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认识年、月、日/练习十一练习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第五课时练习十一练习题
一、练习内容:第44页至第45页的练习。
二、练习要求:运用本单元所学过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练习中,不明白的可以互相讨论。
三、练习题:
第一题,是一道实践活动题,要让学生在进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再估算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每个小组计算完了以后,再在小组间对比一下,并和第39页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进行比较,看看能发现什么信息。
第二题,先让学生根据图中的温度记录理解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再把统计表补充完整,最后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一周最低温度。
学生了解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最低温度等概念后,再让学生实际记录本地一周的气温情况,再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平均最低温度。学生记录气温的方式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获得信息。
第3题,也是一道实践活动题,通过收集、整理数据、计算平均等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第4题,让学生根据甲乙两种饼干第一季度的销量统计图,先比较他们第一季度月平均销量的多少,然后分析一下乙种饼干销量越来越大的原因,让学生初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现实原因。第三小题是开放题,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一步发现信息,如学生会发现两种饼干二月份的销量是相同的,但甲种饼干的销量逐月下降,乙种饼干的销量逐月上升,也可以预测一下两种下个季度的销售情况。
第5题,让学生明确,王叔叔走的路程分为4段,一共骑了3天,而所求的是平均每天骑的路程,所以除数应是3而不是4。
第四单元年、月、日
(4课时)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年、月、日和24时计时法。
教学难点:计算一天以内经过的时间。
教学关键: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以及相互关系。
1第一课时认识年、月、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49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促进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年、月、日计时法。
教学难点:计算一年内有多少日。
教学关键: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以及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答)
2小时=()分60秒=()分60分=()小时
1星期=()天3分=()秒4星期=()天
二、新授。
1、课题:认识年、月、日。
提问引入:我们以前学过了一些时间单位,如小时、分、秒,谁知道还有哪些时间单位?
引入年、月、日,并板书课题。
问:谁知道一年有几个月?
2、认识年历。
师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年历。
教学生学会看年历,并且指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回答问题:
一年有几个月?
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吗?各有几天?
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有多少天?
分别找出:儿童节、元旦、国庆节、教师节、劳动节、妇女节的月、日,说出今年这些节日是星期几。
用铅笔在今年的年历上圈出自己生日是几月几日,说出那天是星期几。
3、认识平年和闰年。
问:二月有多少天?一定是28天吗?(出示几张不同年份的年历)
使学生明确: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83页有关平年、闰年的那段文字,了解确定闰年的方法:
接着,教师讲解:经过科学家的测定,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大约是355天6小时。
一年以365天计算比较简便,这样一年少算了大约6小时,四年就少算了大约24小时,即一天。因此,每四年就要增加一天,增加这一天的那一年便是闰年。又因为4年中大的少算的24小时实际上并不是24小时,如果长年累月也要造成误差,所以遇到整百年一般不闻,必须是400年的倍数才是闰年。
用公历年份除以4,能整除的是闰年。如1984、1988、1992年都是闰年。
强调:通常每4年中有一个闰年。公历年份中是整百年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下列年份中,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1605()1840()1902()1944()1955()
2100()1976()1987()1994()2400()
4、学会记大月与小月的方法。
引导学生回忆,一年中有几个月?一个月中最多的有几天?最少的有几天?还有的月份是多少天?
归纳:习惯上有31天的月份叫大月,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
问:有什么好办法能较快地记住各月有多少天?
介绍用拳头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举起左手拳头,背向自己,数月份。凸的是大月,凹的是小月。注意八月份要从数一月份的地方数起。
引导学生小结:大月(31天)有:1、3、5、7、8、10、12,小月(30天)有:4、6、9、11月,二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
让学生朗读记大月的歌诀;“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5、学会计算全年天数。
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计算平年、闰年全年各有多少天,然后提问是怎么算的,有没有比较简便的方法。
简便的算法有:
(1)31×7=217(7个大月)30×4=120(4个小月)
平年:217+120+28=365(天)闰年:217+120+29=366(天)
(2)平年:30×12+7-2=365(天)闰年:30×12+7-1=366(天)
小结: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三、巩固。完成教科书第83页的“做一做”题目。
第2题做完后让学生看年历验证。(计算方法是:30÷7=4……2,商是星期个数。)
四、小结。师: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
请学生对照板书回答。懂得了一年有12个月,学会了看拳头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还知道判断闰年与平年。
五、作业。做练习十八的第1-5题。
第5题制作日历,提示学生注意了解明年一月一日是星期几,一要从那一天开始写。
第2篇:三年级数学下册 年、月、日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年月日》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6—49页的《年月日》。
一、基本理论:
“数学教育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以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论,本节课,我以这一理论为出发,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
二、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6—49页的《年月日》的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时间单位是比较抽象的计量单位,它不象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件表现出来,要理解一日、一月、一年有多长,需要借助一定的想象力,学生已经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对年、月、日的感性认识,本课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借助观察年历来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的,然后介绍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以及拳头记忆法和大月歌诀记忆法,最后是算出平年、闰年全年的天数。
3、教学目标: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引导观察、互助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学会看年历,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初步学会判断平年和闰年。
2、能力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3、情感目标:在探究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并结合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教学重点、难点:
年、月都是较大的时间单位,让学生建立时间单位的观念和认识年月日是教学的重点,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在教法上我努力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通过启发、诱导、设置悬念,培养学生探讨知识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做到精讲多练,讲练结合,步步扎实。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说学法
在学法上,通过让学生观察、看书、质疑、讨论、总结、概括、实践运用等手段调动学生学习1
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教学一年或者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时,首先利用年历组织学生进行观察等活动,并注意联系实际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通过让学生观察幻灯片中二月份的天数发现每四年一闰的规律。再经过计算1980÷4和1986÷4得出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判断能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由于年、月、日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利用猜谜语的形式来导入课题,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老师让你们猜个谜好吗?请同学们注意听:有个宝宝真希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谁能说这是什么?学生很快就能猜到这是日历。然后,教师出示一本日历,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日历,可以知道:在日历上可以找到某年、某月、某日。接着提问:“李林出生于2001年10月23日,他的生日是什么时候?这里有几个时间单位?学生很容易回答,有3个时间单位,自然的揭示课题:年、月、日。这样,通过学生猜谜语和引导学生观察日历,导入课题,既直观形象,过度又自然,同时好能激发求知欲,吸引学生注意力,这样,为下面学习新课作好了铺垫。
2、分组探究,学习新知
“相信自己的学生,别以为他做不到”,开始我会让学生拿出课前搜集的年历卡和查阅的有关资料,然后课件出示:思考:
1、除了前面我们学的时、分、秒外,还有哪些时间单位?一年有多少个月?每个月的天数相同吗?
出示问题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这样就给学生探究知识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整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科学研究的态度。然后再指导学生汇报交流,各小组也可以随时提问?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及时评价,由传授者变了引导者、合作者。
3、系统整理,归纳概括
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年、月、日,而一年有12个月在实际生活中,已有较深的印象,所以掌握日和日这间的关系又是重中之重,为了能让学生掌握好这一部分内容,在学生交流整理的基础上,我依次出示2004——2005年的年历卡,让学生观察每个月的天数,并做好记录,然后提问:有几种情况?(31、30、29、28)老师归纳指出:每个月天数是31天的是大月,天数是30天的是子月,并且特别指出二月比较特殊,我们把它叫做平月,二月是28天的那一年是平年,二月是29天的那一年是闰年。
然后介绍三种常用的记忆大小月的方法:
①拳头法;②儿歌:③单双数规律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并且采用易学的方法进行记忆,学生对年、月、日的关系有了较深的认识。
4、深化练习,拓展提高
①重点练习:学生对本课知识已经有了较完整的认识,比较难的是对闰年、平年的判断,针对难点,我先用课件显示2000——2011年的二月份,让学生快速判断平年和闰年,之后用红色显示闰年的几个年份,引导学生“用物系”的方法来判断闰年的方法,并指出:公历年份是整的要用“400除”来判断是否是闰年。并告诉学生:北京2008奥运会是在闰年举行。
②发展练习(出示一组练习)
由此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提请。
③出示几个难忘的日子。
如: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④认识几条有关时间的谚语。
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对学生渗透思想的进行教育。
5、课堂小结,升华认识。
到此本课知识已经学完,引导学生回忆总结:这节课我们都知道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你的表现怎样?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大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好的学好数学知识。
第3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实用23篇)
教案的编写应结合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要求,逐步提高教学效果。编写教案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教育的方向和要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篇一
(1)读小数。
师:这些小数你会读吗?读给你的同桌听听。
学情预设:先放手让学生根据经验自己读一读,再指名读,读的同时,展示读法。
师:谁来读一读。
(学生指名读,再读的同时指导要注意的地方)。
多媒体展示:即时展示三个小数的读法。
(2)写小数。
师:我们已经会读这些小数了,那这些小数是怎么写的呢?让我们动手来试一试。
学情预设:这里,老师先书写一个示范,再让学生在本子上写一写,应及时巡视指导写法。
板书:5.98元、0.85元、2.60元。
设计意图: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是比较简单的,这里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第4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优质19篇)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教案的编写需要适应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确保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参考,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篇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页例1及第61页例2.
教材简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安排在学习完成“表内除法”之后不久进行教学,并且以表内除法为基础,通过对比加以编排。例1通过平均分物过程的对比,教材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有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数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例2中对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
第5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大全(20篇)
教案是教师为了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而编制的一种教学设计材料。教案编写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教案是教师教学的法宝,把握好编写教案的方法和要领对于提高教学水平至关重要。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篇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页例1及第61页例2.
教材简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安排在学习完成“表内除法”之后不久进行教学,并且以表内除法为基础,通过对比加以编排。例1通过平均分物过程的对比,教材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有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数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例2中对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
第6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通用13篇)
教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到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编写教案时,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些教案不仅突出了学科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篇一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呈现下围棋的录像或画面,介绍有关围棋赛的事例(或战绩)。
2、放大棋盘学生观察结构。(明确棋盘面由纵横19道线交叉组成)。
3、把棋子放在纵横线的交叉点上,引出问题: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
4、生说一说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出算式1919。导入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919。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全班组织交流。
3、师生评议
第7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精选15篇)
教案的编写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步骤。在教案编写过程中要注意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一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的应用示例,可供大家在教案中参考使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集中巩固加强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掌握,促进加减、连加连减之间联系。
2、联系生活实际,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分析生活中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巩固计算:
2、出示练习十二第4题,请学生在书上直接写出得数。
集体校对,选择第2竖行的三道题,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3、小结这样的题我们可以按照怎样的计算顺序来计算?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从左往右计算,第一步计算后的得数要记在脑子里,继续计算。
二、联系生活,拓展思维。
1、出示练习第5题,看图,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第8篇:第四单元:年、月、日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年、月、日
教学反思:
学生对年月日的几个基本知识点还是有所认知的。但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应该是如何处理更好?
困惑:在课堂中有无必有无必要在课堂中花大量的时间游戏巩固大小月?要想熟练记住大小月,尤其是本课的游戏,不仅仅比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更考察学生的反应速度。所以游戏中很多学生都缺少思考的时间。
建议:这个游戏学生非常感兴趣,但数学课不应提倡为玩、乐而游戏,需要留个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可以在老师出月份后,给学生先思考的几秒时间,再活动。这样可尽量避免学生左顾右盼的现象。
作业反馈:学生大多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还有较多的孩子连国庆节、劳动节、教师节是哪一天都不知道。以前七天的长假都白玩了。
认识平年、闰年
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设计,着力体现了这样两点:一是以学生熟悉的、典型的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