还是周长。

3、学生独立完成。

4、交流时要求说说是怎样想的。

六、全课。

作业:完成练习册。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周长》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过自己亲身体验,感悟周长的含义;通过小组合作与探究,用多种适当的方法来求出平面图形的周长;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采用在教室中摆放大图形,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中来,通过走一走、看一看、描一描、测一测等方法让学生来感知周长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说话,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难点:

知道周长的含义。

教具准备:

各类图形卡纸及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上课前已在教室中间摆放了一个图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T:今天小朋友们是不是感到特别奇怪,老师在咱们教室中间围了一个大大的图形,请你仔细观察这个图形,把你的发现跟大家说一说。

(学生从外形上来说,直线曲线上来说,从对称性上来说。)

T:观察得真仔细,小朋友们以后观察任何东西都要像今天这样仔细。好啊,那咱们观察过了,老师接下去就想请一位小朋友来走一走了。(教师示范:请一位小朋友仿照老师的走法,从一点出发,沿着这个图形的边线走一圈,请其他小朋友注意观察。)(学生走)

T:走得棒不棒?(棒!)你们观察得更棒,老师奖励大家一个问题:刚才这位小朋友他是沿着这个图形的什么走了一圈?(边线或轮廓)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图形的边线或者说是轮廓叫作“周长”(板书:图形的周长)

二、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一)教学周长

T:那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吗?(学生交流。)

教师演示:我们从任一点出发,绕着它的边线走了一周,又回到这一点,那么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1)教师出示若干平面图形()贴在黑板上,请学生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图形来比划一下它的周长;

(2)观察一下身边的事物,你能指一指它们的周长吗?(我们还发现了物体表面的周长,板书:物体表面的)

T:我们发现了不光图形有它的周长,物体表面也有它的周长。

(3)印一印,描一描:利用你桌上的物体,选取它的一个面,用印一印的方法,描出这表面的图形的周长。

(①印当中来发现不封闭图形;

②老师也准备了两个图形,请你来描一描它们的周长:这什么这个不描呢?)(我们从一点出发,绕着图形的边线走,不能回到这一点,这个图形叫不封闭的图形,那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才有周长呢?)所以在数学上我们可用一句更加简洁的话来概括: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请你判断下面哪些图形能计算周长(能,请坐好,不能,请举手。)

(二)探求周长的方法

T:认识了周长,下面请你想想办法来求求周长吧。

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们四人小组了。

小组活动:老师把黑板上展示的基本平面图形放入每个小组的信封里,请各各四人小组合作探究求周长的方法

交流:说说看,你们小组是怎样来求的?(测量、绳子围、对称性……)

小结:我们刚才在求周长方法时,发现一个图形比较平直就可以用尺子来量,比较弯曲就可以用绳子来量,还发现对称的图形只要求一半就行了……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我想知道这片树叶的周长有几厘米,怎么办?

(2)我用两根同样长的绳子围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谁的周长大?

(3)T:那你能这些方法来求一下刚才印下来的物体表面图形的周长吗?

(引到地上的教室中的大图形,以他们在上课时找到的特点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求周长了。)

※(4)小明的书桌面是一个长120厘米,宽50厘米的长方形。如果在它的二个角上分别裁去一个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问你图形的周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图)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T:通过咱们一节课的共同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周长》3

1.电脑出示:三个花坛(图略),三个小朋友先后绕各自的花坛(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花坛)走一圈。之后——

师:假如三个小朋友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动身绕各自的花坛走一圈。你猜,谁最先走完一圈?请用1个手指表示选择绕三角形花坛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2个手指示选择绕四边形花坛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用3个手指表示选择绕五边形花坛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

在经过观察和考虑后,大家用打手势的方法表示出自身的选择。大多数同学选择了1,也有选择2或3的。

师:看来,大家的选择不尽相同。面,请前后6人为一个小组,说说各自选择的理由。

生1:三角形花坛虽然只有三条边,但是,它的每条边都是很长的,而五边形花坛虽然有五条边,但是每条边都是很短的,所以,我认为绕五边形花坛走的朋友最先回到起点。

生2:我也觉得绕五边形花坛走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因为五边形花坛的一条边是三形花坛一条边的一半,三角形花坛还多出半条边,所以,绕五边形花坛走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师:假如五边形花坛的边长真的是三角形花坛边长的一半,那么,绕五边形花坛走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可是,我看上去好像是超越一半的。

生3:我认为绕四边形花坛走的小朋友会最先回到起点,因为四边形花坛的四条边都比较短的。

大家互相争执着,谁也不让谁。这时,教师让电脑演示,同学们的眼睛注视着屏幕上的三个小朋友。随着绕四边形花坛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的瞬间,同学中发出“耶——,我猜对啦!”的欢呼。

生2:老师,我刚量错了。

师:你刚才是怎样量的呢?

该同学重新进行演示。原来,他是举着一把直尺,手指指着尺上的刻度,按着同一角度,眯着小眼睛在进行着远距离的`丈量。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周长》4

教学目标:

1.使同学通过观察.交汉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使同学通过观察.丈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使同学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的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设计理念

一、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同学探索的动机。

在这节课中,通过创设两只猫比散步路线的长短这样一个实例,设置悬念,让同学在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中开始学习,并且让这个情景贯穿整节课,充沛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巧设数学活动,激励同学主动探究。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为同学的探究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同学通过操作.交流等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同学的创新意识。比方:先说怎样可以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让同学借助与自身的生活经验,初步得同长方形周长计算有哪些战略;通过猜一猜图形的周长初步感知计算方法,培养了数学直觉;用自身的方法算一算图形的周长,让同学感悟解决问题的战略多样化;说说自身比较喜欢哪种计算方法,等等。

三、和时反馈反思,渗透学习战略。

在本课的教学中,对学习过程的和时反馈,对解决问题结束的和时反思,使同学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认知过程。比方,通过反馈周长的计算方法,暗示性地让同学注意战略的优化;用试一试的方法教学正方形的周长,让同学感受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全课小结时,通过交流收获与体会,使同学感受到胜利的喜悦。

第2篇:小学三年级数学周长教案

周 长

教学内容: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44、55页《周长》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什么是周长》。此单元内容包括:周长的认识,周长的测量与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交通与数学。而《什么是周长》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为后面认识各种图形的周长,及周长的计算做好铺垫。学生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平面图形和角,以及掌握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后学习的,在我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没有什么经验,他们所理解的周长只是一条边的长,或者也不考虑是封闭的图形,对于学生来说是一节全新的内容,所以本节课我采用了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是教学方式,通过理解封闭、指一指、描一描、摸一摸、说一说等环节让学生来体会什么是周长。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初步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3)情感目标: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从而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

(4)创新目标:在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学生多向思维,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测量与计算图形的周长。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是学生认识各种图形的周长,及周长的计算的基础,所以我把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作为本课的重点、难点。教具:课件

学具:卡片、剪刀、彩笔、绳子、直尺等。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引入: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份礼物,想看一看吗?(由学习小组的组长分发)

2、出示四幅图片:笑脸、国旗、三角尺、树叶

这张卡片寄托了老师对大家的期望,希望在今天的课堂中它能陪伴同学们一起快乐学习。

二、知识感知,理解周长。

1、剪一剪

(1)请拿出你的剪刀,看谁剪得又快又好?使用剪刀时要注意安全。

(2)理解“边线” 你刚才是沿着什么剪的?

小结:刚才大家都是沿着图形的边来剪的,这个边,也可以说是边线。板书:边线

你能指一指你手中图形的边线吗?

(3)理解“一周”

你是从哪里开始剪的,又是到哪里结束的?

像这样,从图形的一个起点出发,沿着边线又回到起点,我们把它叫一周。

2、指一指

(1)找下面图形“一周的边线”,强调封闭图形。(2)出示图片:地图,指出边线:

3、摸一摸

(1)摸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2)在周围物体的面上找一找,摸一摸。如桌面,黑板面,„„

4、画一画

(1)出示课本练一练第一题(2)学生动手,描出所给图形的周长(3)展示交流。

5、揭示周长的含义

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6、练一练

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题略)以口算为主,主要交流算法。

三、实践探究,测量周长。

1、2、出示学生剪好的四张卡片 分小组测量周长

(1)出示小组学习要求(2)学生利用学具开展测量3、4、5、汇报测量结果,交流测量方法。教师讲评。练习深化

(1)小花园:小青蛙和小猪去花园散步,它们谁走的路线长?(2)比一比:哪个图形的周长更长?

四、课堂总结,回顾周长。

本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五、走进生活,体验周长。

欣赏周长生活中的应用,激发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叫做周长。

第3篇:三年级数学什么是周长教案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45-46页。教材分析:

《什么是周长》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第一节课,本节主要教学内容有: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通过多媒体演示、描一描、量一量、摸一摸等实践活动,理解周长的含义,为后面认识各种图形周长的含义,及周长的计算做好铺垫。本课教材有以下编写特点:首先通过多媒体演示蚂蚁爬过树叶的边线一周,使学生初步直观认识什么是树叶的周长;然后又通过操作活动和多媒体直观演示相结合理解周长的意义;最后通过实践活动结合课件展示,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学情分析:

“周长”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这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比较少。为了提高学生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教案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周长的含义。

2. 使学生通过围、量、算等具体的活动,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方法。

3. 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享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1. 剪一剪。

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非常可爱的卡通头像图片(电脑演示:三幅卡通头像图片),认识它们吗?在三幅卡通头像图片中,你最喜欢谁就把它从纸上剪下来,看谁剪得又快又好!

学生拿出图片,剪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卡通头像。

2. 说一说。

讨论:你是怎样剪的?(沿着头像的边剪的)学生互相评价剪出的作品,体会头像的边的意思。

小结:沿着头像的边剪,就是沿着头像四周的边线剪。你能指一指你剪出的头像四周的边线吗?(先指名指一指,再在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三年级数学图形的周长教案

《图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2、在对长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提出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体验统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周末你们都到哪去玩了?老师这个星期天去了人民公园,有些地方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老师把它拍下来,想不想欣赏一下。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主题图)

看到这么漂亮的花花草草,你想说些什么呢?如果学生提到围栅栏我就顺口引出:哦,也就是给每个花坛的周围安上护栏。你这个方案非常好,根据这个方案,你打算把护栏安在什么地方?

二、周长的含义的探究 指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周长是多少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

《周长是多少》教案

王官营学校

王志娟

张利敏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加深对周长含义的认识,增强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周长的能力。

2、在实践活动中逐步提高动手操作水平,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

6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方格纸、线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前面我们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拼成你喜欢的知识,今天,我们来上一节活动课,看看哪些同学能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参加今天的学习活动。

这节课我们要进行拼一拼、比一比、画一画、量一量等几项活动,继续探讨周长问题。(板书课题)

二、实践操作

1、拼一拼。

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小正方形拼成你喜欢的图形。拼好后想一想拼成的图形周长是多少? 小组交流自己的作品。

2、比一比。

师:左边两个图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三年级数学地砖的周长教案

三年级数学地砖的周长教案

课题:地砖的周长

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P48内容。

目标:

1、合作:探索并掌握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够正确地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3、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准备:

地砖(实物)、电脑、课件、幻灯片、米尺。

学生自己带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正方形。

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口算练习(认识学生):

124=154=204=224=504=604=

2、乖乖兔去小熊家做客,发现小熊家贴了新地砖。

3、评小明星!

二、探究新知

1、量地砖

估计

动手量一量(合作)

说一说(每边的长都是60厘米)?你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2、独立尝试:

计算。

汇报。讨论、比较(幻灯出示):

你觉得那种方法最简便,最好记忆?(评小明星!)

应用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三年级数学《周长》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周长》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五册P100~P10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新课标里提到“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生活实际,本课时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分别为:

1、 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能指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 结合具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能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3、 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知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周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周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