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素质》读后感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28 08:33:2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中国人的素质》读后感

《中国人的素质》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人的素质》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在网上搜了一下简介,了解到这本书是一百多年前,由一位在中国待了20多年的外国人所著。那个时代的中国贫穷落后、思想上固步自封,经历了1000多年封建王朝的统治,中国人究竟存在着怎样的民族劣根性,也许用一位外国人的眼光来看,会愈发的真实、客观。

怀着期待又忐忑的心情来读这本著作,一方面因为这是一本真实的剖析自己民族品性的书;另一方面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看的同时,也似乎在明镜自照,照见了我们自己内心所有的缺陷与疤痕。尽管这是写一百多年前的国人,但不得不承认,作者指出的这些族性特有的顽疾,不仅在说过去,当下也同样没有“治愈”。

书中作者从生活的小细节来洞察国人特有的品性,我很多次都怀疑作者是不是以偏概全了,怎么能从个别现象推出整个国人的素质呢。难道真的应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句老话,还是从我国古代沿袭至今的传统文化根生地固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让人禁不住想问问,难道几千年来,那些文化氛围、生活习惯、传统习俗、政治制度的“精髓”都能一脉相承的沿袭至今。时过境迁,当中国早已开化,世界各国的文化早已融会贯通,大家都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共勉的情况下,中国人的素质仍然被冠以特有的名号,而且大部分仍旧专属于国人…......

在这本书中,作者主要在揭我们的短处。他虽然也提到中国人如省吃俭用、辛勤劳作、恪守礼节、生命力强、仁慈行善、共担责任、尊重律法等优点,但书的主要篇幅是在罗列和论述中国人的缺点:死要面子、漠视时间、天性误解、拐弯抹角、柔顺固执、心智混乱、麻木不仁、盲目排外、因循守旧、缺乏公德、缺乏同情、相互猜疑、言而无信……即便说到优点,也可以看出作者是怀着不解和质疑的眼光的。比如,说我们辛勤劳作和省吃俭用,其背后的意思是因为穷而不得不如此;又如,说中国人恪守礼节实际上是在搞繁文缛节,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虚伪的'表现……看完这些,我已经不想去考究是否这些优缺点也同样适用于其他的民族,但作为中国人,我们存在的这些“顽疾”确实需要找到原因和治愈的方法。

一个国家无论经济、科技、教育怎样发展,文化始终会作为民族传统沿袭下来。因此我认为国人的道德素养之所以没有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而发展,主要源于中国几千年来强大的文化影响。中国和许多国家一样是个多神的国家,但中国的教徒们似乎没有那么虔诚,大家在信神、拜神的时候大多只是为了求的内心的安慰、保佑自己、愿自己梦想成真……并没有像外国人那样作为自身的一种信仰自死不渝的守护着。据此,国人的所作所为就能得到一种解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熙熙攘攘之中,又有许多生命本能的欲望。国人的内心都充斥着人性的这一弱点,祖祖辈辈一脉相承的沿袭至今,自然也就不足为怪了。中国传统文化是提倡重义轻利的,可是,也许是压抑造成了巨大的反弹,掀开那层魔术的大布,中国人在现实生活中形而上的东西很少,反而是重利重得厉害,因此衍生出这么多的“顽疾”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礼仪之邦”这个自诩的称谓急需“形而上”。

第2篇:《中国人的素质》读后感

读《中国人的素质》有感

这个翻译有点过了,但是若翻译成《中国人的精神》也更为不妥,《中国国民性》尚可,得注明是晚清的,但是现在看看,却依然可以发现你我他所有中国人都或多或少具有的这些国民性。

作者待在北方的鲁两省农村居多,有近三十年,俗话说,旁观者清,他的对与中国人的素质的认识,对然戴上了西方的有色眼镜,很多地方令我们愤恨不平,却不得不得自省一下。

一百多前的清人统治的中国社会已经是整个百足之虫垂垂将死的时候,外国人,尤其是传教士们带着向自以为是的人民们带来上帝耶和华的智慧文明之光,却悲剧的发现这个已经浸泡于儒道佛隐形教是那样的难以穿透,中国人的由里到外都被他们看来不可忍受的臭不可闻的文明腌渍一遍了,每个人身上都带着千年老坛菜不可驱祛除的腐朽霉烂味。我们现代人中国人来看看这样一部书,要不要嗅一嗅自己的萝卜芯子里还藏着多少这劣根性呢?我们中国人的素质,绝对不差,我们中国人用强大的自上而下的家族式方式管理国家,灌以每个人礼和仁,用道德文化来凝聚整个帝国,确实有其他国家不可企及的历史继承性,没有一个真正的宗教或者政权可以使中国文化及其涵养的中国人屈服,只有其他民族或者宗教或者文化默默地不自己觉的被我们这个犹如黑洞般的混沌中国文化给吸释熔合。

看这本书,一定要淡定,他说的不一定对(全对),可是他说的绝一定程度反映了那个时代甚至现在这个时代的中国人的素质,有些东西,我们以前没意识到而啧啧称道呢,可是别人也是照着他们自己的自以为更加开化的文化模式来思考的,难不怪,外国人也觉得被中国人白眼看多了,真成个棒槌了呢。好吧,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来自己窥见真正的自己,照鲁迅先生的遗言,我们中国人都看看吧,人家先生可是死都不瞑目的推荐我们看这本书,我们洋洋得意的时候,就自己待机一耳刮子吧,话说回来,从头到尾,就算是这个仁义的传教士明恩博,他对自己民族的国民性有多少反刍呢?

全书共分二十七章,是为作者总结出的晚清时期中国人的二十六个特性和作者对当时中国人的一个建议。这二十六个特性分别为:1面子要紧、2省吃俭用、3辛勤劳作、4恪守礼节、5漠视时间、6漠视精确、7天性误解、8拐弯抹角、9柔顺固执、10心智混乱、11麻木不仁、12轻蔑外国人、13缺乏公共精神、14因循守旧、15漠视舒适方便、16生命活力、17遇事忍耐、18知足常乐、19孝行当先、20仁慈行善、21缺乏同情、22社会风暴、23共当责任与尊重法律、24互相猜疑、25言而无信、26多神论 泛神论 无神论。

看完这二十六个作者所谓的中国人的特性,我很有一番感触。作者虽然写的是一百年前的中国人,也虽然以我现在的眼光看这些特性,当代的中国人有不少是已经看不到了的,但是作者的那些描述,真的给我一种震动。作者在这本书里基本是以贬低之调来述说中国人的,虽然其中包括了第2, 3, 4, 16, 18, 19, 20, 23等诸多我感觉是优点的性格,但是作者却也是以一支贬低的笔写出来的。比如作者所认为中国人的省吃俭用,却举了一些不好的例子。中国人会吃那些病死的动物,中国人的车轮每天发出嘎吱声的原因是因为中国人认为嘎吱声比上润滑油要便宜。而这类行为在他所认为的西方人是做不出来的。虽然作者列举的不良例子也不算多,但是在字里行间,我可以处处读出那种贬低的笔调。这样,我们看了封面上鲁迅先生的那段话,就会有更不一样的感受。

这本书对于我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他所写出的那些中国人的性格在现今也还有一部分还在出现,更在于下面几点。一是时间的消逝可以改变很多。一百年前的中国人跟现在的中国人真的很不一样。那些习惯,那些行为,我现在在书里看起来已经感觉到很是不可思议了,虽然我们只是相隔了一个世纪。在书中作者不时对于西方的描述倒很是像现在的中国。我们可以照这个思维推论一下,再往前的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那时候的人是怎么生活的。虽然工业革命后的世界发生了以前几千年历史都没有的巨大的变化,但是那些差别,我相信还是很大的。比如古时人吃的东西,肯定没有现在的好吃的,因为那时候佐料哪有现在这么丰富呢?那时候皇帝的生活,也不会比我们现在好。

二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话也并不是对的。旁观者,要看是怎么样的旁观者。如果是一位完全不了解“当局”情况的旁观者,那他就达不到“清”。比如这位美国作者,他出版这本书时虽然已经在中国农村生活了二十二年,但是他到中国时已经是一个二十七岁的人了,他的脑袋里装的是西方思想。而西方思想与中国思想的不同是人尽皆知的。所以作者在第一章《面子要紧》的开头也就这么说“面子这个词不单指人的脸部,它在字面上是一个群体复合名词,意思比我们所能描述的要多,或许可能比我们所能理解的还要多。”历史告诉我们,当局者的事,也只能由当局者自己把握,至多也只是一个对当局很了解的旁观者来予以提醒。当然,这需要当局者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三是这本书不单可以当做中国国民性的研究作品,也是当时人们生活习惯的一种写照。这本书里写到了很多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包括衣、食、住、行各方面。虽然说它不是一本晚清时期中国人习惯的专著,但是对于我这个这方面很缺乏的人来说,这些已经够多了。小时候读白居易的“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总是不太理解。虽然后来感觉那时候没有现在的农药,除草捉虫确实比较麻烦,但是这也只是我的猜想。而现在,我在这本书上看到了关于这方面的描写“农民要殚精竭虑,细心照看每一棵白菜,抓小虫子和毛毛虫”。这样,难道不正是像白居易说的那样吗?

四是意识的转换必须要及时革新才行。我敢说,如果现今西方人第一次看到有关中国人的书是这本书,那么他一定会拿这本书里面所写的中国人作为现今中国人的生活写照,那么他就完全错误了。因为事实告诉我们,这本书里所说的不少东西,我真的已经在现今的中国人身上看不到了。我还记得在书上看到过以前一些外国人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还以为中国人都拖着长长的辫子。没有实际感受而产生的意识,是必须要靠那些最新的知识来补给的。我感觉对于像这本书的这一类书,是不应该在市场上广泛流传的。

这本书的翻译也是一件很值得鼓励的事。中国人倒是很难容忍别人说自己的坏话的。但是译者和出版商把这本书翻译了出来,让我看到了一些那时候的现状,我是相当感谢他们的。这也完成了鲁迅先生的一个遗愿。他在去世十四天前说“我至今还在希望有人译出史密斯(即明恩溥)的《支那人气质》(即《中国人的素质》)”。中国要多翻译这类由外人介绍我们的书。

第3篇:《中国人的素质》读后感

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在网上搜了一下简介,了解到这本书是一百多年前,由一位在中国待了20多年的外国人所著。那个时代的中国贫穷落后、思想上固步自封,经历了1000多年封建王朝的统治,中国人究竟存在着怎样的民族劣根性,也许用一位外国人的眼光来看,会愈发的真实、客观。

怀着期待又忐忑的心情来读这本著作,一方面因为这是一本真实的剖析自己民族品性的书;另一方面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看的同时,也似乎在明镜自照,照见了我们自己内心所有的缺陷与疤痕。尽管这是写一百多年前的国人,但不得不承认,作者指出的这些族性特有的顽疾,不仅在说过去,当下也同样没有“治愈”。

书中作者从生活的小细节来洞察国人特有的品性,我很多次都怀疑作者是不是以偏概全了,怎么能从个别现象推出整个国人的素质呢。难道真的应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句老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热】《中国人的素质》读后感2篇

【热】《中国人的素质》读后感2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人的素质》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国人的素质》读后感1

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在网上搜了一下简介,了解到这本书是一百多年前,由一位在中国待了20多年的外国人所著。那个时代的中国贫穷落后、思想上固步自封,经历了1000多年封建王朝的统治,中国人究竟存在着怎样的民族劣根性,也许用一位外国人的眼光来看,会愈发的真实、客观。

怀着期待又忐忑的心情来读这本著作,一方面因为这是一本真实的剖析自己民族品性的书;另一方面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看的同时,也似乎在明镜自照,照见了我们自己内心所有的缺陷与疤痕。尽管这是写一百多年前的国人,但不得不承认,作者指出的这些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中国人》读后感

中国人读后感

平日里并非爱看书的人,特别是对一些讲大道理的书更是懒得翻阅,拜得此书,也实属偶然。翻开封页便看到了这样一段话:“我可以坦诚相见,我并不为我的国家感到惭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中国比她那些小小的爱国者要伟大的多,所以不需要他们来涂脂抹粉。她会再一次回复平稳,她一直就是这样做的。——林语堂”

“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这是林语堂写《中国人》的最终目的。林语堂把鲁迅眼中的“黑暗”看成了“麻烦”,这与其说是他比鲁迅更宽容,还不如说这个站在中西文化边缘上的人,在思考中国时有一个先在的心理基奠,那就是惊讶于中国这个巨大的存在,且被这种巨大的存在力所折服,他不得不冷静地思考并寻找这个存在的合理性。历史真实地记录了这个民族曾屡次被侵犯,而且不少时候是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中国人读后感

中国人读后感

《中国人》这本书明显地透出作者想让自已的民族能够尽快自我理解以至被人理解的焦虑之心。这是一个思想家用心思考的结果,他用一种诗意的语言来剖析残酷的现实,为的是替他的国家寻找更多辨护的理由。

“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这是林语堂写《中国人》的最终目的。林语堂把鲁迅眼中的“黑暗”看成了“麻烦”,这与其说是他比鲁迅更宽容,还不如说这个站在中西文化边缘上的人,在思考中国时有一个先在的心理基奠,那就是惊讶于中国这个巨大的存在,且被这种巨大的存在力所折服,他不得不冷静地思考并寻找这个存在的合理性。历史真实地记录了这个民族曾屡次被侵犯,而且不少时候是已经被侵犯了的,如元朝与清朝的出现。然而不论怎样的改变,她依旧还是那个存在,那种个性,那些传统,那种文化,只是变得越来越大,大到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中国人》读后感

实话讲,很久以来我就对林语堂的书充满好奇,渴望拜读之心已久,想知道这样一位能用英文来写中国文化的中国人能写出什么样的文字来描绘自己的国家。毕竟用并非母语的语言来写一个国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就像我们读翻译过来的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相对于英文原著永远是驴唇不对马嘴一样,巨大的文化差异再加上不同的语言,这种难度可想而知,而这样一位似乎能克服这种难度的作家,的确令我对他的作品吊足了胃口。

初次拿到中国人的时候着实令我有点头大。三百余页的厚度的确不少,况且是密密麻麻的小字,通篇找不到几幅图片,不免令我感到有些失望。当然不是因为觉得读起来有多么费劲,而是觉得不能把它当做一本闲书来慢慢品读,却是当做任务来完成有些可惜。毕竟有作业在身,读起来不乏走马观花的感觉。果真,到目前动笔,惭愧的讲,我并没有完全读完它。但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中国人》读后感

《中国人》读后感

平日里并非爱看书的人,特别是对一些讲大道理的书更是懒得翻阅,拜得此书,也实属偶然。翻开封页便看到了这样一段话:“我可以坦诚相见,我并不为我的国家感到惭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中国比她那些小小的爱国者要伟大的多,所以不需要他们来涂脂抹粉。她会再一次回复平稳,她一直就是这样做的。——林语堂”

这可看做林语堂先生写给自己这本书的话吧,也就是这样一段话,使我有兴趣读这本书,并欲罢不能。可以说这段华与电视剧《走上共和》片中的一段场景及其相似,一个北京街坊卖汤的小老板边用勺子搅汤边说“所有的一些西洋文化都会被中国的民族文化所同化,最后归于本真”。不得不感叹林先生的博学与见识。本书虽写于70多年前,可以说是有一定的时代局限,然而仔细品味,这与现代中国社会又不谋而合,让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中国人的素质》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人的素质》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