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沿金桥的散文
沿金桥的散文
在驾校后院的大场地上练车,一帮村里的小孩子们淘气地爬上了机井房,站在上面美美地玩着,一会儿又都跑到墙上沿着窄窄的墙跑着,看着很是令人担心,想着这样的情形我儿子一定也很喜欢,记得小时候儿子就喜欢让我拉着一只手,站在高高的窄窄的地方慢慢地走着,让我心一直悬着。我经常在孩子沿金桥的时候好说我们这边的儿歌:沿、沿,沿金桥,沿到河里没人捞。
在空旷的院子里站着,除了了几个车和一帮人外,其余的都是远处的山峦和光秃秃的树枝在寒风中摆动,树上的麻衣鹊在鸟巢和树林之间飞翔着,长长的尾巴,黑色的羽毛,很精神,鸟巢上堆着乱七竖八的树枝,在高高的枝桠间却很牢固。看着天上白云朵朵,蔚蓝蔚蓝的天空中忽而有飞机飞过,拉出白白的烟雾和白色的云朵掺杂着,好干净的天空,望着望着好像很舒服,好久没有这样放松的静静站在天地之间观看蓝天白云了,现在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凝望了,望着望着若有所思起来,看够了天空,忽然突发奇想去和孩子们学习沿金桥去。
其实做这个决定时,我在和我自己进行着挑战。我有恐高症,特怕下梯子,每下一次就感觉眩晕,总是协调不了平衡。今天看着孩子们在上面跑来跑去,自己也想利用这环境锻炼一下自己,也给自己提提胆量。也给自己增加点自信心,因为在练习半坡起步时,自己就很胆小,还有点畏手畏脚。看线的时候还光感觉视角模糊。必须练练胆子了,要不啥也弄不成。
在一间房屋的低角处笨拙地爬上了墙,墙高有1.3米左右,两边是菜地,一边高一边低。用一个砖铺成一体很窄的一个围墙。却很长很长,有1000米左右。站在上面有点左右摇晃,看着一边深度达三米之深,不敢往前行走,好像要掉下来一样。忙扶住墙体,站在上面左右为难,下去吧,对不起自己的决定,继续吧为难着自己的心,也怕真的掉下去,实在是没事吃饱撑的。和自己较量半日还是自信和挑战心理占了上风。既来之,则安之。有什么怕的,别人能做的自己一定能行!
战胜胆怯心里,自己给自己鼓劲。因为我惧怕过独木桥,都是爬着过去的,越怕越感觉水走得快,随着就开始晕乎了。在这砖体结构的独木桥上我更感觉力不从心了,走两步我站一下,两只胳膊伸平保持着平衡。就这样战战兢兢地走着,离终点还有一半距离,看着两边的地好像很快的'也往前走着,一股晕乎乎的感觉在头脑中浮现,我赶紧站着,两边的地还在往前走着,我赶紧把视线移向远山,远山也在我眼中忽然高出了许多,目光触及处鼓了起来。再仔细地看慢慢的变平了,恢复了原来的模样。两边的地不再向前面延伸,也静止了。我又继续走着,目视着前方,一会儿两边的景物又开始飞舞起来,我再站下静止一会,再观察远方。就这样我在墙上练习着轻功,几个来回后不再感觉害怕了,不再看脚下,目视前方,没了畏惧感,代之而来的是自信满满,怕什么呢?都是自己给自己设立障碍,自己给自己打击,我不行!我怕!其实没什么的,只要自信,胆量是可以练出来的,我走在窄窄的墙体上犹如飞檐走壁的武侠,自己都感觉自己可笑,不过倒锻炼了坚强的意志,我能行!
沿了半天金桥,模仿着孩子们的游戏,仿佛童真又回到了我的身上,一下子变的很小很小,脑子里啥也不想,啥也不念,很单纯很幼稚,单纯的只有想像孩子们一样尽情的玩耍。已经走了半个多小时了,刚才经过的高点现在却没有眩晕感,好自信的通过,没有腿软,原来早点自己缺乏胆量的训练,自己也是很棒的。
下的墙来,穿过堆积的玉米杆,趟过乱草丛生的黄土地,发现衰草里还有淡淡的绿色,好多不知名的小草还在茁壮成长,欣赏着这绿色,学习着这绿色,不向困难低头,一样能傲然的生活在天地之间,因为我成长我快乐!
第2篇:金桥
【字幕】
谨以此片献给党的十八大
党的十八报告指出: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2013年6月27日,韩国总统朴槿惠打破惯例优先访华, 她此次“心信之旅”的最大意义是重温中韩两国建交历程,为今后两国 “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的建立铺平道路。
中韩建交21年,两国双边贸易从60亿美元增加到现在的2600亿美元,人员往来从13万人次增至720万人次,中国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
在历史的坐标中探寻中韩两国交往、开放的发端,时空的交汇点聚集到了一个濒海而居的城市——威海。
1990年的9月16日,一艘由韩国仁川开出的客货滚装船“金桥轮”驶进了威海港,一声长长的汽笛,划破了中韩半个世纪隔绝的铁幕,也敲响了两国建交的大门。
金 桥
1987年,威海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那一年的冬天,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温家宝来威海考察,他关切地对相关负责同志说:“威海的对外开放,还没有破题。”
说起建市初期的基础设施,87岁的老党员殷树山记忆犹新。
(同期)殷树山:威海市是一条马路,一盏灯,一个喇叭全市听,一辆人力车满市蹬。
(解说)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顺口溜既道出了当时威海空间的概念,也让人们看到了威海经济的落后。(同期)老党员 陶俊吉:确实很小,就是原来那个老城城里那么点,周围就算乡村了。
(解说)当时的威海,工商业基础薄弱,以渔业、农业为主。全市232万人口,有211万在农村,每年财政收入只有两亿多元。而此时的深圳、珠海、厦门,这些昔日和威海一样的渔村,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乘风破浪,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那么,威海的优势在哪?如何找到发展的突破口?威海的决策者将目光投向了一衣带水的韩国。
威海到韩国,最近距离93海里。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山东的公鸡叫,韩国听得到,韩国的船不用人驾驶,一晚上就漂到威海。”而韩国的华侨,多数是山东人,其中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威海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人脉资源,让大家把注意力凝聚到了威海至韩国仁川间这条因为国际政治风云而被冷落了几十年的寂寞航道上。
可在当时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要实现两国间海上通航,却是困难重重。(同期)威东航运副总经理 单国防
因为两国没有建交,要开通这条航线的话,这是在中国的历史上是没有的。(解说)实现中韩通航,外要与韩方谈判,内要争取中央和省里的支持,威海拿出了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在科学分析和判断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紧锣密鼓地筹划通航事宜。1987年,中共中央成立对韩工作办公室,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田纪云负责,他对威海提出的中韩通航设想给与了肯定。与此同时,韩国高层的对华政策也悄然发生着变化,1988年2月,曾到山东寻根问祖的韩国总统卢泰愚派出韩国新东和医院院长的华侨韩晟昊为特使,秘密访问山东。1988年山东省在香港召开的经贸洽谈会上,通航问题终于柳暗花明。
(同期)时任威海市外经贸委主任 威海商会会长 隋贵廷
由我代表威海人民政府在这个协议上签了字,这就是威海当时也是山东省第一家和韩国签订海上通航的协议。
(解说)协议的签署,让中韩通航进程驶上了快车道。1990年7月14号,通航谈判小组中方代表一行12人前往韩国,为通航进行最后商谈,没想到近在咫尺的距离却让谈判小组在空中转了一大圈,三次转机,辗转13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这让双方更切实感受到直航的迫切性。
(同期)威东航运副总经理 单国防
早上是到青岛坐飞机,飞机坐到上海,4635上海又转机转到东京,东京又 2 转到汉城。
(解说)单国防是谈判小组的一员,他见证了威海改革开放进程中令人难忘的画面:在十天的谈判进程中,中方提出的以“金桥”作为客货班轮名称的提议顺利通过。可围绕合资公司的注册地问题,双方却产生了分歧,因为在哪儿注册,税就要在哪儿交。中方坚持在威海注册,而韩方坚持在韩国注册,双方因争执不下而经常休会,一直到中方代表团回国的前一天,韩方终于妥协,同意在威海注册。【字幕】
1990年7月23日,中韩达成以民间贸易方式成立中韩合资船公司协议。1990年8月12日,由中韩合资兴办的威东航运有限公司宣告成立。1990年9月15日,“金桥”轮自仁川首航威海,韩国自民党总裁(后任韩国总统)金泳三为“金桥”轮首航剪彩。
9月16日,“金桥”轮在数万人瞩目下,驶进威海港。威海改革开放历程中最珍贵的一幕被载入史册。
(解说)20多年后,已是花甲之年的李鹏俊回想起当年“金桥轮”抵达威海时,船上船下欢腾的那一幕,至今印象深刻。
(同期)威海电视台原专题部主任 李鹏俊
1940那些(乘船的)韩国人高兴的,当时他们在餐厅里吃饭,那突然就 即兴起舞,完了有好多人就是敲盆敲碗
(解说)庆祝的锣鼓还耳畔回荡,但严峻的事实紧接着摆在了眼前:通航第二天,“金桥”轮载往韩国的旅客仅有18人,集装箱为零,一个航班就亏损8万美元。不到3个月,中韩合资公司的流动资金就被花得精光,年底一算账,亏损43.6万美元。通航论证阶段,一些专家的悲观预测似乎变成了现实。(同期)时任威海市外经贸委主任 威海商会会长隋贵廷 2056按照国际惯例就觉得通航拉人拉货,无人无货可拉你通的什么航。
(解说)当时的威海没有铁路、机场,交通不畅,缺乏人流、物流,特别是中韩两国没有建交的背景下,航线的开通一时成了“不能说出口的秘密”。
一条国际航线,就是一扇通向希望之窗,它有着艰巨的历史使命,承载着太多发展的渴望。当时的威海市委、市政府到船务公司,围绕这条航线,党员、干部带头跑市场,3个月时间,东北、华北的所有外贸企业和旅行社,他们都跑 3 了一个遍。“那种一往无前的创业精神和凝聚力,成为一个时代的财富,至今都催人奋进。”
这时一场全国女足赛事的举行,让“金桥”航线有了起死回生的转机。(同期)威东航运 副总经理 单国防
5320商量我们赞助(山东)女足,她们都穿我们威东(航运)的衣服。(解说)随着山东女足姑娘们在赛场上过关斩将,威海-仁川航线也得以全国 扬名,经营竟奇迹般地有了盈利,通航的第二年实现利润238万美元。
“金桥”航线的运营巧借体育赛事走出困境,此后,中韩之间的体育交流也因为“金桥”轮的通航逐渐打破壁垒。时隔不久,第一届威海中韩职业俱乐部足球对抗赛在威海体育场举行,韩国大田市民队和山东鲁能泰山队的队员第一次在绿茵场上竞技,两国球迷积攒多年的热情在那一刻得以尽情迸发。
(同期)韩人杂志社广告企划部经理 权春燕
0230第一次举行这样的活动,当时威海的韩国人我想是基本上都去了(解说)1991年,随着中韩两国政府放宽对两国间探亲人员往来的限制,通过“金桥”轮往返威海——仁川的人流剧增,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火爆场面。
同期:韩国游客
5005我每年来中国两三次以上。
(解说)耄耋之年的盛永法老人,韩国华侨,老家威海荣成,在他的护照上,已经盖了满满的通关印章。(同期)韩国华侨 盛永法
2949我在韩国来回到中国多少次啊,那个没法数啊,起码100次能有吧。(解说)老人说,在通航之前,他从韩国到威海,要先到香港总领事馆办理签证,住一晚上,再到北京签证,再从烟台到威海,需要整整一周的时间; 如果从荣成老家向韩国打个简短的电话,需要通过总机从威海转接济南,再转北京,再转香港,再转韩国,不说昂贵的话费,就是时间也耗不起。今昔对比,老人感慨万千。
(同期)韩国华侨 盛永法
3725自从威海开港后,我们中国人都好了,都赚到钱了。
(解说)由过去的探亲流到打工族再到观光群,如今,“打工流”、“商务流”、“学生流”、“旅游流”重重汇合,拉动了消费的快速增长,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金桥轮早期带来的中韩民间频繁交往,是威海大胆和超前的开放举动,这也 成为后来推动两国建交的加速器。终于,“金桥”轮在威海至仁川之间往返七百个来回之后,1992年8月24日,中韩两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一个月后,山东画报刊发了这张题为《迟到的新闻》的图片,而此时,中韩通航已有两年时间,“金桥”轮的破冰之旅终于驶向了光明的彼岸。
(同期)山东省新闻办副主任 《走向世界》杂志社社长 侯贺良
3750当时我们在创办这本杂志的时候就想名字,起个什么名字呢,一下子就想起了金桥轮,包括国务院新闻办的领导也非常赞同我们的这种建议,说中韩交往的杂志就叫金桥吧。
(解说)中韩间架起的这座“金桥”,见证着两国间大开放大发展的历史转 折,让经历者感叹,也让后来者惊叹。它历经时间的洗炼,折射出威海敢为人先的胆识魄力,映射出创新务实的时代精神,它将被铭记史册。
【金桥片花】
(解说)海上金桥带来的不仅是游客云集、往来如织的兴盛,更吹响了胶东半岛对外开放的号角。
充分发挥航线的辐射作用,发展外向型经济,是威海确定的经济方略。上世纪90年代初,全国各地都在大打“招商牌”,北京、上海及周边的青岛、大连都在积极争取韩资企业落户,威海没有比较优势,困难可想而知。谈起全国第一家韩资企业落户威海的过程,时任威海外经贸委主任的隋贵廷记忆犹新。
(同期)时任威海市外经贸委主任 威海商会会长 隋贵廷
2602一直谈判到了将近过春节,第二天结果就下了大雪,韩国东源株式会社的会长要乘坐飞机打青岛回(韩国)去,我们就派着人跟着车,扛着铁锹一直把他送到青岛。
(解说)这位在风雪中被威海人一路护送顺利踏上回家旅程的韩国客商名叫王允国,是落户威海的第一家韩资企业——荣成东源有限公司董事长。对于这段感人的故事,今年已经93高龄的王允国曾不止一次对他的亲朋好友说起。
在王允国一家企业落地的身后,是随着“金桥轮”滚滚而来的“韩国企业潮”,这其中包括韩国三星、现代等世界500强企业。更重要的是,威海手中有了的国家交通部正式签发的中韩通航批文,正与大连、青岛等周边城市洽谈投资的韩资企业纷纷加入到了与威海谈判的行列。(同期)隋贵廷 时任威海市外经贸委主任 威海商会会长:一花引来百花放,万紫千红春满园的局面就出现了。
(解说)中韩架起的海上“金桥”,让沉寂半个世纪的中韩民间贸易重新活跃。这家位于威海中心城区外表不起眼的丽园酒店,在“金桥”轮通航后的1991年12月16日,迎来了三位韩国华侨,因为酒店刚开业,准备工作还没就绪,前台服务员对他们婉言谢绝。恰巧酒店总经理刘逢泉在大堂遇到这三位失望的客人,当即表示可以安排住宿。不过刘逢泉并没有意识到,他这一个不经意的举动,会引发一场影响全国的“韩流”盛行。
(同期)时任威海丽园酒店总经理 刘逢泉
1327这三个客人其中有一个人就叫王贵林先生,他是来见他80多岁的老母亲祝寿,家是蓬莱的,(酒店)第二天就派一辆车把他送到老家,到了晚上回来的时候,把他老母亲还有他舅都是80多岁老人了,就接到了丽园(过生日)。(解说)这本来是酒店的待客之道,可没想到回到韩国之后的王贵林做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儿来回报热情款待他的丽园酒店。(同期)时任威海丽园酒店总经理 刘逢泉
他自费在韩国(报纸)上做广告,中心意思就是去中国,到威海住丽园,在三个报纸一打广告,有好多想回国探亲的这些华侨,都找到他三个人,就请他写一个白条,就是介绍信一样。
(解说)每当金桥轮停靠威海,就有好多韩国客商就拿着王贵林等人写的字条来到丽园酒店住宿,在他们当中,有些客人随身带了几包韩国领带,没想到在威海很受欢迎,转眼就被亲朋好友抢购一空,因此越来越多回国探亲的韩国华侨认识到:如果来时带些衣服、领带等货物,在威海销售;回去时再捎些花生、辣椒等在韩国出售,不但可以赚回船票钱,还有不少结余。于是更多韩国华侨和客商蜂拥而至,全国第一家韩货批发市场就此形成。
(解说)说起当年丽园韩国服装批发市场的盛况,那时国内客商是“扛着钱来,背着服装走”。由于还没有刷卡消费,几万、几十万的现金都是现场点钞,点完后就扔在床底下。一天经营下来,床底下都堆满了钱袋子。丽园韩国服装市场的火爆,带动韩国服装批发市场在威海遍地开花,威海在20世纪90年代享有了“韩国服装集散地”的美誉,也哺育了一大批商行,那些曾经在金桥轮上背着大包的小生意人,现在有不少成了做国际贸易的大进出口商。
威海作为韩货辐射国内的发源地,同时带动了汽车运输业和物流业的兴起。6 这家位于羊亭镇前双岛村的养殖基地,是威海200多家鲜活海产品出口中转基地的一个,这些鲜活海鲜经过十几个小时航行,将直接登陆韩国市场。随着威海与韩国间经济交往的不断深入,货物运输已经由带工迈入集装箱物流时代。
(同期)货运代理公司经理
3839现在是一年能走300多个,400多个(集装箱)。
(解说)2010年9月7号,中国交通副部长翁孟勇与韩国国土海洋部次官金熙国在威海分别代表各自政府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韩民国政府陆海联运汽车货物运输协定》,该协议的签署,铺筑了一条“海上高速公路”,实现了中韩间货物“门到门”的快捷运输。威海中韩陆海联运口岸也成为中国建起的第一座陆海联运口岸通道。
(同期)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 高洪涛 3234中国的活鱼就可以上韩国的超市了。
(解说)海上金桥带来的繁荣,推动了中韩间“立体化”交往的深入。2005年3月27日,威海机场开通威海至韩国仁川的国际航线,当年就实现了国际旅客吞吐近10万人次。2007年6月1日,又开通了威海至韩国釜山的国际航线,由每周三个航班改为天天通航。
如今,乘飞机从威海到韩国只需45分钟,“朝发夕归”、“两岸千里一日还” 不再是夸张的诗句,中韩跨国“一日生活圈”正悄然形成。(同期)威海市民用航空管理局总工程师 郭军
0804韩国有很多客人0813到了威海之后吃完中午饭,下午就回去了。山东省新闻办公室副主任 《走向世界》杂志社社长 侯贺良
1647有的科学家建议,中国和韩国这么近是不是可以通条海底隧道,可能这个愿望也会为时不远的。
(解说)如果说中韩通航初期,“韩流”在中国的流行势头获得了迅猛发展。那么,随着中韩交流的日益深入,在韩国的“中国风”也扑面而来。
威海与韩国一衣带水,文化传统相似,交往历史源远流长,通航以来,中韩双方积极主办和支持举办“文化日”、“文化周”、“文化月”等形式的交流活动,相互间的文化访问络绎不绝。
(同期)威海市摄影家协会主席 王晓光 0705让韩国人更多的了解了我们中国。
(解说)文化似水,润物无声,“韩流”、“中国风”交相辉映。2003年,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成立了国内第一家韩语学院,为中韩交流培养各类无缝衔接的人才。现在,越来越多的韩国人跨海来到了威海,在这里创业、发展。在威海这座3000多家韩国企业云集、3万多名韩国人常住的城市,中韩两国的交流早已从开放初期的时尚意义过渡到了包容、融合的共生阶段。
通航20多年来,“海上金桥”让中韩两国在政治、外交和经贸领域的合作全面提升,双边贸易额和集装箱运量增长了50倍以上。中国首任驻韩大使张廷延将这条航线称之为“黄金海上通道”。
如今,中韩之间的航线已有十多条,“金桥轮”也多次更新换代,但当年那艘只能承载425人、137标箱货物的“金桥”轮,至今在人们的眼中仍是奇迹,当初的那条轮船早已在人们心中转化为一种不变的“金桥情怀”。而这艘引领着山东半岛加速驶向开放世界的“金桥轮”也注定成为中国航运史上的丰碑。
依靠“中韩海上第一通道” 无人能撼的历史地位,威海突破了陆上“交通末梢”的地理位置,对外开放从“开拓韩日”向“突破欧美”转变,与世界18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使威海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民生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从率先开通对韩客货班轮航线,到全国第一家韩资企业落地,成为中韩贸易往来和连接亚欧新大陆桥的“桥头堡”,威海这块饱经沧桑的甲午战争故地,凭借着自强不息、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创造了无数个全国第一,书写了共和国改革开放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2年11月20日,中日韩三国正式启动自贸区谈判;2013年6月,韩国总统朴槿惠访问中国,其核心议题之一就是加快中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这为两国发展更加紧密的经贸关系注入了新的动力。作为东北亚经济圈重要节点,威海有望率先成为中日韩自由贸易先行试验区,随着开放的不断深入,威海向世界送出的城市名片将更美更靓。
【字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威海,这个从历史深处走来、在改革开放中成长、在科学发展中壮大的城市,其崛起的历程充分昭示:改革开放不仅是过去和现在发展的主旋律,在未来它依然是一个城市和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3篇:润泽港沿浸石马网络散文
润泽港沿浸石马网络散文
那天是小寒,我随作协的朋友们驱车前往汪二镇,得以到陈瑄纪念馆和陈康伯陵墓瞻仰。
坐落在汪二镇港沿村的陈瑄纪念馆和南宋宰相陈康伯陵墓,均距离河口镇住处不足25公里,说来惭愧,可是我以前从未曾到访。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灯下黑”呢?并非条件所致。一直未能成行的原因不是别的,而是被我头脑里的框框所束缚,它不仅使人眼光不远,还能遮蔽近在咫尺的事物,造成我对汪二景观这般的“灯下黑”。
漫步在这方神奇的土地上,令人兴奋、耳目一新,港沿迎来成百上千的各地民众前来参观和祭拜陈瑄。纪念馆大门两侧有对联:琢石刊山浚发源头活泼泼;利民济物拓开天窍乐融融。馆内横幅“陈瑄公上殿庆典”台上敬设陈公塑像,初一、十五,逢年过节,民众祭祀顶礼膜拜。
馆展宣传板块,图文并茂,幅幅锦绣,字字珠玑,昭彰着明代成化年间,陈
第4篇:沿小自查报告
抚宁县留守营学区沿沟屯小学机构编制实
名制信息自查报告
按照市编委办《关于开展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核查工作的通知》有关要求,我单位对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相关情况进行了自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机构沿革情况
我单位成立于1940年(来源于抚宁县教育志)。2011年我单位机构名称调整为抚宁县留守营学区沿沟屯小学(抚编[2011]14号)。
2、编制及实有人员情况
抚编[2011]14号文件核定我单位编制17名,其中事业编制17名。
我单位实有人员17人,其中使用事业编制17人,其中专业技术岗位17人。
3、领导职数及实际配备情况
抚编[2011]14号文件核定我单位职数情况为:校长1名。
现我单位领导职数1正,股级。
二、存在问题
经过自查,我单位不存在任何问题。
三、整改措施
依据自查情况,制定以下整改措施
第5篇:金桥村工作汇报
金桥村工作汇报
基本情况:
我村地处鲇鱼山镇西北部,紧靠206国道和生态路,与吕蒙乡二亭村、丽阳乡枫林村毗邻,全村现有9个自然村,9个村小组,520户,人口2200人,耕地面积1800亩,山林面积12000亩,党小组6个,党员42人,村两委班子成员11人(含大学生村官1人)。
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近几年来,我们紧紧围绕“稳定、发展、服务”这条主线,以打造“和谐新村、富裕金桥”为目标,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征地工作:
征地工作是我村的一个重中之重的工作,自2008年至今,我们已经完成市高新区征地3000余亩,其中耕地600亩,山林地2400亩,已落户企业有江西景德镇半导体新材料有限公司、锂电池、立信药业、开门子药业、嘉平工程、江西天然气、华润天然气、为华汽配、4S汽车配件城等,征地期间,村干
第6篇:金桥行动总结
2011年3月份商务局领导下访“金桥行动”
活动总结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做好社会稳定工作的部署,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要求,我局深入开展3月份领导下访“金桥行动”活动,有效的稳定了全县商贸流通市场。现将局领导下访活动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此次局“金桥行动”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中央、省、市批示精神,按照县委八届六次全会部署要求,以维护稳定工作为第一责任,扎实开展局领导下访“金桥行动”活动,通过局领导下访排查、集中化解和总结完善等三个阶段,体察社情民意,排查矛盾纠纷,研究化解措施,落实处理意见,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确保不发生有重大影响的群体性事件,确保不发生进京非正常上访,确保不发生有重大负面影响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