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幼儿经验的活动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28 08:36:1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促进幼儿经验的活动

促进幼儿经验的活动

幼儿要获得某种新经验,经过一次对比实验的探索过程是不够的,往往需要多次不断探索验证的过程。验证不是简单地重复同一实验或探索过程,而是以结构性材料为载体,不断提出、检验假设的过程;也是幼儿不断与环境交互作用、获得新经验的过程。自然角是幼儿探索科学的试验田,尤其是冬天的自然角,可以利用室内外的温差,引导幼儿通过对比实验,探索植物生长和温度的关系。在这一科学活动中,幼儿通过一种植物的实验到多种植物的实验,反复验证植物生长与温度的关系,这种由浅入深的富有层次性材料的投放过程,使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实现科学经验由浅入深的发展。

一、第一次结构性材料,发现室内外种植的差异,启发幼儿思考。

第一次结构性材料是在自然角中投放一种植物——蒜,引导幼儿通过室内外对比观察,验证蒜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

冬天来临,孩子们对室内窗台自然角中郁郁葱葱的蒜苗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经常去浇水,量量蒜苗的高度,一天,许多幼儿要将蒜拿到操场上去,理由是外面有太阳,暖和。由此我们分析,幼儿对植物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这个科学概念比较模糊,于是我们引导幼儿进行了如下讨论:将蒜放在操场和室内窗台,哪里的蒜长得快。有l2个小朋友认为,蒜放在室内长得快,因为室内有暖气;10个小朋友认为蒜放在操场长得快,因为有太阳。在怎样知道室内和操场哪里更暖和的讨论中,孩子们认为温度计可以比较这两个地方的温度。于是,我们就进入了第一轮的种植试验。持不同意见的两组小朋友同时种植了蒜,并按照自己的选择放在了操场和室内窗台。

二、第二次结构性材料,在同等条件下对比试验,使幼儿了解温度与一种植物生长的关系。

根据上一轮实验的讨论,孩子们进行了室内外对比实验种植,并进入了连续两周的对比观察和记录阶段,很快他们发现室内的蒜明显比室外长得高。这引起了孩子激烈的争论,室外的小朋友说放在窗台上盆里的土比外面的多、在教室里的蒜浇水比我们的多。根据孩子的疑惑,我们继续讨论:那怎样才能知道是什么原因让教室里面的蒜长得快呢?孩子们认为,要选择同样大小的蒜种、要放同样多的土、要浇同样多的水、要放一个温度计在盆里比比它们的温度。经过不断的启发与讨论,孩子们渐渐习得了对比实验要公平的道理,实际上,也让我明白了对比实验中要控制无关因素的干扰,留下单一因素去对比,这样的实验结果才有说服力。可见,幼儿和老师教学相长是教师要从幼儿的行为中获得灵感和智慧。

在讨论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第二轮的实验。在第二次结构性材料的投放中,孩子们选择了同样大小的蒜种,同样大小的花盆和土,并选择在同样的时间内浇同样多的.水。种植后,孩子们进行了连续两周的对比观察和记录,每次观察后记录室内外的两种蒜生长的高度,并记录两个地方的温度。通过对比,孩子们发现,当室内的蒜长到2厘米的时候,室外的蒜已经是13厘米了。在实验中,那些猜想在室内长得快的幼儿基本是一种同化的认知过程,而那些原先猜想在室外长得快的幼儿基本上是一种顺应的过程。但稍后幼儿都认识到了:温度高的地方蒜长得快,在温度低的地方蒜长得慢。

三、第三次结构性材料的投放,扩大植物的验证范围,迁移已经获得的新经验。

幼儿能否将蒜与温度这一种植经验成功地迁移到其他植物的生长呢?于是,我们进行了讨论你们认为其他植物也和蒜一样在室内比在室外长得快吗?结果有许多孩子认为其它植物和蒜不一样,它们会在室外长得更快,理由是他们见过植物在室外长得很高。而也有部分小朋友认为其他植物和蒜一样在室内长得更高。那到底谁的猜想是正确的,于是我们进行了第三轮结构性材料的投放,请孩子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植物,放在自己觉得长得最快的地方。结果,孩子们选择白云豆、黄豆、红豆、玉米、小麦等八种小植物;但有的放在操场、有的放在走廊、有的放在室内窗台或暖气片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放在室内种植的幼儿,已经将第一次种植小蒜苗的具体经验成功地迁移到种植其他的小植物中(幼儿在做出选择时,我们都会问他们原因,因此没有猜想的结果)。而放在室外和走廊种植的小朋友,他们虽然知道蒜苗在温度高的地方长得快,但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蒜苗与其他植物的相似性。也就是说,这些幼儿并没能将对蒜的生长与温度关系的经验迁移到对其他植物的种植中。

为此,我们又按照孩子们自选的种植场地进行了第三轮的猜想和验证的过程,把放在同一地方的幼儿分成一个小组,共同观察、记录和比较小苗苗的生长高度和温度。慢慢地,放在室外种植的小朋友发现试验结果和自己最初的猜想是矛盾的,发现小玉米、小红豆、小黄豆、小麦、南瓜子都是在暖和的室内长得快。于是,他们重新调整了实验的方法,把小植物也放在教室的窗台上,在对比实验中,孩子们逐渐发现教室内有暖气和有空调、温度高,所以小植物能长得快的道理。

由此可见,幼儿对新经验的同化或顺应过程,是需要一个自我不断探索和验证过程的;而且幼儿对个别、具体经验的迁移过程,也就是他们不断把新的经验进行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从而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认知图式,促进自己认知结构的发展。那些能把原先的具体经验应用到新的实验中的幼儿是已经同化了原先的具体经验,而那些没有正确迁移原先经验的幼儿这时是调整了自己的认知图式,是一种顺应。

在第二轮对比实验中,我们重新建立了对比小组,即室内、走廊、室外的同一种植物是一对比组,他们会同时对比观察和记录不同场地的植物的生长情况,在对比中,逐渐认识到植物生长和温度的关系,有许多幼儿逐渐将植物移到室内种植,但始终有五六个孩子把植物一直放在室外,这说明,幼儿认识新经验的过程是有个性差异的,于是我们进行了第四轮的结构性材料的投放和实验活动。

四、第四轮结构性材料的投放,在对比性的种植变化中,巩固并验证温度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猜想检验的过程不仅仅是引导幼儿探索、发现科学知识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环境影响幼儿的过程,更是幼儿主动影响环境、建构自己经验的过程。

如活动进行到第三轮后,始终有五六个孩子的植物放在室外,室内的植物长到十几厘米了,但他们的植物甚至没有发芽。但他们还是在等待,说明这些孩子的探索过程需要更长的时间。于是,我们与这些孩子进行了第四轮的探究。

如何让室外不发芽的植物也长大?孩子们纷纷说,我们将植物搬进教室里试一试。孩子们将室外的植物移到室内,并将植物的温度和生长的高度进行了记录,很快,植物发芽并长高了,这样,在前后不同的种植结果中,通过对比室内外不同的温度和生长高度的对比,进一步巩固了幼儿对冬季温度高的地方植物长得快的这一科学经验。

猜想验证中有的幼儿对新经验的迁移能力不是很强,没有把第一轮获得的具体经验迁移到第二次实验中,如选择操场的幼儿想到了操场有一个大大的太阳,选择走廊的幼儿认为走廊有风,有很多氧气,他们都忽视了冬季温度与植物的生长关系。因此,他们在猜想和检验的过程中会得出和最初猜想相矛盾的假设,这种和猜想不一致的结果会激发幼儿去思考,重新调整实验的方法,而这表明幼儿已经调整了自己的猜想,是顺应了新的经验。比如,当幼儿发现操场的小植物并没有发芽后,这就与先前的猜想产生了冲突,他们在比较这两个生长地方的不同后把小植物移到室内,几天以后,小植物发芽长大了。这样,幼儿在重新调整实验材料的过程中验证了猜想的结果,从中幼儿也获得了检验猜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见,结构性材料的可调整性,使幼儿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了他们认知结构的发展。

大班幼儿思维的具体化、形象化的前运算阶段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个别具体经验的迁移能力较低。因此,要认识某个科学道理,一次探索活动远远不够。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投放结构性的材料,从而不仅照顾到不同能力水平幼儿的探索活动,还促进了幼儿在结构性材料中获得结构性的经验,促进幼儿认知结构的不断发展。

第2篇:远足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远足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摘要 远足活动是一项富有健身价值和教育意义的活动,能有效地增强幼儿体质、磨练幼儿意志、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寓化的居住条件,生活区周围的活动空间减少,交通工具也不断地发展,幼儿上学都是乘坐自行车、摩托车,甚至乘坐小轿车到幼儿园。虽然家长们也注重带幼儿外出活动,但是从我园的家长调查问卷中显示,家长带幼儿外出时,乘车的占70%,独立行走的只占25%,另有5%的幼儿是抱着走的,幼儿锻炼的机会少了许多。为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增强幼儿体质,远足是一个很好的活动方式。

关键词 远足活动 健康发展 智力发展 品德发展 大自然

远足活动是一项积极的健身活动,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达到陶冶性情、锻炼意志的目的;同时,它又为幼儿提供了亲近大自然的机会,扩大了幼儿接触、认识社会的活动空间,因此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只有走出去,才会有发现,才会有收获,不跟上时代的步伐就会落后。

一、远足活动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在幼儿基本素质教育中,体是非常重要的,在幼儿教育中是提高其他素质的基础和保障,而远足活动是让幼儿在自然、轻松的环境中练习走、跑、爬、平衡等体育技能,以增强体质,磨练意志,体验生活的快乐为目的的。那么这远足活动也是非常有学问的,如刚开始去户外进行远足活动时,我们就在家长工作中提前通知家长,请家长配合一些工作,如请为幼儿穿轻便的鞋,穿便于活动的衣服,以备让幼儿轻装上阵。另外,路途的距离也是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远足活动 的开展,使幼儿能够融于周围的自然环境中,无论是寒冷的冬天还是闷热的夏天,我们都曾进行远足活动,这样增强了幼儿的体质和抵抗疾病的能力。

二、远足活动有利于幼儿智力的发展

远足活动开阔了幼儿的视野,增长了知识,对他们的智力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陈鹤琴曾说过:“大自然是活教材。”实践活动,真正使我对这句话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体会。

1.远足活动能增强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幼儿观察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是幼儿基本素质的内容之一,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获得外界的信息80—90﹪来自视觉和听觉。幼儿在远足活动的路途上开心的彼此交谈着,我们在活动之前把问题讲给幼儿,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去 1 欣赏。如在春夏季时,马路两边都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我们通过在途中聊天就把词汇丰富给幼儿乐。另外,幼儿对路边上的一些单位的名称也很感兴趣,我们就抓住有利时机,教幼儿念一些字,让幼儿在乐中学,在学中乐。如我班幼儿石郭发在路过自己家门口时就自豪地告诉大家这是他家,并告诉大家他家的地址,还讲一些有趣的事情。活动后我们会让幼儿把远足的经过或在远足活动中最感兴趣的事讲给家长听,请家长把幼儿讲的内容整理成“口述稿”,再由老师进行讲评,极大地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力和对语言活动的兴趣。

2.远足活动能增强幼儿的观察力

观察力为智力的发展提供了源泉和基础。如去公园开展“寻找春天”的主题活动时,这里面也能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看看公园中的春天在哪儿?请幼儿观察公园中或马路边的哪棵树最粗,哪棵树最细?或者请幼儿观察桃花有几片花瓣?海棠有几片花瓣?浙西活动不仅单单只是观察力的锻炼,而且也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知识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就学到了。从活动中孩子们学会了观察事物的顺序,在察中了解了事物的种类,从中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

3.远足活动使幼儿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幼儿在远足活动中通过观察、了解大自然的事物,既开阔了眼界,又增长了许多在室内学不到的知识。如进行的远足活动——观察马路上的车辆时,不仅使幼儿认识各种车辆,而且还认识了车辆的特征及用途。当警车经过后,孩子们会兴奋地告诉你:“老师,老师,这是警车,专门抓坏蛋的,肯定哪里又有小偷了!”这时,我会进一步丰富幼儿对警察的了解,警察分很多种,有交警、刑警、民警、武警„„而且他们的工作是不同的。有许多知识是教师无法用语言传授给幼儿的,只有亲自去看、去操作、去尝试,才能真正体会到、才能记忆深刻、才能构建成自己的知识。

4.远足活动为师生提供了沟通的机会

当老师与幼儿共同融在大自然中,我想孩子与老师的心情必然也会很开朗,在这样的前提之下,那么老师眼中的孩子是一个个天使,是花中的蕊,孩子的面孔是那耐人寻味的诗歌,孩子的声音是最动听的音乐,走进孩子,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年轻,使自己的心间常驻一抹温馨的春风„„孩子眼中的老师是那样的和蔼、可亲,是不是地依偎在老师的怀中。

5.远足活动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大自然中的美丽景物对于幼儿都有着某种刺激的作用,这样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如在主题活动“金色的秋天”中,我们去了红梅公园,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我们让孩子观察掉落在地上的树叶,让他们用树叶拼图,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每位孩子都非常的投入,而且大部分拼的图案 2 都不相同。

三、远足活动有利于幼儿的品德发展

1.远足活动能促进幼儿的环保意识

在远足活动和亲子远足活动中,要求每位幼儿带一个装垃圾的塑料袋。幼儿通过远足活动——红梅公园,环保意识、爱护周围环境的思想更加明显了。公园的草坪上也立着警示牌“请勿践踏草坪”,有的孩子马上意识到了,“老师,这牌子的意思是不是不让踩小草啊?”“老师,我们要是踩小草,它该多疼啊!”孩子们唧唧喳喳的说了起来,当我进一步追问时,他们居然说出了应该爱护环境,如果踩小草,就不是爱护环境了,他们一致表示要做环境保护者。然后谈到了塑料袋给环境带来了危害,于是孩子们马上行动起来,在公园的各个角落捡塑料袋了,当孩子们手中拿着一件件捡的东西奔向垃圾桶时,你会为当时的情景而感慨,我们的小朋友从小就树立了环保意识。就这样孩子们渐渐地有了保护环境的意识了。环保意识对于幼儿来说是很淡的,只凭说教是不够的,只有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才有效果。

2.远足活动有利于幼儿文明礼貌行为的养成记得我们有一次远足活动,当孩子们到了超市时,有的孩子主动说:“阿姨好!”这样一来,个别幼儿的文明礼貌用语带动了其他孩子,于是又有许多的孩子礼貌地同售货员热情地打招呼。当有的孩子买完东西后,主动地道一声“谢谢阿姨”,离开超市时,孩子们一句句的“阿姨再见”,这些都可以看出孩子们的礼貌用语、文明行为。

3.远足活动能培养幼儿合作、谦让的社会性情感

幼儿在远足活动过程中,三五成群,有说有笑地玩着他们喜欢的游戏,相互协商游戏中的角色;在放风筝时,两个幼儿相互合作把风筝放飞到宽阔的天空上;当有的小朋友的水没有了,其他小朋友会把自己的水让给小朋友喝。当座位不够坐时,孩子们会相互谦让。在远足活动和亲子远足活动中,培养小朋友们的集体意识,公益观念,从而孩子们养成了互相帮助,互相谦让,互相合作的意识。

在活动中每到一个地方,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并让幼儿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以及为什么?使幼儿感受到大自然美好风光,并与幼儿协商怎样保护大自然的美丽风景。幼儿通过一系列的远足活动,如去公园及在路途中的观察,使幼儿感受到自然景物的美,公园中的花五颜六色,是一种美的享受,那水池中的鱼欢快地游来游去,也是美的享受。

通过远足活动——苏果超市,使幼儿再一次地亲身感受到超市中售货阿姨那热情的笑脸,以及那文明礼貌行为的美„„

四、远足活动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总之,在远足活动及亲子远足活动的开展中,幼儿和教师们收获很大,不仅增强了体质,磨练了意志,同时还培养了幼儿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合作谦让的社会性情感,丰富了幼儿的感性知识,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远足活动和子远足活动,教师们真正领悟了陈鹤琴所说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含义。

第3篇:区域活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区域活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心理健康是指幼儿整个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的相互协调、适度发展,并与客观环境相适应的状态。随着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学习和贯彻实施,幼儿心理成为幼教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了解幼儿心理,在教学中正确利用幼儿心理,引导幼儿健康发展,是做好幼儿教育工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小班幼儿年龄尚小,身体、心理等各方面发育都不成熟,具有认识依靠行动、情绪作用大、爱模仿的特点,离开父母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以自我为中心、胆小退缩、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自私冷漠等。根据幼儿现阶段出现的心理问题,笔者充分利用生活化区域活动这一教育活动形式,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了平台。

有利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情绪

情绪是人的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喜悦、愉快等情绪称为积极情绪;痛苦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怎样用建构活动促进幼儿成长

怎样用建构活动促进幼儿成长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提出的,对教师设计科学的教育活动方案、提高教育活动有效性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按照这种理论,教育者在设计教育活动前,必须了解儿童的知识经验水平与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为幼儿设置一些比幼儿现有水平稍高的问题情境,并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幼儿解决问题的情趣,开启幼儿心灵成长的智慧。”

能否找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是衡量教育活动目标设定科学与否的重要指标,而且也是教育活动设计的重要依据,最终决定着教育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幼儿教师对“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并不陌生,但在设计教育活动方案时,如何寻找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成了幼儿教师的难点,从而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果。为了使理论能够落地,真正地指导幼儿园教学,笔者和一线教师们进行交流,并在小班幼儿建构活动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促进幼儿经验的活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促进幼儿经验的活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