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赠汪伦教学实录
赠汪伦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古诗都有其鲜明的节奏和很美的意境,今天学习古诗要懂得作者怎样抓事物的特点,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二、教师出示古诗,学生跟着教师抄写。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意书写时的正确、美观,写后同桌互评)
三、理解诗题,作者简介。
《赠汪伦》一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是“送给”的意思。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泾县人,诗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泾县西南的一处名胜,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别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这首诗留别。
四、轻声读二至三遍,教师指导读准字音。
五、边读边想象,要在头脑中留下初步印象。
六、学生个别读,自由读。
七、教师范读,学生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八、释词译句。
让学生边读边将词语的意思串联起来。(读通)
对感悟诗句有困难的,教师予以点拔、交流。
(李白我坐船刚刚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齐着脚步节拍唱歌的.声音。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九、解读诗意。
1、诗主要写送别,汪伦送李白方式有何独特性?
2、课文第3、4句,用什么修辞方法?这两句抒发了什么感情?
十、朗诵想象。
要求学生边吟诵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十一、同学试背,请二位同学上来默写。
十二、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小黑板出示)
一读:理解题目,了解字词;
二读:连词译句,连句译全诗;
三读:入景入情,熟读成诵。
第2篇:《赠汪伦》教学实录
《赠汪伦》教学实录
一、质疑导读
板书“李白”(旁打?)师:谁能把想到的告诉大家?生如数家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诗人;
生:他的祖籍在今甘肃秦安附近,五岁迁居四川江油县,还可算是我们老乡呢!(众笑)
生:李白留下了上千首诗篇,有《静夜思》《蜀道难》、《秋浦歌》……
生:我们学过《静夜思》、《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即兴背诗)
师:孩子们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生齐呼:《赠—汪—伦》(抽生板书课题,给“伦”注音,并教读)
师: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生:“赠”就是“送”,“汪伦”是“人名”。
师: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生一一提出:我想知道汪伦和李白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李白会写诗送他?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思想?……
设计思路:运用“立体教学模式”“提问式”开讲艺术,将学生从对旧知识的回顾引向新内容的学习,既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立体探究
师:孩子们提了不少好的问题,在学习诗歌时还会发现新的问题,怎么解决呢?生齐:自己解决!
师:行!老师有一些学习诗歌的方法,现在推荐给大家。
出示“学习建议”:自由组合选择喜欢的方式学习,限时八分钟。
1、朗读法:朗读全诗,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读出重音、节奏;
2、绘画法:选择自己有理解的诗句作画(注意不与插图雷同),并作解说;
3、领悟法:对自己感兴趣的词语或诗句做深入研究,结合所查资料仔细玩味,写出体会。
(生自主合作学习,师巡视、参与)
(设计思路: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读、画画、说说、写写中自我品味语言,感悟诗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师:刚才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
生:还是我们朗读组的'先来吧!然后较有感情地读了一遍。
师: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再注意点节奏就更好了。
又一生自告奋勇读。师:你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还有谁愿意来挑战他?
生:我是绘画组的,但我认为读不该是朗读组的专利,大家请看这幅画——他边指图边解释道:李白乘船要离开的时候,听到汪伦踏着节拍唱歌的声音,他满脸惊喜地转过身来,所以第二句诗该读出“惊喜”的语气。(范读)
师由衷赞叹:你不仅画得好,说得好,还读得棒极了!(热烈的掌声)
生:他的理解与我们领悟组的不谋而合,我们认为,可能头一天汪伦说今天有事不会来送行了,李白才独自一个人乘船离开,他的心里也许有一点忧郁,“忽闻”一词形象地表达出了他看到汪伦出现时惊喜万分的心情。
(师来不及鼓励)一生:我有个问题,李白本是汪伦请去的,可为何李白走时汪伦却不去送别呢?
师暗暗佩服:是啊!老师也想不明白。
生:我猜想汪伦不愿意面对离别的伤感,于是约定不去送行,但最终还是来了。
生:我认为这又是汪伦的刻意安排,就象当初用“十里桃花,万家酒店”“骗”李白去一样,(众笑)这种特别的送行方式具有更加感人至深的魅力,以此给李白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忽闻”体现的正是意料之外的惊喜。(师作出肯定,并顺势指导读出由忧而喜的情感变化。)
师:(播放前两句诗的情节动画)假如你是李白,在一‘忧’一‘喜’之下,会想些什么呢?
生:我想到这一段时间以来汪伦对我的种种好处,不由得心潮起伏。
生:我想到:汪伦是个多么淳朴善良、热情友好的人啊!……
师:愿意以什么方式来表现诗人的感受?(生自发品读,书声朗朗。)
设计思路:《新课标》指出语文课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多种教学形式,转换课堂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投入地学、生动地学,再尽情展示学后的成果。在这一环节中,尽力做到了开放思维、激发想象、发挥潜能。
师:作为一代文豪的李白,因此脱口而出──
生齐诵: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我认为这首诗后两句该这样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及”应该读重音,才能表示汪伦对“我”的情意深。(指名反复试读)
师:千尺是多深?(学生刚在数学中学过度量,沉默片刻后)生一板一眼算出:1米=3尺,1千尺=333.33米……。
一生接过话头:我们上次量过了,我们教室的高是4米,1千尺相当于84层教室那么高的楼房。
师:桃花潭真有那么深吗?
生迫不及待:我知道桃花潭并没有那么深,这是‘夸张’的写法。
师:真聪明!那为什么说‘千尺桃花水’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略一思忖,说:这里又用了‘比喻’,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比作桃花潭的水深。
生:“不及”就是“比不上”,先突出这桃花潭水的深,再说明比不上汪伦的情意深,以此表现情意的深厚。看看图中二人抱拳相向,就可体会他们依依惜别的深情了。
生:那么“桃花/潭水/深千尺”中的“深千尺”也应读重音。(师肯定其说法,师生练读。)
生:老师,我发现一个问题:第一行诗写的是“李白”,而第四行诗却变成了“我”,这是为什么呢?
师: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的孩子!这个问题该怎么解答,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生:“李白”是别人对他的称呼,这里是采用三人称手法来自称。
生:我认为后两句诗用“我”便于直接抒发感情,更显出感情的真挚。
师:大家分析的很正确,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抒情,叙事时李白将自己冷静地置于三人称,而汪伦的突然出现和特殊的送别方式使李白的心受到强烈震撼,感情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转换成“我”是感动之余情到深处的结果。
生:所以我认为“桃花/潭水/深千尺”语调该稍高,“不及/汪伦/送我情”该略降,才能体现出李白和汪伦之间情谊的深厚,同时给人语意完整的感觉。(范读)
师:大家都知道怎么读这首诗了,老师准备了一段乐曲,你们在优美的伴乐下尽情地朗读吧?
(师播放录音带《送别》,抽生朗读、背诵全诗。)
(设计思路:子曰:“不悱不启”,教师应做好学生求知路上的引导者,适时启发、适势启发,方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促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抓住关键词语‘深千尺’‘不及’深入理解,进而领悟全诗情感,结尾孩子的顿悟便如水到渠成,看似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三、评价归纳
(师生共同对学习方法、效果进行评价,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完成板书设计。)
赠汪伦(lún)
李白(?)
将欲
深千尺(升)
忧郁
惊喜
不及(感动)
忽闻
送我情(降)
(设计思路:将归纳与板书有机融合,对本课进行梳理、回顾,概括、总结,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完整的知识。)
四、训练迁移
抽出“优”“中”程度的两位学生,询问他们:今天准备完成什么作业?
师归纳其意见,让其余同学自由选择一两项作为家庭作业。
1、有感情朗读、背诵,能默写;
2、把李白和汪伦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3、课外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抽时间与同学交流;
4、为《赠汪伦》写续篇(可采用诗歌形式),也可改编故事或制作连环画。
(设计思路: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过一把当老师的瘾,使孩子倍感新奇自豪,有利于切合不同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发掘孩子的潜能,发展创新能力,使每个孩子都品尝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3篇:《赠汪伦》教学实录
《赠汪伦》教学实录
《赠汪伦》教学实录1
日前,笔者听了特级教师孙双金的一节古诗教学课,感触颇深。孙老师根据所教古诗《赠汪伦》这首送别诗的特点,巧妙设计了“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仅读懂了一组送别体诗歌,而且初步领会了这一类诗歌的表达方式,收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一、明确目标,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伊始,孙老师就告诉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组送别体古诗,相信大家一定能学好。我们先学习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赠汪伦》。”这显然是一段经过精心设计的导语。导语不仅告诉了学生今天学习的是送别体诗,而且让学生感觉到今天的目标稍高了一些——要学习一组送别体古诗,“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使其一上课就处于“愤”“悱”状态,对提高学习效率是很有帮助的。 二
第4篇:《赠汪伦》教学实录
《赠汪伦》教学实录
课前交流:
我有个提议,想和大家交个朋友愿意吗?你们比我小我叫你们(小朋友),我比你们大,你们叫我——(生接大朋友。)
师:上课,小朋友们好。
生:大朋友好。
导入新课
师:今天汤老师又认识了这么多新朋友,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既然是朋友,
我想请教大家,朋友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呢?
师:真正的朋友应该是互相关怀、互相理解的。今天汤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关于朋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可不是别人,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人,是谁呢?别着急,先来猜猜看他生活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代,是一位很有习·华的大诗人,他喜欢喝酒,经常在喝得酩酊大醉时即兴吟诗。(如学生回答出李白,教师接:看来李白醉酒诗百篇的佳话是人人皆知。)流传至今的诗作有990多篇。号称诗仙。(李白)对了,就是李白,关于李白的生平,我想同学们都不陌生,李
第5篇:《赠汪伦》语文教学实录
《赠汪伦》语文教学实录
一、质疑导读
板书“李白”(旁打?)师:谁能把想到的告诉大家?生如数家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诗人;
生:他的祖籍在今甘肃秦安附近,五岁迁居四川江油县,还可算是我们老乡呢!(众笑)
生:李白留下了上千首诗篇,有《静夜思》《蜀道难》、《秋浦歌》……
生:我们学过《静夜思》、《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即兴背诗)
师:孩子们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生齐呼:《赠—汪—伦》(抽生板书课题,给“伦”注音,并教读)
师: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生:“赠”就是“送”,“汪伦”是“人名”。
师: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生一一提出:我想知道汪伦和李白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李白会写诗送他?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思想?……
设计思路:运用“立体教学模式”“提问式”开讲艺术,将学生从对旧知识的回顾引向新内容的学
第6篇:赠汪伦教案教学实录
赠汪伦教案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2、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3、精读一首《赠汪伦》,带动一组送别诗,扩大课堂容量,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古诗吗?你最喜欢哪一位诗人?
2、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李白。
3、板书:李白了解他吗?
课件(1):出示李白画像
4、学生交流资料。课件(2):出示李白简单介绍
5、李白一生留下了近千首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赠汪伦》。
二、解题
1、看老师写课题。强调:赠板书:赠汪伦
汪伦是一个人的名字,是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
学生在书上描红、临写:赠
2、一起读读课题,好吗?
3、解题:赠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
4、同学们,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最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生
第7篇:《赠汪伦》优质课教学实录
《赠汪伦》优质课教学实录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赠汪伦教案_教学实录_反思案例,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着眼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体味古诗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尝试写诗。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1、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及作品渗透的感情。
2、理解欲、闻、不及的意思。
3、背诵、默写本诗,并改成现代文或尝试写诗。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古诗都有其鲜明的节奏和很美的意境,今天学习古诗要懂得作者怎样抓事物的特点,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二、教师出示古诗,学生跟着教师抄写。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意书写时的正确、美观,写后同桌互评)
三、理解诗题,作者简介。
《赠汪伦》一诗是唐代伟大
第8篇:(精品)《赠汪伦》教学实录
(精品)《赠汪伦》教学实录
课前交流:
我有个提议,想和大家交个朋友愿意吗?你们比我小我叫你们(小朋友),我比你们大,你们叫我——(生接大朋友。)
师:上课,小朋友们好。
生:大朋友好。
导入新课
师:今天汤老师又认识了这么多新朋友,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既然是朋友,
我想请教大家,朋友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呢?
师:真正的朋友应该是互相关怀、互相理解的。今天汤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关于朋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可不是别人,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人,是谁呢?别着急,先来猜猜看他生活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代,是一位很有习·华的大诗人,他喜欢喝酒,经常在喝得酩酊大醉时即兴吟诗。(如学生回答出李白,教师接:看来李白醉酒诗百篇的佳话是人人皆知。)流传至今的诗作有990多篇。号称诗仙。(李白)对了,就是李白,关于李白的生平,我想同学们都不